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学视野下的武术本体论探讨

2022-11-05李坷轩王太林

武术研究 2022年9期
关键词:技击技法武术

李坷轩 王太林

中北大学体育学院,山西 太原 030051

1 前言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时代背景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蒸蒸日上。如今,学界对于“武术”的探讨不绝于耳,各类学术期刊上刊载诸多该类研究。其中,有使用文化学理论将武术本身作为文化本体进行研究的,这就明晰了“武术是不是仅仅作为一项体育运动而存在”,“武术课的体操化是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这些争论已久的问题。这也从更高维度去解读武术本身,能够更为宏观的去理解武术。

当然,也有一些研究突出了武术的“文化”属性,以此来区别于普通体育项目,甚至是抨击“体育视角下的武术”这一现实状况。而本文认为,无论如何解读武术,目前已知的现实存在都可看作是武术功能的具体指向,只有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才能将武术的众多功能与价值全方位、多维度的释放出来,共同推进武术在当前社会的快速发展。

想要明确“武术”这一概念的内核,就不得不对“武术文化”进行探讨与解读。就“武术文化”研究本身而言,已有成果大多流于表面,无法切实指导实践。由此,对于“武术文化”如何能够进行鞭辟入里的探讨就成为“武术”这一本体研究领域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如果“武术文化”“武术文化发展的主要抓手”这些问题模棱两可,那么所谓的武术传承与发展注定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因此,本文在“武术”及“武术文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归纳,试图厘清“武术”与“武术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寻找推进武术发展的有力抓手,以期为武术的发展与弘扬提供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

2 “武术”与“武术文化”的逻辑探讨

随着改革开放对于社会经济的全面促进,物质的丰富,思维的拓展势必促进文化的全面发展。武术界也不例外,众多学者尝试从文化学的视角来重新审视武术、剖析武术。1988年,时任国家体委副主任、中国武术协会主席的徐才先生在《武术科学探秘》一书中提出了中国武术未来的两个走向,“一个是从中国走向世界,一个是从小武术走向大武术”。所谓小武术即指代拳术或技术动作,而大武术是除拳术外,还涉及武术哲学、武术伦理、武术文学、武术医学、武术经济等独特的文化品种。不难看出,“大武术”和“小武术”从传统文化视角来看就是“道”与“术”的关系,具体而言,即为武术文化、思想和武术技术之间的联系。徐才先生指出,武术的发展应是由“术”入“道”,由技术而逐渐沉淀出文化。“大、小武术”的观点强调不应把武术只当作一项体育运动或运动技术来看,更应重视其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影响。这一观点对于武术界的影响极为深远,甚至成为我国“武术”发展的指南针。

近年来,针对“武术”的研究发展还受到另一些重要历史事件的影响。在08年北京奥运会上,武术比赛成为特设项目出现在奥运舞台。此次武术比赛共计产生15枚金牌。可惜的是,这些金牌并没有记入奥运会的奖牌数中。这一次,武术只是“走近了奥运”,但却没有真正的“走进奥运”。直至2020年1月8日,国际奥委会执委会会议通过“将武术列入2022年‘第四届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这是武术首次成为奥林匹克系列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此次武术进入青奥会,实现了我国《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提出的“力争武术项目早日进入奥运会”的战略部署,使我国向体育强国建设目标迈出了坚实有力的步伐,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意义。武术成为奥运项目不仅提升了中国体育的国际影响力,更是推动了东、西方文明交流与互动,拓宽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播渠道,对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此,众多学者开始思索武术在“成为”竞技体育项目的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文化属性和独有的文化特色这一历史存在。在此语境下,“武术应如何更好得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如何更好的代表中华传统文化”“如何更好的发扬中华传统文化”这些问题就更加值得我们进行深入思考。基于这样的认知背景,对于武术本体的重新审视,将武术重新作为传统文化的代名词已成为主流认知,武术文化也从传统文化中的文化符号逐渐转变成为拥有独立属性的历史存在。

3 文化作为武术的本体存在

何为“武术”?何为“文化”?“武术文化”又该如何理解?在不同学者的视角下自然存在诸多观点。简单来说,文化是社会行为的聚合体,而社会行为的载体是人本身。古语有云“人无完人”,任何人都是优点与缺点的集合体,文化也不例外。如果不对事物本身的具体指向进行切实的定义,那么文化的传承就无从提起。许多人在对“武术”进行描述时经常出现“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等泛泛空谈,更有甚者,将“武术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划上了等号,这不仅不利于对于“武术”进行深刻理解,也无法促进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由此,文章针对目前已有的代表性观点进行罗列与分析,从而帮助进一步厘清概念。

目前,较为常见的范式为用文化的概念来界定武术文化,由于有武术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这一理论预设,那么大多数学者在对于武术文化进行诠释时习惯使用武术文化的上位概念——文化来进行解释。温力在《武术与武术文化》一书中提到:“武术文化是以技击技术为核心,以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为基础,包括与武技密切相关的器物、传承形式和民俗,以及由它们所蕴涵的民族精神共同组成的中国传统文化。”郭玉成则认为:“从广义上的角度来看,武术文化可以定义为:与武术相关的各种文化的总和,包括文化遗产中的武术、体育领域中的武术、影视中的武术、文学中的武术、学校教育中的武术等等;从狭义的角度来看,武术文化专指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传统武术拳种流派,其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以及武德要求、传承制度等”。以上运用“文化”来界定“武术文化”,虽然在表述存在一些区别,但可以看出概念包含的范围非常之广,而实践过程中则仅是指代其中一小部分而已。

也有学者从武术所包含的独特技术属性来理解武术文化。栗胜夫指出:“武术文化是以研究技击为核心,以精神和物质为主要内容的动态的综合系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葛国政认为:“武术套路和技法是武术文化的‘活化石’,通过对套路技术的结构和技法运用的学习和继承,为我们在现代与古代之间建立了一种活动平台。”以上观点较为强调“武术文化”的技术属性,很容易在实践过程中将“武术文化”与“武术技术”相混淆,使“武术文化”概念本身失去了存在价值。

众所周知,“武术文化”是对“武术”这一概念的延伸,但许多研究中并未对“武术”与“武术文化”进行清晰的划分,甚至将二者视为同一事物,这也使得“武术文化”成为“武术”在不同语境下的另一表述而已。一些以“武术文化”为题的研究,实际上还是对“武术”这一概念进行解读与拓展而已。事物发展的规律告诉我们,物质决定意识,那么我们便可以清楚的知晓,一定是先有武术才有可能出现武术文化,武术文化更像是武术本身的衍生物,因为武术概念本身就包含技术及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容。但在实践过程中可以发现,二者似乎又呈现出一种微妙的并列关系:“武术”更为偏向技术层面,而“武术文化”则更偏重思想层面。

由此,我们在探讨“武术”时不妨加上“技术”二字。这样,“武术”与“武术文化”的关系实质上就是“武术技术”与“武术文化”之间的关系,二者指代了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就像硬币的两面一般不曾分开,但又彼此存在于自己的场域之中。另外,当“武术技术”与“武术文化”相对应时,那么“武术文化”真实所指代的就应该是武术中“非技击技术”层面的内容,主要是思想内涵,功能价值等精神层面的指代。

4 技击技法作为武术文化的核心存在

在探讨“武术文化”核心之前,我们应明确的知道,武术文化不能等同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只有建立了文化自信,才能成就“文化强国”,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自然而然的要求着“武术文化”与国家的“文化”政策相对接,这都会促进“武术文化”在新形势下得到快速的发展。但我们也要知道,想要发展“武术文化”必须清楚的知晓其所指代的意义与所包含的内容,这样我们的工作才不是水中捞月,竹篮打水。

将武术视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可靠载体是符合客观事实的,因为武术文化本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把二者划等号,仅仅强调二者的渊源但不解释二者的区别,那将使得任何在华夏土地上出现过的艺术形式成为一种虚无,类似于“武术文化”这样的具有独立特种的文化子系统将不复存在。

“武术文化”和武术的“文化属性”是有本质不同的,前者说明武术本身是一种有着自身理论体系的文化架构,而后者则表示武术仅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以往我们总是将后者看作为前者,混淆使用。就已有研究来看,武术更多是作为一种丰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子文化存在,一种对于母体文化中有关于身体技击技术的补充。就“武术文化”中经常提到的“八卦”“阴阳”“太极”“克己复礼”“天人合一”“仁义礼智信”等等基本上都是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化用,并未发展出特有的、成体系的理论架构。另外,“武术文化”区别于其他一般文化的特殊性,这样才能使其具有存在价值。就“武德”而言,也是建立在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基础上的使用“武力”的“道德”而已,它仍是建立在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上,同师德、艺德有着同样的意味。如今,我们再谈到“武术文化”时,一定要强调其所具有的时代性及先进性,“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文化领域也同样适用,只有它的内核与外延都能符合现今社会发展过程中倡导的价值观时,才能继续蓬勃发展,反之,势必被历史的洪流所吞没。

既然“武术文化”并不等同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武术文化”与武术的“文化属性”也不是同一事物,那么“武术文化”到底指代什么?我们可以把它视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存在,更多的作为身体技击技法,从攻防转换思想层面丰富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所谓“技击技法”,应与“武术”中的“技术”相区别,“技击技法”是思路、是一种思维方式,而“技术”是具体形式、形态。思维方式是文化体系的实质,是文化体系结构中的内核,它从宏观上规定了文化体系的发展方向及发展程度,成为体系是否完整的关键所在,这些思维方式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浸润良久,才会衍生出所谓“亢龙有悔,盈不可久”“阴阳调和”“刚柔并济”“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等等“技击技法”。

总之,武术中围绕攻防中所使用的技击思路就是武术的“技击技法”,也就是武术文化体系中的核心构成。这些“技击技法”来源于实践并经过文化母体的熏陶再次通过整合后重新建构出可以指导实践的理论体系,这些才是“武术”真正区别于其他同类体育项目的根本原因。“技击技法”的重要性还体现在,所有的身体动作并不是随意为之,且仍有向上的拓展的空间,“技击技法”从哲学层面解释了身体动作各种安排的合理性,这也为“武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定思路,在武术文化的传播过程中,这些思维方式的沿袭势必为武术的发展提供了切实可用的抓手。

猜你喜欢

技击技法武术
中华武术
二十四式太极拳技击含义探析
精通拍摄技法
技法只是书法的一部分
少林拳实战技击精粹(上)
南派洪家拳之技击基础
武术
荒诞化叙事的荒诞技法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