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中学语文写作教学的现实意义
——陈望道《作文法讲义》评介

2022-11-08

文教资料 2022年11期
关键词:陈望道讲义中学语文

丁 辰

(扬州大学 文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9)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追本溯源,在20世纪前期出版的关于写作教学的著作约有40多种,其中出版较早、较为有代表性的著作便有陈望道的《作文法讲义》。陈望道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语文教育家,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人物,他的《作文法讲义》兼具科学性和创新性,不仅开启了20世纪前期中学写作教学的先河,也为当今中学语文写作教学指引了方向。笔者旨在通过评介陈望道的《作文法讲义》,厘清其概况和主要内容,联系中学语文写作教学实际,进而探索中学语文写作教学的现实意义,阐发其为中学语文写作教学带来的新启示。

一、《作文法讲义》的概况及主要内容

(一)《作文法讲义》概况

《作文法讲义》起初是陈望道于1921年9月至1922年2月在《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上连载,后经多次出版,于1950年收入上海人民出版社《陈望道文集》第二卷。本文所据为该书1922年在民智书局发行的版本。《作文法讲义》全书共12章,从篇章布局看,全书可分为导言、正文和余言三部分。首先在导言部分,作者阐述了文章的两个核心元素“意思和文字”,并强调面对这两个核心元素要保持“力求真实”的态度,同时作者也肯定了作文教学今后的发展方向——“问题”是文章的方法论;其次从正文部分看,第二章是作者综述文章的研究,研究内容分为文章的构造、作文的分类和文章的美质这三类。第三章是作者深入讲授文章构造中的“选词”。他认为“写作最应该注意选词”,因为词是文章中最根本的成分,如要选词适切就须注意识辨“不纯粹、不精确”的词,要注意词的蓄积,写作用词更要“恰当”。第四章是作者深入研究了文章构造中的“造句”,作者严密地讲述了句的长短、骈散、张弛、宾主和断续对于“好的作文的句子”的重要性。一个完满的句子应是“悉从自然,顺从内容和语言”的。在《作文法讲义》第五章中,作者深入研究了文章构造中的“分段”。分段部分有两个重要写作要领:一是分段的实质要“以思想为主,按思想间断处分析为段”,每段有且只有一个中心思想,依据实质分段有五种方法,包括以空间位置、时间顺序、逻辑秩序、事件纲目及说话人物等为标准;二是分段的形式,段的形式于长度上要依写作的中心思想而转移;段的形式于写法上,每段起首应一律低两格写。《作文法讲义》第六章至第十章,是作者根据文章的不同旨趣将文章划分为记载文、纪叙文、解释文、论辩文和诱导文五种文体,并分别深入讲授五种文体的写作方法和旨趣意义。《作文法讲义》第十一章作者详细阐述了文章的三个美好品质。所谓文章的美质即文章上美妙的属性,美质有三种分别是明晰、遒劲与流畅。“明晰”是关于知识的美质,就是写作能够把意思表达明白,让人看懂,这里就必须具备“周到和显豁”;“遒劲”则是关于感情的美质,就是指写文章在有了明晰的美质后,须更进一步地“咄咄逼人”,文章若想遒劲,离不开思想和词句两方面;“流畅”是关于审美的美质,就是指文章在有知识和感情的美质后,还需使人“不厌百回读”。写文章要做到流畅有两个要点,一是使用的语句要语气自然,二是写的文章读起来要顺口、声调和谐。最后在余言部分,作者又详细强调了写作中标点的使用和写作字体的美观问题。《作文法讲义》全书看似错综繁杂,但作者却能言简意赅地将写作中的各个关键问题进行阐述分析,并讲授各问题的基本解决方法,这无疑为当时及当下的中学语文写作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指导。

陈望道先生的《作文法讲义》对现代中学语文写作教学理论具有奠基性的历史影响,不仅对现代中学语文写作教学内容的建构、写作教材体系的建构带来启示,还为学生学习写作、梳理正确的写作意识指引了方向。

(二)《作文法讲义》的主要内容

《作文法讲义》从编排体例看,写作的教学重点放在第六章至第十章。全书第六章至第十章,是陈望道根据文章的不同旨趣将文章划分为记载文、纪叙文、解释文、论辩文和诱导文五种文体,并分别深入讲授五种文体的写作方法和旨趣意义。在第六章中,作者将“记载人和物的形状与性质”称为记载文的旨趣,并详细阐述记载文与绘画、雕刻的区别。如记载文文章相比绘画及雕刻能写出各个瞬间的情状。记载文的效用须注意两点即“观察和记载”,所谓“观察”便是要将事物的情态如实记住。所谓“记载”是要做到传达知识和表情达意。作者根据效用将记载文分为科学和文学的记载文,最后还重点教授了记载文的中心点和停留点的把握。

在第七章中,作者将“纪叙人物与物体的动作变化”称为纪叙文的旨趣。纪叙文部分包含几个重要的写作要领,如纪叙文记载文的糅杂和转变、纪叙文要素和问题、纪叙文的主旨和纪叙停留点、纪叙文的流动等。首先是关于纪叙文记载文的糅杂和转变,作者通过举例说明了纪叙文与记载文两者间常有杂糅与交相转变,并说明由于纪叙文与记载文区别不大,对于中小学生来说难以辨别,所以教材上一律将两者混称为“记叙文”。其次,作者深入阐述了纪叙文的四个要素和两个问题,“四要素”是人物、事迹、处所、时分,这便是我们如今常说的“记叙文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两个问题”是剪裁与整理问题。“剪裁”即写文章不可能囊尽所有材料,剪取的人物事端要与文章的主旨和停留点相适应。“整理”即写文章的时候需要先将繁杂的人物事端整理清晰,使得事迹在纪叙文中顺利开展,没有停顿。最后,作者详谈如何解决“剪裁”与“整理”的问题。关于解决“剪裁”问题,这与纪叙文的主旨、停留点有关。只有纪叙文的旨趣确定,才可以收集相关的人物事端,从而确定纪叙文主旨。主旨既定,纪叙文材料剪裁方相适宜。关于纪叙文的停留点:停留点即立脚点,纪叙文写作基于立脚点,不能随意更改。同时纪叙文主旨与停留点有先后顺序:“先定主旨,后定停留点。”关于解决“整理”问题,作者详细阐述了纪叙文的流动,所谓“流动”,就是文章中事迹时时开展进行,过程没有停顿,这也是整理问题的原则。“纪叙文流动”有两个问题:流动的缓急、流动的次序。其中“流动的缓急,可缓慢但不可中止。”流动的次序尤为重要,如从“纪叙文要素”分,可设为四类;如从纪叙文写作作法分类,可设为两类。陈望道先生似乎更偏向于从作法上分类,并且他指出不能纯依照“时间纪叙”或“事件因果纪叙”,而是要把这两种混合,才不会究前因而忘后果。

在第八章中,作者将“阐明普遍关系,剖析疑似界限,使人理解物体、事端、别的意象”称为解释文的旨趣。解释文即说明文,这里包含几个重要的写作要领,分别是解释文的旨趣、效用、条件、组织和明晰。首先关于解释文的定义问题,作者花费大量篇幅来对比解释文与纪叙文、解释文与记载文,目的就是为了“阐明普遍关系,剖析疑似界限。”旨趣辨别清楚,便能确定文章的文体。其次,作者提出了解释文的效用就是解释事物使人理解,并明确指出:“一切凡是需要解释使人理解的事物,都是解释文。”解释文的基础是解释的对象,而解释对象离不开类别、特色、分类、例正、对称、同义语及语义的变迁这七项条件。最后,关于解释文的组织问题:解释文是解释文的七项条件通过“加详和减略”的方法组合而成。省略界说条件和界说条件附加界说的实现,包括以下几个原因:一是需要事物的本质不能标明或事物实际需要上不必标明的情况,单词界说的条件均可省略;二是当被解释的事物很难懂,才需要“界说条件附加界说”。关于解释文的明晰问题,解释文对语言明晰要求很高,不仅要求字句适合读者,而且文章段落要按照自然的顺序。

在第九章中,作者将“使人信从作者的判断”称为论辩文的旨趣,并详细讲授了论辩文与记载文、纪叙文、解释文的区别。论辩文包含了几个重要的写作要领,如论题和判断、引论和解释、证明责任和证据、证明法式和论辩文的统一等。首先关于论题和判断,作者指出:“论辩文的论点须是一个表述清晰的判断。”论辩文的核心是论点,论题上的判断必是一个判断,对于所下的判断必须从始确定,并用最明显的字句表现出来。其次,论点确定后,接下来的关键便是阐明论旨的论证即论证过程,这里作者将论证过程分为“引论”“论辩本文”和“结论”。“引论”的目的是解释论题的要领。引论中可以列入的解释有六条,并且引论不可过长,不能列入与论题无关的话。“论辩本文”就是通过论据证明中心论点,这里需要注意两点:一是认明证明的责任,二是搜集证明的证据。证明的责任要如何认明呢?作者认为必须通过审察判断本身和社会背景的关系,否则从反面证明就“颇为危险”。证明责任内可以搜集的论据有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这两种。在文中,作者详细阐述了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所包含的详尽类别,并强调搜集论据是写作论辩文最重要的环节。最后,证明责任内的凭证即论据收集齐全后,就需要证明法式。证明法式即论证方式,全文中作者提出了三种方式包括演绎法、归纳法和比拟法。“结论”是引论和论辩本文的提要,而论辩文的统一性则是“有机”,因此论辩文必须从始确定,坚持一言。

在第十章中,作者将“感化别人的言行和情感”称为诱导文的旨趣。诱导文包含了几个重要的写作要领,分别是诱导文的分布与诱导文的条件。首先关于“诱导文的分布”,作者重点说明:诱导文可以独立成文,但是诱导文平常大多掺杂在记载文、论辩文、纪叙文等文章中间。其次,诱导文大部分是偏向感染情感的,所以写诱导文的时候要注意用真切纯正的情感来诱导读者。诱导文写作需要涉及以下几项重要的条件,如少用抽象的词句,选词造句要具体;写作选词造句要婉转从容、庄重、朴素,恰到好处;写作要避开文章的单调呆板之处,要有变化;文章写作内容先轻后重、井然有序等。最后,作者重点指出其《作文法讲义》中所划分的五种文体,是有关作文法上的分类,并不是关于文章作品的分类。有关文章作品的实际分类,不能囫囵划分,因为一篇文章大多都包含两种及以上的文体。

《作文法讲义》全面阐述了陈望道的写作教学思想,在当时就已经走在了写作教学时代的前沿,同时还具备一定的科学体系,符合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如陈望道先生在小序中所说:“我希求从来对于作法只是零碎掇拾的习惯,从此变成有组织的风尚。”《作文教学法》的现世,对当今中学语文写作教学带来了奠基性的影响,笔者将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文学习任务群和学生写作思维逻辑体系来探讨《作文法讲义》对中学语文写作教学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二、《作文法讲义》的现实意义

(一)《作文法讲义》传递的教学理念

《作文法讲义》是一本较早传授写作法知识的论著之一,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可操作性。陈望道的写作构思正如他在小序所言:“一切都想提纲挈领地说;一切都想条分缕析地说;一切都想平允公正地说。”书中关于文章的元素、文章的构造、作文的分类和文章的美质的诠释正是陈望道对于“力求真实的态度,文章研究的问题和教学今后的发展”等理念的传达。

首先,陈望道在本书中传递的第一个教学理念是“举例分析教学法”。“举例分析教学法”是在充分考虑教学实际的基础上,重视示例对学生的示范价值。如在造句部分讲解句的断续时,作者通过:‘天气很冷,电车狂风似的走着。’需改为‘天气很冷。电车狂风似的走着。’的例子,说明了“一句通常只表一个意思,不是一个意思的不可混入句中。”本书中所举示例大多是具有经典性和生活化的文学作品与小说,给学生启示的同时又兼具趣味性,不仅适应当时的学生,对如今的学生来说也很实用。

其次,陈望道在《作文法讲义》中传递的第二个教学理念是“体系完备的文体教学法”。陈望道在全书的第六章至第十章,依照编排体例,循序渐进地介绍了完备的写作教学文体。这些文体的分类具有前瞻性和系统性,同样适用于如今中学语文写作教学,如记叙文。从教学难度看,文体的类别也是从易理解的记载文和纪叙文到解释文与论辩文,最后到诱导文。作者详细阐述了五种文体的基本做法,对各种问题的体系均建设完备,使得作文写作兼具实用性与科学性。

最后,陈望道在《作文法讲义》中传递的教学理念是“教授明确的写作法”。陈望道认为作文教学内容是可以把握的,这也是如今的中学语文教师所探寻的教学方法。以教授解释文为例。作者先将“阐明普遍关系,剖析疑似界限,使人理解物体、事端、别的意象”定义为解释文的旨趣。然后花费大量篇幅来对比解释文与纪叙文、解释文与记载文,千知学生如何确定文章的文体。最后再一一阐述解释文的效用、解释文条件、解释文的组织和明晰,教授学生们明确的写作法。

(二)《作文法讲义》传递的语文学科价值

《作文法讲义》是如今我们梳理认识20世纪前期写作教学研究状况的专著代表之一。起初于1921年至1922年在《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上连载,初步勾勒出了当时中学语文写作教学研究的概貌,为中国中学语文写作教学注入了活力,具有不可估量的语文学科价值。

首先,《作文法讲义》建设了完备的文体写作方法,奠定了中学语文写作教学的基础。陈望道依据作文法定义了五种文体,开创了中学语文写作教学的先河,并使其沿用至今,如我们熟知的“议论文”就是文中所提的“论辩文”,“说明文”就是“解释文”等。他在书中明确揭示了文体写作的方法,使得写作变成了“有组织的风尚”,改变了传统的依靠经验、个人语感的写作方式,让学生有章程可依。

其次,《作文法讲义》转变了写作价值取向。写文章由古至今都具有一定的功利性,不仅是过去的“学而优则仕”,还是如今的“应试教育”。《作文法讲义》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这无疑是“功利主义”到“实用主义”的思想大跨越。基于此,《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提出了必修课程的学习要求,如“要多读多想多写、多角度观察生活;努力从不同层面角度进行阐发、发展独立的阅读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也明确提出了中学生在第四学段(7—9年级)表达与交流部分的要求:“学生要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为写作奠定基础。”因此,中学语文写作教学的实施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以实用性为基础,从现实生活的需要出发,培养中学生写作的自主性、实践性和育人性。

最后,《作文法讲义》为如今的新课标革新提供了示范。《作文法讲义》成书于白话文兴起之初。全书是陈望道用白话文自编的教学讲义,主要目的是传授白话文的写作法则,其书中教学示例也都是白话文。此外,书中对作文法诠释中也有很多陈望道自编的通俗白话句例。《作文法讲义》是陈望道结合自身优秀的写作素养,传授白话文写作技巧,是文言文至白话文变革的先声。目前,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概念。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提出有助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得到有效培养。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共安排了18个学习任务群,均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指向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的培养。其中,“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文学阅读与写作、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等学习任务群都彰显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写作的诸多新要求。

(三)中学语文写作教学的现状

目前,中学语文写作教学、学生写作存在诸多问题,如教师教学过于重视形式主义、应试主义,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相脱离,写作教学过于脱离学生生活,等等。因此,倡导力求真实的写作态度、践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育人方式是中学语文写作教学不可缺少的价值所在。

首先,中学语文教师教学过于重视形式主义、应试主义。所谓的写作教学形式主义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写作用语词堆砌,使得文章内容空洞。所谓的写作教学应试主义,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快速地提升同学们的写作内容与思想,只能通过点拨及范式来指导同学们如何快速提高写作的语词、语言形式与结构,使文章在短时期内得以规范化和程式化。这种写作教学往往会导致形式主义和应试主义。

其次,中学语文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相脱离。在语文教材的编制层面,基于大单元专题写作的教学设置,阅读教学中课后的“思考与探究”部分需要设计“读写结合”的练习路径;在课堂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实践操作层面,语文教师需要系统地将精读、略读课文、名著导读与单元写作教学之间进行有机的读写对接,并且需要统筹地将阅读讲学与写作教学进行“写中有悟、以写促读、以读促写”的合作共生;在语文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和实施层面,语文教师过去往往侧重于阅读教学目标对“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授,反而容易忽略了“过程与方法”这一教学目标在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中的作用。

最后,中学语文写作教学过于脱离学生生活。正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提出的必修课程的学习要求:“要多读多想多写、多角度观察生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也提出:“学生要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为写作奠定基础。”新课改背景下,明确了学生的写作学习需要多角度观察生活。然而,“应试教育背景下”的语文考试作文题目的设置却未能紧扣学生的家庭与学校生活,学生不得不编写“虚假故事”与抒发“虚情假意”,写“伪作文”。从而导致了教师教学写作更为“形式化”,过于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制止这种“伪循环”就要在改革课标的基础上改革考试方式,从而达到写作生活化。

三、《作文法讲义》对中学语文写作教学的启示

《作文法讲义》作为“五四运动”后较早的写作教学专著之一,为当今中学语文写作教学指引了方向。众所周知,中学语文写作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陈望道先生指出:“在写作中不仅要学点语言学、修辞学的知识,还要学与思维逻辑相关的理论。”写文章不仅涉及文体的相关理论知识,而且与学生学习写作的思维逻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陈望道先生就已经接受过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并且灵活地运用在写作《作文法讲义》中。比如在论述科学的记载文记载事物的顺序时,就运用了演绎法。由此可见,灵活运用思维逻辑,不仅可以将作者写作时的思维通过文章传递给读者,还可以使文章更为严密严谨。

基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一线语文教师要在教育理念上给予培养学生写作思维逻辑足够的重视。中学语文写作教学缺乏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导致学生为了应试不得不依照教师教授的“点拨及范式”快速套用写作的语词、语言形式与结构,造成“伪作文”“假感情”。这与当下应试的大环境也有关,普通高中语文课程课程标准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都进行了革新,不仅提出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文学习任务群”等核心概念,而且要求一线语文教师要按照课标进行大单元教学。但是“应试背景下”教师的教学思维、学生的学习写作的思维不发生改变,便很难有较大的教学进展,这需要语文教师在平时的写作教学过程中长期的引导。陈望道在《作文法讲义》传授给我们的教学理念有“举例分析教学法”“体系完备的文体教学法”和“教授明确的写作法”,这些方法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力求真实的写作态度,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意识与文体分类意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猜你喜欢

陈望道讲义中学语文
以道致君:程俱“经筵讲义”研究
十八而志 初心讲义
十八而志 初心讲义
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吴士文与陈望道
新见黄淬伯《文字学讲义》述评
对中学语文情趣化学习的思考
《陈望道全集》出版
《陈望道译文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