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生态视域下的布依族刺绣发展探究

2022-11-01张顺爱吴庆琳

荆楚理工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布依族刺绣民族

张顺爱,吴庆琳

(东华大学 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现代服装设计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50)

文化生态学是二十世纪中期兴起一种新的文化研究方法,其概念首次由美国人类学家斯图尔德在《文化变迁理论:多线性变革的方法》中提出,他认为文化生态学是以人类适应环境的过程为研究对象的。它的研究核心是,确定这些适应是否引起社会内部的变革或进化性变迁。文化生态学在结合其他变迁过程的同时分析这些适应,这一研究方法要求对社会群体和社会结构内部的相互作用进行考察。随着文化生态学的继续发展,其研究内容扩大到了社会生活、经济形式、文化现象等多方面,我国学者司马云杰对文化生态学的定义是:文化生态学是在人类生存的整个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中来研究文化产生、发展、变异规律的一种学说。文化生态学将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相融合,系统、发展地看待某一文化研究课题,为文化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

以文化生态学的视角研究布依族刺绣的发展与保护问题,有利于拓展布依族民族文化的研究视角,能较为系统地考量布依族刺绣发展过程中的自然因素和社会人文因素,进一步认清布依族刺绣的传承发展对布依族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和积极影响,从而促进布依族民族文化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一、布依族刺绣生成之文化生态环境

(一)自然地理环境

目前我国布依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南部、西南和贵阳安顺一带,以及云南和四川的部分地区,位于乌蒙山脉南部、苗岭山脉南部及西部,在布依族居住的地区,苗岭横贯其中。布依族聚居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且气候温暖适宜,区域内水资源丰富,南盘江、北盘江及红水河等流域支系途径此地,多形成喀斯特地貌,地形差异大,溶洞、暗河和瀑布较多,有良好的水热条件,生物循环迅速,特别适宜农作物与林木生长,在大部分地区森林资源较为丰富,自然环境优越。正是这样优渥的自然地理环境,才使得布依族先民在此聚居,过上了稳定的农耕生活。也正是在这样的自然生态环境下,布依族刺绣文化孕育形成,并不断发展变迁。

(二)社会人文环境

社会是人建构起来的极为复杂的功能系统,也是由各种文化构成的统一体。文化与社会同在,社会建立在文化生态的基础之上。当人定居下来,才有了真正的文化生态。布依族先民从古百越发展而来,早在先秦时期就掌握了先进的稻作技术,在稻作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农耕文明影响着布依族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布依刺绣上所表现的牛图腾、鱼图腾,对谷物的崇拜等无不体现出布依族人生产生活方式对民族文化的影响。

二、布依族刺绣文化生态的失衡

(一)布依族刺绣概况

布依族刺绣作为布依族服饰和装饰品的重要内容,是布依族女性世代传承的传统手工艺,是布依族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传递和表达着布依族人的民族精神,也成为布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布依族刺绣图案丰富,题材广泛,绣法多样,色调朴素,主要表现在腰带、围巾、鞋、枕套、靠垫、桌布、挎包、荷包等上面。图案多表现动植物,如独具民族特色的刺梨花,寓意美好的蝴蝶,带有图腾信仰蕴味的龙纹样等,且刺绣运针细密均匀,图案生动大方,色泽鲜明流畅,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和艺术价值。比较知名的绣品有:双凤朝阳、日出山乡、月照海棠、花枝莺啼等。布依刺绣的绣法多样,有平绣、辫绣、缠绣、挑绣、打籽绣、发绣等。刺绣所需的工具主要是绣花底布、绣线、绣花针、剪刀和花绷子等。一般绣花图案占据花绷子的二分之一即可,绷子上紧、上平才能使绣花平整细密。在色彩方面,布依族刺绣多用蓝、绿、青、红四种颜色的丝线,黄紫色次之,间或用些亮黄色和墨绿色等颜色的丝线,以使绣品朴素中不失灵动。

(二)布依族刺绣文化生态失衡的原因

布依文化是布依民族生存发展的基石,也是布依族刺绣文化产生的根源,布依族独特刺绣工艺是其民族文化的表达,但如今随着文化全球化的推进,城市化的发展,布依刺绣形成发展的生态环境逐渐遭受破坏,文化生态失衡问题逐渐显露,使布依族刺绣传承和发展面临困境。

1.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

任何民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都与其自然地理条件、生存环境密切相关,布依族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为布依刺绣文化的形成发展提供了独特的平台。布依族聚居地生态环境良好,布依族人民在这里开展农耕活动,使稻作文化成为其文化发展的核心部分。同时这里生物种类繁多,动植物资源丰富,不仅为布依服饰和刺绣提供了原材料,而且为创作刺绣提供了素材和灵感来源。但随着地区开放程度的加深,经济的快速发展,自然环境逐渐受到侵蚀和破坏,刺绣所需的一些原材料很难发现和采集,生态环境的逐步恶化也不断冲击和瓦解着布依人民对自然神的信仰和崇拜,进而动摇了传承已久的审美文化根基。

2.社会生活的变迁

布依族是传统农耕文明孕育出来的少数民族,天然依赖农业的发展和变迁,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技术变革,越来越多的布依族人民弃农经商。布依族人所建构的社会文明形态正发生变迁,这使得布依族地区由封闭逐步走向开放,由落后逐步实现全面脱贫,人们对于传统布依族刺绣艺术的传承观念日趋淡薄,加上工艺耗时耗力,越来越多的布依族人选择机械化生产的布依族服饰和绣品,这极大挤压了传统布依刺绣工艺的生存空间,使其所表现的艺术特征、文化内涵、审美取向等逐渐在高速的工业生产中被遗忘和丢失,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和瓦解着布依族刺绣文化传承的社会基础。

除此之外,近年来布依族人民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方面表现在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另一方面表现在传统艺术的生存基础正在土崩瓦解。民间艺术赖以生存的基础是民族特定的民俗和生活环境,离开了特定的民俗生活其生存必然会受到影响。布依族刺绣文化是图腾崇拜孕育的结果,是民俗生活表现的产物,是民间的节事活动需要和表达及在农耕社会背景下人们对祈求风调雨顺的守护神的敬仰,但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体制的变革,文化观念逐渐多元化,布依族刺绣所承载的文化内涵逐渐淡薄和受到冲击,从目前布依族地区刺绣产品的手工制作与传承来看,其面临的环境已经较为恶劣。

3.审美趣味的改变

审美文化活动,是主体能动的一种自由情感活动,它在审美文化创造和认识中产生,既使审美文化富有感染力,又是审美文化的内在动力,其价值取向在当代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布依族审美文化具有世俗化的倾向,美学中的世俗化倾向是人们对世俗之美的肯定和追求,而布依族的世俗美倾向是由其社会历史发展个性所决定的,在今天,盲目追求的视觉刺激和视觉快感,更新迭代加快的审美潮流等不断冲击着人们原有的审美情感。

恩格斯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正是因为劳动,所以人们能创造美,同时创造了审美的人和美的意识。布依族是在农耕文明下成长起来的,农耕社会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相处较为和谐,这种追求以和为美,讲求尽善尽美的观念满足了布依族人民的生存发展需要,逐渐作为一种民族审美价值取向被积淀下来,形成本民族的审美文化和审美情感。中国美学中向来强调以和为美,布依族作为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也一直追求和的审美体验。在天人关系中追求“天人合一”,在知行关系中注重“知行合一”,在情境关系中讲求“情景合一”,这些理念渗透到布依族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下,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产生的割裂感使人产生了一种强烈的空虚感。

社会的日新月异带来更加多元的文化形态和艺术种类,日趋开放的布依族地区认识且吸收了许多其他民族乃至其他国家的艺术,这不仅对布依族刺绣文化产生了一定影响,也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趣味。当年轻一代成为主力,随着亚文化的兴起,各种文化现象和娱乐活动的流入,布依刺绣文化的传承在各式的文化活动及追求强烈视觉刺激的氛围中被搁置和遗忘。当一批恪守传承之责的绣娘老去,年轻一辈很难在多元选择的时代洪流中坚守本心,积极承担起对民族传统工艺传承的重任。

在热爱和敬畏自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布依族的审美文化观,这种对自然的敬重而非占有的态度有别于今天大工业发展背景下盲目开发和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所以当大工业和机械化建构起来新的文化生态环境,就会不断冲击和改变着布依族人传统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表达,也不断影响着布依族刺绣文化生态的建构。

4.文化同质化的冲击

勒内·贝尔热在《符号与突变》中指出,“两种文化在发生碰撞和联系时,会产生三种情况:第一,文化脆弱的民族退让并最终被瓦解;第二,稳固的民族之间会达成文化的妥协;第三,新的社会意识形成,导致文化的转型”。在现代传播和沟通技术下,人们可以轻而易举地将文化传播至全球的任意角落,强化强势文化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消解和弱化不同民族的集体认知和文化认同,文化同质的趋势日益严重。文化由三个层面构成:物质层、制度层和心理层。物质层主要体现在物质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在现代社会中,消费主义甚嚣尘上,大众社会逐渐变成一个消费化的社会,并逐步渗透进文化领域。具有符号意义和象征意义的外来消费品进入布依族,一方面改变着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也在改变着布依族人民的生活观念。而物质文化的趋同又对社会心理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随着社会心理的变化,布依族的一些固有文化特征也慢慢随之发生变化。布依族文化面对的同质化压力来源于多方面:其一是在当代各种传播手段下,一个全球化的媒介空间与市场正在逐步形成和成熟;二是一些实力强大的媒体在其可控范围内进行议程设置,不仅影响人们对于事物本身的感知,同时也影响人们对于事物价值判断的偏向,所以最终导致人们对事物的关注度逐渐趋同;三是在文化交流中的同化作用,当强势文化侵入本土弱势文化中,会使其在文化价值观和审美形态上呈现出一定的相似性和认同性。当布依族刺绣文化未能得到相应的重视和关注时易被其他文化所同化和侵蚀,而同质化的趋势消解了布依族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从而引发人们对于文化同化的担忧和恐惧,进而形成文化认同危机。

(三)布依族刺绣文化生态失衡的表现

1.重非遗而轻文化生态

布依族刺绣技艺精湛,所绣作品无不令人感叹其精美和用心。但如今,对布依族刺绣的保护更重技艺本身,而非其背后文化内涵的挖掘。布依族刺绣文化是布依族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布依民族文化生态发展的重要一环。布依族刺绣不仅是布依族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直观表现,更承载着布依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同时也反映了布依族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民族整体的生活状态。它是布依族人生活方式、民族个性、民族审美和民族信仰的集中体现。但是从目前对布依刺绣文化的保护来看,更注重有关布依族刺绣技艺的记载,博物馆和艺术馆对布依族刺绣老绣片的展出陈列,这种重视布依族刺绣的表层结构而忽视深层文化结构的现象,会使后来的传承人和生产创造者缺乏对布依族刺绣文化传承的认同感,最终会破坏布依族刺绣文化可持续发展的环境。

2.重申报而轻保护

目前,全国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到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们迫切想要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被看见和被认可。但是在这一过程中,难免出现申报结束之后,申报对象被搁置一旁的现象。其实从非遗技艺的认定,从调查到申报成功,有着更多需要考证的细节和步骤。当前期工作落实之后,后续对布依刺绣如何传承和保护才是思考的重中之重。如何根据布依族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布依族文化发展的氛围环境,提出布依族刺绣文化传承保护的有效措施才是当下亟需解决的问题。若只急于准备非遗的各项申报,而忽视更为重要的保护工作,对布依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

三、布依族刺绣文化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一)跨文化传播语境下的布依刺绣文化生态建设

非遗的传承需要文化作为载体,而非遗技艺的传播更需要完整的体系作为支撑。布依族刺绣工艺作为一种传统工艺,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布依族妇女将她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美好的憧憬,一针一线绣于衣裤、布鞋、童帽、围腰、头帕、手帕、挎包、背带等日常生活用品上,而布依刺绣相较于久负盛名的中国四大名绣,其兴起到逐步走向大众视野的过程相对较为缓慢和艰难。时至今日,对非遗的保护愈加重视,各种促进文化传播的策略层出不穷,以期实现对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承和弘扬。而对布依族刺绣文化的传播一般依赖四大载体,即:一是依托当地博物馆和各种艺术展览,陈列展览布依服饰和特色绣品;二是布依刺绣的研习所和绣厂,这类机构积极开展对于布依刺绣技艺的学习和探讨,通过制作高质量的布依族刺绣产品满足市场对布依绣品的需求,从而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三是借助现代媒体技术,从传统媒体到数字媒体,通过对布依刺绣的现代化传播设计,使布依族刺绣的整体产业形象和产品形象得到推广,使更多民族和人民认识并了解布依族刺绣,以期能够感受并热爱布依族刺绣文化;四是依托普通大众,大众作为非遗传承中的重要一环,他们作为文化的实践者和产品的使用者,乐于体验和点评,进而对布依刺绣文化进行二次传播,对布依绣品的产品质量、用途选择、价位区间等拥有足够分量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所以在跨文化传播的语境下,一方面要保持布依族民族文化发展的独特性,另一方面又要讲求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在动态开放的文化生态环境中,寻求布依族刺绣发展之路。

(二)文化自觉意识的唤醒

在我国的非遗保护进程中,由知识分子所呼吁的民众本位和文化自觉立场是非遗保护观念的巨大进步。费孝通在《对文化的历史性和社会性的思考》中,从社会学的角度首先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历史继承性和社会性,继而引出了文化自觉的概念,即“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布依族刺绣工艺作为布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其特定历史和地理环境下产生的,承载着厚重的布依族文化与传统,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剖析不同历史时代布依族刺绣工艺的发展流变可以了解不同历史时期布依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水平、生活风貌以及民俗表现等等。再者,可以从布依族刺绣文化中窥探出布依族人民整体的文化基因和精神特质,刺绣成为布依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为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同时人们将对生活的美好愿景以及对现实的表达都寄托在手工生产的刺绣作品中,这些技艺历经时代的变迁,不断发展变化以充实本身,逐渐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和重视。在今天着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背景下,传承和保护布依族刺绣工艺和刺绣文化成为重要一环,也是代表布依族人民走出去的重要标识,能极大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唤起布依族人的文化自觉意识,首先要转变布依族人刺绣文化传承的理念和态度,布依族刺绣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等,对布依族刺绣传承人而言,积极认可本民族传统文化,并肯定其内在价值,在刺绣传承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对布依族刺绣文化的热爱和肯定,是对布依族刺绣文化传承最强有力的弘扬;其次要加强对传承人的教育,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审美教育和鼓励自主学习的形式培养布依族年轻一代符合民族规范的健康审美情趣,并使后代了解这些传统审美观背后流传的民间传说或神话故事,自小建立起对民族文化流传的认知。对布依族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意识的唤醒,对于建构布依族民族文化生态和价值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推动布依族刺绣文化有序传承的重要一环。

(三)静态保护与动态保护相结合

布依族刺绣作为传统手工艺的一种,是人们通过感官的感知和观察,在利用本地特殊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的手工艺表达,从而建立起自身与周围环境的联系。斯图尔德认为文化是由一个社会与其环境互动的特殊适应过程造成的,因此保护布依族刺绣文化必须连同其赖以生存的环境一起保护,即进行整体性保护,这也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原则之一。当下对任何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都不是一个静止的过程,而是讲求活态传承,所谓活态传承就是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发展的环境中进行传承和保护,同时在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将非遗传承与保护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在对布依族刺绣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传承人,传承布依族刺绣的绣娘不仅要有高超且精湛的刺绣技艺,同时还要能传承行业的规范和工匠精神。所以,对于布依族刺绣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首先在于对传承人的保护,在活态保护的过程中,鼓励传承人大胆创新。发展至今的布依族刺绣其实用价值不再居于首位,对于布依族刺绣的创新发展逐渐从追求物质需求转向审美需求,而在这一过程中传承人所发挥的作用即是立足布依族传统审美观念的基础上,借鉴融合新时代的审美趣味,将其通过图案、题材等生动展现出来;其次,摈弃传统与现代两不相容的观念,积极尝试应用先进科技带来的新材料和新工艺,这样所创作出来的绣品也不会失去其原有的传统本质;再者,就是加大社会各界对传承人的帮衬力度,在工艺创作之前,进行细致的市场调研和分析,根据市场需求者的心理特点,创作具有个性化、人性化和多样化的布依族刺绣产品,以期实现对布依族刺绣工艺的活态传承。

除了对传承人的重视和保护之外,更需要的是形成布依族刺绣传承发展保护链,不断提升当地刺绣文化的品牌价值和影响力,同时加强宣传力度,运用融媒体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宣传,让更多的民族和人民深切认识和体会到布依族刺绣文化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从而加深对布依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四、结语

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若要真正地传承和发展下去,必须内化到人的意识里,在与社会、自然的互动中传承。布依族刺绣文化植根于布依族所处的自然与社会生态环境,随着历史变迁和时代进步,对布依族刺绣及其文化生态的传承和保护必须成为当下维护民族文化多样化和多元发展的重要课题。

猜你喜欢

布依族刺绣民族
MINORITY REPORT
An Analysis of the Ecological Idea of Bouyei Ethnic People in ManagingNatural
刺绣织成的日本传统美食
刺绣风尚
【花样盛年·欲望清单】华美刺绣
传承 民族 文化
少数民族音乐
沙湾生态园 布依族文化开发初探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刺绣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