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双课堂三维度的课程思政改革与实践*
——以《国际邮轮旅游地理》课程为例

2022-10-25刘书军

智库时代 2022年36期
关键词:邮轮课程内容思政

刘书军

(1.重庆交通职业学院;2.兰州大学)

一、引言

除了思想政治课程之外,“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0 年工作要点第五点关于“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指出:充分发挥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深入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促进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实现价值引领、知识教育、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2]。“课程思政”的本质是教育教学理念的革新,是把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领塑造与专业知识传授合二为一的实践。“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同向同行,既发挥了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又 “隐性”而有效地达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充分解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3-4]。

二、地理类课程的课程思政改革现状

地理类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是要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到中国地理课程中,改革的关键点是“渗透”“融合”,难点也是这两个方面,要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发展观[5]。

为突破该难点,众多学者从各角度进行了深入研究,基本形成相对具有聚合性的地理类课程思政映射点集,如国情教育、爱国教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地缘政治、两山理论、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法治教育等[6-11]。

但从课程思政的角度来看,思政的融入还存在如下三个问题:(1)课程思政元素呈现载体相对单一。思政元素的载体可以是可视化的使用型元素,如视频、图片、数据表等;也可以是可视化的沉浸型元素,如风景、风俗、人文等。多数思政课程将可视化的元素合二为一成使用型,学生无法身临其境,缺少感染力。(2)课程思政设计过程不全面、不深入。课程思政设计只有从课程的底层框架即开始设计,进而层层设计,教学过程才能摒弃表面、生硬的植入,才能获得自然、恰当的效果。(3)课程思政育人社会面不全。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2]。这就要求课程思政的过程需要社会面即相关企业的协同帮助,无论是在课堂还是在课外,企业的担当应当在设计中有所体现。

三、课程思政设计理念与课程目标

《国际邮轮旅游地理》课程设计基于“双课堂三维度”的基本理念。一是将课堂进行场景分离思政点挖掘。内向思政场景即第一课堂,也就是传统课堂;外向思政场景即第二课堂,也就是邮轮课堂,由此形成双课堂模型。二是将授课内容进行分级思政挖掘。将课程内容分为底层框架内容、中层引领内容、表层颗粒内容。分别通过底层渗透、中层加持、表层镶嵌的方式对课程整体进行课程思政设计,即三维度设计。

《国际邮轮旅游地理》是国际邮轮乘务管理专业一门必修专业拓展课。以全球邮轮航线分布区域为基础,对全球各地区域特征、航线分布、港口人文旅游资源腹地等内容进行全面的梳理。基于此,设定目标如表1所示。

表1 《国际邮轮旅游地理》课程目标

四、课程思政实现路径

(一)内向场景·第一课堂

1.分级设计·底层框架内容的思政映射点渗透

以“一带一路”为课程基本框架,以签订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的指定沿海国家为课程落脚点,以指定国家所在大洲为辐射范围,通过线、港、物、景、人五大基本内容的介绍,打造5D地理课。

2.分级设计·中层引领内容的思政映射点加持

①“一带一路”国内路线与海上路线专题总领课

通过“一带一路”全景图、“辽宁舰的回家路”“马六甲不再是唯一”“凭什么是成渝”四个小专题,全面介绍“一带一路”以及各支点的作用,从而达到课程总体引领的目的。

②各单元设计加持引领课

以“一带一路”签署国(各大区域选取一个代表国)为落脚点,以落脚国与我国之间的故事或渊源为引领内容,引出各单元正课,从而达到加持引领的目的。

3.分级设计·表层颗粒内容的思政映射点镶嵌

各章节根据线、港、物、景、人等课程内容与思政映射点集——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职业道德等建立映射关系,二者互相镶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

(二)外向场景·第二课堂

通过校企合作单位,结合重庆两江景观中的思政元素,协同开展以“两江思政渠”为主打的“邮轮上的思政课”,进一步延伸课程思政元素挖掘的纵深,达到“三全育人”的目的。

(三)考核作业

基于各表层颗粒思政点集与课程内容颗粒集的映射关系,针对每个单元设计两道考核作业题,一道为思政关联作业题,一道为基础知识题。思政关联作业题均与引领内容或映射关系相关联,目的是在考核阶段进一步巩固课程思政的渗透功能,基础知识题与课程讲授内容直接相关,目的是完成课程目标。

五、课程思政映射关系建立与实施

图1 《国际邮轮旅游地理》课程思政实现路径图

映射关系的建立要基于课程本身的知识体系与内容,如前文所述,将课程内容按照线、港、物、景、人划分成内容颗粒,使之与思政映射点之间建立逻辑关系。部分单元实施案例如下:(1)第一单元通过一带一路的布局等内容完成底层框架,以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一带一路全景图作为借助媒介,通过战略介绍完成中层引领,进而引出邮轮区域划分与标准的课程内容,与哲学基础— —物质论建立映射关系,通过邮轮区域划分的客观标准和勾勒区域划分的作业完成考核;(2)第六单元通过中国与智利一带一路合作框架的签订完成底层框架并引出南美洲邮轮相关课程内容,以央视纪录片《魅力智利》第四集车手艾利索与比亚迪的故事完成中层引领,进而引出南美洲邮轮的线、港、物、景、人内容,分别与职业道德、两山论、工匠精神建立映射关系,通过“两山论”论述自然带来的经济效益和南美洲的主要港线景的作业完成考核;(3)第九单元即第二课堂以校企合作单位为平台,以“慈云寺码头→九龙港:中新政府间合作项目——朝天扬帆→湖广会馆[湖广填四川历史]→重庆长江大桥[造桥技术]→铜元局[清光绪重庆铜元局]→九龙港[海军166舰]”航线为依托,设计长江思政渠,将课堂搬上邮轮,通过自主设计延长长江思政渠的作业完成考核。

六、课程改革创新与成效

(一)课程改革创新点

本次课程思政改革有如下创新点:

(1)授课场景的实施呈现内外并举。通过第一课堂进教室、第二课堂上邮轮的形式将课堂变大变活。

(2)思政映射点集的来源多元多变。思政映射点集的来源由马克思主义哲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职业道德共同组成,有效地解决“为谁培养人”的核心。

(3)思政资源的实践载体多形多样。思政映射点集以视频、故事、艺术作品、人文景观、军舰、建筑、公众号推文、统计局数据等形式出现,兼顾传统呈现形式的同时,更打造了以重庆特色——两江为主题的沉浸式呈现模式。

(4)思政资源的渗透规模多级多层。告别以往仅在课程框架内映射思政点的传统,从课程底层框架设计即开始课程思政,通过三个层次分别由底层框架渗透、中层引领加持、表层颗粒镶嵌完成从“大格局”思政到“小细节”思政再到“生活中”思政的全面全过程浸润。

(5)课程的评价形式以过程为中心。不再以考试作为结果,而是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导,通过开放性与结构性、思政关联与基础知识、书写与勾勒、问答与设计的多种形式作业全面考察、全面评价。

(6)课程思政育人团队社会面协作。第二课堂中引入相关企业与协会共同完成,真正做到了三全育人。

(二)课程改革成效

经过课程内容的精心编排、映射思政内容的切题与呈现的多样,本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学生反馈。对于课程基本内容之外的思政内容,更加吸引学生。使学生对于所学内容有了从宏观到微观多层面的了解,同时对于思政学习的主动性也有所增加,更加明白了每一项国家政策与规划背后的意义与格局。通过三层次的学习,学生具备了深入思考,学会了把“大政策”变成“小生活”的转变方法。

(2)同行反馈。其他老师与督导老师均对课程的内容设计给出了“别出心裁”的评价,尤其是将人文景观、军舰等也都纳入到课程思政的具象中来,尤为特别。同时,对于日常生活中的人文自然景观、建筑物等的课程思政应用方式给予了较高评价,并表示该方法可以移植他用,形成课程思政的基本法之一。

(3)社会反馈。“邮轮上的思政课”给党课的呈现增加了新形式,同时给企业或协会提供了党课结合行业的更多可能,也为邮轮旅游业提供了新的旅游线路设计与思路。

七、结论

不断推进《国际邮轮旅游地理》课程教学的改革须要以“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理念为抓手,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适应新时代的教学模式方能得以实践。本改革实践优化了现有课程内容的思政育人体系,完善了教学方法与评价模式,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的理念,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旨在提升学生自身的个人修养与专业素养。

猜你喜欢

邮轮课程内容思政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日本中学家政课中的劳动教育——基于“技术·家庭”课程内容分析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政课“需求侧”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意大利邮轮触礁酿惨剧
全球最大的豪华邮轮“独立之海”号下水
幼儿园艺术课程内容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