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育人融入高校学生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实效性提升研究

2022-11-08

文教资料 2022年11期
关键词:党日学生党员高校学生

汤 倩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一、高校学生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研究述评

近年来党中央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开创了党建工作的新局面,尤其是“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推进、《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等文件印发,对于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开展有了更进一步的规范化要求。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各基层党组织对主题党日活动的认知进一步加深,从实践领域不断推进落实主题党日活动。学术界对于主题党日活动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搜索“中国知网”发现,近五年来有关“主题党日活动”的文章近800篇,主题党日活动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高潮。

高校学生党支部是党联结、教育大学生的重要桥梁。习近平总书记多场合反复提及高校要承担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如何提升高校学生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的实效性,加强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当前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重要研究课题。张菊玲、梅青等提出高校学生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在组织实施、内容范围、监督保障等方面存在问题;周章明、陈景贤等对于如何落实高校学生党支部的质量保障、特性化开展机制进行了研究;程环、胡向红、常素枝尝试将“互联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元素融入主题党日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近年来,在借鉴其他基层党组织的主题党日活动研究基础上,高校学生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研究也在不断推进与深入,从认识高校主题党日活动意义、致力于探索落实主题党日活动制度到如何高质量开展好主题党日活动转变,即研究问题从“是什么”“怎么开展”向“如何开展好”变化。从研究数量和质量来看,相较于其他基层党组织主题党日活动研究,针对高校学生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研究数量较少,且文章多发表于普通期刊,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均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已有高校学生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研究内容主要围绕“形式不够创新,党员参与积极性不强”“内容不系统,活动设计缺乏连贯性”“落实不到位,主题党日活动制度不健全”等现实问题展开论述,或者对于作者所在的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的经验总结分享,研究内容与视角单一化。

2017年12月,教育部印发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将心理育人纳入十大育人体系,加强高校大学生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已经成为党中央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着力点。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加强大学生党员的政治理论素养,培养他们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心理学视角,从当前高校学生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现实实践与理论研究出发,尝试分析影响高校学生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效果的主要心理因素,心理育人积极融入高校学生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以期对今后高校心理育人、党建工作有所启示。

二、高校学生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制约因素分析:主体心理特征与客观组织环境

通过对已有高校基层党支部、学生党支部党建以及主题党日活动困境相关研究梳理分析得出,加强高校大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规范高质量开展高校学生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离不开组织设计、参与主题党日活动中“人”的影响。从主观上分析,在主题党日活动过程中无论是组织者还是参与者,高校学生党支部党员在主题党日活动中接受党的教育过程都将受到诸多因素影响。

主观因素方面,无论是组织者还是参与者,高质量的主题党日活动效果的前提首先是态度问题,即组织者能否积极按照党建工作要求,按质按量完成规定动作;参与者能否按照党章要求积极参与活动、反馈活动效果。一般来说,高校学生党支部由于其设置属性,主要由高校中的大学生党员组成,部分学生党支部包括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团总支书记、辅导员等教师,也有高校学生党支部完全由大学生党员组成。对于主题党日活动开展意义的认知理解方面,在坚持党建引领的高校环境下,党支部师生大部分都能较好地明确主题党日活动的重要性,能持积极、正向的态度对待主题党日活动,但部分学生党员在入党过程中存在从众、功利等不良心理,对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入。其次是能力方面,能力是制约行为主体能否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当前高校学生党支部党建工作主要由组织员、学生党支部支委等基层党建工作者以及部分专职辅导员承担。从主题党日活动组织者来看,他们的能力将直接影响主题党日活动的内容设计、形式开展、教育意义等方面的落实;从主题党日活动参与者来看,大学生受文化程度、人生阅历等因素制约,对于认识、接受、理解党的教育能力方面仍然处于不断发展和需要提升的状态。但是,影响主题党日活动最大的心理因素是动机。动机既可以促进师生党员积极参与到主题党日活动中,也可以阻碍其接受主题党日活动教育。根据动机的来源可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一方面,目前高校学生党支部党建工作主要由各高校党委、院系党总支自上而下的外部驱力推动各学生党支部落实主题党日活动,部分高校学生党支部因党建工作人员不足、党员发展任务、“三会一课”等党建工作考核任务较重,对于自下而上主动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的内部动机并不强烈,即基层党建工作出现“上热下冷”现象,这势必会直接影响高校学生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的高质量推动。另一方面,由于党员发展流程中的时间因素,本科院校高年级学生党支部以及高职院校学生党支部,学生党员可能刚刚加入党组织就即将面临毕业离校实习,参与主题党日活动积极性不高。此外,主体的情绪、性格、人格特质等也都会对高校学生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过程产生影响。

客观因素方面,《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指出高校中的党支部要保证监督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思想政治引领,筑牢学生理想信念根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保证教学科研管理各项任务完成。高校学生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为什么要开展,或者说在高校学生党支部中认真落实主题党日活动的意义,不仅是由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制度决定的,也是高校党建工作、学生党支部党建工作的性质决定的。高校学生党支部是党密切联系学生的桥梁和纽带。当前高校大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党建与“三全育人”协同发展,能够为学生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提供良好的外部组织环境。高校学生党支部中良好的心理氛围,能通过有效激发师生党员积极参与主题党日活动的动机与提升素质和能力的需要来产生作用。党员们在良好的组织心理氛围下,通过参加“党性”“趣味性”的主题党日活动,接受党的教育过程中也能感受到心理的安全感和自我效能感,从而更加刺激他们参与下一次主题党日活动的积极性,促进支部主题党日活动高质量推进。此外,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中关于主题党日活动制度的建立与落实,也是通过提升支部党员参与主题党日活动的意愿和态度来达到加强党员思想引领的作用。

三、大思政背景下心理育人积极融入高校学生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探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大思政背景下,高校党建工作、心理健康教育都是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任务的重要途径。心理育人概念的提出,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党建工作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可以从培养高校学生党支部师生主体对主题党日活动的“态度”、优化师生组织和参与主题党日活动的“动机”、提升开展和执行主题党日活动的“能力”方面入手,将心理育人理念积极融入高校学生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的“内容”“形式”和“主题”,让主题党日活动成为实现党建工作、“三全育人”、思政工作有效融合的载体。

(一)从主题党日活动的内容上下功夫

当前大学生群体个性鲜明,思想活跃,自我意识较强,受自媒体影响较大,如何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引导青年大学生不断增强“四个自信”,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是高校学生党支部党建工作面临的现实问题。高校党建工作者首先要明确学生党支部的自身特点。区别于高校其他基层党组织,设计学生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内容时要做到因事而化,深入了解当前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特点,聚焦他们的所思所想,引导他们积极认知主题党日活动的意义,培养学生党员参与主题党日活动的态度,提升他们积极参与主题党日活动的积极性。针对部分学生党员入党动机以及面对党组织考察的恐惧等不良心理,从主题党日活动的内容上下功夫,结合当前大学生关注的学习、心理、资助、就业现实中的困惑,有针对性地设计主题党日活动的内容,积极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升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如在新生开学季的主题党日活动中引导学生党员积极参与到新生迎新志愿服务中,在“传帮带”的朋辈视角陪伴支持过程中,一方面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另一方面增强学生党员自身的获得感;在毕业季的主题党日活动中系统性嵌入心理帮扶、就业指导等内容,教育、引导学生党员正确看待青年发展时期中面临的困惑,学习党内优秀青年大学生党员的先进事迹,激发学生党员向党组织靠拢的内在积极性。当然,学生党员自身也要正确认识主题党日活动的意义,严格参与党组织生活,增强积极参与主题党日活动的意识,端正参与主题党日活动的态度,在主题党日活动教育过程中实现自我教育。

(二)从主题党日活动的形式上创新意

学生的成长需求是所有育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校所有工作都应围绕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开展。学生党支部要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解决师生困难,努力为师生办实事。高校学生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要因时而进,从主题党日活动的形式上创新意,贴近学生实际、与时俱进,聚焦大学生的现实发展需求。高校学生党支部要了解学生在专业学习、人际交往、能力提升等方面的思想困惑,顺时而为,及时回复和解决其问题。通过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快闪、合唱、观影、辩论等形式,结合新媒体“线上+线下”多种形式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在理论和实践学习中培育学生正确的认知心理,增强他们对于崇高理想的心理趋同,自觉肩负新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高校学生党支部党建工作者应结合学生关注的焦点、热点,尤其是辅导员,正确认识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联系,自觉提升工作的内在动机,有针对性地开展贴近学生实际、形式新颖的主题党日活动。这也必将有利于开展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高校全过程育人理念。一方面,党支部通过内容贴近、形式多样的主题党日活动,激发学生党员积极参加主题党日活动的动机,提升主题党日活动的参与积极性和实效性。另一方面,通过学生参与的积极反馈,也必然会进一步强化组织者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教育的动机,从而进入正性循环向前发展,从根本上可以解决学生党支部党建工作“上热下凉”的局面,助推学生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乃至党建工作有效开展。

(三)从主题党日活动的主题上强信念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每个人都有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身处伟大新时代,高校师生都有建功立业的机会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针对目前部分高校学生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执行能力不足、制度保障落实欠缺等现状,学生党支部师生要不断提升落实主题党日活动的能力,包括内容的设计策划能力、形式的组织开展能力,尤其是对于党建工作的执行能力。心理学认为知识和技能是能力的基础,也只有能够广泛应用和迁移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转化为能力。高校党委一方面要为学生党支部党建工作者提供业务能力培训,丰富其党建理论知识,有足够的理论水平去组织、策划主题党日活动内容;另一方面需要强化基层学生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的落实监督,督促其在现实实践中不断摸索适合大学生身心特点的主题党日活动形式,进而提升落实主题党日活动的能力。但是,主题党日活动无论是内容和形式上如何变化,都不能淡化其政治性主题。旗帜鲜明讲政治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也是主题党日活动的内核与灵魂所在。高校承担培养未来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学生党支部党建工作势必要突出政治引领作用,紧密围绕爱党爱国主线,紧跟时代发展,做到因势而新,从主题党日活动的主题上强信念,把握好时代发展大势,顺势而为。高校学生党支部要结合支部实际开展一系列的主题教育活动,通过贴近学生实际的理论学习、喜闻乐见的实践形式扎实推进主题党日活动,提升学生党员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思想认识、情感,积极转化为理性爱国行为,培养他们的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气、实践报国之行。

四、结语

高校党建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学生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是落实、推进党建工作的重要形式。高校学生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实效性受多种因素制约,师生党员主体心理特征是其中的重要因素。本文旨在通过心理育人视角,以期对于高校学生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落实提出建议,只有了解并把握当前大学生的心理特征,遵循学生的成长发展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不断创新高校学生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形式、内容,才能实现学生党支部教育、引导、培养大学生的过程,助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为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党日学生党员高校学生
重庆市中医药行业协会举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党日活动
主题党日加上大数据——汉中市利用“党建云”更新党日形态
网络环境下如何发挥高校学生党员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作用
长治市财政局开展“清明祭英烈”主题党日活动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省植保药检党支部 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党日活动
高校优秀学生党员评选体系的构建——基于AHP法的运用分析
高师院校发挥学生党员作用模式初探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