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史”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的价值与实现

2022-11-08唐佳宇马宝娟

文教资料 2022年11期
关键词:四史思政课理论课

唐佳宇 马宝娟

(辽宁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历史学习教育,针对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多次对加强“四史”教育作出部署。2021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社会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的通知》,其中要求突出青少年群体,组织好青少年“四史”学习教育,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学校是培育社会主义事业接力者的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中小学都是铸魂育人的金课,将“四史”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是落实党中央教育部署的重要体现,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发挥思政课的育人功能。

一、“四史”教育与大中小学思政课的内在耦合性

四史,即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简而言之,党史是中国共产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历史。新中国史是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改革开放史是中国人民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历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是社会主义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历史。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是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他指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同时,还强调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

“四史”教育是大中小学思政课的重要教学内容,二者是双向互动的关系,有着内在契合点。一方面,“四史”教育能够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丰富且有力的教学实例,蕴含着满足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属性和价值功能。另一方面,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实现“四史”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能够有效推动“四史”教育走深走实。

(一)“四史”教育蕴含着满足大中小学思政课的价值功能

“四史”教育蕴含着满足大中小学思政课的价值功能,二者有着一致性与契合性。一方面,二者的目标是一致的,都在于立德树人,为我国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接班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铸魂育人的金课。“四史”教育的重要任务也在于立德树人,通过向学生讲述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伟大成就以及革命精神,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历史大势,坚定历史自信,增强自身修养与责任担当。另一方面,二者的教学内容相契合。“四史”教育的内容分散于大中小学各个学段的思想政治课程中,能够为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提供符合其阶段性特点的教学素材。如在新中国史中,新中国的成立这一内容在小学道德与法治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十一课“屹立在世界的东方”、高中思想政治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大学《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八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新生人民政权的巩固”等思政课程中均有涉及,二者内容存在大量交叉重合,这有利于思政教师找准“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切入点,根据各阶段学情,将“四史”中的历史知识讲授给学生,以史实充分论证唯物辩证法、唯物史观等基本原理,增强思政教学的实效性。

(二)大中小学思政课可以推动“四史”教育走深走实

当前,“四史”学习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如何让历史与现实结合,如何让“四史”故事穿越历史时空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大中小学思政课是非常重要的渠道。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将“四史”教育,与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国家安全教育、科学精神教育等相结合。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都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贯穿于青少年成长的各个时期,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四史”记录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有着一系列经典深刻的理论与丰富感人的历史故事,在思政课教学中,通过讲述历史故事对小学生进行情感启蒙,真实呈现历史事件增强中学生情感认同,探究历史经验教训增强大学生使命担当,能够让“四史”教育在不同学段落实好,有意义。

二、“四史”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的价值意蕴

“四史”中蕴含着宝贵的哲学智慧、历史规律,是大中小学思政课鲜活而有力的教学资源。“四史”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有利于强化情感认同,让思政课有信度;充实理论知识,让思政课有深度;激发行动自觉,让思政课有效度。

(一)强化情感认同,让思政课有信度

历史是最真实的、也是影响学生思想最直接、最深刻的教学资源。“四史”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一路走来的艰辛与不易,见证了无数革命先辈为追求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舍生忘死、英勇奋斗,谱写了一篇篇壮丽史诗,真正将马克思主义信仰演绎得生动化、具体化。当前,受外来文化冲击、社会思潮多元化等多方面影响,青年大学生易出现爱国情感淡化、理想信念不坚定、集体观念弱化等问题,而学习“四史”能够有效突破这一困境。从推翻三座大山到进行改革开放,从脱贫攻坚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到新冠肺炎疫情的有序防控,这些典型的案例能够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的成立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无数革命先辈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执着追求、不懈奋斗的责任与担当,给予学生强烈的心灵震撼和情感触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在于引领人,塑造人,将“四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能够让学生通过有血有肉的历史事件感悟理论真谛,相信并认同马克思主义,真正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讲授的吸引力与感染力,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情感认同,让思政课有信度。

(二)充实理论知识,让思政课有深度

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性较强,如果没有丰富的教学内容作为支撑,很难将理论弄清楚、讲透彻。2020 年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中对加强“四史”教育进行了定位,将其作为思政学科理论教育的重要教学内容。“四史”蕴含着丰富的史实,拥有逻辑自洽的知识体系,是极为丰富的教学素材,其突出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将“四史”融入思政课,能够用史实讲清楚理论,以历史细节充实思政课教学素材,增强学生的事实性理解,让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把握更牢固。如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是新中国史的重要内容,它是一场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成为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深刻影响了我国的历史进程。这一素材恰好与高中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的学习要求对应,可以将其作为典型史实素材。对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认识过程实际上也就是追寻真理的过程,其体现了认识的无限性、反复性。将“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能够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增强思政课的说服力,让思政课更有深度。

(三)激发行动自觉,让思政课有效度

将“四史”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能够激发学生行动自觉,让思政课有效度。马克思曾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群众只要把理论内化为自己的思维方式与行动准则,就能在实践中自觉做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从而使精神力量变为物质力量。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对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一百年里取得的重大成就进行了深刻总结:“一百年来,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党的这些重大成就的取得正是因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践行初心使命,是将精神力量转变为物质力量的真实写照。将“四史”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可以帮助学生透过历史,认清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在事实性理解中感悟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感悟伟大的建党精神,增强对国家和民族存续发展的深厚情感,并能够将爱国热情转化为实际行动,成长为新时代中国有志气、骨气和底气的新青年。

三、“四史”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的路径探究

将“四史”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提升教学效果,首先需要构建“四史”学习资源库,针对大中小学学段,为教师与学生提供合适、优质的学习资源;其次需要强化教师“四史”学习教育,教师只有深入了解四史的知识,才有能力讲好四史,真正让学生理解;最后需要守正创新,在掌握知识并有能力讲好“四史”知识后,需创新教学方式,充分发掘当地红色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一)创建“四史”学习资源库,提供优质学习资源

随着互联网在信息传播中的不断运用与推广,它成为人们获取资源的重要途径,这已经成为一种历史必然。如中国大学慕课(MOOC)、学习强国、微信、知乎等平台,人们根据自身需求和平台的功能属性,进行有利于自身的选择,这些平台为人们获取知识、开拓视野提供了不同的途径。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创建“四史”学习资源库,可以使学习者根据自身需要,有针对性地快速找到“四史”学习资源,增强“四史”学习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不同阶段学生有不同的学习特点,因此需要结合大中小学各学段的特点并考虑各学段思政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选取并整合不同类别的资料,为各学段学生的使用提供合适的资源。小学阶段注重学生的情感启蒙,且学生思维能力较弱,难以保持较长时间的注意力,但他们对于生动活泼的事物兴趣较强,因此在选取素材时,需要选取具备活泼、生动、简单易懂、时间较短等特点的素材,例如动画、卡通图片等,通过生动、鲜活的故事让学生理解党的艰辛不易,引导学生形成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初中阶段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认同,此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所提高,可选取一些与知识点相关的音频视频资源,如红色歌曲、纪录片等,打牢学生的思想基础。高中阶段注重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该阶段学生对党的奋斗历史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了更深入的学习,但是辩证看待事物的能力仍有待提高,因此需要选取中等难度,具有一定理论性、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素材,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大学阶段,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强,知识储备更丰富,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可以适度提高素材选取的难度,逐步提升理论层次,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扩大理论视野。依据各学段学情,可以在学习强国、微信公众号、雨课堂、中国大学慕课等网络平台创建“四史”学习资源库,让使用者可以有针对性地找到学习资源,提升学习效率,引导使用者更好地感悟“四史”故事、学习“四史”理论、总结“四史”经验。

(二)强化教师“四史”学习教育,提高育人实效

教师在“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教师充分掌握、灵活运用“四史”知识,学生才能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善于在历史中汲取奋进的力量。一方面,学校要重视“四史”学习,重视对教师的培养。可邀请高校教育专家开展“四史”教育专题培训讲座、定期开展思政教师关于“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的教学经验分享交流会、举办大中小学同上一堂思政课的教学竞赛等活动,从宏观角度激发教师学习“四史”兴趣,充实理论知识,提升教师的素质能力。另一方面,教师要不断充实提升自我,与时俱进。首先,教师要有扎实的知识基础,熟练掌握“四史”知识,能够厘清历史发展脉络,站在正确的政治立场上对“四史”中学生容易产生疑惑的重大事件、敏感问题进行合理的解释,在教学中不断丰富知识储备。同时,教师要善于从教学目标及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等方面入手来进行教学设计,准确找到“四史”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的切入点,将“四史”中的知识与相关知识点相对应。对于收集的四史学习资源不仅要有科学的分析、掌握系统的方法,还要设置巧妙的问题来启发学生们的思考,并且要适当地进行一些知识点的拓展,寓价值传递于知识传授中,让教学落到实处,更好地承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与引路人的责任。

(三)创新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当地红色资源

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性较强,同时注重思想引领,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会影响教学效果,思政教师应在教学中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将“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第二课堂中,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时代变化,坚定“四个自信”。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不懈奋斗,红色印记遍布各个角落,每个城市几乎都有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史,大中小学都可依托当地烈士陵园、革命遗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村等革命文化资源,组织学生进行参观,在参观的过程中加以引导和讲解,使学生近距离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需要注意的是,大中小学的学情不同,因此在开展第二课堂时,也要在不同学段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知识储备未充足,三观未形成,因此需要特别注重这个阶段的情感培养,在参观当地革命纪念馆时,可以向学生讲述感人的英雄事迹,如抗美援朝战争中黄继光堵枪眼、杨根思“三个不相信”的故事,以此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中学生在进行参观时,可在红色故事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升华,如抗美援朝战争中,无数青年在血与火之中无畏向前,究其根本,是因为战士们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践行初心使命。中学阶段,也可以举办“四史”故事大赛、话剧表演、在革命纪念馆中担任宣讲员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在体验中更好地了解历史,从榜样故事中获得艰苦奋斗的勇气,深化历史认同,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大学阶段,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强,知识储备更丰富,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时,可以深挖历史故事,感悟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并可依托第二课堂,让学生从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传授者,举办“四史”理论宣讲比赛、深入基层进行“四史”宣讲活动、到革命村开展社会调研等活动,提升学生理论素养,增强历史意识,培养历史思维,使学生能够真正认同马克思主义,并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不断奋斗中实现人生目标,成为有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年。

猜你喜欢

四史思政课理论课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
遇见“四史” 图说“第一”
队史连“四史”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聊斋志异》与前四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