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传统稻渔综合种养发展现状及建议

2022-10-30胡锦丽王益海张显波杨喜翠杨玉梅罗天逊李正友

贵州畜牧兽医 2022年5期
关键词:稻鱼黔东南州养鱼

胡锦丽, 王益海, 张显波*, 杨喜翠,杨玉梅, 罗天逊, 刘 霆, 曾 圣, 李正友

(1. 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贵州贵阳550025;2.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农业农村局水产站,贵州凯里556000; 3. 贵州省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总站,贵州贵阳550003)

1 发展历史

稻田养鱼作为我国的1种传统农作方式起源较早,但具体时间众多研究结果不一。杨昌雄先生通过对苗族稻田养鱼历史考究认为,中国稻田养鱼史至少已有3 000年[1,2]。《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卷》记载:中国在水稻田里养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年左右[3],倪达书、汪建国也阐述了相同的观点[4,5]。还有观点认为我国稻田养鱼始于东汉或东汉末年三国时期。一些学者在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中发现,稻田养鱼是苗族和侗族农耕文化发展史中的1种特有生计[6,7]。目前贵州、四川、湖南、广西等地均有稻田养鱼,其中贵州稻田养鱼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力,尤其是2011年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黔东南州”)从江县的“稻鱼鸭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授予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之后[8],该系统中的“从江田鱼”在2021年又被列为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由于贵州少数民族早期没有自己的文字,所以没有找到确切的关于贵州稻田养鱼起源的记载。直至明清时期,稻田养鱼开始在贵州盛行,民国时期逐渐推广到黔东南苗族侗族聚居区。新中国成立后,在相关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下,贵州开始从省外引入优良鱼种和先进养殖技术,稻田养鱼面积逐渐扩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全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农业生产结构调整,贵州稻田养鱼迅速发展,并得到进一步推广[9]。贵州河流众多,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孕育了种类繁多的水生生物。借助现有的天然资源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大力发展优质绿色生态渔业,把水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坚决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稻渔综合种养模式通过将水产养殖方式与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相结合,提升了经济效益,促进了农民增收,在促进脱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十四五”时期将其作为优势特色产业,继续通过升级模式、以点带面、示范带动促进农民稳产增收,强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

2 发展现状

2.1 养殖模式近年来稻渔综合种养的生态优势凸显,尤其是可以显著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因此备受倡导和推广。全省各地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引进经济价值高且适宜本地区养殖的品种,结合原有稻作模式和水产养殖方式,创新创建了多种稻渔生态模式。按品种可分为稻-虾、稻-鱼、稻-蟹、稻-鳅、稻-鳖、稻-蛙、稻-螺 7 大类(见表1)[10,11];按种养殖结合,通过稻田资源的不同利用方式,可划分为共作、连作以及“共作+连作”一体模式;按田间工程,可划分为沟坑型、微沟、平田等模式[12]。

表1 贵州稻渔综合种养主要模式类型

2.2 养殖面积贵州是传统农业省份,稻渔业普查结果显示,全省具备发展条件适宜稻田养鱼面积为21.33万hm2,2020年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超过年度目标达到18.67万hm2[12,13]。目前贵州省内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的地区主要是铜仁市、修文县、湄潭县、安顺市西秀区东屯乡,以及黔东南州的锦屏县、黄平县、从江县、榕江县、凯里市等,其中黔东南州是稻田养鱼最早、养殖面积最大的地区,全州稻田养鱼面积达8.33万hm2(黔东南州农业农村局统计数据),约占全省稻田养鱼面积的45%。

2.3 养殖品种贵州不同地方因具体情况和习惯养殖品种各有差异,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铜仁市、遵义市一般选择建鲤、福瑞鲤等,黔东南州多养殖本地“呆鲤”(又称乖乖鲤、稻田鲤、田鱼)品种[14]。呆鲤主要分布在从江县加榜乡的党扭、加页、加车、从开、平引等村,以及加车河对岸的摆别、摆党等村[15]。呆鲤分布范围较小,只养殖于稻田中,具有适应稻田浅水环境的特点。

3 发展优势

3.1 生态经济效益好稻渔综合种养是利用生态学原理,在种植水稻的同时养殖鱼类,实现水稻与鱼的互利共生。鱼在稻田里活动,可以翻松土壤,增加溶氧,有利于水稻根部的呼吸,同时鱼的排泄物又可以作为水稻肥料,减少甚至不使用化肥;稻田中的害虫以及杂草、草籽等可以作为鱼的饲料,既可以起到除草除虫的作用,又可以减少饲料的投喂甚至不投喂。农药、化肥以及饲料投入的减少,一方面解决了药物残留问题,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另一方面减少了资金的投入,可以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另外与常规单一的稻田种植相比,稻渔综合种养在收获稻谷的基础上,还可以获得鱼产品,实现“一田双收”。稻渔综合种养可使农民实现稳产增收,同时也极大地利用了土地资源。

3.2 养殖产品独特贵州处于中国西南部高原山地,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92.5%的面积为丘陵和山地[16]。黔东南人民在长期稻田养鱼过程中培育出的呆鲤品种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个体适中,肉质鲜嫩细腻,无腥味,鳞片薄,口感好,风味佳;抗病力强,养殖稻田不需进行任何消毒,养殖过程中很少发生病害;耐瘠,耐浅水,耐粗饲,不论在贫瘠或肥沃的稻田放养均不需要专门投喂饲料,在常规管护条件下只要田间水层保持在15 cm以上即能正常生长;觅食力强,在放养过程中能从水田中摄食昆虫、浮游生物、杂草、草籽等饵料;性情温顺,反应迟钝,行动缓慢,活动范围狭窄,多在静水处觅食,即使稻田溢水或进排水口无栅栏也不随水流而去,逃逸率低;适应性强,在各种类型的稻田中都可以正常生长;易于加工贮藏,加工产品风味独特[17]。

4 存在的问题

4.1 水利基础设施需要加强完善一些地区水利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每逢伏旱,位于坡地上的稻田会缺水干裂;每逢汛期则山洪不断,导致埂毁鱼逃,造成重大损失。因此若水利基地设施不加以完善,不适合开展大面积或高密度的稻渔综合种养。

4.2 农民科学种养意识需要提高我省特别是黔东南州稻渔综合种养历史悠久,但大多以散户为主,仍然沿用传统粗放的养殖模式,人放天养,缺乏管理,养殖产量较低,只能满足当地居民自给需求。加上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大多数农民对新养殖品种或新高产技术的接受度和认可度低,不愿改变原有种养殖方式,导致产量和商品率较低。

4.3 苗种繁育体系欠缺作为黔东南州特色品种的从江田鱼(呆鲤)虽然在当地已形成了1套完整的鱼种繁育技术,但除此之外的大部分地区均没有建立苗种繁育体系,本省的鱼苗不能达到完全自给自足,大多数稻田鱼苗需要从湖南、四川、广西等地购入。一方面运输成本高,价格贵,增加了农民的投资成本;另一方面长途运输会影响鱼苗的健康状况,成活率降低,进而降低养殖经济效益。因此,鱼苗自供不足也是严重制约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另外,由于雌性呆鲤一般要达到3年龄以上才可以作为亲本,所以当地农民会专门挑选少部分性腺发育良好的雌鱼作为每年人工繁殖的亲本,但这样连续的近亲传代会导致遗传多样性降低,不利于优良经济性状的保持和提高[18]。

4.4 稻鱼品牌效益不高,购销平台缺乏目前贵州稻渔综合种养的水产品主要以活鱼鲜食为主,在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缺乏与其他产业的有效融合,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另外因为品牌意识薄弱,很多产品都没有打造相应的品牌,也没有进行相关的产品宣传,只在本地小范围内被认知,加上多数种养殖户主要是自产自销,进入市场的量很少,导致大众知之甚少,不利于产品的商品化和市场化发展。由于没有形成市场规模,没有固定的销售渠道,非原产地的假冒产品较多,一方面使得消费者购买不到正宗的稻田鲤,另一方面也打击了稻田鲤养殖户的积极性。

5 发展建议

为确保“十四五”时期贵州生态渔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扣渔业提质增效和水产品稳产保供主题,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强科学谋划,深化改革创新。

5.1 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助推乡村振兴各级地方政府要在政策资金的扶持下大力改善或完善相关水利基础设施,同时组织相关专家开展各种形式的技术培训,现场进行技术指导,让种养殖户及时了解和掌握现代科学种养技术。通过适当的科学引导,让种养殖户逐渐接受新技术,改变不利于市场发展的种养模式,结合市场需求增加产出量,降低投入产出比。这样既能推进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高效、高质发展,又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5.2 建立稻鱼苗繁育体系,提升产业产值在不破坏基本农田的基础上,借助现代化渔业设施,建立本地土著稻田鲤苗种繁育示范基地,探索建立稻鱼综合种养育苗模式,完善稻鱼苗种繁育体系,有效缓解长期以来稻鱼产业发展的鱼苗限制问题。同时开展本地稻田鲤的提纯复壮工作,丰富遗传多样性,这对保护当地的农业文化形式和农业系统中的遗传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引进或培育优强企业,合理利用本地区的池塘和冬闲田,开展稻鱼苗繁育,弥补稻鱼苗种缺口,提高农户购苗便利性,降低投资成本;同时可以培育大规格鱼苗,为次年加大鱼苗投放规格和投放量做准备,极大提升稻渔综合种养产值。

5.3 打造品牌提高商品率,搭建购销平台在提质增效的同时,依托“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的影响力,打造贵州稻鱼品牌,并进行产品产地认证,加大宣传力度,增加产品影响力。引进或培育优强企业,常年开展稻鱼收购,提高稻鱼商品率,进一步提高农户养殖积极性。企业收购的稻鱼直接进入餐饮业或进行深加工,加强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也可以与大型生鲜销售企业合作,建立长效稳定的营销机制,促进贵州稻渔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稻鱼黔东南州养鱼
捕鱼节上捉鱼忙
稻田里的农耕智慧
——稻鱼鸭共生复合系统
为什么自来水不能养鱼?
补妆
绿色水稻种植技术
养鱼记
鱼经
到2022年,安徽省稻鱼综合种养将达600万亩
黔东南州广场体育文化探析
关于促进黔东南州微型企业发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