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深度解读教材的多维单元素养目标构建路径
——以沪教牛津版《深圳英语》六(上)Unit 5 Animals in danger为例

2022-10-25谢宽平

小学教学设计(英语) 2022年9期
关键词:濒危动物育人动物

文 谢宽平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方向标,也是测评教学成效和学习效果的重要依据。刚刚颁布不久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强调英语教学目标要由“学科知识”转向“学科育人”,要重视发展学生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培育和发展核心素养。笔者在平时的教学观察中发现,仍有不少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过分依赖教学参考书,疏于对教材体系和具体学情的梳理和分析,造成目标窄化,针对性不强;二是侧重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单元主题意义挖掘不够,导致目标泛化,难于凸显学科育人价值;三是整体意识不强,单元目标的统领作用不突出,课时目标之间缺少关联性和递进性,致使目标浅表,能力目标难以达成。本文以沪教牛津版《深圳英语》(下同)六(上)Un it 5 Animals in danger 一课为例,探寻基于深度解读教材的多维单元素养目标的构建路径。

一、纵向解读,系统分析教材,构建单元语言维度目标

语言维度目标可分为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两个层次。理解是表达的前提,表达是指在具体的语境中整合性地运用已有的语言知识,进行有意义的沟通和交流。有研究者认为,单元语言目标的确立要摒弃以知识点为单位的立场,强调学生在什么情境下运用什么知识能做什么事情。可以说,单元语言目标从以往比较重视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转变为更加重视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现行的英语教材大部分以单元为基本单位,语言能力培养难度是螺旋上升,层层递进,如搭积木一般,底层模块是构建上层模块的基础,尤其是相同主题之间的内容更是循序渐进,像“滚雪球”一样不断扩充学生的语言能力。据于此,单元语言维度目标就不能只囿于教学单元,应当树立“大单元”的意识,厘清教材中同一主题各单元之间的关联,以主题串联起情境、内容、活动,将分散的知识点串成线,连成片,结成网,以便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将碎片化的知识结构化和系统化,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和提升。

以六(上)Unit 5 Animals in danger 单元为例。在确定单元语言目标前,首先梳理小学阶段同一话题的相关单元内容,掌握教材的编写走向和学生的已有知识储备。前面教材中与Unit 5 属同一话题范畴,共有五个单元,分别是:二(下)Unit 6 Animal I like,三(下) Unit 6 Animals in the zoo 以及一(上)Unit 11 In the zoo,二(上) Unit 11 In the forest,三(上) Unit 11 Small animals。可见,教材中涉及动物话题的内容不少,学生对此类话题不会太陌生,而且已经能用英语描述一些动物的外形、颜色、特征和习性等内容。接着梳理语言知识方面的学习情况。四年级已出现“There is/are...”的句型,五(下)从Unit 1 开始学习过去式的表达方式。由此可知,学生对本单元的核心语言“There was/were...”的理解和掌握也不会太难。最后分析本单元的增长点。前面涉及动物的话题都是常见动物,而本单元的内容是有关濒危动物的,既综合了以往单元的语言内容,又对学生的语言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比如知道濒危动物的基本信息,以及保护濒危动物的方法等。

经过纵向梳理教材,将本单元的语言维度目标确定为:通过课内外学习,学生能围绕单元主题Animals in danger,用英语流利地阐述各种濒危动物的生存现状、动物濒危的原因以及保护濒危动物的方法,并撰写“保护濒危动物调查报告”。单元语言维度目标不只是关注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而是以单元大任务或大活动将新旧内容串联起来,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如本单元以撰写“保护濒危动物”的调查报告为这一单元的大任务,将情境、内容和活动整合起来,同时将分散的语言知识联结成“篇”,形成结构化知识体系。当然,单元语言目标的实现需要细化和分解到每一课时,随着每一课时语用目标的达成,单元目标也就能一一实现和落实,具体内容见下表。

课时 教学内容 课时语言目标通过学习Listen and say 部分的文本,学习核心词汇hundred, thousand,并能初步用核心句型“In the past, there were many...,but now there are only about...”描述濒危动物的基本情况。第2课时第1课时Listen and say; Do a survey; Look and learn;Sing a song; Learn the sounds借助补充文本的学习,巩固核心词汇和句型;能用4~6 句话口头和书面描述动物濒危的原因。第3课时Why are the animals in danger?(补充文本);Sing a song;Learn the sounds Read a story; Learn the sounds; Sing a song通过学习故事和自主搜查资源,了解保护动物的方法,初步完成微型调查报告并在小组交流。

从表中可以看出,三个课时的语言目标既是一个整体又各有侧重。第一课时重点是语言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将Look and learn(词汇)和Learn the sounds(语音)融入Listen and say(语篇)中学习,学生对词汇的理解会更加深入和有意义;第二课时利用整合文本,引导学生讨论动物濒危的原因,促使学生不断提炼和思考,既在语篇中巩固单元核心语言知识,又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从第一课时的重学习理解逐渐过渡到应用实践;第三课时注重迁移创新,既融合前两课时的内容,又通过品读和剖析故事,引导学生深度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发出倡议书,完善调查报告。本单元以单元语言目标统领课时目标,而课时目标之间具有关联性和层次性,通过逐级达成课时目标,最终实现单元语言目标。

二、横向解读,挖掘主题意义,探寻单元育人维度目标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语言是有“情”的,不仅传递某种信息,也体现特定的意义。单元是承载主题意义的基本单位(梅德明等,2018),不同的单元主题承载不同的育人价值,培育不同的人文素养。现行的大部分牛津版教材都是于模块主题统领单元话题,探寻单元育人目标不能脱离模块主题,需深入理解模块主题与单元话题之间的关系,找出模块主题引领下的单元话题意义,才能充分挖掘出特定主题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和育人价值,避免育人目标“泛化”或“标签化”。

Animals in danger 一课隶属模块2 Relationships 的第二个单元,第一单元的话题是 Our neighbors,第三单元的话题是E-friends。从表面上看,三个单元的话题关联性不强,语言内容彼此独立。通过深入探讨模块主题和单元话题承载的功能,可以发现三个单元话题都是围绕模块主题Relationships 展开。第一、三单元的主题语境涉及的是人与社会的关系,通过介绍邻居和认识笔友,学会与邻里和睦相处,强调朋友相处之道,延伸主题意义;第二单元的主题语境涉及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了解濒危动物和造成动物濒危的原因,迁移到保护动物的层面,深化与大自然和动物和平共处的育人价值。

基于以上分析,本单元的育人维度目标设定为两个层次:1.在探寻濒危动物的生存状况过程中,使学生对濒危动物产生同理心,激发学生保护动物的意识;2.通过深入讨论造成动物濒危的原因,让学生认识到动物也是地球的一份子,从而学会与自然和平共处(见下图)。主题意义引领下的育人目标不是通过“说教”就能实现,而应创设与主题意义密切相关的语境,在“做事”或“完成任务”中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做到“论道而不说教,讲理而不生硬”。本单元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以What,Why,How 三个任务为核心,通过整合单元内容、拓展课外资源等方式,引导学生通过课前自主探究、课中合作学习、课后巩固完善,在参与和体验中升华情感,达成本单元的育人目标。

三、单元解读,梳理教学内容,搭建单元能力维度目标

(一)整合板块内容,确定学习能力目标

“新课标”指出,当今的教学不再仅仅是聚焦于知识的摄取和技能的掌握,而是赋予学生深度学习的方式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学习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终身学习的习惯。能力是隐性的,短期内不易见效果,因此很容易被忽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可贯穿于整个语言学习过程,视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学习策略,伴随着语言学习过程从“学会”走向“会学”,从“学得”变为“习得”。教师要有意识地在学习活动中埋下这条线,通过研读教材内容,分析单元学习意图,依据教学内容设定符合学生心智特点的学习能力目标,借助语言的推进过程将能力可视化,变笼统模糊为清晰可见,使学习能力目标具体化,可操作性强。

如前所述,Animals in danger 这一单元的语用目标是通过课内外学习,学生能围绕单元主题Animals in danger,用英语流利地阐述各种濒危动物的生存现状,动物濒危的原因以及保护濒危动物的方法,并撰写“保护濒危动物调查报告”。据此,本单元的学习能力目标确定为:1.从互联网、电影、纪录片或父母、同伴等多渠道获取濒危动物的信息,掌握自主查找资料的方法;2.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掌握微型调查报告What, Why, How 的撰写方式,并能迁移到其他类型的表达和写作中。第一课时通过学习Do a survey 和Listen and say 完成调查报告的第一步现状描述;第二课时通过整合新旧知识,构建新文本“Why are the animals in danger?”探寻动物濒危的原因,完成调查报告第二步原因分析;第三课时通过Read a story,撰写调查报告第三步提出对策建议,最终形成完整的调查报告(见下图)。语言学习和能力的培养双线并行,一明一暗,在推进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渗透撰写“微型调查报告”的写作策略和思路,化难为易,拾级而上,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能力的达成贯穿于学习活动中,转化成具体的教学行为和可见的学习成果,将原本抽象的目标变得清晰可见,可评可测,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又能产生迁移作用,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二)适度调整补充,确定思维品质目标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版)》指出,“思维品质体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心智特征”,“思维品质是指思维在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等方面所表现的能力和水平”。思维是无形的,很难测量和评价,加上受英语水平的限制,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跟不上心智水平的发展,很容易造成思维品质目标虚化,在课堂教学中难于有效落实。语言与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思维反映核心素养的心智特征。忽视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会制约语言的发展,还可能影响学生的思维成长。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英语学科学习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和策略,在低年段可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联想能力,中年段侧重培养提取、概括信息的能力和创造性表达能力,高年段应逐步培养学生的分析、推断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

单元三个课时的话题,从What—Why—How 三个步骤体现了思维从低阶到高阶的发展过程。第一课时适度调整了教材顺序,将Do a survey 调整到第一课时,目的是培养学生梳理、提取和概括信息的能力;第二课时结合教材配套《活动手册》的阅读语篇与学生以往学习过的有关保护自然的内容,重构了语篇,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动物濒危的原因,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学生的比较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第三课时除教材提供的故事外,有机补充了学生比较熟悉的纪录片《重返狼群》和故事《我的野生动物朋友》,拓展学生的思维和视野,为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以及创造性表达提供素材和信息。另外,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理性分析人与狼、狮子等野生动物的相处方式,提出保护动物的安全合理建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

经过课堂教学实践检验,学生能从教材、网络、长辈、同伴等多渠道获取学习资源,如学生通过网络调查出67 种濒危动物,提炼出21 个造成动物濒危的原因,与父母和同伴在交流中总结出19 种日常生活中能做到的保护动物的方式和方法。学生掌握了撰写微型报告的“三步骤”法,撰写的调查报告层次清晰、逻辑明确,特别是学生能够辩证地看待事物,具备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如有些学生就教材里故事和记录片《重返狼群》里保护狮子和狼的方式提出自己的观点,指出大型野生动物有一定的攻击性,要有防患意识,要选择安全、正确的方式方法保护动物。

猜你喜欢

濒危动物育人动物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濒危动物
拯救濒危动物
最萌动物榜
动物可笑堂
水晶濒危动物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