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重构与审美表达:元宇宙视域下红色纪实影像的发展策略

2022-11-07任钰嘉丛红艳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19期
关键词:纪实宇宙现实

任钰嘉 丛红艳

摘要:伴随“元宇宙”虚拟数字新生态的诞生,依托扩展现实、数字孪生、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融合发展,一个庞大的互联网生态系统衍生出来。红色纪实影像作为新技术下的产物,运用纪实手法建立起具有虚实共生属性的新型社会空间,是对红色历史的再现和文化记忆的重构,其营造的虚拟现实环境能够支持用户享受沉浸式的情感体验和交互式的精神洗礼,是所有群体成员传承红色基因、坚定信仰信念、实现身份认同的一项新思路。文章从叙事方式和技术手段两个层面关注红色文化的重构和艺术美学的表达,探讨虚拟现实技术赋能下红色纪实影像的社会意义和艺术追求,以期提升红色纪实影像的价值吸引力和国际传播力,讲好中国故事,构建新时期中国话语体系。

关鍵词:元宇宙;红色记忆;虚拟影像;审美体验;文化重构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19-0013-03

当前,元宇宙行业呈现爆炸式的发展与革新,作为数字媒介的分支——VR虚拟现实技术(Viryual Reality)日渐成熟,通过连接人体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以及捕捉动作来实现元宇宙(Metaverse)空间信息源的传导,在技术支持下进行视频内容的创作,不仅可以丰富用户的审美感知,强烈的真实感受更能引发用户的身份认同和情感共鸣,继而打造出一个全息多维度的虚拟现实世界。基于此,人类的感官维度和空间维度得到进一步拓展,“真实性”成为用户获得情感连接和心理感知的美学追求。纪实影像能够反映人民现实生活,是传播中国文化自信的文艺作品。借助完备的底层技术为用户营造视觉差别,结合镜头语言实现技术革新与艺术体验的融合,沉浸式虚拟空间的开发,全景化叙事的布局,时间和空间的边界逐渐消弭,最大限度还原历史现实,生动再现了我党艰苦奋斗的历程,赋予艺术创作者宣扬爱国情怀、感悟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使命。

一、红色文化的现实关注

(一)文化记忆的传承与延续

文化记忆是关于社会仪式和行为机制的文化概念。在固定的时间视域内,社会群体通过日常生活的互动体验,总结出具有时代特色和社会性质的价值观,构建出一套系统的文化框架体系。文化记忆之所以能在经历世代更迭和历史交替的变迁之后仍旧保留固定的政治认同,得益于文化记忆的两个特点:共时性和历时性。从记忆的共时层面看,超越时间的长河,群体的社会交流和认同并举,文化记忆涵盖的知识可以保证记忆成为共有的文化身份,每个成员的个体记忆在社会框架中形成一幅画像,借助画像在一定时间内群体认知牢固不易动摇,社会系统被认同所具化,形成集体记忆的文化认同。从记忆的历时层面看,强调记忆的仪式感。记忆作为表述文化的工具,将固定的文化记忆编码植入社会成员的脑内,凝结成集体认同,经由文字、图像、纪念日、博物馆等文化形式延续记忆,并引发社会群体对文化记忆进行再生产。

扬·阿斯曼在《文化记忆》中提到,“社会通过构建出一种回忆文化的方式,在想象中构建了自我形象,并在世代相传中延续了认同”[1]。集体记忆是社会成员个体记忆的总和,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互动促使群体内记忆的认同和共享,这种记忆联结了过去和现在,实现了民族文化的代代相传,成为一个国家的优良传统和精神财富。因此,民族文化、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形象认同的象征,同时也是国家坚定文化自信的精神力量。

(二)红色历史的呈现与重构

记忆具备书写文化的属性。记忆是一场集体的表述,面对不同的历史文化语境,那些深入人心不可磨灭的记忆被留存,残酷的历史教训根植于人们的意识当中无法抹去,不同文化记忆和社会框架在交替变化中影响每一代人。历史是以往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历史与现实是一个时空不同时间维度的两个节点,记忆在形成过程中受政治权利、阶级统治、意识形态的制约。纪实影像作为书写历史和记录现实的载体,具有还原真实和再现记忆的基本功能,人们借鉴历史经验来指导现实世界,再根据现实世界的改造来反思历史。在循环往复的社会实践中,对现实认知和历史记忆加以阐释,历史的文化全貌得以呈现。

在元宇宙构建的新型社会空间内,社会成员需要遵循社会规则、建立社会身份、获取社会属性,这些社会活动成为社会框架制定和运行的基点。人类意识的主体性,大多是来自人类具身的个性与社会性的映射以及现实社会里人们所经历的对社会结构的认知[2]。需要注意的是,文化记忆有固定的时间区间,记忆能留存下来的仅限于群体认同的部分内容,这种认知体系在长久的社会框架中容易被遗忘,记忆也无法做到一脉相承。而利用VR技术可以将人类的主体意识发挥到极致,将情感互动与记忆交织在一起,唤醒被遗忘和隐瞒的历史,达到思想上的共情。红色记忆凭借个体记忆的交织,跨越时空的界限,一次次完成对过去历史的重构。

重新审视历史的目的是对记忆进行反思和总结,维护社会的稳定和民族文化的延续。或许“对记忆的探寻是一种超时空的诗性对话和批判性反思,关注记忆研究不仅是为了对抗遗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现在”[3]。

(三)文化表述的创新与认同

文字在文化记忆经久不衰的历史岁月里,散发出巨大的艺术张力。文字具备跨时空交流和书写历史的特点,在不同的记忆场域,文字触发了时空循环下历史演变的机制,不论是集体记忆的群像演绎,还是文学作品的宏大叙事,文本书写承载了上千年的历史流变,构建起具有叙事审美的回忆空间。

文化表述是叙事者与体验者主客体意识的统一。法国心理分析学家雅克·拉康的“三维世界”学说阐述了个人主体发展的三阶段:实在界、想象界、象征界[4]。文化文本在初期的记忆书写时,注重日常生活的表述,文学叙事的呈现较为简单客观,人不具备主客体意识,主客体的意识形态处于统一状态;想象界是人主体意识觉醒的阶段,也称为“镜像阶段”;VR技术将二维平面影像的封闭空间叙事转换为三维虚拟空间的互动化全景叙事,叙事的自主性和介入性大大延伸,主体在虚拟空间拥有具身化的数字化身,并能实现双重时空的自我对话,在视觉的“凝视”下,人的主体地位得到升华,主客体之间形成了紧密的联系。

二、艺术美学的多元探索

(一)时空再现:虚拟沉浸的审美体验

基于元宇宙构建的三维虚拟影像空间,其超越了传统的媒介形式,向数字媒介化的叙事形态演化。传统的纪实影像作品受限于拍摄素材的客观性、拍摄影像的真实性,其内容体量过大、情节推进缓慢、镜头语言较为单一,依靠解说词和大量环境镜头的加持也无法长时间吸引受众的眼球,尽管创作者在不断改良和更新纪实影像的表达方式,其内在的审美表达也难以使受众产生精神共鸣。VR技术的兴起,为纪实影像提供了新思路,开放式的叙事视角带给受众一种全新的讲故事方式,用户的感官体验从视觉、听觉延伸为触觉、感觉乃至超时空体验。元宇宙通过扩展现实、数字孪生、脑机接口等技术为受众打造出一个沉浸式、交互式的现实时空,成为人们对虚拟影像世界探索的方向。

从本质而言,虚拟现实世界是对现实世界的再现,现实世界的发展演变同时也映射在虚拟影像世界中,VR技术将大大改善纪实影像的空间叙事结构,叙事场景的扩展和叙事内容的交互,都将为受众创建富有情感体验和身份认同的艺术展演。虚实相融是元宇宙的外在呈现,时空再构则是其内隐特征[5]。元宇宙打破了传统时间感和空间感形成的封闭空间,“现实”与“虚构”在影像中联结互动、融合共生,虚拟空间为用户注入超强的代入感、多感官的调动以及“凝视”的快感,在图像和场景交替变幻的基础上,受众拥有多视角、深层次的空间想象,情感的“临场感”和主体化的沉浸体验也为现实空间叙事提供了新型的审美范式。

(二)情感互通:视听元素的审美感知

红色纪实影像向受众传递的情感不同于其他类型的影像,其内容代表着中国在不同历史阶段特殊的社会属性,老一辈革命家们经历了一系列波澜壮阔的时代变革和艰苦卓绝的顽强斗争,才造就了现在和平美好的生活,他们是时代的平民英雄,值得世代传唱。文化的连续性通过文献资料、影像的形式得以实现,但那些鲜为人知的历史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消散,记忆的遗忘和历史的消融造成空间裂变,需要元宇宙所衍生的MR(Mixed Reality)扩展现实技术来填补。

元宇宙所提供的是一个具有虚拟实践的创作空间,创作者的艺术灵感不再受限于场景和时空,虚拟影像将现实世界的身份、生产、社会活动等元素不断扩展外化,构建出开放性和自由性并存的社会空间。创作者与体验者身份的互换为影片增添了更多的真实感知,现实世界的社会体验和互动关系在虚拟影像世界得到多重延伸,用户脑中的价值观在虚拟世界中得以实践,自我意识和体验活动在虚拟世界得到建构和完善,实现了行动与意识相融合的“心流体验”。

此外,在虚拟影像空间得到的不仅是生理上的探索和实践,还是一场超越现实的梦境体验。形象逼真的视觉场景、平行多元的身份体验、非线性的叙事时空在技术赋能下,红色艺术创作将带给受众特殊的情感展演和富有人文情怀的审美感受。

(三)精神传递:历史回溯的审美表达

红色文化作为需要传承和延续的精神内核,呈现出多向度的审美表达方式。元宇宙带来动态交互和深度沉浸的审美转变,加强了视觉的冲击、听觉的刺激、触觉的新体验,在技术的带动下,用户的个体想象达到顶峰,人的意识和情感充分凸显。艺术影像为用户提供了充满遐想的虚拟全景空间,创作者作为三维虚拟世界的在场者,享受着意识脱离主体狂欢体验的同时,介入审美实践的二次创造。体验者自主的内容生产和编辑,以及对红色精神世界的表达和探索,封尘已久的记忆宝盒在虚拟场景空间被挖掘并逐渐展现。元宇宙为虚实空间的扩展提供可能,被遗忘的历史在元宇宙建构的虚拟时空里得到回溯,并实现“过去—当下—未来”的瞬时跨越。数字媒介技术的高速发展形成了超脫自身的视觉文化景观,消弭了历史和现在的时空距离。

现阶段,创作者为了追求真实的内容表达,影片仍需要依靠大量的文字、图像和文献资料来再现历史全貌,受众的互动参与是否真的能为创作者带来创作灵感?受众在规定情境中的自我呈现和情感展演是否有所限制?技术装置提供的体验和感知是否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这场沉浸的艺术体验中,不仅需要关注个体的三维感官体验,虚拟影像空间如何形塑现实世界中个体的意识,元宇宙技术带动下的虚实扩展如何展现艺术作品的精神内涵和审美品格,成为未来红色纪实影像的重要研究议题。

三、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向度

(一)红色精神的传播向度

红色精神是激励中国人民奋勇向前的强大动力。具有文化审美和教育价值的艺术作品,在内容层面上能为创作者提供多元的创作思路,激发用户从影像中获得自我认同和身份认同。VR技术搭载下的全景化叙事对红色记忆的重构、国家形象的建构和红色文化的传承起到推动作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出现一系列元宇宙衍生产业,比如:VR实景红色博物馆、红色数字虚拟讲解员、虚拟云端畅游红色旧址、混合现实技术的红色教学基地等元宇宙化的媒介样态。利用红色IP建立文化矩阵,在互动感和沉浸感兼具的优势下,协同发展元宇宙红色产业,唤起人们对红色文化的精神追求,将历史使命感与技术建设、产业研发相结合,为国家形象传播提供发展新路径。

(二)艺术美学的实践向度

元宇宙场域推动了沉浸式虚拟交互的传播,红色纪实影像作为红色精神的载体,顺应了数字时代的技术发展,但其真实性和艺术性仍然是文化记忆的重要表达样式。现实时空和虚拟时空的跨界共生完成了个体在感官体验上的革新,构建出一个虚实相融的新型社会生态系统。这种由实到虚、由虚返实的建构路径可分为数字孪生、虚拟原生、虚实共生三大阶段。数字孪生阶段主要以现实“镜像”为特点,在红色纪实影像中搭建与历史场景相关的全景三维拟真实体空间,在时间向度和空间向度上还原现实。在虚拟原生阶段,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强化,社会秩序、社会生产、社会角色和社会行为所形成的具身交互模式,便于主体带入革命影像的角色当中,感受不同生命体的生存体验。另外,用户还可以在多重时间线并构下自主衍生带有自我意识的虚拟实体,为主体的身份互换提供无限的可能性。虚实共生阶段体现在信息数据的融合,纪实影像不仅是声音和画面的简单呈现,还是虚实联动的一场心灵感知体验,在传承与发扬红色文化精神的同时,对真实进行艺术“虚拟”,从个体的灵魂深处探求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品质和文化自信,彰显国人顽强不息的精神和对革命先辈的情感认同。

四、结语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基石,也是增强我国国际传播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字化时代,艺术创作者需要秉承初心和使命,创作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艺术作品,引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 扬·阿斯曼.文化记忆:早期高级文化中的文字、回忆和政治身份[M].金寿福,黄晓晨,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8-9.

[2] 宋凯,杨承智.交互的沉浸式体验:虚拟现实空间的建构法则[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0(9):79-81.

[3] 王汉生,刘亚秋.社会记忆及其建构一项关于知青集体记忆的研究[J].社会,2006(3):46-68,206.

[4] 孙怡.从想象界到象征界:试论拉康的镜子阶段[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9,28(2):10-13.

[5] 喻国明,耿晓梦.元宇宙:媒介化社会的未来生态图景[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3(3):110-118,2.

作者简介 任钰嘉,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丛红艳,博士在读,教授,副院长,研究方向:高等教育领导与管理、新媒体艺术创作、新闻与传播。

猜你喜欢

纪实宇宙现实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宇宙第一群
砚边纪实
这宇宙
CHINAPLAS2016采访纪实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混乱实验室纪实
混乱实验室纪实
现实的困惑
从虚拟走到现实,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