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侪互助:北京远郊区域心理教研的现实需求与实践路径

2022-11-08陈全红张文静北京市怀柔区教科研中心北京004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00036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2年24期
关键词:教研区域心理健康

◎ 陈全红 张文静(.北京市怀柔区教科研中心,北京 004;.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 00036)

区域教研,是指根据国家行政部门划分的在以县或区为单位的范围内,由教育部门组织的教研活动。其主要依托一定区域中学校现有的资源或优势,为解决本地区教师在教学中的问题而开展研究活动。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区域教研工作在促进区域课程改革、推动区域内教师的专业成长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随着时代发展,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备受关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任重道远,这对区域心理教研工作提出了新挑战。

一、传统区域教研特点与怀柔区域心理教研回顾

传统的区域教研活动,其活动主体往往是组织教研活动的教研员,活动目的主要是为了帮助广大教师执行教学计划,钻研、掌握教学大纲和教材,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遵循的是行政逻辑法则,考虑更多的是供给侧,具有自上而下的指令性特点,往往很少从教师的实际工作需求设计活动形式。活动内容专注学科,扎根于课堂教学,主要集中在听课、评课、说课和教材培训这些方面。一线教师除了讲课、说课之外,没有过多的表达机会,即使对教研活动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也只能自己感知而无法分享交流。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和一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传统的区域教研活动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减弱。

北京市怀柔区心理教研工作始于2003年,当时大部分学校还没有专职心理教师,有的学校配有兼职心理教师,多是从其他学科教学岗位转岗过来的。因此,起初几年,心理教研工作的着力点主要放在心理学专业知识的普及上,通过组织招收心理学研究生班,鼓励对心理学感兴趣的教师进修学习,帮助各校选拔专兼职心理教师。随着区域内专兼职心理教师队伍的壮大和一些中小学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逐步重视,区域心理教研工作的重点也有所调整,在注重业务培训的同时,入校进行听评课活动也纳入了学期教研工作计划。近十年,随着市级、国家级各项心理健康教育项目工作的开展,怀柔区跟进的研究项目较多,如生涯教育、生命教育、危机干预等,区域心理教研工作内容除了入校听评课,还有研究项目以及心理咨询技能等的培训学习。例如,区域内先后组织了生涯教育系列培训、积极语言系列培训、脑科学培训、萨提亚心理治疗技术培训等,这些培训提升了一线心理教师的心理专业知识水平和心理辅导技能。纵观近二十年怀柔区域心理教研的发展历程,“自上而下”的“行政指挥”影子比较明显。

二、区域心理教研的现实需求——同侪互助

“同侪互助”这一概念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教育改革中提出的,时人认为同侪之间的互助行为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学者道尔顿与莫伊尔将同侪互助界定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手段,认为在同侪互助过程中,教师分享知识、相互支持,为提高教学技能、学习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相互帮助,给出反馈意见,有助于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促进。同侪互助模式下,教研实行的是双向平行互动的对话型学习机制,即同侪之间相互扮演观察者与被观察者、指导者与被指导者,在互助的过程中交流各种问题和教学经验,共享教学理念,共同发展。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推进,一些教学经验丰富、悟性高、实践能力强的兼职心理教师转为学校专职心理教师,并能够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实际成长需求创造性地开展有意义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这一过程中,他们逐渐成长成熟起来。同时,在近十年来,区域内先后招聘了七八位心理学专业毕业的大学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怀柔区心理教师队伍从专业背景、工作经验、年龄阶段等多方面呈现出结构性变化,传统的区域心理教研工作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心理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需求。

(一)心理教师队伍结构的变化

从区域层面来看,怀柔区心理教师队伍结构存在以下特点:(1)专业背景,有心理健康教育本科、硕士研究生毕业的专业教师,也有从其他学科转岗过来的非专业教师;(2)上岗时间,有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岗位坚守二十多年的老教师,也有刚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到三年的新手教师;(3)职后培训,有参加过区级或市级心理健康教育多轮专业培训的教师,也有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实践技能知识匮乏的教师;(4)教育实践,有在教学、辅导以及专题活动方面得心应手的经验型教师,也有实操能力弱、经验不足的教师。由此来看,单一形式的区域教研活动已经不能满足结构复杂的心理教师团队的整体发展需求,区域内心理教师专业发展状况的多样性,迫使区域心理教研工作更新思路,加强区域内心理教师同行之间的互动。

(二)心理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需求

从学校心理教师层面来看,大多数学校只有一名心理教师,在学校内部,心理教师不能像其他学科教师一样进行同行之间的专业性交流探讨。另外,随着社会快速发展,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更复杂多样,心理健康教育在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的同时也面临一定挑战。在此背景下,一线心理教师需要向有经验的同行学习,同行之间需要相互支持、启发和指导。而传统的教学视导和专业培训以教研员为主体,强调对共性问题的探讨、对通识知识的培训,这在调动一线心理教师自身的成长资源、实现同行之间互相借鉴学习方面作用薄弱。一线心理教师专业成长的现实需求,迫使区域心理教研工作开拓新形式,加强区域内心育同行之间的互动,开展同侪互助区域心理教研活动。

三、同侪互助区域心理教研实践路径

同侪互助,既是一种区域教研方式,又是一种区域心理教研工作理念。它以心理教师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通过一系列的研讨和实践反馈等活动,实现同行之间的互相支持、启发、促进,提升教研效果,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拟定同侪互助公约,创建同侪互助氛围

同侪互助教研活动倡导一线教师积极参与分享交流,贡献自己的智慧。这不仅需要每一位参与者具备开放的胸怀,互相支持的团队氛围也十分关键。为推动同侪互助区域教研活动的开展,应先拟定一个大家共同遵守的活动公约,约定坦诚、开放、包容的交流态度,以及积极参与、真诚分享的互助义务,发挥每一位心理教师的主人翁作用,促进教研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确定同侪互助教研内容和形式

同侪互助区域心理教研内容来自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践,教研形式与教研内容相匹配,主要有以下三种:同侪互助主题系列研讨活动、同侪互助专题研讨活动和同侪互助案例团体督导活动。

1.同侪互助主题系列研讨活动

目前,区域内各学校心理教师的专业成长存在差异性,有的教师在开展心理活动课和主题讲座方面存在困难。为此,可开展同侪互助主题系列研讨活动,就某一活动主题,如“如何提升学习专注力”“科学规划时间”“成长型思维的培养”等,在主题设计、主题活动展示、活动反思各阶段开展系列互助教研活动,充分调动每一位心理教师的专业资源,集思广益,形成区域内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设计手册。

2.同侪互助专题研讨活动

同侪互助专题研讨活动,指的是在开学初、期中阶段、中高考前、重大节假日前后等重要时间节点,学校组织开展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区域心理教研可以此为契机,组织一线心理教师分享交流各自的实践感悟,开展诸如“新生入学适应心理健康教育”“中高考心理辅导”等专题的同侪互助研讨教研活动,在探讨工作中的问题和分享心得的过程中,互相启发,共同提升实践能力。

3.同侪互助案例团体督导教研活动

同侪互助案例团体督导教研活动,是指就心理教师在学生个体咨询辅导中遇到困惑的案例,进行同侪互助研讨交流,可以按照“提交案例逐字稿—案例简短分享—提出督导问题—就咨询过程中的信息进行提问—研讨交流督导问题”这一流程开展教研活动。实践证明,同行之间的团体督导能够有效提升心理教师的心理咨询辅导能力。

(三)注重同侪互助区域心理教研工作反馈

同侪互助的主体是一线心理教师,在开展心理教研活动的过程中,选题是否切合心理教师的实际需求、能在多大程度上助力心理教师的专业成长、开展后续教研活动需要从哪些方面进行改进等均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对此,可借助问卷星软件,在每次教研活动结束后及时收集评价与反馈意见,不断改进工作,提升心理教研工作的有效性。

综上,同侪互助区域心理教研,针对区域内一线心理教师的实际需求,注重同侪之间的互动,是以往专家讲座和教研员单向听评课等教研形式的有益补充,未来将成为推动区域心理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教研形式。

猜你喜欢

教研区域心理健康
分割区域
擦桌子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问题指向:学校教研品质提升的实践转向——以福建省尤溪县教研实践为例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区域发展篇
关注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