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保护和建设鄱阳湖区戏曲生态文化的思考

2022-11-05

影剧新作 2022年2期
关键词:采茶戏鄱阳湖戏曲

万 叶 刘 凤

责任编辑:周卫见

㑊鄱阳湖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的西北部,2009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鄱阳湖生态经济规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范围包括南昌、景德镇、鹰潭三市,以及九江、新余、抚州、宜春、上饶、吉安的部分地区,共三十八县(市、区)。该区域以江西省30%的国土面积,承载了全省近50%的人口,人口密集,文化底蕴深厚。广袤的鄱阳湖流域,沃野干里,港汊纵横,萌发了灿烂多姿的江西戏曲文化。这里有宋代的南戏、元代的杂剧、明代的传奇、清代的花部乱弹和采茶花鼓小戏,还有木偶、傩戏,它们竞相争妍,交织成绚烂锦簇的戏苑花坛。

一、鄱阳湖区戏曲生态文化的资源与类别

在环鄱阳湖区域的三十八个县(市、区)内保存的戏曲文化资源按其剧种属性可分为三大类别,即世俗戏曲、宗教戏曲和祭祀戏曲。

(一)世俗戏曲

在环鄱阳湖区域,世俗戏曲种类最多,分布最广,主要有弋阳腔、青阳腔、饶河调、信河调、西河戏、南河戏、丫丫戏、采茶戏、马灯戏、戏曲串堂班和外来的昆曲、京剧、汉剧、越剧、黄梅戏等二十多种。其中产生于信河流域弋阳县的弋阳腔,号称中国地方戏曲之祖。流行于饶州、广信两地的花部乱弹于1951年在南昌汇集,组成赣剧。起源于赣江上游赣南的有采茶花鼓,由南而北繁衍于环鄱阳湖地区的有南昌采茶戏、瑞昌采茶戏、武宁采茶戏、高安采茶戏、抚州采茶戏、上饶采茶戏、吉安采茶戏和景德镇采茶戏。另有新发现的两个小戏剧种:丫丫戏和南河戏。丫丫戏形成于江西名镇永修县吴城镇的港湾闹市; 南河戏蕴藏在德安县海拨约六百米的偏远高山。前者是由曲艺坐唱向戏曲舞台过渡的产物,后者是中国黄梅戏原始形态的留存,两者都有研究中国戏曲发展史的稀珍价值。

(二)宗教戏曲

宗教戏曲,即与宗教仪式有关,环鄱阳湖区域主要有傩戏、道士戏与目连戏。浮梁县西湖乡至今保存着古老的傩戏活动;贵溪龙虎山的道士戏于清代时传进了福建的龙岩和闽赣交界的广丰县;鄱阳、浮梁和都昌、湖口、彭泽三地的目连戏手抄本、曲谱、仪规仍然广泛地保存在民间。

(三)祭祀戏曲

祭祀戏曲又称神戏,或社戏,其活动年年不息,每于春节期间,都有频繁的演出。今有德安的潘公戏,武宁的戏社火、地地戏,高安、上饶的木偶戏等。德安潘公戏起源于北宋乾德年间,以请神、驱鬼、捉蛇、寻医、关公打大刀等表演形式,祈求国泰民安、五谷丰登;武宁的戏社火,是一种古老逐疫的仪典,通过音乐、舞蹈、杂技等形式展示人物故事,达到天喜神欢人乐的效果;地地戏,又称弟弟戏,由孩子表演,也叫少儿傩,是古代十二侲子的遗存;高安、上饶的木偶戏则是以敬神祭祖为主要目的。

二、鄱阳湖戏曲生态文化的历史与传播

鄱阳湖地区的戏曲文化,早在宋代就已出现了宋金杂剧、都市歌舞和乡村南戏;元代产生了弋阳腔;明清时期,地方戏曲叠出。已知中国“戏曲”一词,最早由南宋江西南丰人刘埙提出。刘埙在《水云村稿·词人吴用章传》中曾提到“至咸淳,永嘉戏曲出,泼少年化之,而后,淫哇盛,正音歇。”从此“戏曲”之名,便开始闻名于世。1975年和1982年两次出土的浮梁、饶州宋代陶瓷戏俑五十余个,呈现出南宋期间鄱阳湖区域南戏演出的逼真形象。

大约于元代中期( 1308-1333年),景德镇市青花瓷蓬勃兴起,这时,元杂剧也从北方向南转移,一时涌入赣东北和景德镇地区,于是以杂剧故事为题材绘制青花戏曲瓷画,风行瓷都。这些元杂剧的瓷器戏画,通过鄱阳湖,沿着中国海上陶瓷之路,走出国门,传播天下。欧州人知道中国戏曲,最先是从景德镇青花瓷器图案上的故事和人物而了解的。今存元代景德镇青花杂剧瓷画有历史戏、神仙戏、社会剧和全部西厢记。现存相关器物有描写历史故事刘关张的《三顾茅庐》、汉丞相的《萧何月下追韩信》、秦将军的《蒙恬点兵》、唐大将的《薛仁贵三箭定天山》和帝王佚事的《汉宫秋》《梧桐雨》;神仙故事的《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和社会故事的白居易《江州司马青衫泪》等。明代青花有全套二十一幅《西厢记》的瓷盘画。这些器物足以说明当时戏曲文化的兴盛,奇妙的中国戏曲就从江西景德镇经鄱阳湖而飘洋过海。

三、鄱阳湖生态区戏曲文化的特征与价值

(一)地方戏曲的源头之一

鄱阳湖生态戏曲区蕴藏着底蕴十分深厚的戏曲文化,部分地方戏曲的源头便在此处。流传于鄱阳湖区的弋阳腔,自元末明初发端以来,即以历史、神话的连台大戏与错用乡语的音乐曲调而风靡大江南北,孕育并影响着全国十三个省四十七个声腔剧种的诞生与成长,如湖南的湘剧、福建的闽剧、浙江的调腔、安徽的青阳腔等等。流传于此地的弋阳腔开辟了中国戏曲史上一条俗文化道路,它是全国今存高腔戏曲的鼻祖。产生于江西宜黄县而勃兴于赣东北的宜黄腔,清初进入北京,即为“二黄”,道光时期与西皮结合,形成中国第一大剧种京剧。发源于南宋首都杭州的傀儡戏,在鄱阳湖两岸集结,一支由赣东北翻山进闽北,一支逆赣江南下到闽中、闽南和闽西。据考证,福建的泉州、永安、福州三路的傀儡戏,其始祖无不与江西戏剧有着千丝万缕的渊源关系。

(二)高雅戏曲的地方化

历来称为高雅文化的江苏昆曲,原由豫章人魏良辅改良与创新。明万历年间传进抚州、南昌。明清两代,昆曲在鄱阳湖地区的流变中,出现了两个明显的标志:一是昆曲作品的通俗化;二是高、昆、乱结合的地方化。如清乾隆昆坛戏剧家蒋士铨把江西的昆曲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其作品内容多为反映江西地域文化与故事,“藏园九种曲”其中取材江西重大历史事件的便占了六种,故吴梅先生称“藏园九种,皆述江右事”。以九江唐英为代表的昆曲家,在他的官邸中,常有民间土梨园演出地方昆腔戏。至今,江西各大剧种中都保留了众多昆剧曲牌与剧目。江西地方化的昆曲,统称为赣昆。由清而来,在环鄱阳湖地区组成了一群高、昆、乱相结合的江西地方古典剧种班社,如饶州的饶河班、上饶的广信班、九江的西河弹腔班等。

(三)民间戏曲的宫廷化

早在明代嘉靖年间,弋阳腔便传入宫廷。不久,于京城中孳生出新的支派,时称京腔。清康熙皇帝特别喜爱弋阳腔,亲自下旨延师组织宫廷弋阳班,保护弋阳腔的原生面貌,不被市井俗曲所乱道。乾隆时代,曾编制了一批弋阳腔大戏,有《西游记》《封神榜》《三国传》《目连传》等,名震朝野。

(四)原始戏曲文化的活态遗存

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德安太公戏,是一种集歌舞、戏曲、杂耍、傀儡与假面杂扮于一体的表演艺术,它有完整的文学剧本,原始的表演形式,珍贵的傀儡造型和古朴的戏剧面具。德安太公戏的原生态演出:设立一道花棚,棚上杖头傀儡舞唱,跑马、开山。棚下人戴面具表演,杂耍戏谑。棚上是宋代都市勾栏的演艺,棚下是宋代肉傀儡的遗风。德安太公戏,为我们保存了宋金时期的演剧体制和早已失传了的宋代肉傀儡的活态形象。

四、环鄱阳湖区戏曲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一)环鄱阳湖区戏曲文化的保护

随着时代的变迁、观念的变移,传统文化受到极大冲击,鄱阳湖地区戏曲同样面临危亡,亟需全民保护,大力抢救。在“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保护理念下,对该区域传统戏曲文化的保护,不仅需要保护该区域的人、文化以及整个生活,也需要从整体上保护文化空间和生态环境。

1.空间保护

空间保护,即文化生存的地域环境保护。那些洒落在城镇和乡村的古戏台、傩庙和祖堂就是它们赖以生存的地域环境和活动场所。如今人为地受到破坏,濒临秧苗离土的绝境。近年来,古戏台修复、各戏曲非遗传习所等场地的修建便是对戏曲文化空间的重视。

2.民俗保护

多年来形成的地方民风民俗,即是戏曲活动的文化环境。它们是各种庙会、修谱、节日庆典、宗教祭祀和宗族礼仪等等。正因为有了这些传承上百数千年的民风民俗的哺育与滋养,中国戏曲才有绵延不断的繁衍与成长。如傩戏、道士戏、傀儡戏、戏社火等一大批祭祀戏曲、宗教戏曲均依赖于宗教祭祀、宗族礼仪等活动而传承。世俗戏曲相比而言有更广阔的生存空间,但也离不开传统社会的民风民俗。民风民俗是戏曲存活的生态土壤,不仅需要保护,也需要培育。

3.特色保护

这是艺术本体的保护。一种艺术区别于另一种艺术,具有各自鲜明的本质特征,保护戏曲剧种,必须保护它的唱腔、语言、表演、装扮、剧本等等。如弋阳腔、青阳腔要保护其曲牌联缀形式与锣鼓伴奏;饶河调、信河调、西河戏等乱弹剧种,要保护其多种声腔同台演唱和“农叟、渔父,聚以为欢”的演艺特色;丫丫戏要保护其曲艺说唱的文本形态和锣鼓干唱的原生特征。

4.传人保护

戏曲是一种口传身授、师徒相袭的民间表演艺术,传承人就是它的保护核心。首先是抢救老艺人的技艺,录音、录像、笔记、教学,让传统艺术永存不绝。其次是培养青年接班人,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和拜师授徒,让年轻人尽快受业和成才,以形成一批坚实稳固可靠的艺术新生力量。

(二)环鄱阳湖区戏曲文化的发展建议

1.与商业运作相结合

如景德镇地区,充分利用千年瓷都的品牌优势,借“瓷”扬“戏”,可仿效元代青花瓷行之有效做法,在瓷器上绘制戏曲人物、表演场景,既增加瓷器上的人文内涵,也有利于普及、宣扬江西戏曲文化。

2.与开展旅游观光相结合

如德安县现有三种戏剧文化:太公戏、西河戏与南河戏,可与当地的“义门陈”旧址、陶渊明故居等五处联成一条旅游线路,既可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又对保护传统戏曲有利。同样,南昌可与滕王阁演剧、永修可与吴城候鸟观景相结合。

3.与举办民俗活动相结合

如乐平县素以古戏台之乡著称。据目前调查,全县尚有古戏台412座,不仅数量繁多,而且豪华艳丽,将乐平古戏台打造成中国明清戏曲博物馆,同时在博物馆内定期举办民间戏曲节,一年四季,与节俗相结合,构建一个戏曲文化乐园。

4.专业演出团体与民营剧团相结合

据不完全统计,环鄱阳湖地区的民营剧团不下数百个,它们常年演出于乡村市镇。专业、民营剧团可以互相联合,共同促进,并录制光碟,广泛发行,繁荣现代戏剧市场。

鄱阳湖戏曲生态文化区的保护和建设,是“鄱阳湖文化生态区保护和建设”系列工程中的一部份。鄱阳湖文化生态区包括民间戏曲、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美术和民间风俗等重要内容。戏曲作为综合民间艺术,不仅包括民间舞蹈、音乐、美术等文化艺术元素,更离不开民间风俗。同样,对戏曲文化、戏曲生态的保护和建设,不单单是对戏曲文化本身的保护,也是对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美术、民间风俗的保护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①2009年批复时为38个县(市、区),后虽行政区划有所变更,但基本区域和面积没有较大变化,故而此处仍用原始数据。

猜你喜欢

采茶戏鄱阳湖戏曲
《戏曲研究》稿约
《戏曲研究》稿约
戏曲“雷殛”结局新探
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简介
鄱阳湖水系之潦河
戏曲从哪里来
吉安采茶戏的产业化研究
南昌采茶戏与萍乡采茶戏之比较研究
我爱家乡的采茶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