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影视改编的成因及原则探讨

2022-11-07曹丽娜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19期
关键词:媒体技术影视改编人世间

摘要:随着影视文化产业的加速发展,文学作品借助日渐崛起的新媒体技术,运用影视媒介的声、画优势,将文本内容以更加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在多元文化融合发展的新时期,这些由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成为新媒体语言环境中传统文化的主要传播方式,满足了观者多元化的审美需求。影视艺术日益担负起引领大众读者欣赏文学作品的新职责。文章以《人世间》为例,就影视改编问题从其成因、遵循的原则等角度出发,分析文学视觉化现象的成功之处,提出文学与影视工作者应当在保持现有跨界合作的基础上,再次运用各自优势,寻求最佳结合点,旨在提高作品的艺术性与受众的审美品位,创造性地推动文学与影视实现双赢。

关键词:《人世间》;影视改编;文学作品;媒体技术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19-0242-03

随着影视行业的发展,文学作品改编影视剧的热潮开始出现。影视改编,通常意义上来说就是指对文本进行二次创作,将文学作品从文字形态转化为形象生动的影视内容。在改编过程中,需要对原作内容的精髓进行一定程度的还原,并顺应时代审美要求,锐意创新,其中不乏优质的经典故事,如《人世间》。

一、文学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剧的原因

(一)审美需求多元化

文学和影视分属不同的艺术领域,虽有差异性、但也存在共通性。文学赋予了影视创作的源动力,在塑造形象、抒发情感等方面,文学与影视能够相辅相成、异质同构,这为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文字传播媒介曾占据传播文化的主导地位,而随着互联网技术和以数字传播为基础的多媒体传播时代的到来,电视剧等影像传播的覆盖范围迅速扩大,受众在影像传播过程中所接收到的信息也变得愈加多样[1]。

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较大,平均阅读时间越来越少,而且阅读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对读者的知识储备量、理解能力、阅读能力、阅读速度等有一定要求。

要更好地将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多元化的形式呈现在受众面前,必须采用符合当下观众审美需求的艺术表现手法。影视改编就是以当下人们更为熟悉的方式,对文学作品的内容进行视觉化的呈现,有效帮助受众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文学作品,同时满足受众的观影需求。

文学作品被改编后,主要受众群也随之发生变化。文学作品为影视拍摄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素材,借助影视传播的力量大大拓宽了传播范围。影视因其独特性和优势,快速拉近了社会大众和文化艺术之间的距离,其成功能促进我国文学艺术的繁荣和发展。

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搭建了一个实现文字与影像跨界对话的端口,文学与影视之间双向度的互动与借鉴,使文学语言更为鲜活、生动。影视对原著进行合理的改编或者删减,会使受众产生阅读原著的想法,其高收视率又会反过来让文学作品更为畅销。

(二)历史语境重现

《人世间》这部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一度火爆出圈。该片由李路导演,王海鸰编剧,雷佳音、殷桃、辛柏青、宋佳等主演,于2022年1月28日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创下了央视电视剧收视率新高。该剧改编自作家梁晓声的同名小说,原著曾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以吉春“光字片”地区周家三兄妹的人生轨迹为线索,多层次地展示了50年来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2]。作者梁晓声坦言,“影视剧对于我想表达的思想,进行了很好的提炼”。

由此可见,文学原著可以在人物、剧情等方面为影视改编提供已被大众认可的蓝本,影视作品使原作中的许多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等要素得以真实地呈现,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文艺作品的发展与传播。这也是诸多影视作品选择改编文学作品的重要原因。因此,我们有机会通过创造更多品质精良的影视作品,加大对文学经典作品的传播力度。

从其传播的效果上来看,影视作品以生动丰富的声音图像呈现方式为文学作品注入了极强的活力和新鲜的血液,让文学作品以另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延续其生命,起到了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

(三)多媒体技术成熟

多媒体技术的日趋成熟为文学影视剧的改编搭建了更为便捷的传播平台,互联网新媒体技术的崛起也使得文学改编影视剧过程中遇到的拍摄技术等问题逐步得到了解决。

互联网技术正在促使文学和影视跨媒介互动,为影视改编增加了丰富的題材和大量的受众。VR、AI、CG等各种新媒体技术的出现和兴起,使传统的影片叙事模式已经无法完全满足移动互联网时代受众的需求,因此,必须对其进行规范性的创新,顺应时代的情景和语境。随着我国文艺作品风格和样式的改变,加之科学技术的革新,文学作品开始具备更广泛的表达方式。

二、影视改编应遵循的原则

(一)研究原著:向文学借力

影视改编属于大众传播性质的艺术形式,是由文本语言转化为影视语言的过程,具有通俗化、大众化的特征,能够被广泛的受众群体所接受。但文学作品在进行影视改编时面临诸多挑战,影视剧需要不断投入大量的资金,且改编内容同质化、背离史实、缺乏内涵等现象时有发生。

当下我国的影视艺术产业在快速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出现了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剧本创作的投入不够,而优秀的小说、文学作品恰好能弥补影视剧的缺陷。因而影视改编的技巧和方法尤为重要,忠实原著与锐意创新是影视改编的基本原则。改编的作品最好选取具备一定读者基础且质量上乘的精品;在选择演员时也要与原作中的人物气质和个性相匹配,不能只关注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

2012年,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白鹿原》被重新改编并拍摄制作成电影。《白鹿原》是陈忠实1993年出版的一部长篇小说,导演王全安借助影像的方式,将小说中最具话题性的情节和人物,以一种极具欲望性的方式在电影中呈现出来,导致影片存在诸多缺点。

首先,最为人所诟病的是情色成分过重。电影把白、鹿两家之间的斗争和关中复杂的社会历史变迁改编成了田小娥和几个男人的恋情纠葛。这样的改编尽管有噱头,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受众的猎奇心理,但完全忽略了原著中的反派人物和故事情节,只将配角田小娥的一部分故事大胆地拿来叙述,实在令人难以苟同。

其次,电影在拍摄技术和手法方面也不成熟,突兀地切换镜头,使得剧情衔接不畅。以上不足,导致影片离观众的创新期待视野还有些距离。相比之下,电视剧《白鹿原》的创新和改编工作更加成功。

(二)忠实原著:把握改编的度

电视剧《人世间》的成功,离不开原著小说的成功,原著为影视改编提供了充足的养分和思想深度。但忠实于原著并不意味著将文学作品原封不动地搬到荧屏上,而是要求其在尊重原作精神内核的基础上,把握好改动的度。只有适当选取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和精彩内容,融合现代意识进行改编,才能使影视改编更加合理。

影视作品可直接向优秀的文学作品学习,通过对改编的历史或者文学原著进行精炼,间接融入文学性,将纯粹的文本叙述转变为一种依托影视的表现手法。由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篇幅大多较长,倘若故事情节过于平淡,则提不起广大观众看剧的兴趣,所以引人入胜、以情动人的故事情节便成了影视改编的侧重点。

电视剧《人世间》充分运用58集的剧目形式再现了原著中知青返城、恢复高考、下海经商、反腐倡廉、棚户区改造等大事件,真实还原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物所处环境中的细节,如厂服、雷锋帽、套头围巾、麻花辫等。这些对原作细节的再现,为剧情的叙事空间增添了浓厚的地域色彩和年代质感[3],普通人的平凡经历也能够引发观众共鸣,进而达到一种现象级的传播效果。

(三)锐意创新:通俗性转化

将小说改编为电视剧,情节改编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剧作质量。改编的难度往往在于叙事维度、方式、视角等的调和[4]。

为满足当下观众的审美需求、娱乐需求,文学作品在改编成影视作品时,其文本由深奥转为通俗,进而扩大了文学作品的影响力。在改编过程中必须考虑到电视剧观众与读者在审美需求、接受习惯上的差异,处理好相应情节的增删。受时长、拍摄镜头、技术等客观条件的制约,影视作品会通过调整原作中的情景,甚至重置主题,来重塑人物形象,对影像呈现及主题表达方式进行创新。

在将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剧的过程中,对其进行二次创作,进行解构与重塑,把原著所要呈现的精神特质准确地展现给观众,才是影视改编对文学作品最好的致敬。

梁晓声的《人世间》原著小说共115万字,因为具备庞大的受众基础,作品尚未开播就已拥有大量受众;在一定程度上为收视率提供了保障。将上百万字小说改编成电视剧,必然涉及内容的取舍问题。但对《人世间》的影视化改编,梁晓声持相当开放的态度。电视剧《人世间》对叙事主题进行了通俗性转化,将一些角色和情节改编得更为具象化,如电视剧第13集中,将周志刚认可郑娟的故事情节改为让郑娟出去,他单独和秉昆说话,郑娟在门外听到父子俩替自己着想的对话,瞬间泪流满面,而后长舒一口气,这些改动减少了原作中抽象化的成分。

《人世间》小说和电视剧中多维立体的人物群像给读者和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如坚韧不屈的周秉昆、舍小家为大家的周秉义、善良隐忍的郑娟等。除此之外,剧中还增删了一些角色,增减了一定的故事情节,改变了一些角色的设定。例如,原作中的重要人物白笑川,对周秉昆来说像是师父,又像是知己般的存在,亦师亦友。白笑川竭尽全力给予周秉昆思想上的帮助和指导。书中写道,“在与师父白笑川管理‘和顺楼的日子里,秉昆觉得自己受益匪浅。师徒二人常常聊到国计民生,别看师父平常一副对任何事都很看得开的样子,其实骨子里也是忧国忧民,忧得深,看得也深”。电视剧删掉这个角色,使得周秉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被削弱,真诚善良的正面特质得以凸显。

原作中周秉义因胃癌去世,妻子郝冬梅也在不久之后选择了再婚,回归到原生阶层。但是剧中没有让周秉义过早离世,他在大力改造“光字片”之后光荣退休,和妻子一起回到兵团,在桥上兑现了当年“苟富贵,勿相忘”的誓言,剧中定格了他们携手前行的镜头,留下了美好的结局。

电视剧对一些配角的设定改编很大,原作人物形象大多是丰满的、立体的,而剧中形象更单线条化,也更正面、温情。例如,周家第三代成员冯玥,原作中早恋,学习成绩不好,后来赌气去了法国,回国后傍大款当第三者。但在电视剧中,她与周楠二人完成约定,顺利考入清华,毕业后事业有成,并为小舅周秉昆及其朋友提供了工作岗位。

《人世间》对叙事主题进行通俗性转化,从人性的复杂到个性的鲜明,改编的这种倾向性体现了文字语言与影视语言艺术审美的不同特征。

可见,成功的影视改编既要忠实原著,注重原著的精神实质,又要超越原著,追求更加多元化的艺术表现方式,符合镜头中视觉元素对其表达方式和语言的体现,通过以故事为主线的方式安排剧中情节。因此,文学作品改编电视剧既要忠实原著,又要符合市场需求,遵循适度性原则,做到锐意创新[5]。

三、结语

文学作品不仅是一门艺术,也见证着国家的发展历程。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描绘了特定时期的社会背景、时代足迹、人物故事、生存状况等。

当下,文学作品想要与现代传播格局更好地融合,就要同其他艺术门类交流互鉴、跨界合作。影视改编作品是在原有文学作品的基础上,结合其时代性特点种植出来的丰硕果实。改编和创作有利于促进新媒体时代,文学作品在多媒介领域的跨越式生存,以及提升我国传统影视文化的文学艺术内涵等。影视化的改编方式将现实主义文学与影视有机地融为一体,不仅增强了现实主义文学与影视之间的联系,也弥补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单一性;对优秀的文学作品进行影视化改编,不仅能促进我国影视事业持续健康发展,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大众的娱乐生活。

影视化改编有效推动了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的发展,拓展了我国文学作品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使二者实现了双赢。文学与影视创作者应当在保持现有跨界融合的基础上,继续寻求最佳结合点,充分利用各自的媒介优势,创造性地产出高质量作品,使作品的艺术性与受众的审美素养共同得到提升,从而实现艺术作品在此领域内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林思颖.文学作品改编影视作品的探讨:以文学作品《活着》及其电影为例[J].戏剧之家,2021(9):153-154.

[2] 王迪.浅谈文学作品影视改编的利弊:以《人世间》为例[J].作家天地,2022(10):138-140.

[3] 杜莹杰,刘一连.电视剧《人世间》艺术书写策略探析[J].当代电视,2022(07):33-36.

[4] 幸莹洁,李火秀.“红色经典”影视改编的奇观化现象及反思:以《林海雪原》为例[J].江西社会科学,2021,41(11):248-253.

[5] 母华敏,李子木.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电影改编[J].电影文学,2019(11):6-12.

作者简介 曹丽娜,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影视创意与策划(含影视剧本创作)。

猜你喜欢

媒体技术影视改编人世间
看《人世间》谈家庭教育
人世间
解密电视剧 人世间
关于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思考
新媒体时代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传承
活在这荒诞的人世间
创新情境构建体验性语文新课堂
媒体技术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趋势探索
浅析网络小说改编策略
从“梦幻”情节看古典小说的影视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