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达成模式

2022-11-08李旺泽陈浩宇

大学 2022年8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育人民族

李旺泽,陈浩宇

(渤海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历史前进与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人类社会实践孕育出来的精神产物。文化自信能体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软实力。如果缺失了文化自信,就相当于割断了国家、民族的精神命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和责任是当代大学生肩负的时代任务。

为了确保新时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和良好的文化认同感,并有效发挥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就必须培养大学生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发展新时代文化联系起来,做到继承与发展相结合、发展与弘扬相结合,充分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避免文化发展过程中认识水平、时代条件与社会发展程度的局限,摒弃文化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在发展文化中自觉正确取舍。新时代对大学生提出新要求,应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加强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了解,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以文育人,不断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一、新时代加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原因

(一)高校学生对于文化自信的精神追求

文化自信是国家、政党、个人对本民族文化价值观的充分肯定和认同,是对其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推动力、整合力与引领力持有的坚定信念,是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源泉。大学是树立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黄金时期,是人生发展中的黄金阶段,在这四年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思想观念对学生步入社会后的行为与选择具有深远影响,因此,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对于社会发展与民族繁荣至关重要。不同于中小学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学习方式和用成绩检验的考试模式,大学的自由时间增多,是否具备自学能力、是否具有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检验优秀大学生的标准。学生在学习时探究的真理,是对思想的满足,也是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学生在学习时,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各式各样的思想文化,在思想文化碰撞后,如何继续保持对本民族优秀文化的文化自信,成为新时代加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发力点。

(二)正确应对新时代新变局的迫切需要

步入新时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都需要与时代接轨,文化自信作为精神文明的根基,需要与时俱进,要结合新时代的伟大精神,新时代我们所提倡的工匠精神、女排精神,生动诠释了我国人民精益求精、拼搏向上的优良品质,都体现了中华民族千百年的优良传统。文化自信需要物质载体,文化自信的与时俱进也必然要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发展相结合。在党的领导下,我国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实现了全面小康;抵抗了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真正做到了以人民的安全为首要;彰显了大国风范,对疫情严重的国家和地区进行国际援助,这一次又一次的成绩值得我们铭记和歌颂。这是我国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在新时代的征途上,需要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这是新时代的迫切需要,也是新变局的迫切需要。中国正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东西方平衡的格局正在取代以西方为主的格局, 要在两个变局中,加强文化自信。

(三)外部环境对于保持文化自信的影响

外部环境主要分为国外环境与国内环境。首先从国外环境来讲,各国之间文化交流日益密切,无论是先进的外来文化,还是外来腐朽文化,常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相抗衡。例如西方高度宣扬的个人主义与我国的集体主义,资本主义的自由民主和我国的人民民主。国外环境对于文化自信的干扰主要体现在文化渗透与文化侵略。文化渗透是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国人的思维与行为,小到日常生活,大到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文化侵略则采用直接掠夺的方式,把一脉相承的优秀传统文化变为他国所有,这是一种不同于物质的精神掠夺,会导致国人的文化怀疑和文化缺失。我国传统文化和目前发展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包含其中糟粕的成分,例如传统文化中的三纲五常与封建迷信、网络时代发展出来的躺平文化、丧文化,都是对文化自信的影响。因此,抵制外部环境的干扰,是新时代大学生加强文化自信的重要原因。

二、大学生文化自信与文化崇外表现分析

(一)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表现

大学生文化自信表现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对党的拥护和对自己理想信念的坚持。首先是对本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可。本民族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宝贵精神财富,包括古文诗词、绘画音乐、传统节日等。在各大卫视火爆的古诗文节目,使人们再一次对本民族优秀文化产生共鸣;还有最近兴起的国风音乐,琵琶、二胡、唢呐逐渐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并被广泛传播。在面对此类本民族优秀文化时,让大学生对其产生共鸣,是培养其文化自信的重要方式。其次是对党的拥护。

目前,大学生党员人数逐渐增多,大学生入党的积极性越来越强。大学生党员严格遵守党章党纪,积极参加志愿活动为同学服务,还有很多大学生支持西部大开发战略,在祖国西部奉献自己的青春,实现自己的理想。时代在不断发展,但跟党走是不变的旗帜,大学生拥护党的领导是文化自信的重要表现。最后,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还表现在对自己理想信念的坚持。在纷繁复杂的文化冲击下,能够找到属于自我定位与自我价值,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也是文化自信的重要表现。

(二)大学生文化崇外的表现

大学生文化崇外表现在崇尚西方文化习俗、西方消费主义金钱观念以及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崇尚西方文化习俗主要表现为对本民族的传统节日漠不关心甚至产生抵触情绪,而只热衷于庆祝西方节日。我国传统节日的背后都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歌颂,而西方的节日带有一定宗教性,节日渗透和习俗渗透最后都落脚于文化渗透。

崇尚西方消费主义金钱观念主要表现为过度追求奢侈品导致的超前消费、过度消费的情况,这种消费观念违背我国倡导的理性消费价值观,也不符合本民族宣扬的勤俭节约的美好品德。对西方文化习俗的崇尚和对西方消费主义金钱观念的崇尚,最终都不利于文化自信的树立。

(三)应该避免文化崇外,坚持文化自信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待外来文化应“坚持从本国、本民族实际出发”。要避免文化崇外,坚持文化自信,就要正视我国的民族文化与独立自主探索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民族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因此要辩证看待我国民族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习近平总书记谈到外来文化时说道:“要睁眼看世界,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中获得启发,为我所用”。大学生要在百家争鸣的文化交流中,坚定对本民族优秀文化的肯定态度,并在文化渗透中做出正确的选择与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壮大不是一蹴而就的,从一穷二白的社会主义,到一步一步探索“摸着石头过河”的社会主义,到如今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谓是经历了千难万险。经过不懈的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马克思主义这面旗帜下,党领导人民实现了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在抗击疫情时更是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并朝着第二个百年目标大步迈进。因此,大学生更要讲好中国故事,走好中国道路,学好中国理论,真正用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武装文化自信,避免文化崇外。

三、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关注文化自信的发展,多次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首先需要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持高度认同感,发挥传统文化的感染力作用;其次需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最后要落实到实践上,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

(一)发挥优秀文化的感染力作用,加强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熏陶

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世代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染作用,加强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陶冶,保持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要经过以下三个过程。

第一,耳濡目染地接触优秀传统文化。部分优秀传统文化的遗失是由于大学生群体从未了解过传统文化,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不足。因此,在数字网络信息时代,要利用一切新闻媒介大力宣扬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使大学生在网络媒体中有得看、有得听,有所感、有所悟,也要使大学生群体无处不看,无处不听,无处不感悟。

第二,潜移默化地吸收优秀传统文化。除了普及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外,还需要促进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吸收,而不是一味地灌输式进行。灌输式教育会使得大学生产生抵触情绪,而潜移默化地吸收可以让大学生更好地从心里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也会使大学生在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产生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三,内化外显地践行优秀传统文化。内化外显地践行优秀传统文化是最后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要把吸收于内心的优秀传统文化外显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践行于生活与学习中。通过接触、吸收、践行优秀传统文化,由外到内,再由内到外地发挥传统文化的感染力,真正使大学生内化于心地接受,外化于行地产出,才能加强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熏陶,提升育人效果。

(二)坚持文化育人,营造良好、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与文化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重要性。在谈到历史文化问题时,他指出:“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在谈到校园文化育人时,他强调:“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这些重要论述强调了文化在人才培育中的重要作用,对于开展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校园是承载大学生梦想的摇篮,要营造良好、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与文化环境,实现文化育人。

第一,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首先,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重点在学生,一个大学成功与否,在于能否培养品学兼优的学生。反之,学生的行为习惯与人格品质也能反映出大学的文化氛围,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其次,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有赖于学术的质量。学术是有系统的、比较专门的学问,要培养大学生做学问、做学术的能力,在众多专业门类中凸显自己的专业本领。最后,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的优势在学习,若把学生比喻成主体,学术比喻成客体,学习则是两者的中介,要在大学中培育良好的学风,发挥好这一中介的作用。

第二,营造有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国土幅员辽阔,不同地理环境会有不同的教育风格与文化差异。在不同的环境下,要因地制宜地发展具有本地区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正所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应发挥地区性独特的优良传统,例如,革命理念的红色校园文化、环境理念的生态校园文化、知识技能理念的创新校园文化等。

第三,坚持文化育人。营造校园文化氛围与文化环境是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培育既有道德又有学识、既有远大理想又有独立个性的大学生,就要在教育中以氛围影响人、用环境塑造人、用文化培育人。

(三)坚持大学生主体地位作用,在实践中寻找文化的价值认同感

传统文化的感染力和校园良好、独特的文化氛围与环境最后都要落实到大学生主体的实践上来,对于大学生主体的文化自信教育,也要落实到实践中,再从实践中产出。因此,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还重在社会实践,要坚持大学生主体地位,开展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

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中国人民站了起来,完成了革命与建设的伟大历史成就。因此,在教育中要宣扬中华民族不怕吃苦、勇于奋进的革命精神,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引下,我国开创了一条符合国情、联系实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理论下产生的“一国两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丰富和发展,完成了中国人民从站起到富起来再导强起来的飞跃。因此,要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促进大学生创新文化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坚持在事物矛盾中寻根溯源,带领人民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小康,完成中国人民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因此,新时代要培养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文化自信。在活动中要坚持大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每一位大学生都是故事的朗读者,事迹的宣传者。让大学生躬身于实践,抬眼看、动脑想、用心记。使大学生群体可以近距离接触到我国优秀、先进的文化,在实践中丰富认知水平,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继而认可本民族优秀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育人民族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智慧校园在中职学校校园文化中的建设与应用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持续深化校园文化建设 助力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
MINORITY REPORT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新生态学校的校园文化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