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流行语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探析

2022-11-07高勇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19期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合理应用新闻报道

摘要:文章旨在研究网络流行语的产生机制,促进网络流行语在新闻报道中的合理应用。研究基于当前的现实网络社交情况,对网络流行语进行分类,梳理各类网络流行语的形成过程,分析其产生机制。同时根据新闻工作的现实情况,总结网络流行语应用于新闻报道中的优势和问题,并就如何优化与改进提出对策建议。研究发现,网络流行语的产生机制包括缩写、谐音、方言、音译、转意。网络流行语应用于新闻报道,能够拉近与新闻受众的距离,增强新闻报道的趣味性,提高新闻报道的表达能力,但是缺少对应的语言约束机制,主观性、随意性较大,可能有损新闻的严肃性。为了改进与优化网络流行语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应完善语言约束机制,避免网络流行语应用的主观性、随意性,根据新闻内容、新闻场景,适时应用网络流行语。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产生机制;新闻报道;优势;问题;合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19-0120-03

从语言理论,即语言学的研究角度来讲,语言的产生机制极其复杂。而且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并不是始终一成不变的,会随社会环境的改变,发生相应的变化,这样语言才能满足现实社会使用需求[1]。

在当前的信息化时代,人们的网络活动越来越频繁,网络社交增多,越来越多的人在网络上聚集之后,开始使用具有信息化时代特征的网络流行语。这些语言不仅会在网络中使用,同时也会在现实生活中使用,甚至在新闻报道中也常见网络流行语的身影。不过网络流行语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既有优势也有问题,在新闻报道实践中,应当对网络流行语的应用进行合理的控制。

一、网络流行语的产生机制

信息化技术的推广与普及,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生产面貌,互联网上的各种活动越来越多,网络社交成了一种常态,并逐渐形成了一套网络文化体系。网络流行语是网络文化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具有特殊的产生机制,有别于日常所使用的传统和常规语言。通过对现今网络流行语进行分类,研究其形成过程,可以将其产生机制归纳为以下五种。

(一)缩写

在当前的网络流行语中,最常见的是对传统和常规语言进行首字母缩写。诸如当前非常常见的“永远的神”“人品问题”“笑死我了”“啊我死了”等网络流行语,即“yyds”“rpwt”“xswl”“awsl”,就是采用每个字的拼音首字母来表示的。

这些网络流行语的产生,不仅满足了人们沟通的需要,而且使沟通更加便捷、高效,输入数个首字母,显然比完整输入词句耗费的时间更短。这类通过缩写形成的网络流行语,在年轻人群体当中的应用相当广泛,既准确地传达了自身意图,提高了沟通效率,也具有很强的趣味性。

(二)谐音

所谓谐音,是指利用汉字同音的条件,用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本字,产生辞趣的修辞格。谐音在以往的生活中就已经出现并得到了广泛使用,不过在网络平台上,拼音输入的次数更多,代表使用频率更高,数量和内容也更加丰富[2]。

如使用“菇凉”“汉纸”“鸭梨”“杯具”“稀饭”“神马”,替代“姑娘”“汉子”“压力”“悲剧”“喜欢”“什么”等词语。同样,在网络平台中,使用谐音形成的网络流行语在年轻人群体中非常流行,增强了社交的趣味性。

(三)方言

方言即地方性语言,具有非常强的地方性特色,与地方的文化、生活、生产等密切相关。在国家大力普及普通话的情况下,方言凭借其顽强的文化生命力,在网络平台中成了流行语言[3]。如“额的神呀”帶有陕西关中方言特征;“蓝瘦香菇”“菇凉”带有南方方言特征;“表”“酱紫”则带有台湾方言特征;“给力”是由闽南语“够力”演变而来;“赶脚”源自江苏溧阳话中“感觉”的发音;“介个”则源自天津话“这个”的发音。

(四)音译

在网络平台中,国家之间的界限消失,文化融合加速。因此在网络社交中,开始出现了不少由外文音译而来的流行语言。如“厚米”“轰趴”“伐木累”等,分别是homie、homeparty、family的音译。以汉语音译来表达英语词汇的含义,增强了网络流行语的丰富性,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汉语自信。

(五)转意

转意是指转变语言原有的含义,使其用来表达另外的意思。由这类产生机制形成的网络流行语也不少,如最早期的“沙发”“板凳”都是通过转意的方式,来表示跟帖留言的第一个人、第二个人,在网络上应用非常广泛。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对“雷”的使用,雷原本指的是一种自然现象,经过转意之后,其在网络交流中具有了“震惊而无语”的意思表达,如人们在网络上常说的“雷人”。

二、网络流行语在新闻报道中的优势和问题

如上所述,网络流行语不仅会在网络中使用,同时在现实生活中也广泛使用。在如今的新闻报道中也常见网络流行语的身影。经深入分析,在新闻报道中应用网络流行语,其优势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网络流行语在新闻报道中的优势

任何语言形式的出现、发展和演变,必然都依附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而网络流行语之所以可以从网络平台延伸到现实生活,甚至是新闻报道中,其原因之一便是网络流行语具有广泛、大量的群众基础。

最初,只有一些年轻人理解和使用网络流行语,但随着信息技术的推广、普及,各个年龄层的人都开始接触网络,他们对网络流行语越来越熟悉,同样会觉得网络流行语有趣、简便,符合网络环境氛围,贴合大众、平易近人。这一点与传统的新闻报道用语相比是截然相反的,传统新闻报道用语虽然严谨、准确,但是会给人一种过于“官方”的感觉,容易造成与受众之间的距离感[4]。相反,将网络流行语应用于新闻报道,可以大大拉近新闻报道和受众的距离,给人一种亲近、自然的感觉。

趣味性是网络流行语的一大主要特点,这一点与传统严肃的新闻报道用语相比也大有不同。因此,将网络流行语应用于新闻报道中,可以起到一种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播报新闻信息的同时,增强新闻报道的趣味性,使受众喜闻乐见。

新闻报道虽然不同于一般的文学创作,但是其依然需要在有限的语言表达中传递出更多的信息、情感。传统新闻报道字斟句酌,确实能够准确传递基本信息,但是对情感的表达却较为薄弱,或是需要繁复、冗长的叙述。而将网络流行语应用于新闻报道中,则可以大大提高新闻报道的表达能力,达到“微言大义”的语言使用效果。

例如,传统新闻报道要想表达“震惊而无语”这种情绪的时候,需要很长的语句,而应用网络流行语,“雷人”二字便能够表达到位。

(二)网络流行语在新闻报道中的问题

网络流行语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也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

首先,网络流行语本身没有明确和规范的语言约束机制,因此将其应用于严谨的新闻报道中,稍有不当就可能导致新闻报道信息内容模糊,难以让普通的受众理解。

其次,网络流行语产生于网络平台,人们在进行网络社交的过程中,注重体现自身的个性,因此网络流行语的主观性和随意性较强,它们并没有真正意义上严格的词汇、语言含义解释,纯粹靠约定俗成而成,不同人对其含义的理解可能存在细微的偏差[5]。因此,将网络流行语应用于新闻报道,可能会由于主持人自身对网络流行语理解和应用的主观性、随意性,导致新闻信息传达不准确,对受众造成误导

最后,网络流行语的使用不仅具有主观性、随意性,同时还具有娱乐性,能够调剂、烘托网络社交的氛围,让人感到放松。这本身算是网络流行语的一种优势,但是在新闻报道中也可能成为一种问题。有的新闻内容和性质决定了新闻报道必须保持严肃,报道这类型新闻时,如果主持人不合时宜地使用了网络流行语,显然会有损新闻的严肃性。

三、网络流行语在新闻报道中的合理应用

从整体上来讲,将网络流行语应用于新闻报道肯定是可行的,其具有独特的价值。不过在实践中,为了规避网络流行语可能引发的问题,应当对新闻报道中网络流行语的应用加以合理控制。

(一)完善网络流行语新闻报道应用的约束机制

网络流行语本身没有受到明确和严格的约束,但是要将其应用于新闻报道,就必须根据新闻工作的需求,完善相应的网络流行语约束机制。

网络流行语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确实具有其自身的优势,但是如果缺少一定的约束,则会导致各种乱象发生。

新闻不只是社会信息传播媒介,同时其还发挥着社会价值导向、舆论导向的作用,所以在新闻报道中使用网络流行语必须谨慎,要遵循相应的标准,明确不能使用哪类网络流行语,以防新闻报道中滥用网络流行语,造成语言低俗,对社会文化造成负面影响[6]。

语言作为沟通、交流的工具,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新闻报道应沿着文化传承的脉络,合理选用网络流行语,以体现出其对新闻传播的促进作用,规避其可能存在的问题,使网络流行语在新闻报道中得到更加合理的应用。

(二)避免网络流行语应用的主观性、随意性

网络流行语在特殊的技术平台和文化氛围中产生,这决定了网络流行语不可避免具有主观性和随意性的特点,这一点不可改变。

不过,在新闻报道中,要想合理应用网络流行语,就必须尽量避免网络流行语应用的主观性、随意性。在新闻报道中应用网络流行语,其主要的目的是拉近与受众的距离,以更草根化、大众化和潮流化的语言,增进受众对新闻内容的了解,让受众可以准确理解新闻信息。

因此,在新闻报道中使用网络流行语,也需要像使用日常语言一样,保持客观、理性。避免使用主观性过强,或是容易产生歧义的网络流行语,可以参考我国的语言文字法律法规要求,以其为基准,使网络流行语在新闻报道中的使用更加规范,创造更高的新闻价值,提高新闻传播效果。

(三)贴近现实社会生活应用网络流行语

新闻报道是反映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因此必须尽可能保证所有的受众都可以理解新闻内容。因此在新闻报道中应用网络流行语,也必须保证网络流行语是大众都知晓的,能够贴近现实生活。将网络流行语应用于新闻报道似乎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但是作为新闻受众来讲,每个人的理解能力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对新闻内容的理解也会存在偏差。

在应用网络流行语的过程中,应关注社会的整体文化情况,及时与受众沟通、交流、互动,也可采用社會语言调查等方式,了解大众对网络流行语的使用情况,从而制定合理的网络流行语应用策略[7]。

另外,新闻报道内容要贴近群众的实际生活,引导受众正确理解、使用网络流行语,突出新闻面向所有社会群众的基本工作要求和使命。需要注意网络流行语的应用场景,在内容严肃的新闻报道中应避免使用网络流行语,以免画蛇添足,反而对新闻传播效果起到反作用。

(四)在网络流行语应用中融合汉语言标准要求

实际上,在我国应用广泛的网络流行语,都没有完全脱离汉语言框架。在新闻报道中应用网络流行语,还应当进一步融合汉语言的相关标准要求。网络流行语包括若干种具体的形式,对于不同形式的网络流行语,都需要结合我国对汉语使用的相关要求进行合理运用[8]。

汉语是我国通用语言,文化特征显著。不过网络中出现的一些语言,如图画语言、字母语言等,则改变和削弱了汉语的文化特征,损坏了汉字表意的功能。面对这样的情况,在新闻报道中应当尽可能选择含义明确的动词或名词,展现汉语的文化特征、美学内涵,真正合理、有效地应用网络流行语。

四、结语

新闻报道中的语言应用,是一个始终值得关注、重视的问题。尤其是在当前的信息化时代,网络环境造就了与现实社会生活文化体系平行的网络生活文化体系,产生了大量的网络流行语。

笔者认为,应当将这些网络流行语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作为一项专门的课题,加以研究、探讨。既要正确认识网络流行语的产生机制,客观剖析网络流行语应用于新闻报道的优势和问题,更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网络流行语在新闻报道中的合理应用,使新闻事业的发展更符合当今的时代背景、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 杨志华.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语言的应用思考:评《网络新闻传播伦理》[J].新闻爱好者,2022(5):118-119.

[2] 尹文君.浅析新媒体语境下新闻播音主持人的语言艺术[J].新闻潮,2021(8):58-60.

[3] 陈晶晶.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语言传播变化研究[J].新闻传播,2021(10):109-110.

[4] 胡尔查.试析电视新闻播音语言的新样式和新特点[J].记者摇篮,2021(2):133-134.

[5] 张颖炜,张玲.网络新闻语言的特征、失范及成因[J].学海,2019(6):193-198.

[6] 罗曼.网络新闻的语言文字乱象及其改观策略探析[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85-88.

[7] 潘宁.浅析网络新闻语言中的乱象及应对策略[J].汉字文化,2019(16):16-18.

[8] 张敏.媒介融合语境下电视新闻播报语言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9(11):176-177.

作者简介 高勇,硕士,编辑,研究方向:媒体融合发展与媒体运营。

猜你喜欢

网络流行语合理应用新闻报道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网络流行语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
浅谈当前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分析
网络流行语对大学思政教育的影响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
新闻报道要求真实的细节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