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亚杰:从“造物”中获得愉悦与享受

2022-10-31秦改梅

科学之友 2022年10期
关键词:仕女面塑造物

文|秦改梅

歌手李健说,一个人从事了音乐,就没有什么可抱怨的。不仅是音乐,从事美术、电影、文学……艺术家们都没有什么可抱怨的,因为能够获得艺术独自馈赠的愉悦和享受。

对于张亚杰来说,面塑艺术所馈赠予他的愉悦和享受,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在面塑的创作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双手把死的面团变成充满灵性的艺术品,这种创造是非常吸引人的,这种“造物”的成就感实在让他上瘾。

耳濡目染从偶尔捏制到正式拜师学艺

“从小耳濡目染,外公和母亲做面塑的时候会顺手给我一块面团让我自个捏着玩,那个时候对面塑习以为常,并非刻意主动学习,也没有觉得它有多么大的吸引力。”张亚杰说,出生于1980年的他记忆中儿时玩具很少,在那个年代面人算得上是高级玩具,拿个面人出去玩耍,小伙伴们都特别羡慕。

从八九岁开始,张亚杰就帮着家里做一些道具、小动物之类的面塑小零件,之后由于学习越来越紧张,偶尔寒暑假才跟着做一做。16岁暑假那年,张亚杰学习了面塑中人物的开脸、衣纹的处理等较为复杂的技艺,外公和母亲觉得他颇有几分天赋,于是便让他从1999年开始正式拜王玓为师系统学习面塑技艺,此后张亚杰便专注于面塑的创作。

天津面塑第四代传承人张亚杰

“作为天津面塑的第三代传承人,王玓老师为天津面塑创立了很多新的东西,这些是我外公和母亲所不会的。那个时候我年龄尚小,对面塑技艺的理解比较浅薄,只是单纯觉得王玓老师做得好。后来随着学习时间越来越长,我越能感受到王玓老师作品的魅力和技艺的高超,认识到自己美术知识的欠缺,所以尽可能地在学习中汲取多方面的知识。”面塑并不局限于面塑本身,所涉及的知识门类广泛,门槛不高,但是要想做出精品就很难,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是张亚杰在学习过程中的深切体会。

跟随王玓学习多年,王玓对艺术认真严谨的态度和与时俱进的好学精神让张亚杰深为敬佩。“王玓老师为了追求一个小小的细节会反复查阅资料,以达到最好的艺术效果。老师对于美有着自身的认知和感悟,敢于尝试和学习新鲜事物。直到现在,我每周都要和老师联系,向她请教、探讨问题。每当我做完一件作品,总习惯拍张照片发给老师看看,听听指导建议。”张亚杰告诉记者。

天津面塑这项技艺随着时代的更迭,在传承过程中汲取各个时期的营养不断发展,每一代面塑艺人都会对它进行改进。天津面塑和其他流派的作品有很大区别,宁静、淡雅的风格尤其明显,这也是流派传人对作品追求完美、甘于寂寞、安心创作的一种表现。

“从我的外公到王玓老师、我的母亲和我,大家都有本职工作,有稳定的经济来源,因此在从事面塑艺术的过程中,更多考虑的是怎样使制作技艺更趋于完善,可以随心所欲地按照自己内心的想法进行创作,一件作品处理三五个月,甚至从设计到完成耗费两年的时间,不惜用时,能够沉下心来从容地雕琢作品。”张亚杰说。

致力于教学在传承中不断发展创新

身为天津面塑的第四代传承人,张亚杰很早就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开班教学,并从2005年开始成为院校的正式老师,专职传授面塑课程。多年来,张亚杰在教学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想法,积极探索如何简化教学步骤,丰富面塑的制作技法,让更多人建立对面塑学习的兴趣,为天津面塑的宣传推广作出了很大努力。

王玓向张亚杰传授面塑制作技艺

“技艺的学习终归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过去的学习过程比较枯燥,比如做一件作品达不到要求就一直重复去做,当做到第五个的时候可能稍微领悟到一点要领,做到第十个的时候已经开始烦躁,然后硬着头皮继续做第五十个甚至一百个,直到完全把作品的姿态吃透。这种找准一个目标反复练习的方法实在单调乏味,所以我在教学当中将作品的难易程度结合,以调动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张亚杰说。

张亚杰在传授面塑技艺的过程中发现,天津面塑是立体的圆雕作品,圆雕在制作的时候要求360°都要塑造,前后左右通过不同的衣纹来表现作品中人物的姿态。“学生在学习中出现一个问题——作品正面刚做好反过来做另一面,结果把前面做好的衣纹都压坏了。脾气好的学生修一修继续做,脾气不好的反复几次之后会觉得这个方法太过麻烦而放弃。”张亚杰说。

于是张亚杰就把教学方法进行了改进,把圆雕分成两个高浮雕让学生分别完成,之后通过粘接合成一个圆雕,这种方法叫作“圆雕拼接法”,学生反馈很不错。类似的方法张亚杰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和改进了很多,以便让更多的面塑爱好者参与其中,这是传播面塑文化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

从2016年开始,张亚杰参与了天津市首创的鲁班工坊的筹备建设工作,天津面塑借助这个职业教育平台走出了国门,成为中国面塑艺术历史上第一个加入欧洲教育体系的非遗项目。

“鲁班工坊是天津率先主导推动实施的职业教育国际知名品牌,是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重大创新成果。天津有10多家院校参与,对接不同的国家,我所在的学校便是其中之一。学校尽可能地向外推广具有天津地域特色的职业技能,而天津面塑除了技艺精湛还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多元化地进行展示,因此天津面塑作为一个模块项目进入到鲁班工坊。”张亚杰告诉记者,目前他们已经初步完成了欧洲项目的工作,天津面塑模块中的教学资源内容丰富,使天津面塑技艺的职业教育资源更加系统和完善,对天津面塑在国际上的传播和推广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张亚杰走进罗马尼亚国际学校

精益求精技艺的突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面塑艺术是撷取美的瞬间,把事物、人物最美的瞬间定格在姿态里,展示给观赏者。传统面塑大部分都是静态展示,王玓在制作中提出一个概念——把意境融入作品中,即制作者在面塑创作中一定要投入情感,让作品富有悠远的意境,让观赏者通过作品被定格的姿态展开对美的联想,从而感受到制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天津面塑题材广泛,仕女类题材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也是最难以把握的一个题材内容。王玓老师在制作仕女作品时会通过飘动的发丝、飘逸的衣饰衣纹让画面呈现动态的意境,而且每一个仕女的面部都处理得特别漂亮,独具东方韵味。”张亚杰坦言,仕女的面部表情到现在他都难以精准把控。

“通过细微的五官变化把仕女的微表情表现出来特别困难。比如,在制作男性人物时,通过厚重的眉毛、密集的胡子就能够掩盖面部的不足,眉毛和胡子占据了多半张脸,再加上皱纹,脸部的整体效果就出来了,但是仕女的脸要求光洁干净,通过五官之间微小的变动来调控,嘴角稍微上扬一点儿,鼻孔稍微小巧一点儿,可能整个面部就有变化。五官的刻画稍微有一点儿不到位,这张脸就不好看,制作起来难度极高。”张亚杰解释道。

张亚杰作品《奉花仕女》

“仕女类面塑在制作当中很容易出现的一个问题,即把人物做得带有风尘感或者太成熟,失去了天真烂漫的感觉,这点是最忌讳的。仕女的脸做漂亮了,才能延伸到身体姿态、衣纹服饰。面部表情加上手的姿势以及整个姿态的塑造,从而表现出人物的内心活动,最后呈现出一个令人满意的作品。”张亚杰笑称,一开始他学做仕女类作品时,做完一看,面部年龄看上去都像五六十岁,把仕女的年龄从五六十岁降到三四十岁,最后达到二十多岁、十几岁的状态是一个最好的效果,这需要很长时间的努力才能突破,而反复练习是提高技艺的唯一方法。

受疫情影响未能亲赴实地,对张亚杰的采访以语音通话的形式进行,在上下午三个多小时的采访中,张亚杰尽可能详细地梳理了天津面塑的百年发展历史,真诚分享了自己二十多年来在面塑学习以及在教学过程中的心路历程。作为一个非遗人,在传播和发展这门技艺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压力时而伴随,但这都无法阻挡张亚杰对面塑与日俱增的热爱。困难是暂时的,压力是可以缓解的,于张亚杰而言,在面塑创作的过程中能够释放压力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就是一种自我慰藉的最好方式。

王玓,生于1948年,天津人,从1980年开始师从雷连吉学习天津面塑,从事面塑创作40余年,面塑技艺超凡,大国工匠的精神藏在她小小的面塑世界中,其作品精致、诗意,自成高格,传达了唯美和婉约的东方诗意。王玓为天津面塑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对于天津面塑流派风格的确立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1997年,王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国际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01年,王玓的面塑作品被首届中华(天津)民间艺术精品博览会评为天津民间艺术“新三绝”之一。2016年,王玓被评为天津面塑区级代表性传承人。2019年,王玓被评为天津面塑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张亚杰,生于1980年,天津人,自幼喜爱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艺术,幼年时随外公雷连吉和母亲雷晓蕾学习天津面塑技艺,后师从王玓学习天津面塑,其作品多次在国内重要展项中获奖。张亚杰在天津多所学校和少年宫进行天津面塑教学,曾多次随国家代表团以及应境外的民间团体之邀,到澳大利亚、俄罗斯、罗马尼亚、新加坡、韩国等地访问,进行作品展示、讲学及授课活动,使天津面塑在国内和国际享有极高的知名度和声誉,对我国传统文化在世界的推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18年,张亚杰被评为天津面塑区级代表性传承人。

猜你喜欢

仕女面塑造物
针刺无骨花灯的造物艺术与传承发展研究
江南佳丽
——苏州博物馆藏仕女画展
指尖上的妙手天成——虎年面塑文创产品让人爱不释手
汲古怀远造物归真
物物与共,美美与共
捏个萌猪迎新春
浅谈木雕中的仕女创作
以木造物
脑洞大开的国画,这么high!
仕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