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革命文化在高中思政课中的正效应及实现路径

2022-11-08闫晓静王宝华姬断萍

文教资料 2022年11期
关键词:高中生革命思政

闫晓静 王宝华 姬断萍

(河北北方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

“全球经济一体化”不仅加快了各国的贸易交流进程,同时也使得文化竞争环境日益激烈。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则更应注重培养当代高中生的强烈爱国情怀。因此,在具体的思政教育工作中教师应通过正确的思想引导方式,促使高中生形成自身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也是当前最需要解决的思政教育问题。就目前的时代背景而言,采用怎样的教育方式与教育资源载体,进而加强革命文化在高中生思政教学中的影响作用就是必须要研究的教育方向。

一、革命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全民族同胞,在长期革命实践过程中伟大革命精神的最好历史见证。其意识形态与历史教育性,在高中生思政教育的本质上也是具有互通性与关联性的。除此之外,我国的革命文化在红色资源载体的物质内容体现上也是多种多样的,同时还具备形式广泛以及地域文化特点明显等主要教育优势。通过上述分析可见,革命文化是高中生思政教学中具有政治思想特性的优质课程教育载体之一。对于当代高中生而言,将革命文化融入思政教育中,是增强其敬党爱国精神、历史责任感、民族情怀的最有效教育途径。在激发高中生的思政学习热情与兴趣的同时,也能够将革命文化与红色历史以最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以无数的英雄事迹与党的奋斗历程吸引并且感染高中生在思想与情感上的共鸣。

二、革命文化在高中思政课中的正效应

在学校思政理论课程教师讲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深入推动我国思政课程的内涵化发展,革命文化不仅是我党带领人民群众投身建设改革的重要基础,同时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发展动力。”由此可见,革命文化更是新中国走向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以及文化自信的重要驱动条件。因此,在当前的新时代下,更应不断提升革命文化在高中思政课中的正效应。不管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博大精深传统文化,还是中国共产党在近现代社会的先进文化思想,这些都构成了革命文化在高中思政课程中的正效应力量基础,其文化形式完全是一脉相承的。革命文化在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扩充了现代化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思想底蕴,而革命文化其自身也是无数先辈对新中国民族复兴目标的奋斗历史。因此,将其融入高中思政课中,不仅能够引导高中生通过这样的宝贵思想资源不断获得健康成长的精神补给,同时更能够让新时代的高中生逐渐培养起自身的“民族复兴时代新主人”社会意识,从而使其能够在未来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与社会主义接班人。

革命文化在高中思政课中的正效应不仅体现在其自身的文化性,同时更体现在其自身的民族深层精神追求性。革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符号,因此将其融入高中思政课程中则能够让学生通过革命文化的感染与熏陶,不断强化其自身的理想信念。革命历史是让学生在思政课程中回顾我国曾经的革命奋斗实践历程,而革命文化则是新中国思想政治的持续发展方向。基于此,高中思政课程作为革命文化的主要教育途径,不仅重视到其实践路径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同时更要尊重革命文化及其背后的理论逻辑与历史依据,从而让高中生更深刻地从革命历史中得到新时代启发。由此可见,革命文化在高中思政课中的正效应实现则应通过革命文化与高中思政课的结合,从更全面、更系统的方面梳理我国近现代历史上的英雄事迹与革命信念,从而让高中生能够在这样的鲜活故事中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历史来源与发展动力。

三、革命文化在高中思政课中的实现路径

(一)在思政教学中强化革命文化的精神作用

当代高中生正处于可塑性较强的年龄阶段,他们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好奇心强,因此应在思政教育工作中引导高中生对于思想和文化的具体认知。革命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创造辉煌业绩的精神支柱,加强革命文化在高中生思政教学的作用就是必须要研究的方向。基于此,结合当地的实际环境资源进行思想政治“渗透教育”,以真实的“体验式”教育资源让高中生能够对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内容逐渐减少“距离感”及“年代感”。革命历史纪念馆是近代革命历史与革命文化的重要见证,是实现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革命历史纪念馆通过展览、陈列等手段,将党史资料、珍贵文物以更直观的方式展现给公众,是高中生回望历史、认识现在的重要场所,在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走进革命历史纪念馆,以无数的英雄事迹与党的奋斗历程吸引并且感染高中生在思想与情感上的共鸣,在激发高中生的参与热情与兴趣的同时,增加思政教育在“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的教学实效作用,让高中生在自身的思想意识上不断清晰、不断坚定,从而形成正确的终身思政观念。培养出当代高中生敬党爱国的个人情怀,进而树立自身的正确三观,承担民族的历史责任,弘扬党的革命文化,继承无产阶级革命精神和伟大教育思想。

(二)在思政教学中强化革命文化的爱国情怀

“爱国情怀”是我国革命文化中最重要的思想核心,其不仅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基调,同时更促进了我国现代化社会主义的政治发展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中华民族是从艰难困苦与对外抗争中走出来的民族,而让中华民族始终能够坚持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重要基础便是我党宝贵的革命文化精神力量。”基于此,教师在高中思政教学中也应重视强化革命文化的爱国情怀。

例如,在《政治生活》第九课“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课本知识、当前国际形势,以及国内外社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等现实基础,通过讲述我国的革命精神,让高中生能够在当前的新时代下更好地理解爱国情怀的具体内涵。传统的高中思政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无法对革命文化与爱国情怀产生同理性与共情性,这主要是因为教师没有找到良好的融合契机。基于此,教师则可以将当前的国际形势、军事热点新闻作为现代教学背景,通过与不同国家的政治立场对比让学生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我国革命文化中的爱国思想内核。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意识到爱国情怀对于国家及自身的重要性,同时又能够让学生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中,真切地感受到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方面的伟大,从而不断强化自身内心的爱国情感,使其能够在这样的对比下真正感受到生在中国的民族自豪感。当学生能够感受到这样的情绪时,其自身便会自然形成一种对于国家的热爱,从而逐渐成为新一代的革命精神继承人。

(三)在思政教学中强化革命文化的教育价值

价值并不是一个实体性的范畴而是一种关系范畴,其具体表现在主体与客体之间的需求满足关系。马克思曾说过:“价值,是在人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之中所产生的。”从主体的角度分析,价值是客观存在的,对于主体的需求以及具体发展在某种作用上是适合、接受或一致的。由此可见,价值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性关系,在这样的作用性关系中主体具体所指的是实践者,而实践中的具体指向就是客体。在高中生的思政教育价值中,革命文化就是一个客体,而其中的主体则是高中生的思政教育。革命文化的思政教育价值分析也为革命文化在高中生思政教育中的价值作用提供重要的理论科学依据。针对高中生的思政教育而言,需要有很强的理论性和灵活性。传统的教育模式在时代性教育需求方面无法充分满足。因此,教师在进行思政教学时则应更多考虑教育价值的引导与输出。

例如,在新课改的基础教育改革背景下,高中生的思政教学课程主要分为:“经济生活”“生活与哲学”“文化生活”以及“政治生活”这四大必修模块,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的内容把握与方式选择上,教师们往往都有着一定程度的困难问题。对于恰当合理的课程资源开发,主要在于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教学方式的创新程度和教学课程目标的内在实现,将革命文化有机融入高中生的思政教育中,可以有效提升思政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的可信度与亲和力,通过革命文化的环境熏染,培养出当代高中生敬党爱国的个人情怀,进而树立自身的正确三观,承担民族的历史责任,弘扬党的革命文化。

(四)在思政教学中强化革命文化的育人作用

由于受到了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国的高中生从小学开始就没有受到过系统化的革命文化实践课程教育。一部分学校虽然组织过革命文化的学习活动,但是对于革命文化的教育讲解以及价值和意义上都没有做到足够深化,导致学生很难再有更深刻的理解与认知。因此,对于革命文化与思政教学的结合必须要具备一套细致性的教学体系,将教材上的理论知识与载体实践在高中生思政教育上形成相互之间的一体化教育模式。运用革命文化中的诸多英雄人物、先进事迹以及经典示范、历史见证物等综合性资源,为高中生提供鲜活的教育素材和正确的人生三观引导。革命文化中的教学素材是社会群众的集体结晶产物,在生活元素上也更接近实际的生活,与抽象的教材相比,革命文化在具象上更能够营造出轻松灵活的教学氛围,增加高中生的积极兴趣。

例如,《生活与哲学》第十二课第二框体中站在广大人民立场上的具体《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教学,就可以将白求恩的精神和对于医术精益求精的执着引用到课程之中。将白求恩在价值判断与选择方面的正面案例,作为高中生具体思想意识上的方向引导。通过革命文化让高中生对于具体的白求恩有更多的深刻了解,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按照教材内容的具体顺序,提前设计出革命文化中的教育路线,从而使高中生更好地根据实际来理解课本中的具体知识。通过白求恩的正确人生价值观,千诫高中生个人三观与国家革命文化的重要影响及深远价值意义,让高中生能够以具体的人物作为方向和榜样,通过对于榜样人物的深刻了解,进而逐渐寻找自己在人生态度、思想政治预计价值观念上的不断追求,自觉站在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立场,以具体的革命文化进行自我在价值上的判断与选择,同时深刻地意识到红色文化和革命文化永不过时。这些优良的革命文化也都蕴藏在实际的革命文化之中,因此将高中生思政教育与这样的革命文化高度结合,是树立高中生正确三观以及具体共产主义伟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重要理念信仰奠基途径。

基于“育人为本”的教育价值取向,革命文化也是将党的革命文化以及党对国家、对人民的极高历史责任感融入具体的高中生思政教育之中,其教育作用在于培养高中生承担国家与社会责任的勇气和信心。增强自身的思想道德观念素质,逐渐建立起自身强大的民族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以及深刻的敬党爱国社会主义思想情怀。当代的高中生是未来中国甚至是改变中国全新样貌的重要希望,自身肩负着时代所赋予的历史责任。因此,作为教师而言就更应该注重高中生的具体成长过程,通过革命文化的持续教育培养高中生自身的历史责任感,为祖国的未来贡献出强大的教育教学育人价值。

四、结语

综上所述,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各民族同胞在漫长历史实践过程中所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其丰富的物质资源呈现载体与深远的社会文化价值也十分重要,革命文化在高中生思政教育实践中的科学合理化运用,对于高中生的人生三观塑造也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增加革命文化在思政教育中“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的教学实效作用,不仅能让高中生在知识理论上具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与认识,更能在其思想意识上不断清晰、不断坚定,从而形成正确的终身思政观念。基于此,作为教师也要对自身的职业充满敬畏感与神圣感,清楚地认识到教育价值与革命文化的不可分割性,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能力,提升教育教学的水平,不断研究且完善革命文化与高中生思政教育融合途径,进而使得革命文化在高中思政教育中持续发挥出更伟大的现代化教育作用。

猜你喜欢

高中生革命思政
《发明与创新》(高中生)征稿啦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高中生应如何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
高中生是否应该熬夜学习?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