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探析

2022-11-08韩振峰

北京社会科学 2022年1期
关键词:四史思政课思政

韩振峰 张 悦

一、引言

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这“四史”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浓墨重彩的壮丽篇章,是激励新时代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的历史华章。2014年7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仪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他多次提出要将党的创新理论的学习同“四史”学习教育结合起来。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个部门提出要将“四史”学习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将“四史”学习教育作为加强政治引领的重要内容,引导大学生不断增强“四个自信”。同年12月,中宣部和教育部共同印发的《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中,再次强调要将“四史”纳入大学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之中,“确保学生至少从‘四史’中选修1门课程”。加强“四史”学习教育,是推进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措施,也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育人实效的内在要求。结合高校思政课的育人规律,将“四史”学习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有机融合,对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充分发挥思政课铸魂育人的作用意义重大。

二、“四史”学习教育资源与高校思政课融合的内在逻辑

“四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的创业奋斗史、政治选择史、理论探索史、党的建设史,其实质是基于史学基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四史”学习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具有高度的契合性。

(一)历史教育与思政课相融合是高校思政课的建设传统

将历史教育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相结合是我们党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毛泽东十分重视中共党史学习教育对于党制定、执行路线的重要性。毛泽东曾经指出:“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华北高等教育委员会就颁布了《华北专科以上学校一九四九年度公共必修课过渡时期实施暂行办法》和《各大学专科学校文法学院各系课程暂行规定》,提出把“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新民主主义论”“政治经济学”列为文学院、法学院以及教育(师范)学院的必修课程。其中,“新民主主义论”作为核心课程,重点讲授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1952年,教育部明确根据《关于全国高等学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课程的指示》的相关要求,在全国专科以上高校规定教材统一使用《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1953年6月,高等教育部通知各高校一律开设“中国革命史”课程,取代“新民主主义论”课程。1961年,中央教材编选计划会议进一步对本科课程进行调整,规定所有的本科开设“中共党史”课程。1964年以后,进一步明确将“中共党史”课程列为各高校的共同政治理论课。

改革开放以后,1978年制定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意见》中继续将“中共党史”课程列为高校马列主义教育的必修课,并同时面向文科生开设“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或“科学社会主义”课程,历史教育类的课程仍然占有相当大的比例。随后,在1985年制定的“85方案”中,“中共党史”课程被“中国革命史”课程取代,思政课历史教育的功能得以进一步强化。2005年,中宣部和教育部进一步规范、整合高校思政课,并形成了“05方案”,在新的课程体系中增设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高校思政课历史教育类的课程得到恢复和拓展。综上,尽管新中国成立之后高校思政课程名称不断变化,课程体系也一再调整,但是历史教育类的课程始终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思政课相结合是高校思政课的建设传统。

(二)“四史”学习教育与思政课相融合具有教学内容与目标的耦合性

“四史”学习教育与思政课在教学内容上具有贯通性,在教学目标上具有一致性。

首先,从整体上看,“四史”学习教育与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教学目标趋于一致。通过开展“四史”学习教育,总结历史上的成功经验、把握蕴藏历史进程之中的规律,目的在于使学生整体把握“四史”蕴含的党领导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主题,为不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信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高校思政课作为高校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重要课程,旨在教育学生增强理想信念,强化使命担当,引导学生听党话、矢志不渝跟党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可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夯实人才基础是二者的互通之处。

其次,从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来看,二者具有相通性。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党成立以来的百年发展历程。学习“中共党史”,就是要从党的百年风云激荡中、从党的伟大事业的开拓创新中、在全心全意践行党的宗旨中,不断深化对党的信赖,坚定对党的领导的信念。引导帮助大学生深刻领悟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必然性,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历史必然性,深刻领悟党带领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这些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目标所在。二者契合之处在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不懈奋斗的历程就是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中国史,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学习“新中国史”的目的就是要深化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带领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奋斗史的认识,从中厚植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方案》提出,通过“形势与政策”课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发展大势、通过在中外的比较中“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由此可见,二者教育目标趋同。

改革开放史,就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带领中国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史和实践史。学习“改革开放史”,就是要学习40多年来党领导人民勇于开辟新路、勇于自我革命的历史,在适应时代的要求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形成的伟大经验和精神财富。这与“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旨在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和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为何在众多的社会思潮中脱颖而出,为何能成为指导中国人民取得实践胜利的科学理论,以及中国共产党为何能成为我国的执政党等教学目标相契合。

社会主义发展史,就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历程。学习“社会主义发展史”,就是要学习理解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历程,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长期性、曲折性。通过对中外以及历史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的比较认识,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这与《方案》提出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提升对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信心的目标要求具有一致性。

(三)“四史”学习教育与思政课相融合是实现“三进”的现实需要

“四史”学习教育与思政课相融合是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现实需要。高校思政课承担着社会意识形态传播、输送的功能,是引导大学生掌握党的创新理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渠道和载体。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政课的教材随着我们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与时俱进,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创新成果充实了高校思政课的教材内容,促进了高校思政课的创新发展。因此,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不断充实思政课堂,是高校思政课的一项常态化工作,也是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9年8月14日,中办国办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坚持同步推进思政课建设的党的理论创新,“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三进”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中心任务。“三进”的关键在于“进头脑”,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深刻把握党的理论创新的实质,这就要求学生在学原文时,多思、多想、悟真、悟实、悟透。2020年1月9日,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实现深层次、全方位变革的背景下,在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全方位历史性成就的背景下形成的,是对我们党成立百年来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的深刻总结,是对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取得的一系列历史性成就的深刻总结,是对改革开放40多年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刻总结,是对新时代诸多新情况、新问题的回应和解答,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因此,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既要联系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也要紧密联系“四史”学习教育的科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切实领悟这一思想的真谛。

三、“四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意蕴

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四史”学习教育的目的在于明理、增信、崇德。对青年学生开展“四史”学习教育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引导大学生克服历史虚无主义的必由之路

“四史”蕴含着历史发展的规律,是“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但是“四史”学习教育不是一般性的历史教学,而是以史学为基础的政治教育。在高校开展“四史”学习教育,“首要的就是把握其政治性,必须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引导大学生辨析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本质。

将“四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就是要引导学生捋清历史发展的脉络,弄清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引导学生认同我国政治制度。历史观是青年大学生“三观”的重要基础,如果历史观出现了偏差,一个国家或民族就会出现对自己历史认同的严重危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就会有被动摇的危险,国家安全就会出现危机,党的执政地位就难以巩固。因此,必须通过“四史”学习教育把好高校思政课的“政治方向”。

上杭锥种子采自上杭县步云乡,采集时间为2016年10月,选取结实盛期,树干通直,无病虫害的林分作为采种林分。收集地面掉落的新果,脱粒后去除杂质,筛选洁净种子,按种粒大小对种子进行分级,备用。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越发激烈,尤其是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社会利益格局正面临着深刻变革和调整。以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为主要代表的错误社会思潮伴随着网络、自媒体的发展,打着“还原历史”“挖掘真相”的旗号歪曲历史,戏谑英雄人物,企图搞乱人心,全盘否定党的领导,以达到侵蚀、消解中华民族历史根基,“煽动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目的。习近平指出,“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思想指引。”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阶段的“拔节孕穗期”,极易受这些错误观点的影响,以致模糊、扭曲对党的历史的正确认识,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鉴于此,在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用真实的史料还原历史,通过对“四史”中重大事件、重要人物、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的教育,增强大学生抵御错误思潮的能力,清除历史虚无主义的阴霾,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自觉把握历史的发展规律,树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以达到荡涤历史迷雾、筑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线的思想基础。

(二)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必然要求

理想可以导航大学生的奋斗方向,信念则是助推大学生成才的不竭动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千千万万青年将全过程参与”,他们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其理想信念是国家和民族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构成要素,他们信仰什么,走什么样的路,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高校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2020年7月1日,习近平在给复旦大学青年师生的回信中指出,“希望广大党员特别是青年党员……结合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强调了学习“四史”对青年党员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指出:“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添很多正能量。”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只有坚定理想信念,才能不断激发人民群众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的激情和热情。无数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为了解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不惜慷慨牺牲,英勇就义,靠的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为的就是一个理想”,学习“四史”,就是要从中汲取这些精神力量,凝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

高校思政课肩负着为党育才、为国育人的重要任务。通过“四史”学习教育,就是要使大学生学习近代以来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以史为鉴,特别是在近代以来涌现出来的众多革命前辈、英雄楷模,他们在极为艰难困苦的环境之中展现出来的革命斗志、英雄气概是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通过学习“四史”,感悟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的精神境界、百折不挠的崇高品质、坚定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作风。在“四史”学习教育中,厚植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情怀,使大学生强化对党和国家制度的情感认同,自觉将“四史”中蕴含的情感、信仰和追求自觉转化为成长成才、国家兴旺发达的精神动力。

(三)引导大学生深化对历史规律认识的重要途径

历史是一个民族、国家兴盛衰亡的真实记录,“是前人的‘百科全书’,即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四史”学习教育中凝结着对“三大规律”的真知灼见,将“四史”融入思政课教学,就是要借助思政课这一重要渠道,通过讲授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来龙去脉,探清蕴含其中的历史规律,形成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从零乱的现象中发现事物内部存在的必然联系”。

将“四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可以使大学生在把握历史规律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情感认同。只有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置于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发展的历史进程之中,才能更好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我国正是在正确把握三大规律的基础上,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继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扎实学习“四史”知识,引导大学生自觉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使命和复兴的伟大责任。

四、“四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路径

将“四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管齐下、统筹调配、综合施策。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又要发挥学生作为接受主体的能动性。同时,优质的课程体系支撑必不可少,优化教学方法是实现二者相融合的根本保障,只有这样,才能使“四史”学习教育在学思悟践中落实。

(一)教师是实现“四史”与高校思政课相融合的主导

习近平指出,“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四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师是实现“四史”与高校思政课融合的关键要素。高校思政课教师承担着高校“四史”学习教育的推进者、传授者、实施者的重任,教师队伍的业务能力、情感态度、教学素养能否得到加强和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四史”学习教育的学习效果和教育目标的实现。这就要求必须“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求思政课教师队伍在原有思想、政治、能力、文化素养的基础上,首先要树立科学的历史观,要能够辨析、评价、辨别历史问题与当今社会问题的发展方向,既“不能被乱花迷眼,也不能被浮云遮眼,而要端起历史规律的望远镜去细心观望。”

第一,要做好思政课教师的选聘,解决好高校思政课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缺编,制约了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若不能有效减轻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授课负担,就难以保证“四史”学习教育质量达到预期的效果。为解决高校思政课教师不足的问题,2019年,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9-2023年)》的通知,明确提出“实施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建设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2020年1月16日,教育部再次出台了《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明确提出“师资建设上优先考虑,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资源配置上优先满足”。为此,各高校要结合实际、抓紧落实,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以缓解“四史”学习教育师资不足的问题。但是加快建设思政课教师队伍,并不意味着降低选聘思政课教师的门槛,要严格考聘标准,把好师资的思想道德标准和教学能力标准。

第二,要加强已有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建设。一要增强思政课教师“四史”学习教育的意识。充分认识自身在立德树人过程中的教育引领、政治引领、思想引领作用,自觉在思政课程中融入“四史”学习教育。二是教师要从自身承担的立德树人的使命感出发,不断丰富知识储备,推动科研成果向“四史”学习教育内容转化,使“四史”学习教育与思政课的教学紧密结合,不断提升“四史”学习教育的功效。三要完善教师培训体系。无论是引进专任教师担任“四史”学习教育授课者,还是抽调原有师资讲授“四史”学习教育授课内容,都需要开展“四史”内容的业务培训,并不断完善教师培训的内容和体系,把“四史”学习教育能力的提升纳入到教师业务培训中去。四要搭建思政课教师的学习平台,不断完善奖励机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加强对“四史”学习教育相关问题的研究,提高对“四史”内容的驾驭能力,丰富教学内容的含金量。

(二)学生是“四史”学习教育的主体

青年学生是开展“四史”学习教育的接受主体,“四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关键在于教师的推进和实施,但同时也离不开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要想使“四史”学习教育入脑、入心,真正被学生心领神会,做到知行合一,必须研究大学生的接受规律和接受需求,加强对其接受度的研究,这既是高校开展“四史”学习教育活动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高校开展思政课创新教育的必然要求。

第一,要深入研究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大学生对于“四史”及思政课的内容的接受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历一个逐渐生成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首先要根据自身已有价值观念和历史基础,基于自己的内在需要,选择性地吸收和接纳“四史”所蕴含的知识体系和价值结构,然后逐渐形成、内化为自己的价值判断。因此,掌握大学生的认知需要和兴趣所在,对其知识结构和价值观念精准分析,才能抓住“四史”与思政课的融合规律,增强教育时效。

第二,要引导学生形成“四史”学习教育的科学方法。大学生不仅要学习历史,更重要的是掌握学习历史、分析历史的重要方法,形成正确的历史思维方式。在开展大学生“四史”学习教育过程中,要引导大学生以唯物史观的分析方法来学习“四史”,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四史”,“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扬经验,吸取教训”,避免以偏概全,正确地认识历史的偶然性和必然性。基于现实,将具体上升为抽象,再由抽象回归具体,使学生知史、明德、知责、立志,将历史与现实相贯通,以历史经验引领实践方向。

(三)课程内容体系是支撑

将“四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关键在于将“四史”学习教育内容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相融合。高校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018年9月11日,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在高校开展“四史”学习教育,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大学生的成长提供严密的知识体系支撑、正确的历史观指导,使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使之成为能够担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克服教材体系与教材内容的碎片化是当前“四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主要难点所在。鉴于目前的客观实际,既要做好“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程体系的“进课堂”工作,开设必要的选择性必修课,加紧整合四门思政课的内容,找出其共性,寻求契合点,同时突出各门课的不同特征。要做好“四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程体系的“进教材”工作,加紧研究思政课教材的修订与完善,完善优化教材内容,形成科学的教育教学体系。

做好“四史”学习教育“三进”工作。一要开设选择性必修课。根据《方案》要求,高校要开设“四史”教育选择性必修课程,“确保学生至少从‘四史’中选修1门课程。”并要求各高校都要安排选择性必修课程必要学时,规定课程的学时、学分和开课学期,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统筹审核把关作用。二要形成“四史”学习教育与其它各门思政课程融合的整体内容框架。从内在联系来看,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四史”学习教育的总基调,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贯穿“四史”学习教育的主线,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四个自信”是“四史”学习教育的最终落脚点。在教学实践中,必须以“四史”学习教育内容为纲,以现有思政课基本内容为目,形成层次分明、有机统一的内容结构。在“四史”的框架下,使各门思政课有机衔接,是解决教学内容零散化、碎片化的有益遵循。三要推动优化整合“四史”学习教材。将“四史”学习内容转化为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内容体系,将精髓贯穿其中。同时,各高校也可因地制宜,为“四史”学习教育搭建平台,促进网络共享资源的有效整合,将本土案例和教材作为案例补充,实现教材内容由抽象向具体的转化,为大学生提供更加直观的“四史”学习教育内容。

(四)教学方法优化是保障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内容、达到教育目的的中介和桥梁。毛泽东指出:“缺乏艺术性的艺术品,无论政治上怎样进步,也是没有力量的。”要推动“四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取得实效,就必须不断改进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方法。思政课不是单一的理论说教,必须辅之以丰富的社会实践,只有将课堂讲授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才能真正提升思政课的效能,取得良好的立德树人效果。根据当今高校思政课的受众大多为“00后”的特点,不断探索易于青年大学生接受的教学形式和教学艺术,可以使“四史”学习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效果事半功倍。

第一,要在课堂上灵活采取多种形式,例如针对“四史”的重大事件、优秀人物展开课堂主题讨论,启发学生在自主思辨中确立正确的历史思维。同时在教学中,也可依据教学内容将“四史”的鲜活历史故事穿插在授课之中,通过组织学生讲演历史故事,朗诵革命先辈的诗文书信、表演“四史”情景剧、拍摄“四史”微电影、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交流心得等形式,让学生在参与表演实践活动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四史”学习教育。但是需要注意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在马言马”,不能将热闹的组织活动消解“党课姓党”的意识形态属性,这既是开展“四史”教育的优势所在,也是在课堂上融入“四史”教育的根本原则。

第二,创新“四史”教学方略。可以引导大学生将“四史”教育与新媒体平台相结合,充分发挥新媒体形式多样,集文字、音频、画面于一体的显著优势,如运用抖音 App、微博、微信公众号、学习强国等平台和渠道,制作短视频,通过形式多样的音乐、短视频、图片等形式使“四史”静态的内容“活”起来,使大学生在参与制作过程中丰富历史知识,加深对历史的思考和感悟,使“四史”学习教育入脑、入心,有效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高校思政课堂的趣味性。

第三,要在实践教学中大力拓展“四史”的实践教学模式。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历程中,全国各地形成了较多的革命旧址、红色主题纪念馆、领导人故居、博物馆等“四史”教育“活的教科书”,这些红色资源同时也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传承革命精神、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载体。利用好红色资源这个“鲜活的教材”,可以在参观、讲解、游览学习的过程中,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因此,要利用好“四史”中的典型素材,定期开展红色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实地探访中领悟革命先辈的大无畏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伟业贡献智慧和力量。

猜你喜欢

四史思政课思政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提高少先队员“四史教育”有效性 辅导员可以怎么做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新时代军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路径探讨
广泛开展“四史”宣传教育
在“四史”教育中培育新时代学生
让“四史”教育在中小学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