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童谣融入高师音乐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以潮汕传统童谣为例

2022-10-31

高教探索 2022年4期
关键词:潮汕童谣教材

曾 雯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强大精神源泉。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习近平总书记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作重要指示:“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亦指出,要“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而培养教育工作者和儿童对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从高师音乐课程开发的角度看,开发民族音乐课程能够“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感情,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

当前,关于地方传统文化艺术课程在高师音乐课程设计中安排较少或者几乎没有,导致学生对地方传统文化艺术的培养及兴趣的产生受到了限制,不利于学生认知地方传统文化艺术,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地方传统文化艺术的发展。潮汕童谣作为一种珍贵的地方音乐文学资源,是传统文化的“活化石”,看似简单却映射着厚重的地方历史文化内涵和人文风情。童谣篇幅短小,朗朗上口,语言生动,结构简单,富有趣味性,充满韵律美。小童谣里包含着大乾坤,它既是孩子们学习方言的载体,又是地方文化的缩影和折射,彰显着区域文化的独特色彩,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精神特质和审美趣味。传唱童谣,既能得到快乐,又能学到知识,还能培养孩子们良好的审美趣味和热爱家乡的情怀。在高校音乐课程设计中融入传统童谣,一方面有利于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另一方面有效地“链接”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进校门、进课堂”。这种将传统童谣融入高师音乐教育的创新,关键是在于思想的接纳以及教育内容与形式的融合。

一、潮汕传统童谣融入高师音乐教育的积极意义

(一)传承弘扬地方传统音乐文化

潮汕传统童谣是潮汕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历史悠长,流传久远,是岭南文化中一朵珍贵的民间文学奇葩。作为传承潮汕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吸收了历代诗、经、乐、歌、谣等艺术精华,具有明显的民系族群的特征,也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语言价值、民俗价值、史料价值和教育价值,在岭南文化中散发着独特的韵味。”潮汕传统童谣在传承潮汕民间音乐文化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高校音乐教学中融入潮汕童谣音乐课程,具有实现立德树人、文化育人的教育现实意义。

“拥啊拥,拥金公,金公做老爹……”在很多老一辈潮州人的幼年时代,几乎都曾在这样的轻快童谣中进入梦乡。这是一首潮汕地区家喻户晓的童谣,是奶奶、外婆或者妈妈哄孩子入睡时口念的段子,可谓是潮汕“摇篮曲”。这种“方音未彻意悠远,道尽潮人十分情”引起了广大潮人的共鸣。而现在的孩子对自己民系童谣已经很陌生,基本上已被普通话儿歌所替代。以潮汕方言创作和传唱的潮汕童谣,因该方言的流失、传播方式的单一,已渐渐远离了儿童。因此,让潮汕传统童谣融入高师音乐教育,从传播角度,借助音乐艺术手段,并且大胆地采用地方传统音乐的律制、旋法等独特的创作手法,为编写推广潮汕地区传统童谣音乐教材提供了有力的抓手,这种借助音乐所具有的感染力和艺术性来编写教程的手段,对更好地传承传统童谣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更准确地体验地方音乐特色,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训练与展示地方音乐的平台,以期学生毕业后能运用所掌握的音乐知识进行地方音乐的教学、演奏、演唱、创作等,积极投身于地方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事业中。

(二) 推动高师音乐教育创新

高师音乐课程重视校本课程、乡土教材和地域学校音乐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但在实际操作上,高师本土教育课程设计却流于形式, “民间音乐欣赏”“民族音乐概论”等课程的开设形式大于内容,与时代脱节、与本土的文化脱节,缺乏实质性的突破。本课题在高师音乐教育领域的创新主要表现在:第一,理念创新。本课题整合地方文化资源,创造性地将童谣研究纳入音乐课程改革的范畴,拓宽了音乐教育教材教法研究领域,构建了民间传承与学校教育的桥梁,丰富了高师音乐教学实践。坚持教材教法“突出文化传承,关注学生发展”,在具体实践操作环节上增强理论化、系统化支持,提高学生对地方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意识,使地方传统音乐文化内容渗透到本土地域学校音乐教育中,激发了学生对本土文化的重视。潮汕传统童谣长期为潮汕人民所使用,代代相传,润物无声,具有极强的教化力,蕴含着时代价值观的教育内涵,选择它作为高师音乐专业教学新项目是一种有益的探索。第二,本土音乐表现、表演方式创新。本课题丰富了高师音乐教学及学习方式,将童谣的教学优势巧妙穿插在高师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童谣的内容,提倡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相互交流、互相促进;大胆创作童谣音乐,采用多种形式为童谣配乐或谱曲;将童谣音乐的文化背景、音响、音乐符号直观对应;使用现代多媒体自制练耳MP3音响等,使学习地点不再局限于教室和琴房,不再局限于纸笔和器乐,而是将童谣音乐教材教法开展到艺术实践课程中,引导学生把简单的“唱”童谣提升到“演”童谣上来,以演唱、演奏、戏剧、情景剧等形式呈现,让学生在感受童谣音乐艺术特征的同时,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音乐感悟和表现力。第三,实践创新。本课题不仅构建了“将传统童谣融入高师艺术教育课程”的理论体系,而且开发了教材《潮汕童谣音乐创作与表演设计》,该教材针对22首方言童谣的创作特点、演唱与教学要点,为师范生提供了一系列可操作性强的成熟范例,每个作品还附有音频视频作品,方便师范生和广大幼儿园、小学教师参考。

(三)高师“母机”带动幼儿及青少年音乐教育

学校课堂传统文化教学的成效,直接影响着传统文化传播和普及的进程。将潮汕传统童谣融入高师音乐教育,对潮汕传统童谣的传承、弘扬潮州音乐具有重要意义。潮汕传统童谣的音乐形式有别于传统的教材音乐,吟诵起来总有一种和谐悦耳、上口入耳的快感,这就是童谣的声韵美。其独特的押韵自由,方言韵入歌,用韵独特、节奏明快、叠字巧用等,显示出了童谣独特的音乐美。在高师音乐教学中融入潮汕传统童谣,让学生去真实地感受、深刻地认识自己家乡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而认同自己的民系文化,从而提高区域文化自信。将潮汕传统童谣融入高师音乐教育,让学生们与潮汕传统童谣进行“亲密接触”,深切地感受到童谣的魅力。在提高学生民族文化修养、陶冶情操的同时,也激发学生弘扬、传承潮汕传统童谣和潮州音乐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些学生将来很多是幼儿、小学、初中的音乐老师,这些认同和自信将进一步影响少年儿童。因此,本文努力探索发挥高师教育“母机”作用,构建从幼儿园学前孩子体验到义务教育学生学习、高师师资培养的课程开发模式。通过创新性的实践,为建构一个具有潮汕地方特色的音乐教育文化传承体系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案例。

二、潮汕传统童谣融入高师音乐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一)潮汕传统童谣的保存、传承和发展

上世纪初潮人丘玉麟前辈编注出版了《潮汕歌谣集》一书。2012年《全本潮汕方言歌谣评注》一书出版,该书由林朝虹、林伦伦编著,共收集了1000余首潮汕歌谣,并做了整理注释,是一本具有一定知识性、学术性的书。2017年,一套有关潮汕文化的百科知识文库《潮汕文化读本》(小学版三册,初中全一册)出版了。这套教材型读本由陈平原、林伦伦、黄挺主编,读本内容涵盖潮汕地区的衣食住行、风俗、礼仪、历史、人物等。阅读“读本”让潮汕孩子更好地去体验自己的民系文化,在有趣的体验中去理解脚下这方水土的魅力,在感受活色生香的潮汕风土人情时,去认同自己的民系文化。该读本由广东省教育厅教材出版专家组评审通过,列为广东省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目录。2018年“潮州市乡土文化教学高研班”在韩山师范学院潮州师范分院开班,学员是本市各县区《读本》教学实践学校教学骨干。《读本》的出版发行得到海内外华人的高度认可,它既是对潮汕童谣的文字整理、保存,又有理论上的传承和发展,为本课题在音乐上的拓展提供了基础和前提。高研班的成功举办,为实现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提供了榜样,亦为潮汕童谣音乐课程的开发和设计提供了借鉴。

(二)潮汕传统童谣融入高师教育具有实践基础

早在2017年,“潮汕方言文化教研中心”在笔者所在的韩山师范学院潮州师范分院就已成立,“潮汕方言文化教研中心”近几年来在创新潮汕方言童谣文化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与潮州市部分小学、幼儿园联合开展了《潮汕文化读本》和潮汕童谣教育教学实践与教育研究,举行了把潮汕传统童谣融入课堂教学的课例观摩活动,构建了以高师师资培养为引领,乃至基础教育师资培训的课程开发模式。部分小学和幼儿园把潮汕传统童谣列入教学计划进行课堂教学,把弘扬潮人文化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这一办学理念得到了广东省督导专家的高度肯定,同时也深受家长们的认同和孩子们的喜爱,真正做到了师范院校对基础教育发挥引领带头的作用。同时,韩山师范学院潮州师范分院成立了潮汕文化和潮汕童谣卓师班,以“卓越教师”培养模式为乡土文化教育培养人才。

本课题依托本校深厚的地方童谣研究资源,与中文系的童谣课程开发相互补充、相互呼应,在立足“卓越教师”培养模式的同时,形成新的教学体系,具有实践基础。

(三)潮汕传统童谣在当前“非遗”语境下,获得新机

随着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深入配合,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那么,如何将创新因子注入到非遗中,唤起新的生命力,让非遗“活”起来,则是这个时代的重要命题。广东省政府201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全省各地“加强广府、潮汕、客家等岭南优秀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潮汕传统童谣,它既是潮汕方言的载体,又是潮汕文化的缩影和折射,在当今潮汕方言文化式微之际,适时开发方言童谣文化课程,将是童谣传承和方言传承的重要途径。在“非遗”语境下,在呼吁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我们的尝试与努力具有非凡的时代意义。

可以说,从政府层面的政策规划到专家的思考与肯定,从学校负责人的重视,再到当地家长的认可,方言文化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肯定,开发传统童谣正当其时。

三、潮汕传统童谣音乐教材在高师音乐教学中的现状、开发和利用

(一)潮汕传统童谣音乐教材的现状

将地方方言童谣融入高师音乐教学中,顺利实施的保证是要有合适的教材,所以教材建设是前提,这就涉及到如何对地方传统童谣进行音乐创作,借助音乐创作手法,并结合当地传统音乐的风格、律制、旋法等,创作出大量为当地人民、孩子所喜欢、接受的方言童谣音乐作品,并把这些作品结集,作为校本教材走进课堂。1996年汕头市教育局教研室编写了潮汕乡土音乐教材《多采的乡音》,到现在已经过去了24年,已很少有学校使用它了。近年来潮籍音乐人阿舍创作了《麻雀相打跋落坑》、《拥啊拥》等几首潮汕方言童谣音乐作品,作品运用了流行音乐元素进行编曲,使童谣音乐更为丰富,更加接地气;但相较于众多的童谣来说,这样的音乐作品数量远远不够。由此可见,我们急需在教材的“量”和“质”上进行提升,并加大宣传推广力度。

(二) 潮汕传统童谣音乐教材的开发

童谣音乐课程的开发承载着地方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有效开展课堂教学和培养师资是其关键,探索不同的课程形态,突破课程实施是其重难点。有鉴于此,本课题组织音乐骨干教师,编写童谣音乐教材,完善课程资源。笔者选定《全本潮汕方言歌谣评注》中的童谣为内容进行谱曲,尝试对童谣进行音乐的二次创作,赋予其新的活力,使其焕发新的生机,更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在这些童谣音乐作品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潮”味。旋律上紧紧以潮汕方言为依托,扎根于民间音乐、地方戏曲,着眼于歌词音乐性的表现。“注意潮汕方言的发音特点,力求使歌曲演唱起来字正腔圆,朗朗上口,一听就懂,一学就会。因为潮汕方言是一种音乐性比较强的语言,说话时本身就带有点旋律性,作起曲来,就要在曲式确定后,找到能够准确表达情绪的旋律色彩,尽可能使语音清晰,给演唱者创造演唱时咬字行腔的方便,使歌曲既字面清楚,又有旋律性的发挥,还能准确表达思想感情。”目前笔者已创作了几十首童谣音乐作品,结集为《潮汕童谣音乐创作与表演设计》一书,并由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三)潮汕传统童谣音乐教材的利用

1.将潮汕传统童谣音乐推进音乐课堂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对艺术作品鉴赏水平不断提升,对歌曲欣赏趣味也随之变化,动听的旋律是吸引听者、唱者最基本的条件。如何使童谣音乐跟上时代的节奏,使之更加动听?在创作童谣音乐中,就应在考虑潮汕方言声韵的基础上,融入现代新的音乐元素,使之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要求,音乐更富有旋律性和时代性。在为童谣音乐伴奏和配器上,大胆采用MIDI电声技术手段,巧妙地将现代音乐元素与传统音乐元素进行交融,让童谣音乐以新的音响形象展现在现代人的视野中,使童谣音乐在保留浓郁乡土文化气息和独特韵味的同时,又增添了时代气息,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更好地领会童谣的意境;加深学生对童谣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有了电声伴奏,我们团队将童谣音乐推进高师音乐专业、高师学前专业的音乐课堂,让高校学生在学唱中,从声音训练到演唱处理的特点和方法上,深层次地发现和总结童谣中的内涵和文化价值,然后再组织高校学生到小学、幼儿园进行教学实习,把童谣音乐推进小学、幼儿园课堂。同时再挑选音质好、音色美的学生为音频伴唱,录制童谣音频,然后以网友可以下载的方式上传至童谣网站,或同时将音频的二维码添加在书上,读者可以随时扫码学唱。

2.以潮汕传统童谣音乐为载体的表演创编与教学实践

在学生能熟练的演唱童谣音乐歌曲后,让高校学生根据童谣的内容充分发挥想象创编表演:有独唱、小组唱、合唱、表演唱、舞蹈等等,让学生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并组织学生到小学、幼儿园进行第二课堂排练实践活动。如潮汕童谣《南风去了东风来》:

童谣表演用舞蹈的形式,生动表现一幅渔民出海捕鱼的生活画卷。童谣表演分四个场景编排演出。开场使用浪打船头、海鸟鸣叫、海风呼啸等声音,再现海边的声音场景,营造出了潮汕渔民日常出海欢乐的情绪;随着音乐风格的变化发展,以多种肢体动作展现渔民们出海捕鱼的场景,紧接着,随着音乐节奏的变化,欢快的节奏烘托着渔民收网时的喜悦之情。最后孩子们撑船而回,以此展现渔民捕鱼而归的满足感。

演出服装以海洋色系的渔家服饰为主,道具由渔家斗笠、撑船的长竹竿、蓝色长布、鱼虾道具组成。多场景的表现,让孩子们将渔民出海捕鱼这一美好生活图景艺术化地展现,生动形象,贴合主题。让学生借助更具有感染力和艺术性的音乐表演形式来演绎童谣,置身情景,触动心灵,精神世界在潮汕民间文化中得到滋养。

3.拍摄制作并宣传推广潮汕传统童谣音乐MV、动漫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文化生活的丰富,潮汕童谣这种以“谣”为主、口耳相传的传承形式,其表现力和感染力是不够的。无论是文本传承,还是随时代进步而发展的音频传承,都不足以满足现在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笔者因此创新表现、传播模式——用MV来表现传播。童谣是有声音的,它所携带回忆是有画面的,用MV的形式可以更直接、更清晰地表现童谣里蕴藏的意韵。因此,团队组织高师音乐专业学生构思剧本,自编自导自演,将童谣里的画面重现,有助于理解和熟记童谣。当然童谣里的一些画面如果用最正宗、最纯粹、最地道的场景来拍摄,其效果不一定好,而且可能太过死板而毫无活力,更谈不上与时俱进,难以得到年轻一代的认可和喜爱。因此,不能墨守成规,而是要想办法增添艺术感染力,使作品具有现代时尚色彩,为现代人所接受。所以笔者又深入探索、尝试将传统童谣与现代动漫有机结合。据不完全统计,儿童通过动画来记忆、学习童谣比普通的纸质书本诵读,要快两倍。动画中视听感知、视觉感受都比纸质阅读更有吸引力。加入流行音乐元素、电声乐器伴奏的动感音乐旋律,画面充实、夸张,天真俏皮的动画形象更加深入儿童内心,有助于儿童理解童谣内容,拉近与童谣的距离,也让潮汕童谣更接地气、更有朝气、更有活力、更符合儿童的审美。

所以本团队大胆构思并组织高师美术专业、动漫专业学生进行创作,将童谣采用动漫形式表现和传播。将MV、动漫的视频发至互联网,再将其视频的二维码放至书本右上角。哪怕读者不懂怎么读,哪怕童谣多么远古多么难理解,只要一扫二维码随时随地都能解决问题。

4.将潮汕传统童谣音乐作品运用到奥尔夫音乐教学中

二十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对素质教育的推进,对我国高校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满足学生学习的要求,顺应时代的发展,应对高校音乐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创新,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观念。因此在我国高校音乐教学中引入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使学生在学习中更能发挥表演力和创造力。奥尔夫音乐是“原本性音乐”,“原本绝不只是单纯的音乐,它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它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即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其中”。从本土文化出发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体系的特点之一。奥尔夫教育体系培养的是一种对文化的态度——热爱本土、本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各种形态文化的态度,并渗入所有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以童谣音乐为载体,创造出新的音乐教学模式,符合奥尔夫教学法强调的本土化理念。于是笔者结合“本土性”,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课堂推广潮汕传统童谣奥尔夫音乐教学,让老师运用本土方言童谣进行教学,让学生在音乐课堂学习中去感受、发现童谣的乐趣,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既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又保留民族、民系的本土文化。

总而言之,悠久的潮汕童谣是潮汕传统文化的精髓。将潮汕传统童谣融入高师音乐教育具有积极意义,我们努力探索发挥高师教育“母机”作用,构建高师音乐学习的课程开发模式,以走进课堂的形式来认真继承与传扬,加强童谣的纵向和横向研究,对潮汕传统童谣进行音乐创作和宣传推广,使潮汕传统童谣焕发新生,同时也让学生能够真实地感受、深刻地认识自己家乡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而认同自己的民系文化,从而提高区域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潮汕童谣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童谣里的童年
潮汕牛肉火锅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快乐童谣
潮汕:把一碗粥吃成了传奇
潮汕为何让人欲罢不能
潮汕文化进课堂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