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师生共创、专思融合”的课程思政探索*
——以《国际市场营销学》为例

2022-10-25李新任远

智库时代 2022年36期
关键词:营销学思政目标

李新 任远

(济宁医学院管理学院)

专业课教学是思政教育的主战场,专业课课题是思政教育的主渠道。市场营销专业致力于培养新型应用型人才,《国际市场营销学》是市场营销专业的必修课程,兼具国际性和专业性,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平台。

一、研究现状

目前,关于《国际市场营销学》思政建设的研究较少,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方面。其中,石静(2019)重点研究如何从课程资源、教学方法、教学平台以及师资队伍多方面提出优化国际市场营销课程思政教育的建议。李凌(2020)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合理的发掘和转化与课程中的知识点进行了融合,采取讨论、对比分析、互动学习等多种方式对《国际市场营销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做了探索。刘璐(2021)认为目前专业课思政建设存在思政目标不明晰、思政内容不系统、思政考评不健全等问题,该文从设定思政目标、统筹内容安排、丰富思政方式、完善考评体系等层面提出了对策和建议。[1-3]

现有文献虽然对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各环节重要性及方式方法进行了研究,但缺乏具体操作的实践介绍。

二、现状与问题

《国际市场营销学》是市场营销专业的必修课程,该课程在《管理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等基础上,强调全球化视角和国际化视野,是一门致力于让学生“睁眼看世界”的专业课程。[4-5]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除基础的营销战略和策略知识传授外,《国际市场营销学》课程更强调学生全球思维和思辨习惯的养成,引导学生客观、理性、辩证分析国际文化、经济、政治、法律和技术等环境,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因此,《国际市场营销学》课程内容既聚焦于微观企业如何“走出去”等现实问题,又关注国际格局、全球竞争环境等大视野;既包括如何看待自己的问题,又涉及如何看待世界的问题,《国际市场营销学》课程的特点需要思政内容嵌入其中,于“润物无声”中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此充分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是目前《国际市场营销学》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教学方面,日常教学内容以教材为主,对教学内容的设计缺乏延展性和内涵性挖掘,教学以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为导向,涉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较少,思政目标不清晰,思政内容不系统,存在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两张皮”的问题,未能很好形成育人合力、发挥出课程育人的功能。《国际市场营销学》课程大多强调学生全球化思维的培养,但往往忽略在全球观塑造过程中的家国情怀的内化,最终导致部分学生产生“西方月亮比较圆”的片面观点。[6-7]

学生方面,目前,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在塑造阶段,易受到外部环境影响,尤其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数量不断增加,但其信息筛选和甄别能力有限,看待问题存在片面、偏激等问题,部分同学缺乏政治信仰,易受外界错误信息影响。在《国际市场营销学》等专业课程学习中,大多学生以考试成绩为导向,功利性较强,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主动学习积极性较差,对于专业课中的思政学习浮于表面,缺少价值内化及输出,亟需修正和改善。

三、建议

(一)基础层面:拓展教学内容,挖掘思政元素

思政元素的挖掘是课程思政开展的基础。《国际市场营销学》共包括六篇内容:第一篇“导论”;第二篇“国际环境分析”;第三篇“国际市场机会评估”;第四篇“国际营销战略”;第五篇“国际营销策略”;第六篇“国际营销控制”。因此,需结合《国际市场营销学》知识框架,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热点事件,增加学生的探索兴趣。

根据教学内容,设立四大思政模块,模块一以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进程为切入点,丰富学生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发展观;模块二以国际营销环境为切入点,培养学生“和而不同”的思维方式,强化“兼容并包”的大国观;模块三以国际营销战略为切入点,注重学生危机意识的培养,树立正确的竞争观;模块四以国际营销策略为切入点,结合“互联网+”背景下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现状,培养学生洞察、甄别、利用互联网平台的能力,树立正确的网络观。

(二)关键层面:优化教学设计,保障思政效果

通过文献研究、集体备课、学生座谈等方法完成《国际市场营销学》思政教学素材库建设,优化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影响思政效果的关键因素,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关键在于“融”,实现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的完美“融合”,而“融合”的关键在于教学设计,即精确把握“融合的时机、融合的深度、融合的广度”等要素,才能于润物无声中达到思政效果。因此,需结合《国际市场营销学》每堂课的思政点,优化教学设计,把握“时机、深度、广度”,实现精准融合。

教学设计以“国内外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动因”为例,首先以韩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为切入点,从共性角度探讨企业国际化发展,重点研究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进程,以具有代表性的龙头企业华为为例,探讨华为国际化发展的脉络,分析华为面临的危机及原因,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危机意识。

(三)强化层面:利用翻转课堂,引导学生思政输出

翻转课堂是专业课程的常用教学方法。利用翻转课堂,开展“讲好中国企业故事”活动。在OBE理念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选择中国企业故事,通过讲述企业故事提炼思政元素,学生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主角,由此,学生的思政教育实现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挖掘的转变,完成思政教育的内化,活动成果整合为《讲好中国企业故事》案例库,同步择优纳入思政教学素材库。一方面,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也是验证和强化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因此,需按《国际市场营销学》翻转课堂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在完成案例展示的基础上,体现思政元素,重视学生思政输出。

以“国内外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动因”为例(见表1),将学生熟知的企业发展史的内容设置为翻转内容,在讲好中国企业故事环节体现,难度符合学生学情,内容选择迎合学生兴趣。

表1 思政设计示例

(四)保障层面:创新考核评价,体现思政目标

目前,专业课程的考核评价仍以知识和技能为主,对于价值目标的考核涉及较少。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导向下,不仅要将思政目标融合在课堂教学中,还需在考核评价中有所体现。因此,教学目标中除知识和技能目标外,强化价值目标设计,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结合《国际市场营销学》专业知识形成素材库,并根据时政变化及时更新。调整课程考核评价内容,体现思政教育目标。总之,需结合《国际市场营销学》的教育目标,在考核评价过程中以多种形式灵活体现思政目标。[8]

以“国内外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动因”为例,将翻转课堂与小组合作相结合,设置评价标准,强调学生在案例展示过程中思政素材的搜集与传播,并及时给予小组课堂评价,最终将成绩融合到期末评价中。

(五)支撑层面:完善线上资源,突出思政特色

线上教学资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也是开展课程思政的关键阵地。基于混合式教学的推广,线上教学资源成为线下教学的重要辅助,是学生课前、课后学习的重要资源。因此,需结合《国际市场营销学》的课堂教学资源,完善线上资源,如课件、教案等,设置讨论、作业等环节,突出思政特色。此外,线上教学平台成为学生翻转课堂的第二空间,建立“讲好中国企业故事”专题讨论区,由学生自行上传资料并开展讨论,最终形成讨论资源库,作为课程思政素材库的重要补给,推进思政教学在线上线下闭环的良性运转。[9-10]

四、总结

综上所述,研究强调思政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协同作用。在OBE理念指导下,一方面,结合《国际市场营销学》的专业课内容深挖思政元素、优化教学设计、创新考核方法、完善线上资源,另一方面,强调学生的思政资源内化后的产出。利用翻转课堂,提供课堂平台,以学生为主体,从专业知识角度传播中国企业故事,从思政角度挖掘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的精神引领,“师-生”双向协同达成思政教育目标。

猜你喜欢

营销学思政目标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营销学视角下的媒介批评
用抛锚式方法促进《营销学》隐性知识教学
营销学视角下本科院校职业技术教育分类就业指导体系研究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