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疗纪录片《人间世》解说词的特点与价值探析

2022-11-07袁野刘凤羽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19期

袁野 刘凤羽

摘要:纪录片的解说词是特定影像环境下的一种特殊文字,当前已逐渐发展出多种形式,并在不同题材的纪录片中体现出不同的特点,发挥着不同的价值。作为医疗题材的纪录片,《人间世》的解说词设计精美,与影像相互配合达到和谐共生。该片解说词通过使用数字、修辞、疑问句等,不仅扩大了信息量,而且有效衔接了内容,激发了情感,并带领读者深入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升华了纪录片的主题。研究发现,纪录片的解说词只有与画面、同期声等恰当配合,且不妨碍其他视听元素,才能实现声画联系、视听兼备。

关键词:医疗纪录片;《人间世》;解说词;视听元素;特点与价值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19-0248-03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医护人员的勇毅逆行感动了无数国人,使越来越多人对医生这个职业充满向往。在这样的情感下,深入了解医生的工作实况,给予其更多关注与理解,非常重要。

近年来,医疗纪录片开始走进影院,涌现出一大批口碑极佳的作品,行业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细观学界对医疗纪录片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探究影片的现实意义、叙事策略等,对视听语言的分析很少。而解说词作为视听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诉诸观众听觉器官的文字语言,是作者理性思维的直接外化[1],对影片的叙事及传播效果具有重要作用。解说词转瞬即逝,只有清晰易懂,才能更好地留住观众。恰到好处的解说词能使纪录片达到真实性与故事性的完美结合。对解说词展开探究,有助于理解影片的结构、主题及叙事策略。

一、格里尔逊模式的诞生及对中国纪录片的影响

(一)格里尔逊模式的诞生

探究纪录片的解说词,必须提及“英国纪录电影之父”——格里尔逊。1929年,英国出现了以其为首的“英国纪录片运动”,要求纪录片内容重视社会功能,关注社会现实,形式依赖解说词,旁白和解说占据主导地位,用傲慢的权威声音说教,强调把电影用于宣传与教育。格里尔逊对纪录片提出了三点要求:承担社会责任,发挥教育作用;关注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聚焦现实题材;富有诗意。

研究发现,医疗纪录片很好地满足了格里尔逊对纪录片的三点要求。第一,其关注的是医患关系这一社会问题;第二,形式是解说词加画面;第三,目的是宣传与教育。

实际上,格里尔逊模式就是解说加画面的电影形态,即影片应具有极富表现力的画面、精心设计的解说词以及富有感染力的音乐。医疗纪录片《人间世》显然都做到了,并且影片的解说词尤为出彩。

(二)格里尔逊模式对中国纪录片的影响

格里尔逊模式诞生后,迅速向全世界传播开来,并成了此后约三十年里世界纪录片的主要模式。不過,关于格里尔逊模式的争议长期存在,且很大程度影响了中国纪录片的发展进程。20世纪40年代,格里尔逊模式及其影片进入中国,给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带来深远影响。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国纪录片的主流是“形象化政论”,这是片面理解格里尔逊模式的结果,即突出解说词的地位,解说优于画面,发展到极端就是文字统摄画面[2]。这一时期,纪录片的拍摄方式大多是先写解说词,再根据解说词构思、寻找、拍摄合适的画面。这种模式在后来的发展中遭到质疑,先写解说词,再配以符合解说的画面,必然导致具有创造性和发现性的对象及要素被忽视[3]。20世纪90年代,中国纪录片经历了一场自我否定与进化,而后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朝着画面先于解说词,解说词基于拍摄素材进行创作的方向发展。

二、《人间世》解说词的特点

如今,纪录片的解说词逐渐发展出多种形式,与画面及其他视听元素配合,在不同题材的纪录片中体现出不同的特点,发挥着不同的价值。下文对医疗纪录片《人间世》的解说词的特点展开具体分析。

(一)使用数字,专业、客观

《人间世》的解说词有多处使用了数字。第一集的第一句解说词就涉及数字——

“这里有12张病床,这里有16张病床,这里躺着的都是最危重的病人。”

这句解说词是对拍摄地点的交代,让观众清楚地了解拍摄环境,并为后面的剧情发展做铺垫——因为都是危重病人,才会有令人紧张的抢救。此外,在第一集中,描述对患有心脏恶性肿瘤的王剑辉的抢救时,也使用了数字——

“心脏距离王剑辉,还有223公里;心脏距离王剑辉,还有125公里……”

这段解说词并不是连贯的,而是配合交叉蒙太奇出现的,其中分别呈现的是在手术室等待心脏以便开始换心手术的医生的镜头、拿着供体心脏的医生往医院赶的镜头。同时,画面配有医生的同期声和营造紧张气氛的背景音乐。从视听语言的角度看,这些画面与声音的配合相当巧妙,解说词中数字的使用简洁明了,不仅传递了准确的信息,还起到了营造紧张气氛的作用,时刻牵动着观众的心。

“又是一场特大手术,9名医生,12个小时,31块纱布,22根血管缝线。”

这样的解说词在影片中多次出现,不仅体现出医护人员的严谨认真,而且也侧面展现了医护人员的辛苦与不易。作为一部医疗纪录片,《人间世》聚焦的是医患问题,要求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性和客观性,较多使用数字来进行展现和说明,是影片力求达到专业、客观和对观众负责的表现。此外,使用数字能进一步强化画面感,使观众更清晰、准确地感受医护工作细节。

(二)使用修辞,增强感染力

作为视听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解说词从本质上来说仍是带有文学性的文字集合。不同的是,其必须兼顾视听,与其他视听元素配合叙事。

保留文学性可以增强故事性,这是当前纪录片的发展趋势,也是增强纪录片可看性的必要手段。纪录片的解说词既要符合纪录片的“真实”核心,又要富有艺术性,留给观众想象空间,既要能渲染氛围,又要能引发思考[4]。采用修辞手法,能很好地展现纪录片的文学性和艺术性。在《人间世》中,就采用了大量修辞手法进行叙事。

“朱建峰的心跳停止了,因为没有血压,血管就像气球漏了气一样,缩在一起没有弹性了。”

第一集中,急性心衰的朱建峰最终还是抢救失败了,一个冷静克制的声音说出了上述这段解说词,将血管比喻成漏了气的气球,在形象地说明情况的同时,给观众留下想象空间,生动地展现了生命的脆弱、人生的无奈,引发了观众对生老病死的思考。

“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恐怕是对医生最好的注脚了。”

“当选择必须做出,就意味着代价必须付出,这份代价,可能极其沉重,甚至是一场生命的赌注。震惊、悲痛、争论、吵闹,每一次选择都伴随着挣扎与较量,而生命就是在一次次选择中蜕变、延续。”

这样的句式,在《人间世》中常有出现。如前文提及的王剑辉移植心脏时那段精彩的解说词,就运用了排比修辞手法,起到了加强情感、增强条理性和说服性的作用。解说配合画面,使观众能感受到影片想要传达的浓烈情感,产生强烈的代入感。这种效果是仅凭单一画面无法实现的。此外,在整部影片的解说词中,还采用了对比、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与画面紧密配合,相辅相成,极大地增强了影片的艺术性和可看性。

(三)使用疑问句,设置悬念

除设问、反问外,《人间世》的解说词中还设置了大量疑问句。这些疑问句大多出现在某一集的片头、片尾或某个小节的结尾处,不仅起到了总结或引出剧情的作用,还起到了抒发情感,升华主题的作用。

“如果你是医生,再让你冒一次险,你会犹豫吗?”

在前一位病人手术失败后,又出现了相同病症的病人,此时是否应该坚持同样的手术方案?解说词在设置悬念的同时,也向观众发问,把观众带入医生的角色进行思考,使其更好地理解医护工作。同时,这句疑问句也引出了后面的剧情,紧跟其后的是病人家属表达急切的心情,医生作出回应,表示决定给病人做手术的镜头。

“半个月前,做出捐赠决定的老父母,你们还好吗?”

这句解说词出自第三集,记录的是一个关于器官捐献的故事。这句解说词仅仅是单纯的发问,后面未接任何回应的镜头。实际上,这是在有意地引导观众的“视线”,激发观众情感,呼吁社会关注,因为疑问句设置的悬念需要观众自己在现实中去寻找答案。从另一层面看,这也是对本集主题的一种升华。

客观地说,纪录片能够呈现的内容有限,恰当地使用疑问句,能够引发观众思考,充分发挥出纪录片的现实意义。

(四)使用短句,便于理解

虽然解说词本质上是文字,但是观众对解说词的理解与感受最终仍诉诸听觉。因为观众的注意力并不是时刻高度集中的,解说词转瞬即逝。因此,解说词只有做到简明易懂,才能留住观众。并且,解说词是配合画面出现的,是对画面信息的补充和延伸,时不时就会被同期声隔断,或者一个画面配一句解说词,这也是纪录片解说词使用大量短句的主要原因之一。

《人间世》的解说词很好地使用了短句,在对病人的病情、手术过程、病人家属的反应等进行描述时,因为涉及一些必要的专业术语和必须配合的画面,为了让观众顺利地接收信息,多处使用了短句。

“结婚、生个孩子,是每一位女性都应该拥有的权利,但并不是所有的女性都如此幸运,一个小小的子宫,对每一位女性,每一个家庭而言,绝不仅仅是一个器官,也代表着未来和希望。”

这段解说词出现在第五集开头,起到了统领全集、引出剧情的作用,配合空镜头及本集主要人物的单个镜头出现,再加上匀速平缓的声音,观众可以很轻松地获取影片想要传达的信息。

三、《人间世》解说词的价值

解说词在纪录片中具有重要价值,《人间世》解说词的价值大致可概括为四点。

(一)补充画面,丰富信息量

事实上,很多时候仅仅依靠影像是难以实现对客观世界的完整记录和信息传递的。相较纸质方式,影像更侧重于从外在形象着手去记录,缺点是无法很好地使观众理解影片想要传递的深层次的内容。对此,利用声音补充想要传递的信息,不失为一种好的方式。这样看来,解说词的价值不言而喻。

解说词不仅仅是配合画面而存在的,其还能呈现诸多信息,能最大限度地补充画面,如交代拍摄地点的情况、病人的病情,描述手术过程等。这些信息仅靠画面是无法完整地传递给受众的,而且在医疗题材等专业性较强的纪录片中体现得更为明显。

(二)整合画面,衔接内容

整合画面,衔接内容是解说词的基础功能。如今,纪录片越来越强调叙事,大量使用蒙太奇,使得单个镜头的叙事功能被削弱。因此,需要解说词对画面进行整合,把影像本身无法传递或者传递不清晰、不完整的内容传递给观众,实现对画面转换的连接和补位。从这个意义来说,解说词好比线索或过渡,使叙事和意义表达更加流畅。

“脱下了工作服,急救员们也是父亲、丈夫、儿子,他们和我们一样都为家里的琐事时而烦恼时而欢乐。”

这是《人间世》第二集中的一句解说词,衔接的是急救员的工作与其个人的生活场景。解说与画面的配合,使急救员的形象更加丰满、立体。

(三)引发共鸣,增强感染力

解说词能够引起观众共鸣和思考,能够有效增强影片的感染力,其创作过程中往往包含较高的文学追求和审美需求,追求共情,从而唤醒观众。在医疗纪录片中,这一点体现得淋漓尽致。

“有的时候,医生拼尽了全力,也没有拼到一个治疗的机会。”

这是《人间世》第一集中的一句解说词,出现在病人抢救失败后。这句解说词既是总结,也是对现实的呼应。《人间世》第四集中,临终关怀医院里众人一起庆祝重阳节,梁金兰老人与丈夫笑着讨论这个节日过得很开心,但解说词告诉观众离别即将到来,牵动观众的情绪。

(四)升华主题,呼吁关注

如前文所述,纪录片应该承载现实意义,医疗纪录片更应如此。纪录片的解说词并不是对影像的简单描述,而是对其进行阐释和补充,并最终实现对纪录片主题的升华。

《人间世》的解说词每一集都遵循相同的模式,即开篇点题,结尾升华,前后呼应。这种模式充满文学性,但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在每一集的结尾,解说词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第一集结尾说“医生是人不是神”,第三集的结尾用三个疑问句引发观众对器官捐赠的现实关注,第六集的结尾说“我们需要高超的医疗技术,我们也需要彼此的理解和信任”。每一集解说词都直接抛出主题,將一个个问题摆在观众面前,让观众去回味整集内容,并代入现实进行思考。

四、结语

解说词在纪录片中占据重要地位,且日渐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作为与现实紧密联系、专业性极强的医疗纪录片,其解说词对客观性、真实性的要求更加严格。《人间世》的解说词与画面、同期声等的配合十分到位,既没有妨碍其他视听元素的表达,也没有喧宾夺主,内容表达做到了冷静克制、客观公正,达到了客观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同时,十分注重故事化的叙事,采用文学性的手法进行解说词写作,极大地增强了影片的感染力和代入感。综上,一部好的医疗纪录片的解说词应是与画面完美结合、意义表达流畅的,并且能够起到映照现实的作用,不仅要普及医疗知识,更要呼吁公众关注与理解。

参考文献:

[1] 宋阳,佟延秋.医疗媒介形象的重构与传播:以纪录片《人间世》为例[J].电影评介,2018(4):87-89.

[2] 张同道,刘兰.格里尔逊模式及其历史影响[J].电影艺术,2008(4):147-151.

[3] 宋杰.纪录片中的解说词[J].当代电影,1997(1):77-80.

[4] 佟延秋.纪录片解说词刍议[J].电影评介,2012(22):19-22.

作者简介 袁野,本科,编辑,研究方向:编辑学。刘凤羽,专科,记者,研究方向:新闻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