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推进共同富裕面临的挑战及实践路径

2022-11-05向颍锴

经济研究导刊 2022年29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成果发展

向颍锴

(美国东北大学专业研究学院,美国 波士顿 02115)

共同富裕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和共产党人的远大目标,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优越性的最终体现。长期以来,共产党人将共同富裕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而孜孜不倦奋斗。马克思曾说过,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将以所有人富裕为目的。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历史根源。新中国成立后,在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中共中央做出的《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1953年)首次提出“共同富裕”概念,指出“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进一步丰富发展了共同富裕的思想内涵,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最终目的和优越性的体现,创造性地提出了“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方针政策,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基本遵循和方法论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新时代的发展特征,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上了更加重要的工作日程。习近平站在唯物史观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战略高度,以历史、现实与未来相贯通的视野,深刻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一、新时代背景下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

党领导人民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必然趋向,就是把握新时代新的社会主要矛盾,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奋斗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深刻领会共同富裕的本质内涵,正确把握共同富裕的总体方位,是实现党的这一战略目标的思想基础。

(一)强调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共同富裕是消除两级分化和贫困的普遍富裕,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所在。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追求的是“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普遍富裕。这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所决定的,也是党的初心和使命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我国实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能保证社会的公平公正,又能行之有效地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

(二)体现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一个长远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同时也是一个渐进目标,必须分阶段逐步推进。共同富裕不等于同等富裕、同步富裕,而是在承认个体差异基础上,在社会分配制度引导下逐步实现的社会发展目标。同等富裕忽视了个体差异,同步富裕违背了事物发展规律,二者都是对共同富裕的错误理解,是属于整齐划一平均主义的具体表现形态。由于各个地方所处发展阶段、发展起点、发展效果、发展速度、资源禀赋等差异,加之人们之间能力水平不同,刻意追求整齐划一平均主义,肯定会从某种程度上抹杀掉创新、知识、劳动价值等要素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导致社会发展失去活力。因此,对共同富裕的理解不能脱离现实状况抽象讨论。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是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发展战略,也是我们党实施共同富裕战略的正确选择。高度重视人力资本而并不是物质资本,更加注重长期经济发展而不是短期经济增长,不但要考虑经济增长总量,更要保证人民能够共享改革成果,这些都是共同富裕要考量的。

(三)彰显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是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足的有机统一,不仅包括人民物质生活共同富裕,也包括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忽略任何一个方面去理解都是狭隘的、片面的。人类目的性、自觉性物质活动与精神活动不但保持着高度关联性,而且相辅相成、相互作用,不存在也并不可能有纯粹的精神生活或者物质生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蕴含的本质是要让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平衡发展、相得益彰,实现更高的生活品质,其辐射领域已经从以往物质文化领域逐步拓展到环境、正义、法治、安全、公平、民主等诸多领域。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相辅相成,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具体体现,符合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既要促进物质富裕不断向前发展,并以此为条件不断实现精神富裕,也要依靠精神富裕为物质富裕提供价值引导和发展动力,使共同富裕建立在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相互促进的基础上。

二、新时代背景下共同富裕面临的挑战

当前,中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但从人均GDP、产业结构、核心技术和贫富差距等指标来看,共同富裕的实现还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现象较为明显

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发展,中国已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党领导广大人民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经济发展奇迹。按国家统计局绝对收入标准计算,我国拥有约4亿人以上的中等收入群体,是全球规模最大、最具成长性的中等收入群体。虽然我国人均GDP在2021年达到了12 556.3美元,但是在全球200多个国家、地区中仅排第75名,远低于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西方发达国家。社会生产力发展仍不能满足14亿多人民对不同产品结构、质量以及各种服务的需求。

中国幅员辽阔,区域之间发展较不均衡,各省(区、市)之间差距较大。从2021年公布的数据看,人均GDP最高的北京市(18.39万元),是最低的甘肃省(4.09万元)的约4.49倍;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上海市(78 027元),是最低的甘肃省(22 066元)的约3.53倍。虽然相较于2019年二者之间的倍数差有所缩小,但绝对值差却分别上升1.19万元和5 658.4元,呈持续扩大趋势。从《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看,东中西部差距依然十分明显。

(二)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较为严峻

收入分配是当前推进共同富裕的一个关键性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整体水平大幅提升,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较大甚至扩大局面。我国基尼系数长期以来维持在警戒线以上,面临比较明显的收入分配不公平局面。我国基尼系数自2000年越过0.4的警戒线并逐年上升,2016—2020年我国基尼系数分别为0.465、0.467、0.468、0.465、0.468。《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20%高收入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80 293.8元,较20%中间收入组家庭的26 248.9元高出54 044.9元,比20%低收入组家庭的7 380.4元高了72 913.4元(表1所示)。图1反映了2014—2020年中国居民按五等份分组最高收入组与中间收入组、低收入组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变化,表现其差距一直处于逐步拉大的状态。

图1 高收入组与中间收入组、低收入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变化图

表1 全国居民按收入五等份分组的人均可支配收入

(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低

经过不懈努力,我国已经基本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但在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领域仍然存在区域、城乡投入差距较大等问题。仅以医疗领域为例,2020年,全国城、乡每千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分别为8.81张和4.95张,城市是农村的1.78倍。另外,城市和农村的每千人注册护士、每千人卫生技术人员,以及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数量也有差距,城市分别是农村的2.57倍、2.21倍和2.06倍。社会保障上区域、城乡之间不均等问题突出,特别是农村偏远地区难以享受与城市和发达地区同等的基本社会保障服务。对于城镇化进程中进城务工的农民,由于户籍限制也无法获得城市户籍人口的同等待遇,社保与户籍相挂钩的问题在现阶段还没有得到完全解决。在养老服务方面,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城乡养老设施供给与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的供需错配问题日益突出,农村地区留守老人增多,但养老设施匮乏。

(四)全面脱贫之后的返贫风险较为突出

随着全面实现绝对贫困线下人口全部脱贫,我国迎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崭新时代。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是推进共同富裕道路上的关键一步,共同富裕的任务之一就是让已经脱贫的之前贫困地区走上富裕的道路。只有让之前贫困地区走上稳定的致富道路,切实摆脱贫困,才存在让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可能性。十三届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纪恒针对返贫问题曾经提到,“有两百万的已经脱贫人口还面临返贫风险,在边缘人口中将近三百万面临致贫风险。”为此,现阶段迫切需要建立起预防已经脱贫的地区群众重新返贫的有效机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三、新时代背景下共同富裕的实践选择

当前新时代背景下,我国仍处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状态,不能单纯通过改进分配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寻找可持续利用资源的方式来不断发展生产力,创造和积累财富,同时改进分配,才能实现共同富裕。

(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制度保证。一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党对人民的郑重承诺。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一直领导人民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扎实迈进。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全体中国人民从温饱不足走向物质富足。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决打赢了脱贫攻坚战,消除了绝对贫困,这对于世界扶贫事业来说都是绝无仅有的辉煌成就,为实现共同富裕打下了坚实基础,迈出重要一步。实践证明,党的领导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坚强政治和组织保证。二是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不管是物质上的共同富裕还是精神上的共同富裕,都离不开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我们要实现的发展不单纯是GDP的增长,而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方位的协调发展、科学发展、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将进一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坚实的物质文化基础。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能够激发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动力。以人民为中心,就要落实好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地位,激发人民群众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人翁精神,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出来,成为推进共同富裕的主力军。党制定方针政策时要始终把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到第一位,做到发展由人民推动,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共同发展中实现共同富裕。

(二)进一步健全有序合理收入分配机制

共同富裕并不只是经济问题,还是收入分配问题。合理公平收入分配是共同富裕的根本之所在。生产力高度发达仅仅只是具备共同富裕实现基础,然而尚未自主推进共同富裕。为此,一要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健全收入再分配机制,搭建有序合理分配局面,让人民能够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如何划分成果是一个重要问题,它直接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二要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消除面临各项体制机制障碍,逐步建立起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使得改革成果惠及所有人,合理控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三要促进有能力的农业转移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推动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同工同酬。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促进三次分配领域政策有效衔接。中等收入群体对社会起到“稳定器”作用,应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四要建立科学的公共政策体系,形成人人享有的合理分配格局。注重公共政策的基础性、公平性、普惠性、兜底性,加大对社会公共事业的投入,解决好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社会保障问题,实现基本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同时,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在经济发展和财力可持续的基础之上,做到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在可持续发展中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三)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

随着2020年我国取得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性胜利,5 575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然而脱贫摘帽并不是终点,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在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必须进一步巩固与拓展胜利成果,进一步推动脱贫地区发展,持续性开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提出,“我们必须做好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并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各项工作,拥有更为持续成效和更为稳固基础。”当前推行共同富裕必须依托乡村富裕。虽然我国的广大贫困地区已经消除绝对贫困,然而相对贫困人口还比较多,这一群体更多地是在偏远山区。所以,只有实现脱贫攻坚成果有机衔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确立产业发展当成内生动力,才可以更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脱贫攻坚有机衔接乡村振兴战略并不只是局限在产业,还涉及的有理念、政策、规划等诸多领域。必须进一步从政策层面支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聚集人才、技术、资金等各种资源,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预防返贫。另外,还应该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医疗、教育、就业等普惠性政策支持力度,让城乡能够共享发展成果。

(四)有效促进区域、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

推进共同富裕进程是一项长期性系统工程,其关键是必须妥善处理区域之间协同发展,紧扣我国城乡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现象,进一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是当前推进共同富裕的一个最为突出的标志,还是“十四五”期间甚至在更长阶段我国在实施共同富裕中所要坚持的根本遵循与指导思想。进一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就应该在将总量做大的同时,还应该做好划分,在推进高质量发展进程进一步将各个地区之间差距缩小,以便实现在发展过程切实改善民生。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逐步构建起来良好区域发展机制,实现医疗、就业、养老、教育等各种基本公共服务在城乡之间均等化,切实强化民生。共同富裕还应该更为注重共享,有效增强成果普惠性,更加公平地让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结语

综上,党在不断探索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道路,并在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充分彰显了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魅力。未来,我们要继续秉持人民至上理念,有效促进区域之间协调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一步健全有序合理的收入分配机制,稳步走好新时代共同富裕之路,从而做到确保共同富裕早日实现。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成果发展
论相对剥夺与共同富裕的关系*
共同富裕:绘就美好生活蓝图
奔向共同富裕的路上
如何正确理解共同富裕
验收成果
数说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成果
劳动成果评比
一张图看懂“论坛成果清单”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