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疫情防控下流调信息引发的网络舆情与引导分析

2022-11-07赵月罗潇朱丽颖吴玉玲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19期
关键词:网络暴力人肉搜索疫情防控

赵月 罗潇 朱丽颖 吴玉玲

摘要:大数据疫情防控下,公布流调信息能够有效遏制新冠肺炎疫情传播和阻断疫情传播链条。但部分流调信息被网友刻意围观,出现造谣、“人肉搜索”、网络暴力等行为,所形成的网络舆情给确诊患者带来了心理困扰。文章以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影响较为重大的四起网络舆情为例,从舆情速度、舆情客体、舆情主题、舆情情感这四个维度分析舆情,发现舆情的成因包括人们现实利益受损、流调信息被不良使用、网友参与网络道德审判的门槛低。为保护确诊患者和保障疫情防控工作有效落实,文章提出引导网络舆情的建议,即加强疫情时期的网络舆情监控,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设定确诊患者必要信息的公布边界,完善流调信息公布流程;提升网民媒介素养,营造清朗和谐的网络传播环境。

关键词:疫情防控;流调信息发布;网络舆情;网络暴力;“人肉搜索”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19-0032-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2年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项目“大数据疫情防控下流调信息发布与媒体报道边界研究——从几起流调引发的社会讨论性事件说开去”研究成果,项目编号:B057

流调,是流行病学调查的简称,是指相关部门对确诊患者的主要活动轨迹、密切接触史等信息的调查。公布流调信息是有效遏制新冠肺炎疫情扩散的手段,也是社会了解疫情变动信息的窗口。但部分网友对流调信息的关注点发生偏差,而由此产生的“人肉搜索”、网络暴力、造谣传谣等看似分散的个体行为,最终汇成了社会性讨论的网络舆情[1]。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的当下,网络舆情给确诊患者造成了心理负担,给疫情防控工作带来了干扰。本文以“成都女孩确诊”等四起网络舆情事件为例,分析网络舆情并提出针对性的舆情引导建议,以期更好地保护确诊患者,保障疫情防控工作的有序进行。

一、相关事件回顾

本文选取的四起因流调信息引发的网络舆情分别为“成都女孩确诊”“武汉海王”“哈尔滨毒王”“大连返乡学生称被网暴”。四起舆情的起因和经过如下文所述。

“成都女孩确诊”:2020年12月8日,成都公布确诊患者赵某的流调信息,活动轨迹牵涉海雾里小酒吧、playhouse酒吧等。#成都确诊病例孙女#的词条迅速登上微博热搜,网友广泛地对其私生活进行讨论、散播谣言,使其遭到“人肉搜索”,引发广泛网络舆情,最终确诊患者发声才得以结束舆情。

“武汉海王”:2021年8月2日,武汉公布确诊病例唐某的流调信息。随后有网友加工唐某的行程轨迹,称唐某跑遍武汉三镇,其间约见两名女子,因此唐某被戏称“武汉海王”,该话题冲上热搜。这里的“海王”是指有着众多暧昧对象的人[2]。随着舆论的进一步发酵,唐某和相关当事人被“人肉搜索”,且均表示承受了很大的心理压力。

“哈尔滨毒王”:2021年9月21日,哈尔滨发现疫情。微博上,媒体成为#黑龙江新增1例新冠阳性确诊患者#话题主持人,公布了首例确诊患者行程轨迹,其中有一处信息精确到了确诊患者家的门牌号。期间,网上开始流传一份word文件,包含该确诊患者的诸多个人信息。网络舆情不断发酵,确诊患者被网络抨击,被骂“哈尔滨毒王”。

“天津返大连感染学生称遭到网暴”:2022年1月12日,大连公布了两名从天津返乡确诊患者的行程轨迹。他们的个人信息被泄露后,舆论快速发酵,导致两人及家人遭受网络暴力和言语攻击。次日,确诊患者借助媒体称自己遭受网络暴力,#天津返大连感染学生称遭到网暴#话题登上微博热搜。

二、相关事件网络舆情分析

(一)舆情传播速度

采用百度指数输入四起事件词条,以搜索指数来观察网络舆情的传播情况。从搜索指数情况看,除了武汉海王事件,其余三起事件的搜索指数在时间为T1时便上升为最高点。另外,四起事件的关注度持续时间在时间为T6之后基本持平,表示对事件的关注度退却(见图1)。

(二)舆情主要客体

使用Python爬取四起事件相关微博话题,分析评论高频词。选取的微博话题分别为:#成都确诊病例孙女#、#武汉海王#、#黑龙江新增1例新冠阳性确诊患者#、#天津返大连感染学生称遭到网暴#。

四起话题的主要高频词分别是:“酒店”“女孩”,“海王”“武汉”,“回家”“不能”,“网暴”“没有”。上述具有主要客体属性的高频词反映网友关注事件的维度并不是离散的,四起话题讨论的核心分别是:“女孩”与“酒吧”、“海王”行为、抱怨“不能”“回家”、讨论确诊患者是否受到“网暴”。由此可见,流调的关键信息被筛选、处理和浓缩成有爆点的网络热词,如“海王”,或是易使人产生联想的词汇,如“酒吧”。

(三)舆情主题划分

对四起话题高频词进一步分析,舆情主题可分为以下三方面。

1.对疫情的讨论

网友意见中往往包含“口罩”“核酸”等高频词语,表达其个人需要配合执行疫情防控政策,但多为抱怨式的言论。同时,网友意见中还包含“回家”“学校”“行程”等词语,表达了因为突发疫情造成现实需求得不到满足的现状,比如不能回家、学校封校、行程改变等,对未来有一种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

2.对确诊患者的讨论

网友多为在互相质疑和是非争论中为确诊患者发声,呼吁大家不要过分关注当事人的私生活。但武漢海王事件相较特殊,网友对确诊患者的讨论集中在对其行为的调侃,比如在网友意见中频频出现“爱情”“单身”“电视剧”“故事”等词语。

3.对网友行为的讨论

网友意见中出现“网暴”“传谣”“个人信息”等词语,反映的确有不怀好意网友对确诊患者进行网络暴力、传播谣言、“人肉搜索”等行为。但大部分网友都会批驳如上行为,呼吁大家对确诊患者多一点理解。

值得注意的是,哈尔滨毒王事件中出现了“媒体”“词条”等词语,更多地表达了网友对媒体建立确诊患者微博话题行为的不满,如“这个话题建得莫名其妙”“媒体是不是想曝光确诊患者隐私想疯了”等评论。

(四)微博话题文本情感

微博话题中的文本情感能够反映网友对舆情的态度,积极的情感往往有助于化解舆情危机,负面的情感则会造成阻碍。本文使用集搜客分析微博文本情感,从小切口反映舆情传播情况,所得结果如图2所示,可以看出事件(1)(4)的负面情感评论居多,而事件(2)(3)中的中性情感评论居多,但回溯评论本身发现,网友大多以调侃或说“反话”的方式宣泄情绪。在事件(2)中,评论多为对“海王”的嘲笑、戏谑,比如“霍乱时期的爱情”“时间管理大师”等;事件(3)中,网友以说“反话”的方式表达抱怨,比如“喜提封校套餐”“哈尔滨是让她玩明白了”等。因此,从整体上看,四起事件的负面情感和中性情感文本占比较多,对确诊患者和疫情防控工作均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

三、网络舆情成因分析

(一)人们现实利益受损

疫情发生具有不确定性,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人们的现实利益受到损害,加之人们缺乏有效的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因此往往利用网络来表达和宣泄情绪,这助推了网络舆情的形成。从“回家”“行程”等关键词,以及“准备办婚礼的计划被打乱”等相关评论可以看出,人们抱怨疫情变化打乱了他们的生活节奏和计划,进而损害了其现实利益,但利益诉求却无法解决。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上述情况充分说明了人们在“安全需要”层面的缺失,即人们需要稳定、安全的生活。

(二)流调信息被不良使用

流调信息公布,能够向公众还原病毒传播足迹,迅速阻断病毒传播链条[3],但也有可能被不良使用。在上述四起事件中,流调信息被不良使用可以分为目的不纯、影响不良两个方面。第一,目的不纯表现在有网友根据流调信息的部分内容捕风捉影,营造确诊患者的“毒王”“海王”等形象,集中舆论焦点、引爆舆论,致使对确诊患者的网络暴力、造谣等行为纷纷出现。第二,影响不良则表现在哈尔滨毒王事件中,媒体成立微博话题公布流调信息时,把确诊患者家庭门牌号也公布出来,之后根据确诊患者行程包含的“剧本杀”信息进行设置议程,制作相关话题,无意间助推了舆情的进一步发展。

(三)人人都可以参与的道德审判

在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拥有麦克风,可以在网上自由公开地表达意见和看法。在四起事件舆情中,充斥着对确诊患者的道德审判,认为成都女孩一个晚上去多个酒吧是“转场女王”、确诊患者唐某与两个女生见面是“海王”等,而对类似言论不满的网友又进行反击、为确诊患者发声,“井喷式”网络舆情迅速充斥在网络平台中,而最后往往给确诊患者带来了心理困扰以及影响了防疫工作的正常秩序。

四、网络舆情引导分析

(一)加强网络舆情监控,掌握舆论引导主动权

首先,应疏导情绪,降低人们心中不安全感。疫情的反复损害了人们的现实利益,增强了人们心中对未来的不安全感。此外,网络舆情体现着人们对当下事件的历史记忆和对未来预期的建立情况[4]。因此,在反复发生疫情时,相关的负面情感总会活跃在网络上。政府、媒体平台必须疏导、安抚社会情绪,才能降低网络舆情的发生概率。

其次,积极回应网络舆情,解决民之所需。政府和媒体应积极回应和交流网络舆情中所展现的现实问题和“安全需要”,比如人们渴望回到正常生活、能够按时参与活动、资格考试、工作等。不难发现,在网络舆情发生后,如果政府或媒体积极做出正面回应,负面舆论消解速度会明显加快。

最后,网络舆情暴发具有不确定性,应加强疫情时期的网络舆情监控。从四起事件触发舆情的原因来看,确诊患者社会身份、行程轨迹等平常难以引起注意的内容均能够成为舆情爆点。此外,网络舆情总是以较快的速度发生。因此,政府和媒体应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控,以便在第一时间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

(二)设定必要信息的公布边界,完善流调信息公布流程

对确诊患者关键信息脱敏,设定必要信息公布边界,是对确诊患者的一种有效保护。哈尔滨毒王事件中,媒体公布的流调信息中包含了住址,引来网友对信息公布的质疑和对确诊患者个人隐私的担心。因此,在公布流调信息前,政府或发布媒体需注意模糊确诊患者的关键信息,最大程度保护确诊患者隐私。

与此同时,要预估流调信息公布的影响,做好网络舆情的预防工作。四起事件的网络舆情因流调信息而起,并且网友根据确诊患者行程信息按照自己的想象勾勒出确诊患者的形象。可以看出,流调信息引发的网络舆情总是不可避免,但政府和媒体应积极吸取已发生事件的经验和教训,不断完善舆情预防工作。

另外,在舆情发生时,应第一时间回应流调信息引发的争议,保护确诊患者和遏制网络舆情的进一步扩散。由于网络暴力信息结构的开放性,舆论发酵时间越长,负面情绪的堆积就越严重。因此,政府必须迅速核实相关信息,尽快回应争议内容,化解舆论焦点、平息舆论。媒体不应成为舆情的“拱火人”,应配合政府做好宣传工作,减少舆论发酵。

(三)提升网民媒介素养,营造清朗和谐的网络传播环境

要充分发挥融媒体优势,营造正能量的网络舆情环境。在大数据疫情防控下,产生的许多政策、做法相對新颖。媒体和政府应积极利用新的媒介技术和形式,如使用视频、H5、数据新闻等内容表达方式,生动阐释新政策、新做法,呼吁人们理性关注流调中的涉疫信息而并非确诊患者,以此降低公众对确诊患者信息的敏感度,切实保护确诊患者。

此外,政府和媒体应积极宣传网络上已出现的“越轨”行为的危害性,比如网络暴力、“人肉搜索”等,筑起网络话语秩序的边界,进而提高网民的媒介素养。网民也应意识到自己也有可能成为网络暴力等不良行为的潜在受害者,自主学习相关行为的危害性和法律法规,形成自我约束。

五、结语

许多由流调信息引发的网络舆情,影响力虽不如上述舆情,却也往往在确诊患者所在地激起不小波澜,给确诊患者造成困扰。微小波澜虽不以为惧,但仍需时刻关注疫情中的网络舆情并及时疏导网民情绪,避免产生社会性讨论的网络舆情,给疫情防控工作造成阻碍。

参考文献:

[1] 曾红宇,毕天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引导的困境与对策研究:基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处置[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3(3):97-104.

[2] 常晓莉.网络流行语“塘主”“海王”探微[J].汉字文化,2022(3):127-128.

[3] 韩炜.流调报告不是“吃瓜”素材[J].雷锋,2021(9):74.

[4] 郝雅立.网络舆论系统熵增与舆情引导机制的优化[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21,41(4):38-44.

作者简介 赵月,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新闻学。罗潇,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新闻学。朱丽颖,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新闻学。吴玉玲,博士,教授,研究方向:新闻学。

猜你喜欢

网络暴力人肉搜索疫情防控
2013~2018年乌鲁木齐市猩红热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安徽省人畜共患病细菌性传染病综述
2013~2017年东莞市大岭山医院急诊科接种狂犬疫苗情况分析
“人肉搜索”中个人信息隐私权保护探讨
人肉搜索与网络反腐“联姻”的原因分析
网络暴力的危害及产生根源
“网络暴力”
大学生网络暴力语言分析
论“人肉搜索”下公民隐私权的保护
严管“人肉搜索”不排斥群众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