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课堂纪律管理:他律与自律的双向建构

2022-11-08陈春宇湖北省武汉市书城路中学武汉430070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2年27期
关键词:课堂纪律自律纪律

◎ 陈春宇(湖北省武汉市书城路中学,武汉 430070)

在课堂教学中,良好的课堂秩序有助于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提高课堂效率。当前,在心理课堂教学中,心理教师时常受到课堂纪律的困扰,难以达成教学目标。良好的课堂纪律是打造有安全感的心理课堂的前提,为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成效,达到育人目的,心理教师必须重视课堂纪律管理。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指出,人类的道德认知发展遵循先他律而后自律的原则。同样,良好课堂纪律的形成有赖于学生遵从外在的行为规范,并进行内在的自我监督,逐渐由他律转为自律。心理教师在管理课堂纪律时也可遵循这一原则,针对纪律问题产生的原因采取相应的策略,从他律和自律两方面进行双向建构,使学生将外在的纪律要求逐步转为内在的自觉行为,从而使课堂纪律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一、心理课堂纪律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学生对心理课的重视程度低引发纪律问题

在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环境下,学科之间没有主科和副科之分,但不同学科的考试评价分数权重有大有小,课时分布差异较大,学生心中依旧存在主、副科之分。心理课通常没有作业,也不参加期中、期末考试,没有作业和考试的压力,学生往往将心理课视作休息和玩乐之课,在课堂上缺乏自我约束,随心所欲,导致课堂纪律难以管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对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重视,但是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心理课在不同中小学的开课情况存在差异,教育效果参差不齐。在一些开课情况不理想的学校中,学生对心理课不了解或存在误解,习惯将心理课置于末位,罔顾课堂纪律。

(二)课时安排加大了纪律管理难度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标准(试行)》指出,小学、初中、高中每个学段至少配备1 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根据学生人数需要配备兼职心理教师。这意味着在多数中小学校中,一名心理教师同时教授多个班级,甚至多个年级,同时,每个班级每周的课时数很少。两次心理课之间间隔时间长,教师难以及时验证采取的课堂纪律管理措施是否有效,或者有效的措施难以在心理课堂上及时强化。

由于课时的限制,课堂时间更显宝贵。当学生出现干扰课堂纪律的行为时,心理教师通常只能在课堂上或利用授课的间隙进行处理,缺少塑造学生行为并收集反馈的机会。

(三)学科特点加大了纪律管理难度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以各年龄段学生不同的成长需要为主要内容,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积极心理品质为目的的团体心理辅导课程。活动、体验和分享是心理课堂的基本模式。心理教师通常会通过多种活动(如热身游戏、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激发学生的兴趣并鼓励学生分享。在有趣的活动中,学生间互动频繁,增加了违反课堂纪律的可能性。

此外,为了促进学生的体验与分享,心理教师需要营造安全的课堂氛围,这要求教师尊重、理解、接纳学生,有足够的亲和力。这一要求使部分教师面对学生违反课堂纪律时常常不敢放手管理,学生的错误行为没有得到及时纠正,导致更多学生在课上肆无忌惮,教师威信受到威胁。

二、心理课堂纪律管理策略

基于课堂纪律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良好课堂纪律的形成机制,心理课堂纪律管理可从他律和自律两个方面进行双向建构。其中,他律视角下维持良好的课堂纪律强调外部力量的制约和控制,自律视角下课堂纪律的维护主要取决于学生的自我约束、对秩序的自我认识及自觉履行课堂行为规范的程度。

(一)他律视角下心理课堂的纪律管理策略

1.与学生达成课堂约定

课堂约定是指师生就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达成的约定。心理课堂以活动为主,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后分享,在分享中成长,活动、体验和分享是心理课堂的基本模式。为了增强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激发其分享的意愿,心理教师有必要在第一次上课时就和学生做好课堂约定,明晰彼此的期待。

具体而言,心理教师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课前准备。教师可与学生约定将不相关的物品放在抽屉中,以提升学生在心理课堂上的专注程度。教师可与学生约定提前准备好笔记本,并在课堂中预留时间让学生写下课堂收获,在下课时上交笔记本,事后教师对学生所写进行反馈。此约定有助于增进师生交流。

(2)活动中的体验。要想在活动当中生成更深刻的体验,除了教师设计好教学活动外,学生的投入度也非常重要。因此,教师可与学生约定:保持专注,积极参与,认真思考。

(3)活动后的分享。在全班面前分享自身感受时,部分学生可能存在压力,为了激发学生分享的意愿,教师可以与学生约定:对分享的同学保持尊重,倾听而不随意评论;不嘲笑同学,对分享的内容保密,不在课下传播。

心理教师在与学生达成课堂约定时要注意:约定的内容要具体,可操作性强;教师要对约定的内容逐条解释,确保与学生的理解相一致;教师要注意听取学生的意见,适时调整;要通过学生记录、教师提示等方式及时强化,帮助学生更快地记住约定的事项并履行。

2.应用已有班纪班规约束学生

课堂纪律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达成课堂约定这种方法外,心理教师还可借助班主任和其他科任教师的力量约束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会针对学生日常学习、纪律、卫生等方面制定班级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形成的时间相对较早,常配以对应的奖惩措施,对学生有较大的约束力。同时,科任教师也会针对自己的课堂制定相应的纪律规则。在引导学生讨论制定本学科课堂纪律的具体标准时,心理教师可以采用班主任或其他科任教师已制定好的条文。这样做使学生学习课堂规则的成本变低,规则也能在不同学科的课堂上得到强化,使班纪班规进一步内化为学生自觉的行动。

3.利用同伴影响施加群体压力

从小学高年级起,同伴关系逐渐为学生看重,每个学生都渴望得到同伴的认可和喜爱,害怕受到孤立和排斥。心理教师在课堂上可利用同伴影响开展小组学习,给学生施加群体压力,增强学生的自我约束力。

心理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教学内容划分活动小组,使小组间的整体水平接近,小组内的学生保持异质,每组人数最好不要超过6 人。如果班主任已分好小组,心理教师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采用该分组方式,或在现有分组的基础上进行调整。课堂活动中,分配给各学习小组的任务一般需小组成员紧密合作才能完成,而活动中实行的奖励机制会在小组之间营造一种竞争氛围。 每个小组成员都对小组的成败负有责任,必须融入课堂活动中,才能帮助小组获得胜利。如果有个别学生仍然不遵守课堂纪律,组内其他成员会对其进行约束,及时提醒或者制止其违纪行为。必要时,心理教师也可直接将遵守纪律情况作为小组重要的评价指标。需要注意的是,小组成员应保持相对稳定,这样更能有效发挥同伴的影响力。

(二)自律视角下心理课堂的纪律管理策略

1.让学生认识到心理课的重要性

学生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群体,对于感兴趣的事物,他们会更加专注和投入。因此,心理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培养学生对心理课的兴趣,由此提高学生的自律水平,促进学生自觉遵守课堂纪律。对事物的了解是兴趣产生的前提和基础,心理教师在上课之初应尽快帮助学生了解心理课堂,使学生形成对心理课的正确认知。

为了更直观地向学生讲明心理课的重要性,心理教师可以邀请高年级学生录制视频,讲述自己与心理课之间的故事,畅谈在心理课上的收获等。从同龄人的视角,通过故事讲述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心理课的重要性,比教师单纯的说教更让学生信服。

2.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课堂纪律状况的好坏与师生关系的融洽程度有关。当师生关系不良时,有些学生会故意违反课堂纪律,班干部也难以在纪律管理中发挥作用。所以,心理教师平时应主动加强与学生的沟通,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1)通过群体沟通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在人际交往中,第一印象十分重要。心理教师要重视与学生的首次会面,提前准备好自我介绍的内容,以学生感兴趣的形式展示出来,例如,采用有趣的盲盒形式呈现教师的个人关键词,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了解教师。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活动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如第一节课上引导学生制作自己的名牌并放在课桌上,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观察学生的表现,关注学生的性格特点,为日后的有效沟通打下基础。

(2)通过个体沟通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通常,班内经常扰乱课堂纪律的学生是相对固定的,总是那几个。心理教师可以提前向班主任了解班级学生的特点,关注经常扰乱课堂秩序的学生,加强对他们的观察与监督。如果这部分学生在心理课堂出现违纪现象,心理教师可先通过眼神提示或停留在学生身旁等方式督促其在课堂上遵守纪律,然后课下专门与他们进行一对一沟通,了解他们在课堂上违纪的原因,提出改进的建议,必要时可以让学生形成书面保证书。

三、结语

心理课是一门既年轻又重要的课程,如何管理好纪律需要心理教师们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在实践中摸索出适合本校学生的管理策略。心理教师不要害怕管纪律,要清楚地认识到自己首先是一名教师,其次才是心理教师。维持好课堂纪律是教师的必修课,只有先管理好课堂纪律,才能保证课堂效果。在管理纪律时,心理教师要注意方式方法,可利用自身专业知识,从他律和自律两个方面开展纪律管理,约束学生的行为,营造动静有度、活而不乱的课堂氛围,确保心理课的高效和有序。

猜你喜欢

课堂纪律自律纪律
坚持自律 赢得的是整个人生
新语
自律的力量
知耻自律
关注课堂纪律,提高教学效率
基于课堂纪律管理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研究
纪律
纪律是所有成功的基础
课堂纪律应具有育人功能
课堂纪律应具有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