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热点事件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及引导策略

2022-11-07曹正王天崇徐鸿涛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19期
关键词:社会心态引导策略大学生

曹正 王天崇 徐鸿涛

摘要:新媒体时代,网络代替传统媒体成为传播与扩散热点事件的主要平台。大学生作为网络舆论的主力军,接触的网络热点事件较多,因此对其社会心态影响较大。大学生正处在人生的关键转折时期,社会心态与认知还不完善,因此将其选为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文章采用定性研究方法,结合相关传播学理论梳理网络热点事件和大学生社会心态等相关概念,分析网络热点事件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得出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结论,并对这两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文章从大学生、信源与平台等多方面提出建议,旨在为正确树立大学生社会心态、打造良好的网络社会舆论环境作出贡献。

关键词:网络热点事件;大学生;社会心态;价值影响;引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19-0084-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西南交通大学四川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网络热点事件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XLJKJY2213B;四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项目“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视域下‘三个为什么的内在逻辑及其教育启示”研究成果,项目编号:CSZ22031;四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项目“媒体融合态势下媒介素养与大学生思政教育融合路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CSZ22159

一、研究缘起

信息时代,网络成为人与人、人与社会的接点。网络代替传统媒体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互联网以瞬时性、互动性、开放性的特征,成为传播热点事件的主要环境。随着互联网用户逐渐增多,热点事件在网络中产生规模效应,事件传播的全环节均可依托互联网来进行。

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1],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51亿人次,互联网普及率达74.4%。大学时期对于学生而言是重要的转折阶段,大学生的价值观已初见雏形,但对社会的认知还并不明确。网络环境充斥着许多网络热点事件,大学生作为网络舆论的主力军,网络热点事件对大学生的社会心态影响较大。

社会心态是指整个社会价值取向与社会共识,也将外显为社会行为[2]。文章选择的研究对象是大学生,网络热点话题投射到大学生群体中,并在该群体内部与个体内在进行生成、沉淀和内化,最后表现出普遍的心理状态与价值取向。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在于其正处于人生的关键转折时期,价值观虽趋近成形,但未来的不确定性较高。是否把稳心态,决定了未来面对人生道路能否行稳致远,因此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研究十分必要。

二、概念梳理

(一)网络热点事件的定义

学界关于网络热点事件的研究主要有两个角度。一是认为网络热点事件是指在网络环境中,事件以极快的速度经历发酵、高潮再到结束等阶段,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另一个是认为网络热点事件是在网络中获取极高的关注度,产生规模效应。文章选择第二类观点作为网络热点事件的界定标准,认为网络热点事件是指以网络媒体为主体发布信息,在互联网中产生舆论进而被受众所关注的热点事件[3]。

(二)网络热点事件的特点

1.时间维度

事件发展极速化。网络热点事件产生的环境是网络,互联网的即时性是显著特征。网络热点事件的发展以秒为计时单位,事件公关的黄金时间从三天压缩到四小时。网络环境中人们的注意力被分散成碎片。

2.空间维度

事件全程云端化。在传统媒体发展阶段,热点事件的发展空间以现实环境为主。当新媒体出现以后,热点事件的发展开始呈现空间转换的特征,从现实转向云端,从云端又回到现实。这是一种空间的融合,网络空间为事件走向提供第二环境。

如今,网络环境不仅是热点事件发展与讨论的主要场所,还出现诸多爆发于网络的事件。热点事件从发酵到消退全程呈现云端化特征,这意味着舆论主战场向网络转变。

3.意识维度

事件内容导向化。网络环境的主体是多元的,这就意味着事件发展的推动存在多种力量的较量与角逐。导向需求是议程设置理论体系的概念之一,是指受众通过大众媒介获取信息来熟悉社会环境[4]。网络中信息量较大,新闻反转频发,但是主要以碎片化的方式呈现,导致受众了解事件的门槛增加。

(三)网络热点事件的生命周期

网络热点事件的变化速度快,并存在一定的固定规律。其生命周期是指热点事件从发生到失去效用价值的全过程。网络热点事件时期划分的主要依据是效用价值的高低,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分别是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5]。

從整体来看,网络热点事件全程发展周期的舆情热度难以超过七天,可见网络热点事件具有讨论热度高、更迭速度快等特点。

三、网络热点事件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积极影响

(一)价值取向:框架搭建思维基模

贝特森在《一项关于玩耍和幻想的理论》首次提出框架理论,他认为框架是在传受双方之间存在的一种潜在的话语规则。随后,戈夫曼在《框架分析》中全面系统地阐释了框架理论。他认为,框架是一种认知模式,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并描述客观世界。人们用框架来理解现实经验,通过框架了解新的事物并归纳具体信息[6]。

当代大学生与网络技术共同成长,是网络原住民,他们在网络中获取经验,网络热点事件则是经验来源的重要依据。

信息时代,框架的建立十分重要,可以帮助大学生群体在碎片化的环境中厘清脉络,也将信息纳入思维框架中。在媒体报道中同样存在框架,包含媒介生产框架、新闻文本框架与受众框架等,调节各类元素可以控制网络热点事件的影响作用,控制事件的价值取向。

对大学生而言,在网络热点事件的报道中,媒介框架对其社会心态影响较大。丰富大学生群体的认知行为基本模式,有利于自身成长构建良好的价值体系。

(二)社会共识:涵化推舟身份过渡期

大众媒介创造的符号现实不同于社会现实,然而受众的认知会更加趋近于符号现实。社会要在共识的前提下,整体统一发展。涵化的主要作用则是塑造社会的主流化与共鸣[6]。

大学时期是学生与社会人士之间的身份过渡期,意见与价值观还未形成体系,需要在历练中收获经验。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接触社会教育的方式更加丰富,网络降低信息与知识的获取门槛。网络热点反映出的意识形态与价值取向均属于社会教育的一部分,这对塑造大学生群体共识起到巨大的作用。网络二次呈现热点事件,并辅以媒体或平台引导,呈现了网络中的符号现实。这虽然与社会现实不同,但是打造了一种声域,塑造社会的共鸣与主流化。这种共鸣对高网活度的大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甚至大学生群体在讨论中进行身份的转化,成为主流化的旗手。

(三)外显行为:参与式文化赋权大学生群体

亨利·詹金斯(Henry Jenkins)最早提出参与式文化,用来说明媒介文化中的互动现象[7]。参与式文化的重要前提是开放的网络平台,以互动为主要形式,达成自由、平等、共享的社会参与模式。

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社会行为是社会心态的一种外显,行为本身也对学生的社会心态起到反作用。网络中的传播与互动是大学生参与社会讨论的重要一步,在讨论热点事件时,大学生通过价值与兴趣建立圈层,产生身份认同,成为网络社会中紧密连接的一个个活跃的接点。

这与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的弱势群体形象有区别,反而显示了青年群体的青春活力与理性认知。这种以热点事件引发的参与式文化,赋权大学生群体,给予他们身份认同与价值共荣。

四、网络热点事件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消极影响

(一)媒介依存症:沉湎媒介破坏大学生心态

德弗勒和鲍尔·基洛奇首次提出媒介依存症。媒介依存症的症状表现为过度沉湎在媒介的信息流之中、病患的价值观与行为导向以媒介为依据、沉湎在媒介构建的虚拟社会之中。

在大学时期,学生的社会心态并没有完全形成,易于受外界环境影响。大学生对网络的接触频率远远高于其他群体,网络热点事件相关的讨论互动也更加活跃。因此,大学生极易因过度沉湎网络媒介,被网络热点事件“牵着鼻子走”,丢失自己。这将破坏大学生塑造的社会心态,变成只会在网络中浏览与互动的数字劳工,而忽略现实生活中的自我成长。

(二)后真相时代:新闻反转干扰社会信任机制

《牛津词典》将“后真相”作为2016年的热词,这一概念意在表达社交媒体时代,情感比事实更能获得舆论的追捧,而真相不再被受众所关注,黑社会、阴谋论等猜测层出不穷。

新闻反转的背后,是受众对社会信任机制的崩塌。受众沉浸在谣言构建的情绪化想象之中,热点事件多次反转后,真相不再受到重视。大学生对社会的信任感是培养社会心态的前提,网络热点事件多次反转而消解真相,将干扰大学生对社会的信任机制,影响健康的社会心态。

(三)“青年”的消逝:边界模糊破坏成长环境

尼尔·波兹曼在著作《童年的消逝》中指出,在媒介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儿童与成人之间的边界逐渐模糊。新媒介环境下,人的读写能力被科学技术代替羞耻心不断消失,信息环境复杂化等共同导致了“童年的消逝”。在网络环境中,正在消逝的不仅仅是“童年”。每一个成长时期都需要特定的环境,互联网的极度开放让任何年龄阶层的受众都可以接触全部信息。

网络媒介中的“把关”机制并不成熟,色情、血腥、暴力的内容大量充斥在互联网环境中。对于大学生而言,负面信息将影响价值观,甚至导致群体极化,产生负面效果。事件性质区分的边界模糊,意味着“青年”在逐渐消逝,破坏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培养健康的大学生社会心态更无从谈起。

五、应对网络热点事件对大学生影响的对策分析

(一)培养独立思维,合理利用网络

大学阶段应该着重培育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独立思维能力,这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大学生作为网络的原住民,接触网络的时长和频率高于其他年龄阶层的网民。由于网络环境开放性强,信息内容纷繁复杂,具有极强的传播力。网络信息中含有大量的煽情、失实的谣言,影响受众认知。

从大学生的角度来看,独立思维是面对这些复杂信息的必备素质。厘清网络事件,保持清醒思考,在争议和极化中清醒认知。网络是新时期的重要技术,它有利于社会生活,但是其运营也存在着大量问题。大学生要利用好网络技术,让其有利于自己的学习与生活。对于网络热点事件,大学生要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被网络中的事物所裹挟,甚至沉湎网络脱离现实。

(二)多方核实真相,保证真实客观

从信息发布者来看,保证发布内容的真实性极为重要。网络时代信息发布者不仅仅是媒体,网民、机构等都成了信息发布的主体。自媒体虽然能快速反应事件,但是缺乏审核机制降低了网络环境的真实性。

反转新闻出现的一大原因是新闻时效性提高,时效性与真实性之间存在制衡关系。媒体追求新闻的时效性,而缺少多方的核实,从而出现新闻失实。在事件发展还并不明确之前,应该“让子弹飞一会儿”,多方验证后确定事件真实性再发布。这有助于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信任和社会心态,打造健康的网络社会舆论环境。

(三)维护舆论秩序,保护成长环境

从网络平台来看,应该为不同年龄阶段的受众提供不同的信息内容。

首先,为大学生提供不同的网络使用模式,限制一些极端、负面、黄色新闻信息,保证清朗的网络舆论环境,为不同年龄阶段的受众提供与之相符的内容,保证健康的成长环境。

其次,平台要建立健全的网络管理规制。网络环境中应建立合理的网络监管和治理条例,维护舆论秩序。

最后,网络平台应该加强对受众媒介素养的培养。信源从媒体扩大到受众、组织等,那么培育网民媒介素养势在必行,只有从每一个网民的媒介素养入手,才能从根本上保证舆论环境井然有序,保护大学生健康的成长环境。

六、结语

网络环境的开放性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用戶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另一方面负面内容大量充斥在网络中,大学生要在健康的网络社会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要想维持健康的网络生态环境,相关规制和处理流程应该具体化,从大学生、信源与平台多方寻找突破点,保护大学生的社会成长环境,推动网络热点事件对大学生的社会心态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2-08-31.

[2] 杨宜音.个体与宏观社会的心理关系:社会心态概念的界定[J].社会学研究,2006(4):116-117.

[3] 丁柏铨,郭舒然.对2009年网络热点事件的传播学解读[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10(1):27-30.

[4] 闫东利.网络热点事件的类别特征及其应对策略[J].河北学刊,2016(3):213-217.

[5] 马费成,夏永红.网络信息的生命周期实证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6):1-7.

[6]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 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208-209,204-206.

[7] 亨利·詹金斯.文本盗猎者:电视粉丝与参与式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30-31.

作者简介 曹正,硕士,编辑,西南石油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新闻宣传。王天崇,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媒介文化。徐鸿涛,硕士,讲师,西南石油大学党委宣传部网络文化与管理科副科长,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猜你喜欢

社会心态引导策略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九一八事变后知识精英与东北民众的社会心态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策略
谣言倒逼“真相”?
网络负面热点事件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
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策略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研究
捕捉灵动话题,催生日记写作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