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女武神》看瓦格纳乐剧理念的结构化呈现

2022-10-24赵璐璐

艺术探索 2022年5期
关键词:武神瓦格纳歌剧

赵璐璐

(南京艺术学院 博士后科研流动工作站,江苏 南京 210000)

国内外音乐学界已从音乐创作、音乐美学、音乐哲学等多个角度对瓦格纳歌剧进行深入研究,学术成果颇为丰硕。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角度是瓦格纳对浪漫主义音乐创作模式和音乐语言的革新,对既有音乐美学观念的颠覆与重塑,以及对叔本华艺术哲学思想的继承。

瓦格纳倡导“整体艺术”,他认为音乐作为表现手段,不应该凌驾于戏剧内容之上,一切创作手法和表现方式都必须服从戏剧情节的整体需要。诚然,对音乐本体进行深度研究,可以深化我们对作品的感性认识与理性判断,明确作品的艺术审美价值和人文内涵。但从歌剧艺术整体性角度而言,观众需要获取更多的信息,包括语词的内在意涵、人物情节的矛盾冲突、视觉艺术的有效呈现等。音乐作为音乐剧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在与其他要素结合过程中,呈现出的戏剧逻辑显得格外突出。这一逻辑使音乐结构力与戏剧结构力能够有效契合,听觉与视觉实现共时互动。目前歌剧音乐研究对听觉与视觉的互动呈现与审美效应的分析较为缺乏。歌剧艺术须更多关注戏剧张力,明确听觉与视觉的内在联系,从而认识“整体艺术”的呈现效果和美学内涵。

文章以瓦格纳史诗性乐剧《尼伯龙根的指环》(以下简称《指环》)第二幕《女武神》为例,分析其“整体艺术”结构中视觉呈现与音乐思维的关系,在戏剧内容主导音乐结构的基础上,探讨其乐剧中以听觉引导视觉的音乐表现方式。通过比较四个版本的《女武神》(2011年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版、2015年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版、2017年北京国际音乐节与萨尔茨堡复活节音乐节联手重制版、2018年英国皇家大剧院版)演出,笔者发现,以音乐思维串联视觉要素这一戏剧逻辑始终贯穿全剧,是实现瓦格纳乐剧结构化范式的理想途径。

一、音乐动机与视觉驱动

瓦格纳在歌剧创作过程中,通常是从细节或局部入手,这使得其创作思路经常出现跳跃与整合,既有一定实验意义,又常常能获得新的创作理念。罗兰德·杰克逊(Roland Jackson)在评论《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时写道:“瓦格纳的创作过程是引导型的,因为似乎他是从细节到整体,而不是事先对整部作品有个构想。”《指环》的创作断断续续,历经26年之久。瓦格纳在写完第一幕《莱茵河的黄金》和第二幕《女武神》之后,转而创作了《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和《纽伦堡的名歌手》两部歌剧,再继续完成《指环》第三幕《齐格弗里德》与第四幕《诸神的黄昏》。整部作品不仅没有出现前后脱节或情节矛盾,还成为瓦格纳乐剧理想的最终实现范式,这得益于作曲家秉持的“主导动机”音乐理念。

“主导动机”音乐思维贯穿整部剧作。据相关学者统计,《指环》共有上百个音乐动机发挥着主导作用。《女武神》中约有30多个不同的音乐动机在影响着戏剧内容的呈现、发展、转换与流变。这些“主导动机”主要涵盖三大类形态:一是代表着人物形象的音调特性,如布伦希尔德动机、沃坦动机、女武神动机、齐格琳德动机等;二是代表着人物行为的表现动机,如齐格弗里德英雄气概动机、齐格蒙德有情有义动机、布伦希尔德抗旨动机等;三是代表着剧情发展的事物(武器动机、暴风雨动机等)、人物意识(爱的渴望动机、忧伤动机、沉睡动机等)及情节与情绪变化(魔幻睡眠动机、洛格动机及挑战死亡动机等)的复合性动机。所有音乐动机相互衔接,以辅助、冲突、纠葛等方式,形成鲜明的音乐化戏剧线索,成为表现戏剧性的音乐结构力。有趣的是,这些音乐动机并不混乱,也不矛盾,作曲家将它们编排成动机链条,以戏剧内容为线索串联起来。

动机链条作为象征性的意志表达策略,要对它进行考察,就必须要了解瓦格纳的音乐哲学思想。19世纪中叶的德国,叔本华艺术哲学思想受到康德批判哲学的影响,认为感性体验与理性认知相比,存在巨大的弊端与不足,以致于遭到彻底摒弃。人们唯有认识到作为“意志的表象”,才能获得精神上的绝对自由与自我救赎。瓦格纳是叔本华艺术哲学思想的坚定支持者,他认为所有的手段和方式都必须为超验的“自由意志”这一“终极目的”服务。这也与其戏剧观相呼应。瓦格纳认为戏剧是自由意志的象征或代表,戏剧本身不是自由意志(即不是目的),戏剧的表现形式、过程及所产生的一系列超验的东西才是。这与视觉呈现有什么内在联系?或者说,视觉呈现能反映戏剧本身,甚至是表现自由意志吗?或许,瓦格纳的答案是肯定的。要实现这个目标显然是靠音乐,创作者须精心组织主导动机,扩大乐队规模,强化声乐的连贯性与整体性。

《女武神》中的各类主导动机为戏剧情节的铺陈、戏剧冲突的发展等一系列戏剧性要素的表现创造了有力条件,使它们无限接近作曲家心中的理想范型。不同版本《女武神》的演出在道具、服装、舞美、灯光等方面均不断完善,以符合音乐动机发展的视觉表达。

2011年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版《女武神》整体视觉表达质量上乘。所有的舞台设计(灯光、布景、动画、投影等)均忠实于原剧,尤其是综合性情境的设计,如起幕时暴风雪场景转换成阴冷灰暗的森林,女武神抵达前后表现神界与人间的冷暖色调切换等。这些视觉表达的变化几乎完全与音乐动机的变化相一致,表现出乐剧的恢宏气魄。美中不足在于,视频切换略快,过于注重细节雕琢而挤压了一些经典乐段的呈现时间。(图1)

图1 2011年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版《女武神》剧照①图片引自http://www.tickets365.com.cn/tk2005/usr/ticket_detail_old2010.jsp?ticketid=92508。

2015年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版《女武神》整体视觉表达效果欠佳。整场演出以冷色调为主,虽然突出戏剧主题与矛盾冲突,也注重恢弘布景的整体性内涵,但活力与灵动性欠缺,或许是为了符合冰岛、挪威等北欧国家的艺术格调和原始神话的造型。在视觉效果与音乐动机同步呈示方面,主导动机的音乐视觉化呈现有所迟缓,有些地方含混带过。这会导致戏剧效果与视觉呈现的脱节,一边是音乐动机不断迅猛推进,一边是布景切换与色调转变出现延迟。这造成受众的视觉、听觉产生一定程度的断裂感,降低了观赏体验的完整性。当然,这个情况也可能是后期视频剪辑过程中出现漏洞所致。(图2)

图2 2015年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版《女武神》剧照②图片引自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6293097。

2017年,北京国际音乐节与萨尔茨堡复活节音乐节联手重制1967年萨尔茨堡复活节音乐节卡拉扬版《女武神》(以下简称“双节重制版”),向世界著名指挥家卡拉扬致敬。这次演出的最大亮点在于用现代科技手段还原50年前的经典盛宴,以当代绚丽、魔幻的舞美设计与经典隔空对话。从整体视觉效果上看,这一版在还原经典版的基础上,添加了很多现代设计与科技元素,着力表现《指环》原著中的神话意境,对注重视觉体验的观众而言是莫大的享受。这一版的音乐表现似乎有意迎合视觉综合呈现,或者说音乐动机主要用于提示视觉呈现的变化。可以说,这一版《女武神》在遵从原剧基础上,为音乐剧的整体呈示注入了新的元素,但并未突破卡拉扬版的设计理念与宏观布局。(图3)

图3 2017年北京国际音乐节与萨尔茨堡复活节音乐节联手重制版《女武神》剧照③图片引自搜狐网2017年9月6日报道《永远的女武神——瓦格纳歌剧〈女武神〉》,http://www.tickets365.com.cn/tk2005/usr/ticket_detail_old2010.jsp?ticketid=92508。

2018年英国皇家大剧院版《女武神》在空间设计理念上貌似对“双节重制版”有所借鉴,坚持宏大的布景与空间格局,凸显神话戏剧的磅礴气势。但在人物的舞台形象上,这一版更注重华丽感,与舞台布景形成巨大色差,扩展了色彩的层次。其在保持原作史诗感与恢宏叙事之外,还有意加入希腊神话的某些元素,从而拓展了原作的内涵和外延。当然,倘若能进一步增强演员的表演技艺,并使舞美能更好地贴合原作情境,戏剧表现力将会更加饱满。音乐动机表现显得有些平铺直叙,在提示场景切换方面有所欠缺,人声旋律过于强调贯穿性而略显疲乏,歌词与旋律不能与视频呈现形成同步,削弱了情绪表达的有效性。(图4)

图4 英国皇家大剧院版《女武神》剧照④图片引自https://page.om.qq.com/page/OdTqRuw6xawPh6uRYx5XMPXA0。

四版《女武神》演出总体上瑕不掩瑜。瓦格纳的乐剧理念实际上是要求除音乐以外的其他表现元素,须满足并配合“音乐表现戏剧”这一目标。这其中包含两种趋向:一是其他表现元素服从音乐发展,与音乐共时表现戏剧内容;二是配合音乐发展,进行专门性的装饰(这意味着装饰元素既可以辅助音乐发展,又可以在辅助基础上有所延伸,甚至适度脱离音乐独立表现)。视觉语汇呈现固然重要,但若脱离了音乐,就无法成为歌剧。换言之,一切视觉语汇的表现须由音乐调动,缺乏音乐注入的视觉呈现不具有歌剧的属性。如此一来,两种趋向在乐剧呈现的最终效果上定会产生差异。这一戏剧逻辑不仅适用于舞台、灯光、布景等视觉手段相对落后的19世纪,在当今歌剧演出中也依然是评判综合性视听效果优劣的依据。从舞台呈现、戏剧效度、音乐演绎及视听综合体验等四个方面考察上述四个版本的《女武神》,笔者认为,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版在忠实于原作精气神与视听兼顾方面的表现为四版最佳,尤其是舞台视觉元素对音乐动机的服从,通过音乐动机调动视觉语汇,与瓦格纳的乐剧理念相契合;其他三版则各有千秋,“双节重制版”整体性效果良好,而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版和英国皇家大剧院版偏重视觉性,音乐表现与视觉呈示在某些地方有所脱节,导致整体演出效果欠佳。

二、无终旋律与视觉扩展

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时期歌剧主要以调性思维(包括调性关系、调性结构、功能和声框架、和声终止式等内容)统辖音乐表现,以调性调域、功能和声规制着音乐发展方向。歌剧音乐包含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等形式,过于强调声乐的主导,弱化管弦乐队的音乐表现。剧本创作主要以宗教故事、文学作品、世俗文化等内容为素材。在调性和声逻辑下,一大批歌剧作曲家和经典歌剧作品诞生。古典主义时期歌剧主要反映古典主义的内在意蕴与理性光辉。浪漫主义时期歌剧具有强烈的抒情性与社会性,彰显经验主义的风格底色。

作为反叛者,瓦格纳的歌剧创作在中期以后(即完成歌剧《罗恩格林》后),毅然与传统决裂。瓦格纳在著作中阐明了他对音乐形式的理解:“(1)在类似舞曲、进行曲和传统单声歌剧唱段这些功能性音乐中,纯音乐之‘纯’,源于自身带有强烈限制的结构范式,而正是这些范式才使得音乐清晰明了,得以被理解;(2)上述‘限制’的最重要两点,是各种层面的主题回归和调性终止;(3)在这些各自封闭的结构中,转调通常被限制;(4)由主题对比与再现而造成的局限,可以通过采用一种新的戏剧结构而超越;(5)这种戏剧结构将会更好地发挥和声转调的潜力,因为不必再服从呈示、展开、再现这些局限性范式。”因此,他突破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时期的功能和声规律,抛弃闭合、回归、统一模式的调性场域,打破分曲形式,以主导动机和无终旋律取而代之,增强管弦乐队的规模与表现力。显然,瓦格纳对歌剧进行了大胆革新,在寻求突破的同时,逐步在音乐中建立超验的世界,表现“作为意志与表象世界背后的东西”。这种通过音乐表现形而上的意志的做法,与其他音乐家的艺术理念全然不同。可以说,瓦格纳的乐剧理想及改革实践,是对以往音乐理想和审美理念的重构,也是对原有音乐思想体系的重构。

具体到乐剧的音乐表现,除了主导动机外,第二个特征就是无终旋律。它主要与有终旋律相区别,即乐句或乐段没有明显的终止感或无和声解决的终止式。这种音乐发展方式,一方面体现作曲家对传统歌剧分曲形式的摒弃,刻意突破原有的封闭结构模式,打破旋律固有的回缩思维与结构统一界限;另一方面又重构音乐的展开方式与象征属性,以主导动机串联乐剧主题,使旋律获得无限的延展空间和表现向度。如果说传统的旋律发展手法是对调性的强调和服从,那瓦格纳的无终旋律就是对音乐展开自由和调性解构的实现。这种无终旋律对视觉呈现意味着什么?二者有无内在联系?能否实现视觉艺术在想象与感知上的同步延伸?

表面上看,无终旋律并不能直接对视觉语汇产生明显影响,但二者并非没有内在联系。从心理学和神经科学角度讲,视觉和听觉官能是同时发挥作用的,都是大脑与外部世界产生连接并收集、处理信息的直接渠道,在艺术信息采集与处理上,表现为特殊的认知机制“通感”。因而无终旋律在到达听觉感官时,视觉思维运作会启动,与听觉共时作用。

情绪是促使听觉与视觉产生共时互动的重要因素。在音乐运动过程中,人会产生各种不同的情绪,如低落、高亢、喜悦、忧伤等。无终旋律打破了原有不同唱段的分曲模式,阻止唱段间产生明显的终止意味。旋律没有明显的终止意味和停顿感,即旋律不会对段落作明显的区分,也不会形成乐段的切换。这拓展了旋律的表现力,观众的视觉接受也不会形成快速切换,而是随着无终旋律的延长而延展,同时在情绪上也受到引导。这样的音乐表现方式让视觉能很好地延展听觉感知,保持听觉上的高度敏锐和持续性聚焦,形成视听通感的共时体验。这不仅使受众能获得饱满而富有想象力的情绪,还能实现瓦格纳所倡导的乐剧张力。也唯有如此,才能实现瓦格纳的乐剧理念。

从无终旋律对视觉效果的影响来考察上述四版《女武神》,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版在忠于原作、体现瓦格纳乐剧理念方面的表现仍是最佳。

余论:感性互动与意志自洽

综上可知,瓦格纳所倡导的戏剧主导音乐,实际上给予了音乐以绝对优势去构筑乐剧结构,其他表现要素均须按照乐剧发展要求,与音乐一同显现。这使得视觉呈现服从于音乐思维,视觉和听觉实现同步共振,瓦格纳乐剧理想中完整结构化的美的范型由此得以实现。

席勒在《关于人的审美教育的书信》中说:“文化的增长本身却导致了人的本性的深刻分裂。”而美作为某种准则,正试图来协调各种张力与不足,以形成和谐。也就是说,基于理性或概念意义的美,是用来弥合裂痕,形成概念或工具意义上的补充。而瓦格纳则认为:“在西方历史中只有古希腊时代的艺术能够自由地表达人性的情感。此后,长期的神权统治,宗教的理念扼杀了人性,自由的人性在禁欲论中丧失了应有的健全。文艺复兴时期之后,虽然宗教的枷锁被人文主义取代,但它导致了另外一种理性的产生,那就是资本主义工业的诞生与发展”,并且认为这一时期的艺术“连皮带毛,出卖给了更加糟糕得多的新主子:工业”。可见,作曲家意识中用于遮蔽现实的理性之美和经验之美,存在很大的缺陷,不足以改善艺术凋敝的局面,甚至有可能使艺术落入更加堕落的境地。

可贵的是,瓦格纳在深谙时代语境中艺术弊端的同时,并未被既定的美学思潮牵制,另辟蹊径,探索整体性结构思维,以一己之力革新歌剧传统理念和结构形式。瓦格纳以戏剧家的身份精心设计戏剧结构逻辑,选择符合戏剧要求的舞台表现元素,将各类戏剧元素与音乐语言进行整合,最终以乐剧形式呈示自己的音乐艺术理念。与此同时,瓦格纳乐剧也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象征主义的艺术旨趣和审美理想。

猜你喜欢

武神瓦格纳歌剧
不灭的希望 永恒的信念——歌剧《徐福》一席谈
中国限定职业降临《冒险岛》
“遇见”瓦格纳(大家拍世界)
歌剧大师瓦格纳的故事(六)
德力股份:高溢价收购IPO折戟公司主业乏力进军游戏胜算几何?
歌剧
童话歌剧
悲情瓦格纳:命悬“通用”生死线
歌剧
以色列何时"解禁"瓦格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