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院校医学科研课程教学模式创新及实践

2022-11-05吕玉红谷秀娟徐向荣岳昌武

基础医学教育 2022年10期
关键词:医学生医学创新能力

吕玉红,王 璐,谷秀娟,徐向荣,岳昌武△,尚 坤△

(1延安大学基础医学院,延安市微生物药物创新及转化重点实验室, 延安 716000; 2延安大学检验系,延安大学附属医院东关分院检验科; △通讯作者)

医学创新能力是推动医学持续发展、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也是医学院、医院和医学学科发展的基本推进力[1]。新医科背景下,医学人才的培养既要注重学生扎实的临床技能,还应促进其科研能力的养成和提高[2]。我国目前有近200所本科院校开设了临床医学专业,而开设护理学、医学检验技术、康复治疗学等医学相关专业的院校更是高达数百所。除去“双一流”医学院校等老牌的医学院校外,很多都是在新时期新开设医学相关专业的地方院校,其招生的数量占据医学生的绝大多数。因此,地方医学院校学生的培养质量,特别是其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直接决定了新医科背景下我国医学生的整体创新能力。地方院校的医学学科要居安思危、积极应对、主动求变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通过“医学+”促进学科交叉、医工融合、丰富学科知识体系,培养出高层次、精专业的创新型医学人才,主动应答“新医科”背景下医学学科自身发展改革的必然趋势[3]。

课程是医学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医学生培养质量。医学生从大学里受益最直接、最核心、最显效的也是相关课程。地方医学院校的学生受限于学校的科研资源相对不足、医学本科生直接参与科研实践的机会相对不均,难以通过科研实践促进全体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提升。因此,开设专门的医学科研课程、通过课程对医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启蒙则十分必要[4]。

作为国内较早开展医学教育的地方综合院校,延安大学高度重视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一直积极探索开展医学创新教育的模式和途径,通过开设医学科研方法入门、医学科研设计及论文写作等课程,开展科研设计竞赛等措施,将理论教学和实践创新相结合,积极探索促进全体医学本科生创新能力提升的途径。

教学团队承担了延安大学医学科研课程的课堂教学工作,承担国家一流专业(临床医学)和陕西省一流专业(医学检验技术)以及多门陕西省一流课程的建设任务,在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和创新创业实践中不断探索适合地方院校医学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机制,在思考、总结从事医学创新教育以来的近20年来科研创新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就地方院校医学科研方法创新教学模式、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提出几点看法,以期抛砖引玉,为新医科背景下我国地方院校医学创新教育的发展尽绵薄之力。

1 医学科研课程课堂教学创新主要思路

国务院办公厅于2020年发布的《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以新医科统领医学教育创新,为医学未来发展、医学人才培养开拓了新思路。陈国强院士曾指出“新医科背景下的医学教育改革,既要维持医学教育发展中所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教育体系,又要改革创新。跨学科合作与交融的新医科建设,逐渐成为引领未来医学创新的主导方向”。不同于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医学科研课程教学侧重于对医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启蒙和创新能力的养成。因此,教师在进行医学科研课堂教学创新尝试时,既要遵循医学教育的客观规律,又要针对本门课程的特色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在教学理念、教学活动、课堂思政以及课程实践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5]。

1.1 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医学科研相关课程在大部分地方院校是作为医学生的专业选修课的形式开设。教师创新教学模式时要始终坚持医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将学生作为教学环节的中心、积极引导学生从传统的知识学习转化到能力养成,同时坚持“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为根本、以学生创新能力提升为中心、以学生创新学习成果为导向,秉承OBE教学理念、根据学生整体学习效果对课程进行全方位的持续改革。教师在充分总结既往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在新的教学班的课程教学开始前,以问卷星等多种媒介通过学习动机量表、罗门学习风格自测问卷表等进行学情分析,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有针对性地以戴尔与布鲁姆理论为指导,以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和提高为目标,从内化知识、发展能力、全面立人等多个维度努力打造科研理论与创新实践并重、专业知识与课堂思政融合、注重学生能力提升实践和创新的课程目标[6]。

1.2 正视医学科研课程面临的问题

与医学专业必修课程相比,医学科研课程教学具有自身的特殊性,特别是地方院校的传统医学生教育培养模式存在以下诸多不利于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7]:①原有培养模式缺乏优质课程资源、课堂教学不能适应创新人才培养要求;②科研基础设施落后,科研平台不能有效服务本科生创新教育需要;③医学创新教学涉及多学科交叉、对授课教师的学科融合能力要求极高,加之教师考核机制滞后、导师参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积极性不高[8];④传统的教学模式及单一的教学手段不能满足医学科研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性与学科的前沿性需要;⑤学生对这门课重视度不够,学习积极性不高,思辨性能力较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不强。教师在医学科研课程创新教学模式构建时要充分考虑这些问题,有针对性地改变教学理念、拓宽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法,以促进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9]。

2 创新医学科研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医学科研课程侧重于对医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启蒙和创新能力的养成,在教学活动实施时须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基于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教学理念,在整个教学的各个环节坚持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以学习效果为中心,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中心,以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为中心组织教学。教师在教学目标拟订、教学内容选择、教学过程组织、教学方法优化以及教学成果评价等教学全程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精心设计教学模式(图1)。

图1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

2.1 围绕课程目标定位,多维度设计课程

围绕培养具有高素质复合型医学创新专门人才培养定位,教师在课程设计时要将传统教学的单一知识传授调整为科学价值塑造、创新能力培养、知识传授相结合。根据布鲁姆理论,教师尽量减少陈述性低阶知识讲授,增加以引导学生创新思维为核心,解决基础与临床中存在问题或合作完成探究新知识的高阶能力训练,从知识到能力、从认知到行动、从理性到感性,系统化地设计教学目标,让所有学生都能乐于参与课堂活动并有所收获。

2.2 以学生学习成果为导向设计课程

课程设计立足学生的学情、树立成果导向的课程设计思维,注重基础与临床相结合,将书本知识和临床实际结合,根据OBE教学理念进行反向设计,重组课程教学内容。教师基于案例的BOPPPS教学,将医学科研前沿、最新研究成果融入课堂,注重专业教育与课程思政相结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创新项目,让学生将课堂所学直接应用于科研项目的申请和执行,在学中做和做中学,学做结合、知行合一[10]。教师在课程中采用生成性的教学内容设计,将来源于课前布置学生结合专业的时事热点、科研进展等搜集到的学生自主学习所遇见的问题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在课堂小组讨论中发现并解决问题,让学生都有所收获。针对临床和生活中的实践问题,学生直接从生活实际中体验、学习、探究,获得了更丰富的学习体验,进而促进其创新能力的提升。

2.3 开展线上线下教学,拓展优质课程资源

现阶段课程内容主要以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九版《医学科研方法》(陈世耀等编)和科学出版社《医学科研方法概论》(隋建峰主编)为主,采取线下教学。线下教学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实验技能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教师充分利用学校的PBL教室、智慧教室等教学实验室和雨课堂等线下教学资源,以理论讲授、答疑、实验实习等理论积累和强化实验技能为主;利用学校医学类重点实验室、医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引导学生申请大创、参加教师科研团队、申报和完成各类各级大创、参加以医学研究为主要内容的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以线上教学为补充,借鉴南开大学国家精品课程-科研方法论等线上开放教学资源以及团队与成都医学院联合自建“天府医学微生物学论坛”等线上资源,将最新的临床和科研进展知名专家讲座引入课程教学。结合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教师充分拓展教学时长,采取线下面授为主、网络教学资源为补充的教学模式,将课前线上引导-线上自学-反馈-课上线下扩充-课后线上整合-创新创业实践相结合,构建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的知识学习和实践创新体系,线下教学为传统总学时的100%(18学时),线上为传统总学时的100%(课前+课后),重点示范团队创新实践学时不限。我们以提升学生医学科研能力为重点,解构-整合课程内容,革新教学方法,以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提高课前-课堂-课后学习的效率。

2.4 创新教学模式,拓展有效教学时长

教师将探究式教学、合作式教学、部分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入课堂,采用TBL、CBL、PBL、小组讨论、探究性学习等多样性教学方式,教学中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三位一体教学思想相结合,变知识传授为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相统一,还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创新与创业结合方式,注重集中授课与分类指导相统一,以成果和学生能力培养为导向,注重拓展性、实践性、创新性。重构后的医学科研方法入门课程,充分利用线上、线下资源,线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学时比为18∶N(科研小组进行的科研实践不限时长)。线上拓展安排在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阶段,由教师课前发布学习内容和要求,学生自主学习,约占25%;课后线下参与科研实践等任务,约占75%;线下教师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以及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答疑解惑和精讲以及实验技能培养,其中理论教学约占课堂学时100%(规划学时18学时),科研实践占时不限;线上基础及临床前沿讲座推送1次名家讲座。线下的各类创新创业和大创及科研等培养学生科研思维和能力的自主设计实验及创新创业实践因未及学生的100%,不计算在教学时间内,以N表述。

2.5 强化是队伍建设,保障创新教学效果

医学科研课程是医学生创新教育重要环节,对教师队伍的要求较普通专业课程更高。创新创业教育对导师能力和水平要求较高。教师除了有扎实专业基本知识外,还要能够及时跟踪和把握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个性化指导调动大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11]。延安大学医学科研课程教育初步形成了以学科和专业建设为核心,以教学研究平台为依托,实现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科学研究、教学研究、课程建设五位一体协调发展,组建1支由国家一流课程负责人和省级教学名师为指导、省级一流课程和一流专业负责团队为核心,由涵盖教授、副教授直至助教的各级职称结构的以中青年科研骨干为主的实力较为雄厚的跨学科创新实践教学团队,以老带新,发挥骨干老教师的引领作用,带领青年教师参与创新实践教学团队,使教师的教学与科研、学生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师生陪伴成长、共同进步,有力地保障了医学科研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6 建立成果导向的多元设计课程评价方式

课程采取全过程多元化评价方式,针对学生医学科研方法入门学习全过程进行持续的考查、记录和形成性评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参与医学创新实践的热情。考核环节包括期末结课考试与课堂出勤(60%);平时线上测验、课后作业(10%);线上科研报告与学术交流(20%);线下实验操作及创新创业实践(10%)。评价由教师、学生共同参与,内容包括知识、交流、合作、研讨等,形式包括量评、质评、自评、互评等,重视创新能力,对教学改进予以反馈。

3 课程改革主要成效

3.1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大幅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课程扩大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提升学习难度,增加研究性、创新性、综合性的内容,学生加大学习投入。全过程学业评价增加了学生挑战度,初步形成“爱学”“爱听”“爱参加”“爱做”的良好课堂及课后科学实践氛围。课程教学团队近3年指导学生获国家级大创7项、省级7项、校级8项。团队指导学生获全国生命科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基础医学创新研究及实验设计大赛、“创客中国”大赛等国家级以上奖励10余项,大区级奖励2项,挑战杯、“互联网+”等省级大赛金奖等10余项,校级奖励10余项;指导本科生参与申报专利11项;指导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JCR 1区和2区SCI论文各1篇,EI论文1篇,CSCD论文2篇、核心期刊论文5篇、普刊论文2篇、1篇论文被入选参加第十五届教育部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论文;多名学生在全国医学生解剖绘图大赛、天然药物微视频大赛等奖项,创新创业能力得以大幅提升。

3.2 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教师教学素养得到提升

教学改革让教师积极投入课程建设,促进了教师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也促进了教师业务能力的提升。校内同行评价评优占80%、学生评教优秀,分值位居全校前列。近3年来,团队成员负责或参与的课程获省级一流课程3门、获得1个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和教学团队。多名教师在省、校创新教学大赛中获奖。团队成员参编全国医学院校合编《病原生物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指南》、副主编全国医学“十四五”规划教材《病原生物学实验教程》,创建延安大学医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发表教学研究论文5篇。

总之,创新能力教育作为临床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医学教育作为精英教育的必经之路[12]。医学科研课程作为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在新医科背景下肩负着地方医学院校医学生创新教育的重任。我们只有在新时代背景下主动对课程进行多方面改革,强化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其转变自身角色适应创新创业教育要求,改变授课方式和课程体系,将更多学生纳入课程创新体系,将创新教育贯穿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吸引学生主动投生创新创业活动,才能激发医学生的科研热情,让地方院校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得以提高[13-15]。

猜你喜欢

医学生医学创新能力
医学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中人文精神教育策略的思考
论中职医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以医史学史料为载体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