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跨界融合理论综述

2022-11-06滕延秀

关键词:产业融合新兴产业

【摘  要】产业跨界融合促使生产关系变革,推动了生产力发展,产业跨界融合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产业融合在增强我国经济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推动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合理优化,提升了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目前,有关产业跨界融合相关理论的论文较少,因此,论文详细阐述了产业跨界融合的研究现状、概念、具体形式等,丰富了产业跨界融合的相关理论知识。

【关键词】产业融合;新兴产业;跨界融合理论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22)08-0132-03

1 国内外产业跨界融合研究综述

1.1 国外产业跨界融合研究现状

产业融合的产生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产业革命起源于欧洲,工业革命后欧洲经济的迅速发展为产业融合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因此,西方国家对产业融合的研究相对较早。产业融合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新趋势,受到各国经济学界的高度关注。产业融合的概念于20世纪60年代产生,美国学者罗森博格在研究美国机械工具产业时首次提到了“技术融合”这一词语[1]。20世纪60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尼古路庞特通过图示的方式说明了计算机、印刷和广播业三大产业之间的技术融合,并指出三大产业的重叠处是产业创新最多、增长最快的领域[2]。1994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成功举行了有关计算机、电信和消费电子学三大产业之间的技术融合论坛。1997年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成功举行了关于“数字技术与管制范式之间搭桥”的会议。至此,产业融合作为一种新经济形式开始受到世界经济学者的高度关注。

1.2 国内产业跨界融合研究现状

国内相关经济学者对产业融合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前后,相对于西方国家,国内对产业融合的研究起步较晚。于刃刚是国内产业融合研究的开山鼻祖,1997年于刃刚教授等人指出工业、农业、服务业之间出现了产业融合现象,并已经出现产业之间的融合趋势[3]。2006年于刃刚教授撰写专著《产业融合论》,该书详细探讨了产业融合的分类、结构、政府政策,并预测了产业融合的发展趋势[4]。2001年张磊初步介绍和分析了产业融合现象,指出互联网的出现快速推动了产业融合的发展,为产业融合提供了一定的条件[5]。2002年周振华指出,随着产业之间的相互融合,大量的新产品和新服务涌现,从而对国家资源进行了重新整合,为社会增加了就业机会和岗位,在推动产业进步的同时,也实现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6]。2006年马健在对产业融合的研究中对产业融合的定义进行了阐述,指出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国家对产业的放松管制以及人们对产品的需求改变,使得原有的产业产品实现了创新,具体表现在产业的交叉和重叠处出现了技术的相互渗透和相互融合,使得产业与产业之间的界限消失[7]。2007年陈柳钦在其发表的论文中研究了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因、带来的经济效应以及产业融合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措施[8]。2010年陈宪通过实际数据分析,指出产业跨界融合对上海市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具体表现在产业规模的扩大以及居民的服务消费水平方面[9]。近年来,我国学者对产业融合的探索研究更加具体化。2016年四川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了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及路径,分别从相关部门的规章制度改革、加强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了产业融合的发展对策[10]。

从国内外对于产业融合的研究来看,研究的主要内容除了产业融合的定义和内涵,还包括产业融合的动力因素、产业融合给社会带来的经济效益以及产业融合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和解决措施。因为产业融合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因此,对产业融合的研究也是一个不断探讨深入的过程。目前,国内外对产业融合的研究仍存在不足之处,对产业融合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制造业、信息产业,研究的广度尚需拓宽。此外,学者对产业融合的研究多为静态研究,主要是对已有的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对产业融合的发展趋势方面研究较少。对此,本文研究产业融合的概念、产业融合的具体形式,并提出我国产业融合经济制度建设的建议,在扩充产业跨界融合理论知识的同时,对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 产业跨界融合的概念

关于产业跨界融合的学术讨论已经持续了近40年,欧洲委员会绿皮书从信息技术网络平台、产业联合和市场融合3个角度定义了产业融合[11]。产业跨界融合没有统一的定义和表述,相关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产业跨界融合有不同的理解和定义。然而,在总结了以往关于產业跨界融合的文献之后,本文主要从以下4个角度来研究产业跨界融合的相关理论:第一个角度是从信息通信产业来看。从信息通信产业角度讲产业融合是指在数字与技术之间相互融合之后,即数字技术的出现,使得原有的部分产业之间的明显边界消失,出现了边界的模糊化现象。第二个角度是从产业融合的原因和过程来看。产业融合的出现首先实现了从技术融合到产品和业务融合的过渡,然后在产品和业务融合的基础上,又实现了向市场融合和产业融合的过渡,它是从技术到产业逐步实现融合的一个过程。第三个角度是从产品服务和产业组织结构来看。产业融合随着大众对产品需求的改变,其产品功能不断改变,从而推动生产或提供产品的公司或组织之间的边界消失,出现边界模糊化情况。澳大利亚政府信息办公室对产业融合一词的理解就是从这一角度出发,其在对外发表的《融合报告》中认为融合是数字化服务机构的重构。第四个角度是从产业创新和产业协调性来看[12]。学者吴少平认为,产业融合是指各相关产业在整体分布于格局中保持相对协调性和内在成长性[13]。

3 产业跨界融合的具体形式

产业融合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在产业融合的动态发展过程中会涉及技术渗透融合、产业间互补及延伸融合、产业内部的重组融合等,这是目前学者广泛认同的产业融合的具体形式,本文重点论述这3种产业融合的形式。

3.1 渗透型融合

渗透型融合也可称为高新技术的渗透融合。技术的进步使高科技产业和传统产业的边界逐渐模糊[14],主要是指随着高新技术在产业与产业间的不同融合、渗透和发展,使得产业向相关产业和非相关产业领域进行融合、发展和渗透,从而出现新型的产业形式。该融合往往出现在新科技产业的产生阶段,如1990年之后,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出现并开始渗透和发展到一系列传统产业当中,出现了航空电子、机械、生物电子、生物芯片等新兴产业。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的发展,信息技术进一步渗透到传统的商品买卖、卫生、教育等领域,出现了电子商务、电子图书以及线上医疗和线上书店等。除此之外,计算机网络、有线电视网络、电信网络这三大网络之间相互渗透和融合,出现了“三网合一”或“三网融合”,融合后的网络将使全球的通信信息网相统一。从《2015-2020年中国物联网行业应用领域市场需求与投資预测分析报告》的数据来看,物联网带动了相关产业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取得了良好的市场反响。2017年9月,IBM中国物联网峰会在上海举行,国内外行业领袖、技术专家与物联网先行者深度探讨了物联网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从现有的物联网应用来看,物联网本身在不断发展进步的同时,也带动了工业和信息产业的深度渗透和融合。目前,高新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传统产业及制造业的各个环节进行深度渗透,促使传统产业步入现代化、高技术化,使制造业在生产过程及管理过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革命性变革。

3.2 互补型融合

互补型融合也可称为产业间的延伸融合[15],它是由一种产业向其他不同产业延伸,实现不同产业间的相互互补和深度融合,使原有产业具有新的功能,增强了原有产业的竞争力。该融合形式主要在工业和农业向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延伸方面表现明显,如传统农业向服务业的融合延伸,延伸后出现了现代农业。另外,制造业在产品生产的前期、中期和后期加入了相关的延伸服务,使得市场调研、管理咨询、产品设计以及技术创新等在制造业产品中的成本比例和价值越来越高,出现了现代制造业。

3.3 重组型融合

重组型融合可以认为是相同产业内部进行整组,通过产业内部的重新组合,使得同一产业下的不同企业组织间或者有紧密联系的产业间,由于彼此之间的相互融合,成为一个整体的过程,对外不再表现为具有独立的产品或服务[16],该融合形式主要表现在同一产业内部不同行业之间的渗透融合。例如,农业产业内部将种植业、畜牧业和养殖业3个产业进行渗透和融合,从而出现了生态农业;再如,当前服务产业中出现的混合经营方式,即企业组织既从事银行、证券、保险等业务,还从事典当、理财等业务,使得传统的金融业务逐步被取代。

4 产业跨界融合的配套制度建设

4.1 以人工智能为导向,建立完善的产业发展保障机制

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引领下,我国政府部门需要建立完善的产业发展保障机制。

首先,要建立支持产业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产业跨界融合的发展需要一个公共服务系统,一方面,为产业跨界融合的专业问题提供咨询服务;另一方面,为融合过程中出现的运营管理、法律规章等一系列问题提供系统的指导,如新兴产业的规划设计、专业资质的评估认定等。

其次,应组织产业融合专家和高端人才,针对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和新兴产业的发展特色,制定统一的标准规范体系和制度体系,建设统一的产业技术框架,制定统一的危机应对方案,制定并完善相关的配套法律制度体系。

最后,以人工智能为导向,鼓励并督促人工智能相关产业的发展。政府可以建设人工智能产业试验基地,重点扶持智能设计类项目,辅助智能制造类项目,支持智能管理类和智能决策类项目,在此基础上,探索相对成熟的产业应用模式并推广应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4.2 以新需求为导向,发展新兴服务产业

随着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我国消费者在最基本的生存消费和物质消费需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上,日益表现出对发展型消费和精神型消费的追求,从单纯追求消费水平的提高发展到追求消费质量和心理享受度的提高,新兴服务产业的发展必须紧跟并在很大程度上满足新的消费需求。

在此背景下,我国城镇居民对生态建设、文化产业、健康医疗产业提出了新的消费需求。我国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应高度重视并引导这三类产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以健康产业为例,我国企业应采用高新技术,加快发展高科技和智能化的医疗健康产业,鼓励医疗健康企业建立健康咨询服务网站或实体机构,鼓励养老企业提供专业化和智能化服务。生态环境产业是产业跨界融合的产物,既属于服务业,也属于制造业。在我国,环境污染问题长期存在,环境治理面临巨大压力。以淄博市为例,其陶瓷产业和冬季采暖致雾霾加重,直接影响居民健康和出行安全。城镇居民迫切需要开发和使用新的节能环保材料,以及利用新的环保资源来替代传统资源。政府应鼓励和引导新兴环保产业的发展,鼓励传统污染防治企业继续进行技术创新,为环保产业提供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

4.3 明确政府主导地位,为产业跨界融合提供政策支持

生产性服务业的纵深发展以及其他新兴服务业的成长壮大,离不开当地行政管理部门的政策扶持和引导。我国应明确政府相关部门的主导地位,相关部门要积极参与引导服务业的开发建设,集合企业、政府、第三方机构等多方力量,实现利益协同发展。首先,相关行政管理部门需要从思想上认真对待服务业的发展,发布并实施产业融合的相关扶持政策,集合产业专家商讨研究并确定服务业各部门的标准体系,监督管理服务业的合理运营和服务质量,为产业跨界融合提供优良的政策氛围和制度保障;其次,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应统筹规划生产性服务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应对生产性服务业和新兴产业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最后,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应为生产性服务业和新兴产业在产品和服务研发设计、生产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和训练等方面提供专业的指导和政策支撑。

【参考文献】

【1】Nathan Rosenberg.Technological change in the machine tool industry: 1840-1910[J].The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1963,23(4):414-443.

【2】Stewart Brand.The Media Lab: Inventing the Future at M. I. T.[M].London:Penguin (Non-Classics),1988.

【3】于刃剛,李玉红,麻卫华,等.产业融合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于刃刚.产业融合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张磊.产业融合与互联网管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6】周振华.信息化进程中的产业融合研究[J].经济学动态,2002(6):58-62.

【7】马健.产业融合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8】陈柳钦.产业融合的发展动因、演进方式及其效应分析[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69-73.

【9】陈宪.论产业跨界融合对服务经济的影响[J].科学发展,2010(7):48-64.

【10】杨强.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与路径机制[J].体育学刊,2016,23(4):55-62.

【11】European Commission.Green paper on the convergence of telecommunications, media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ectors,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regulation[R].Brussels:European Commission,2010.

【12】Australian Government National Office for the Information Economy.Convergence report[EB/OL].http://www.noie.gov.au,2000.

【13】吴少平.产业创新升级与产业融合发展之路径[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2(2):13-16.

【14】钱小林.产业融合理论分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32(2):98-99.

【15】张磊.产业融合与互联网管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16】胡汉辉,邢华.产业融合理论以及对我国发展信息产业的启示[J].中国工业经济,2003(2):23-29.

【作者简介】滕延秀(1983-),女,山东潍坊人,从事会计学研究。

猜你喜欢

产业融合新兴产业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研究
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 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大数据时代广告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与机制分析
基于贸易转型背景下的大连服务贸易发展对策研究、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旅游经济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大国崛起
新兴产业市场绩效提升的现状及建议
在新兴产业看小元件如何发挥大作用
山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