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演进、主要特质与时代价值*

2022-10-22宋友文黄文燕

学术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新形态现代化中国共产党

宋友文 黄文燕

2021 年7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a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年,第13-14 页。2021 年11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再次重申:“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b《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年,第64 页。基于唯物史观的视野,从社会形态发展的视角来看,中国共产党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主义文明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新状态,凝结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发展成果。研究中国共产党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演进和主要特质,从文明的高度诠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价值和世界意义,是推动社会主义文明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中国共产党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演进

(一)新政党的诞生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锚定

现代文明,即是以现代化为主要特征的文明形态。现代文明的到来,打破了民族或地区的隔阂壁垒,将一切民族或地区纳入世界历史进程,使古老的中华文明不得不以现代化为主题完成现代转型。中华文明在宗法政治体系和帝国政治体系下诞生、成长与壮大,尤其是自秦以来高度秩序化的帝国体系奠定了两千多年中华文明的超稳定结构。中华文明由于缺乏支撑其帝国体系转型的阶级力量,因而无法实现自我的创造性转型。“在阶层或阶级自身无法凝聚成为支撑和引领社会发展的力量的形势下,就需要能够将自在的阶级凝聚起来的组织力量。在现代政治条件下,这个力量必然是政党。”a林尚立:《中国共产党与国家建设》,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 年,第25 页。政党既是现代文明的标志,又是开启现代文明的组织力量。政党能否基于现实国情选择正确的现代化道路,关系到能否成功实现文明转型。

在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历程中,由于西方现代性在特定阶段的优越性使其在一定时期影响着世界现代化道路的选择。因此,中国人探索现代化道路时难以驱散西方现代性的“迷雾”。早期的仁人志士学习西方资产阶级议会政治,建立资产阶级政党。然而,“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必须经历一场彻底的社会革命来为之奠基,而中国的社会革命历史地采取了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的定向”,b吴晓明:《世界历史与中国道路的百年探索》,《中国社会科学》2021 年第6 期。这种革命的定向代表了一种不同于西方的发展道路。在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窘困之际,十月革命的炮响予以渺茫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全新的文明选择。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学习马克思主义,转入探索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道路选择,开启新文明形态的探寻。1921 年,新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共产党成立。正如毛泽东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c《毛泽东选集》第4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第1516 页。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沿着正确的革命定向,更为主动地推进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进程,由此深入建立起中华文明现代转型与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联系。自此,中国共产党承载起实现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的历史使命,带领人民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实现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为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创造了根本的社会条件。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展开

社会主义文明不仅是一种理想目标,更是一种现实运动与存在状态,必须在实践中展现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积累的结果,呈现出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状态。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主要任务,遭受国内战乱与国外侵略的双重压力,对社会主义文明的创造实践较为薄弱,而是更多地将其作为指引革命的奋斗目标。由于这一阶段特定的主要任务,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实践尚未正式展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取得合法执政地位,中国革命历史进程转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稳定的社会环境、崭新的精神风貌以及中心任务的转移,使得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正式展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实践。

1949 年9 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毛泽东在致开幕词时指出,中华民族将“以勇敢而勤劳的姿态工作着,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d《毛泽东文集》第5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年,第344 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带领人民集中力量恢复国民经济,就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事业进行“除旧布新”;实行土地改革,废除新解放区的封建土地制度;实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起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构成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1956 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革命的完成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的“第二次结合”,强调要“独立自主,调查研究,摸清本国国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制定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e《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年,第253 页。独立思考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在“第二次结合”的历程中,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实践呈现出曲折发展的态势,为新的历史时期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三)新道路的开创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程中带领人民以其实践活动与理论创新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开辟并形成了一种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范式,即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从历史上看,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曾一度偏离现代化发展诉求,阻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构进程,导致人类文明新形态发展陷入徘徊不前乃至倒退的困局。究其原因,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的认识不清与教条理解,从思想上束缚着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从而影响党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发展。1978 年12 月,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起“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自主建构符合中国国情的崭新道路的新阶段。1982 年9 月,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上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a《邓小平文选》第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年,第3 页。的道路命题。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崭新样态,成为党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正确路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实现了现代化发展任务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中国共产党率先从经济领域开始改革,调整经济政策,探索农村改革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路径,作出对外开放与创建经济特区的决策,改革对外贸易体制,经济发展取得瞩目成绩;党的十二大以后,继续深入农村经济改革,全面展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国营企业改革,积极打造对外开放格局,推进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党的十四大以后,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创造性地将市场融入社会主义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党的十六大以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深化经济改革,推动改革开放在科学发展中深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为服务经济建设与适应生产力发展,党将改革与建设的范围扩充到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民生建设,推动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不断调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国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b《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第22 页。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四)新时代的开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推进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出发,推动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中国奇迹”。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发展阶段的逐步跃升,促使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得到满足,进而引发人民需要层次的范围拓展与升级转向。“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c《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 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年,第9 页。逐步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与时代的变革相联系,“新矛盾——新时代”的分析框架,预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迈向新的历史方位。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d《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 卷,第8 页。的历史方位。新矛盾以新问题、新任务等具体形式贯穿于新时代,成为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动力。中国共产党在解决时代问题与任务的实践中,促进经济社会深层次发展与人类文明新形态深入推进。

基于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新研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中不断深入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认识。从文明内涵上看,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实践。由此,构建起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与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文明体系,勾画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轮廓与面相。对文明内涵的认识是对新时代以来党的全部实践的理论总结,党在实践中不断推进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在经济建设上,党提出并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实力;在政治建设上,聚焦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文化建设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大大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的文化自信;在社会建设上,历史性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实现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社会建设全面加强的良好局面;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新时代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美丽中国建设实现大步伐迈进。总之,党尤为注重制度建设、物质保障与精神滋养,为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实践提供了制度保证、物质基础和精神力量。

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主要特质

(一)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

中国共产党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视人民为文明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显现出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人民性政党,马克思恩格斯在无产阶级政党的纲领性文献《共产党宣言》中明确表明:“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a《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42 页。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b《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 卷,第44 页。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人民是党百年执政理念框架中永恒的根本价值内核,因此将人民凸显于党的性质宗旨中,以人民民主专政定性共和国性质,赋予人民至高无上的地位。

在人民至上价值立场的导引下,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一种以人民为中心的文明形态。第一,始终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人民至上的鲜明表现。百年来,党始终以群众路线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将其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中,在与群众密切联系中听民意、解民忧、纾民困、暖民心,并始终将民心视为最大的政治。第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人民至上的政治标志是人民当家作主,为此,党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明确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与途径,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制度保障;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建设依法治国的法治民主,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法治保障;更具体而言,新时代强调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努力实现“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c《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日报》2021 年10 月13 日第3 版。也是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政治地位的措施表现。第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百年来,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新时代的发展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提出“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d《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 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年,第367 页。的民生工作思路,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第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百年党史始终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主题而奋斗。新时代的全新视野下,人的全面发展展现出丰富的内涵——“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e《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 卷,第9 页。基于此,党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继续推动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需要,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二)共同富裕的本质规定

中国共产党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本质规定与发展目标。这是因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主义文明形态,受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规约。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未对社会主义社会草拟详细的具体方案,但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中科学预见了未来社会发展的基本轮廓,其一便是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他们认为,私人占有生产资料,固化了资本家在财富积累过程中的绝对优势地位,造成了劳动者的贫困、折磨加剧。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皆进行了揭示。毛泽东指出,要引领国家走向更富更强,并强调:“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a《毛泽东文集》第6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年,第495 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探索,并强调:“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b《邓小平文选》第3 卷,第111 页。在1992 年南方谈话中,他首次完整而明确地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c《邓小平文选》第3 卷,第373 页。在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下,人类文明新形态以社会主义制度为保障,建立全民占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将社会生产资料归全民所有,为实现共同富裕厚培制度“土壤”。

在共同富裕的本质规定下,人类文明新形态以共同富裕为发展目标,始终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致力于实现共同富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努力推翻造成中国贫困问题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为实现共同富裕推翻“三座大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确立无产阶级专政,改造社会各阶级,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化,发展生产力,消除造成贫富分化的阶级基础与私有制根源,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制度前提。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找寻到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以“先富带动后富”实现路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仅增加了物质财富,而且逐步深入认识共同富裕的完整内涵,强调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协调发展,满足人民对“富裕”的多方面要求。中国共产党把握发展阶段,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再经过30 年左右时间的奋斗,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人类文明新形态发展展现出更加蓬勃的景象。

(三)文化自信的基因凝定

从文化叙事的视角来看,中国共产党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华文明的现代重生与现代文明的中国形态,其文明内在具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三重自信。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历史根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5000 多年绵延不断、经久不衰,在长期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根本特征,也铸就了中华民族博采众长的文化自信。”d习近平:《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的讲话(2019 年8 月19 日)》,《求是》2020 年第3 期。相较于世界其他国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并生发了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使之焕发为更加深沉而浓烈的自觉与自豪。其次,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头。近代以来,帝国主义的侵略致使中华民族落伍于世界,民族文化发展被迫走上学习西方文化之路,文化自信陷入前所未有的低潮。在寻求民族独立的探索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人类文化优秀成果,在革命实践中生成革命文化,唤醒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与奋斗精神,引领中华民族重新站起来。文化自信往往与民族命运的消长沉浮同向运动,革命文化在改变民族命运中重新激发了文化自信。最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文化自信的现实来源。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根植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继承与革命文化的当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仅是指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重大成就的文化力量,而且以其科学、先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人民的文化自信。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基因凝定的结果与体现,并致力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筑牢文化自信的根基。凝定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基因,使得中华文明发展不跟随他国亦步亦趋,不照搬任何模式,而基于本国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走出了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发展之路,延续与激活了古老文明,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共产党深知:“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a《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 卷,第349 页。自登上历史舞台以来,中国共产党就将提振民族文化自信作为奋斗的重要目标。1940 年,毛泽东指出:“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b《毛泽东选集》第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第663 页。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布局从“三位一体”“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的演变历程中,文化建设始终被摆在国家建设方略的重要位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扎实而有力地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进程。

(四)胸怀天下的世界眼光

中国共产党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关怀人类前途命运,并全力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秉持胸怀天下的世界眼光。这种胸怀天下的特质,一方面源于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思想承继与哲学范式的变革。马克思突破黑格尔的“理性精神”世界历史理论,基于唯物史观的全新视野指出,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交换促使“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c《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541 页。打破了地域性存在和封闭的隔绝状态。世界已然呈现出相互往来、相互依赖的联系图景,无产阶级应顺应世界历史的“普遍交往”趋势,消灭资本主义的“世界历史性存在”形式,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实现人的彻底解放。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展现出以“人类的社会或社会的人类”为立脚点的特质,赋予人类文明新形态审视全人类与全世界的恢弘视野。另一方面,源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下”理念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受“家—国—天下”层次结构的影响,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天下/世界”的理念。新时代天下理念的转化与发展,使之超越西方文明“民族/国家”的狭隘框架,而以“世界”作为思考各种问题的最后尺度,将“世界尺度”嵌入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核。

人类文明新形态胸怀天下的特质突出表现为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与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是对毛泽东的“永远不称霸”和“三个世界”思想、邓小平的“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说、江泽民关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理念阐释及胡锦涛的“和谐世界”理念的继承与发展,是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怎样建设这个世界”这一“世界之问”的“中国之答”。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跳出西方国家“自我中心主义”的思维,认识到人类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责任、利益、发展等多维共同体,站在人类发展和世界命运的高度,提出各民族国家要秉持“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d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第16 页。坚持合作共赢、交流互鉴、平等互信、守望相助与团结协作,推动“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e《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 卷,第46 页。为此,中国共产党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理念融入外交工作与全球治理,坚定和平发展的战略方针与合作共赢的根本原则,形成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不仅如此,中国共产党主动构建以“互利共赢”为核心宗旨的“一带一路”建设,以中国之发展惠及沿线国家之发展,进而带动世界之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心怀天下的价值追求。

三、中国共产党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时代价值

(一)重塑文明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明发展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以其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曾一度处于世界文明中心,扮演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角色。鸦片战争以来,封建天朝走向崩溃,古老的中华文明由世界“中心”沦为“边缘”地位。自此,曾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蒙尘,在世界文明图谱中黯然。经历“器物—制度—文化”探索接连失败后,中国历史与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以之作为救亡图存的思想武器,以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为目标指引,最终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改革开放以来,西方反华势力借由文化渗透、网络渗透等途径,宣扬资本主义文明优越性,大搞价值观外交,加紧冲击和瓦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国共产党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发展中顶住压力,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激活了中华民族的文明自信。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彰显,从文明的高度重塑了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文明的自信。首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是中国道路正确性的结果与展现,提升了人民的道路自信。其次,人类文明新形态彰显出惠及人民的道义性,回应了人民生存、发展与享受的迫切需要。从理论上看,正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占据道义与真理的制高点,指引创造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文明新形态,坚定了人民的理论自信。再次,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社会主义文明的创造,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实践成果。人类文明新形态以其为政治保障,从制度层面保障人民主体地位,促进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拥护与自信。最后,熔铸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于一体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不仅展现文化魅力,而且重视文化建设,以优秀文化涵养、教育与引领人民,增进了人民的文化自信。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四个层面增进了人民的“四个自信”,重塑了人民对社会主义文明的自信,将焕发人民爱国家、爱文明的浓厚情感,激发人民践履爱国奋斗、发展文明的行动实践,推动社会主义文明深度发展。

(二)开创发展样式,贡献文明发展全新选择

在现代化演进历程中,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国家凭借两次工业革命浪潮率先开启现代化,迅速跃迁至世界舞台的中心。资本逻辑主导下的西方现代化模式在长期发展中产生并积累了其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与积弊。然而,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经济社会的优势地位,借由资本主义全球扩张进行对外传播和渗透,在全球范围宣扬西方现代化模式的“优越性”“正义性”与“普适性”,将西方现代化模式自诩为现代化发展的“唯一样式”与“先进模板”。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文明之果,开创了现代化发展的全新样式。在经济层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改革体制机制,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积极扩大对外开放,有机结合“引进来”和“走出去”,做到“以我为主”与“学习他国”的统一;有机结合政府与市场,协调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自由竞争的关系,形成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政治层面,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党和国家发展事业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扎根中国社会土壤,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围绕经济建设开展政治改革,促进生产力发展,巩固执政基础。在文化层面,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意识形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a《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 卷,第339 页。文化理念,正确处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矛盾冲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持本民族文化自信。在社会层面,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社会建设的奋斗目标,全面加强社会建设,致力于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真正切实地保障和改善民生。在生态层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出并践行新发展理念,坚定走绿色发展之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表明现代化模式绝非只能遵循西式现代化模式的“单项选择”。作为后发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现代化发展模式,不仅“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a《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第64 页。而且为这些发展中国家和后发国家贡献了文明发展的全新选择。

(三)构建共生思维,促进人类文明共同繁荣

文明是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的实体化。文化作为“理论世界、价值世界、意义世界”,b陈先达:《文化自信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第29 页。影响着文明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与行为模式。在西方文明的文化基因中,潜藏着一种冲突意识或斗争思维。在这种排他性、对抗性思维模式下,区别于中华文化的“求同”特征,西方文化注重“求异”,力求发现文明之间的差异之处,容易产生文明冲突的思维范式。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为世界文明发展贡献全新选择,构建起一种“文明共生”的新型文明观。究其根本,中国共产党人将多元平等、和合共生的文明意涵嵌于人类文明新形态中。第一,强调“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c《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 卷,第46 页。主张各文明体之间摒弃隔阂与猜忌,开展切实有效的交流与往来,增进理解与互信。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正是不同文化的彼此交流,才使我们这个星球的生活日益精彩纷呈,充满生机活力”,d习近平:《加强文化交流 促进世界和平——在第61 届法兰克福国际书展开幕式上的致辞》,《光明日报》2009 年10 月14 日第3 版。文明交流亦是如此。文明交流,不仅是本国文明发展之道,更是“文明共荣之桥”。e《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 卷,第283 页。第二,强调“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f《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 卷,第46 页。主张各文明体之间打破文明冲突的思想禁锢,保持文明互鉴的行动姿态。“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g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年,第8 页。不同文明都是各文明体实践和智慧的结晶。对此,应当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原则,以“互鉴”的行动在他者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丰富文明成果,推动文明向前发展。第三,强调“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h《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 卷,第46 页。主张各文明体之间超脱固有偏见与唯我独尊心态,心怀文明共存的包容胸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种人类文明在价值上是平等的,都各有千秋,也各有不足。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明,也不存在一无是处的文明,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i《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 卷,第259 页。各文明体应摒弃“文明优越论”,共同绘制色彩缤纷、繁荣发展的文明图谱。蕴含着具有蓬勃生机与共同价值的“交流—互鉴—共存”新文明观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不仅为世界文明共荣发展提出应然模式,而且引导各文明体之间交流互鉴,发挥促进人类文明共同繁荣的实然效益。

猜你喜欢

新形态现代化中国共产党
生成逻辑、内涵特征、重大意义:人类文明新形态研究的多维视角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发达国家审计发展及其对中国审计治理现代化的启示
《农业现代化研究》第五届编委会
新形态西装
张建五:深化改革 着力打造混合制经济新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