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语境下新农人报道的媒体网络议程研究

2022-10-22陈宋釜

传媒论坛 2022年16期
关键词:新农关联议题

陈宋釜

“三农”问题历来受到国家重点关注。近年来的中央一号文件,均发布有关“三农”问题的工作内容。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同时,文件强调,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等[1]。可以看出,人才作为乡村振兴的汩汩活水,对乡村地区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促使越来越多人回到乡村。他们以返乡大学生、大学生村官、驻村干部、农村科技特派员等身份,参与农村基层社会治理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其中,重要的群体之一就有新农人群体。

2015年,阿里研究院正式发布《中国新农人研究报告(2014)》,该报告指出,“互联网+三农”的模式,已催生出一个充满朝气的新群体——新农人[2]。直至今日,以“抖音”为主的短视频平台,也推出“新农人计划”话题,助力新农人的视频传播,促进乡村地区的发展。那么,纸媒上“新农人”的报道议题呈现出什么样的面貌?本文将以有关新农人的报道为研究对象,对新农人报道的议题展开研究。

一、文献综述

“新农人”是谁?如何定义?阿里研究院认为,新农人主要指善于利用互联网服务于“三农”、具有新理念新思维新技术,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或为农业提供宣传、推广、指导、咨询等服务的人或群体。张红宇认为,新农人主要指秉持生态农业理念,运用互联网思维,以提供安全农产品、提高农业价值为目标的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3]。牛耀红的概括更为直接,他提出,新农人是以农为业,采用新的生产与经营方式的群体,他们已成为农村生命有机体中的新细胞[4]。

不难看出,新农人之所以为“新”的农人,主要在其思维、技术、经营方式上的转变。作为乡村振兴中的生力军,新农人群体赋能乡村地区的社会发展。新农人的重要性、乡村人才振兴的紧迫性,要求我们在学术上给予回应。

目前,学界以新农人作为研究对象的研究并不多,很多研究讨论其出现的特征、原因等。一些研究还集中在农业经济管理领域上,强调新农人对农村农业带来的正向效用。有研究指出,新农人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先响应者和带动者。新农人还被称作为创业能人[5],对形成农产品淘宝村起着领头雁作用。

从新闻传播角度看,目前关注这一群体的人尚少。陈卫平等人构建模型,实证分析新农人微信公众号特征对用户参与度的影响[6]。牛耀红认为,新农人的农业实践构建了开放的农业技术传播空间,他们以公益补充的形式促使农业技术的传播扩散。新农人成了农业技术传播的新生力量。

那么,新农人作为农村农业经济发展、乡村人才振兴中的关键人物,他们是以何议题出现在媒体中以影响受众对新农人的认知?这些议题之间又有何关联,它们的亲疏程度如何?议题之间的关联又是如何被构建出来的?受众是否会因此受到影响?这些成为本文的研究问题。

二、研究设计

(一)理论基础与研究问题

为研究新农人议题的呈现与关联,本文引入网络议程设置理论(Network Agenda Setting)。这里的网络并非为当今社会的互联网(Internet)概念,而是属于认知心理学层面上,个体将社会理解为大量相关联的节点所构成的图景[7]。网络议程设置来源于议程设置理论。议程设置理论是在1968年,由麦克斯维尔·麦库姆斯(Maxwell McCombs)和唐纳德·肖(Donald Shaw)在开展“教堂山镇”研究时提出的理论。该理论认为,大众媒介通过对媒体议题的控制,以影响公众的认知效果。后来,议程设置理论不断迭代更新,出现第二层次议程设置理论, 即新闻不仅能够控制大众想什么,还影响受众如何思考。

新媒体环境下,有研究认为出现了第三层议程设置理论,即网络议程设置理论。郭蕾等人认为,新闻不仅影响受众如何思考,还会影响受众如何将议题关联起来,概念化社会认识[8]。而新闻报道议题之间的关联程度如何,在于新闻记者对这两个要素的阐述程度。也就是说,新闻报道通过话语之间阐述与连接,设置出不同议题,从而影响读者对相关议题的理解,影响受众建构当下的社会现实。

已有研究中,黄敏通过语义网络分析方法构建网络分析图,呈现其亲疏关系[9]。黄敏还通过对推特上“中国减贫”话语的议题进行了质性话语分析,通过对句子、词语等的解释,阐述议题之间的语义关联[10]。那么,新农人报道中,新农人的议题之间的关系是如何构建起来的呢?它们的亲疏程度如何?本文希望通过网络语义分析方法,构建议题之间的亲疏程度图示,总结话语表达策略呈现,寻找议题之间是如何联系起来的。

(二)研究方法与样本选取

通过阅读文本材料,本文概括出与“新农人”相关的议题,采用Gephi软件搭建亲疏关系图,并通过对表达话语的分析概括出议题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又如何影响了公众对于新农人的议题认知。一方面,通过话语分析,扩充对于议题关联之间的关系认知理解;另一方面,将新农人的研究拓展到新闻传播领域,补充学界对于新农人研究议题的关注。

本文以《人民日报》对新农人的报道文本作为分析材料。通过检索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以“新农人”为关键词,截至2022年2月28日,共搜索到99条报道文本,经过阅读、筛选,最终选取了75篇有效报道样本。有效样本的标准为,标题或报道内容中含有“新农人”一词,即为备选的研究材料。经过筛选,本文发现有些文本并非新闻报道,如关于全国脱贫攻坚获奖个人等公告、副刊中的散文等,这些无关新闻的报道文本被剔除掉。

为研究《人民日报》中有关新农人报道的议题关联问题,本文将新农人议题与其他议题进行关联分析。新农人之所以成为主要议题之一,是因为“新”的表达,本身带有价值取向,即区别于传统农人身份。这样的价值倾向,足够让其成为报道分析中主要议题。所以,新农人作为文中的一个主要议题,本文将分析其与报道中的其他议题之间是如何联系起来的。

研究先将新农人有关的报道文本进行细读,将文本分成两类报道,即主题报道与非主题报道;同时,根据报道类别将分析单元分为文章或段落[11](见表1)。

表1 《人民日报》新农人报道分析方式

主题报道的界定为:报道全文紧紧围绕着新农人来进行阐述的,对于报道中出现的众多议题,本文将全部进行统计,用来体现出与新农人议题之间的关联。此时的分析单元为整篇文章。非主题报道则相反,它指向的是提及新农人时的报道,也就是只在报道中偶尔提及或出现。该类报道的分析单元为段落。若段落中议题都为新农人议题,则分析该分析单元上下段的议题。每个段落中也会产生出议题,此时将分析阐述新农人议题与上下段议题之间是如何关联的、在什么情境下关联,作用于受众的认知与理解,以形塑受众的社会感知。

三、样本分析

(一)议题建构与关联

针对议题的定义,它既有可能是一个大话题,如现代化农业,又有可能是一个具体事件,如北大屠夫的职业选择等。通过对各个子议题的合并,本文概括出14个子议题,分别为社会支持因素、乡村振兴人才资源、农业现代化(生产)、创新创业、电商+互联网(经营)、农业发展与场面、乡村发展建设、社会就业、乡村产业振兴、乡村振兴图景、人物性格、新农人的职称与定位、疫情和其他等议题。

同时,通过对于议题的概括,本文描述出14个议题与新农人议题之间的关联强度(见表2)。关联强度由议题出现次数进行表示。

表2 《人民日报》新农人报道的议题关联强度

为探究议题之间如何呈现,本文研究其关联的亲疏程度。亲疏程度的表达则用Gephi软件制图而成。本文以新农人作为主要议题,将其与分析概括得出的议题,构建1*N的矩阵,借助网络分析图示,展现其亲疏关系。出现该议题的次数越多,其与新农人议题关系越密切,其展示的线条越粗、圆圈的颜色越深。

本文发现,与新农人议题关联强度最大的是社会支持因素议题,接着是农业现代化(生产)议题、乡村人才振兴资源议题,再接下来是“电商+互联网(经营)”议题、乡村振兴图景、创新创业、农村发展建设,随后则是农业发展与场面、社会就业、乡村产业振兴、人物性格、新农人的职称与定位、疫情,最后则是与新农人议题无紧密联系的其他议题(见图1)。

图1 《人民日报》新农人的议题关联强度

首先,通过这些议题的呈现强度可以得知,社会支持因素议题中,新农人人物本身,能够获得社会更多的关注,整个社会环境是能让新农人获得更多的成长与发展。其中包括经费支持、人才培训、企业资本帮扶、乡村自储资源等。

其次,农业现代化议题方面更多从生产角度来阐释。通过联系机械化生产、智慧农业等子议题,证明新农人具有掌握农业现代化生产的工具和能力。

再次,通过阐述乡村振兴人才资源这一议题, 说明新农人作为乡村重要的人才资源要素,对于乡村振兴发展与建设,起着生力军的作用。相关的新闻报道中,还将新农人比作为“新知识青年下乡”,充分显示新农人给乡村振兴带来的效用。

此外,前述农业现代化侧重的是生产层面, 那么“电商+互联网”议题则侧重经营层面,也对应了上述所讲,新农人本体具有的经营思维的转变,懂得利用互联网“新农具”,将电商直播等作为一种“新农活”,助力乡村振兴。

因此,透过与新农人议题关联强度较大的前几项议题,可知《人民日报》对新农人议题进行报道时,先侧重于整个社会是如何支持这一新兴人群的发展。通过检索人民日报电子数据库的新闻报道,本研究发现《人民日报》上对新农人的表述最早出现在2014年9月30日的报道《“农青F4”:四朵“奇葩”闯天下(青春热线)》中,从那时起,新农人群体逐渐受到社会的关注。

不难得知,强关联议题呈现的逻辑为给予新农人社会支持、强调新农人的赋能作用,包括农业现代化生产与展开电商直播等互联网经营。强关联议题的生产实践也说明了《人民日报》在新闻报道过程中所展开的议程设置。

当然,一些细微的议题也同样值得关注。如社会就业议题,则将新农人作为一种职业来联系起来,说明回返乡就业、创业是一种值得认可的就业形式。

(二)议题关联呈现策略

那么,了解新农人议题与其他相关议题的关联程度后,新农人与其余14个议题之间的关联是如何呈现的?研究引入梵·迪克的新闻话语和甘姆森的诠释包裹,搭建分析框架,进一步讨论议题关联所采用的话语表达策略。

在《作为新闻的话语》中,梵·迪克将新闻作为一种话语来进行分析,拓展了新闻报道研究的新范式[12]。新闻话语需要放在新闻框架之下,以影响受众对于事件的理解与认知。陈阳认为,框架分析可以应用在新闻生产领域[13]。关于新闻框架,甘姆森等人提出媒介框架分析方法,即“诠释包裹”。他们将“诠释包裹”分成框架装置和推理装置,其中框架装置包括隐喻、范例、警句、叙述、图像,推理装置包括根源、结果和呼吁[14]。甘姆森等人认为,报道话语中的修辞、叙事等表达手法可以被想象成一套话语包裹,用以赋予某个议题以意义[15]。费尔克拉夫提出,一个富有意义的文本是通过情节、句子等方式,将文本内容连贯起来,这是文本具有的连贯性属性[16]。因此,综合以上研究者的讨论,本文试图总结出新农人议题与其他议题之间的话语表达策略,分别为隐喻话语策略、范例话语策略、叙述话语策略。

由于样本数量较多,一一概括统计并不现实,因此,本文挑选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作为例证,分析总结出相关话语策略。

1.嫁接:隐喻话语框架的意义转移

隐喻被认为是语言当中最根本的特征,也是思维表达的另一种表现。事物往往难以理解时,研究者会寻找一个新的替代体进行阐释,即隐喻话语易于创设类比的语境,从其他事物中选取一个概念,解释现有事物,从而将两者之间的关系连接起来,形成新的意义理解[17]。一般来说,隐喻之后的文本表达,更加容易被读者所理解。

在叙述乡村振兴人才资源议题时,以《打造“带不走”的人才队伍(人民论坛)》[18]为例:

乡村人才振兴任重道远,既要结合农业实际培养善经营的“农创客”、懂技术的“新农人”,也要跳出农业挖掘良工巧匠、创业能手,还要选好用好农村发展“领头雁”、乡村治理“好把式”。

从上述例子得知,新闻报道文本将新农人比作“农创客”“领头雁”“好把式”等,以隐喻带来的意义“嫁接”,使得新农人议题与乡村振兴人才资源联系起来。反观现实中,乡村振兴战略在落地实施时,人才同样是乡村重要的“法宝”,是必不可少的资源要素。隐喻话语策略带来的“嫁接”强化人才资源重要性的意识,以影响受众对于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视。乡村振兴需要引入人才,助力乡村社会发展。

以《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人民时评)》[19]为例:

……进一步汇聚起现代资源要素的合力, 将人才、资金、技术等拧成一股绳,让新农人带动形成更多的“科技共同体”,为农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2021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十四五”开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抓好粮食生产,稳住“三农”基本盘意义重大。

“进一步……注入新活力”一段讲述新农人议题,紧接着其段落借用“基本盘”喻体资源,与新农人为现代化农业建设做出的贡献进行关联,强调新农人作为乡村振兴人才资源中的重要人物。“基本盘”意味着是修打地基时的基础砖头。借用此喻体,新农人议题与农业现代化相联系,进而和现代化建设产生关联。当然,新农人出现并非是影响农业现代化的唯一因素,但是通过话语之间的连贯、修辞的意义表达,建构了议题之间的关系。可以得知,通过喻体的转换与嫁接,新农人议题与乡村振兴人才资源议题获得关联。

通过上述两个案例分析可知,议题之间产生关联时,会利用到喻体资源的方式来进行转接。喻体既可以是新农人议题本身产生的,也可以从其他议题产生。从分析的样本来看,借用隐喻话语表达策略来构建联系的议题,多从14个议题中产生,乡村振兴人才资源议题输出的喻体资源占据多数。

新农人作为一种身份象征符号,极易产生喻体。因此,《人民日报》新农人新闻报道中的其他议题,也易于借用喻体资源来进一步阐释新农人的身份,强调该身份对于乡村振兴发展的作用。议题之间如何产生关联,隐喻话语策略提供了方法样式。

2.典型:范例话语框架的事实突显

范例往往是新闻报道中选取的一个典型案例,用以突出某个主体的具体特征。它通过突出事物特征的方式,帮助读者快速获取信息,也利于读者将两个以上的主体联系起来。

以主题新闻报道《李海平赶集》[20]为例,该报道刊发在当日头版,为一篇短通讯,绘声绘色地记录新农人李海平参加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时的场景。《李海平赶集》中体现出智慧农业子议题和新农人内在精神驱动力子议题,分别概括则为农业现代化议题与乡村振兴人才资源议题。

阅读文本的描述得知,新闻报道通过塑造李海平的人物形象,将他身上具有的新农人身份特征联系到两个子议题,意在向读者说明新农人议题会与农业现代化、乡村振兴人才资源相关。

以非主题报道《三地同心 乘风破浪(大湾区 大未来)》[21]为例:

在江门,来自香港的罗伟特、梁立锋、谭慧敏组成“鱼菜共生创业团队”,当起了“新农人”。如今,他们的大棚年产优质有机蔬菜50吨,收到了不少企业的合作意向。“最大的感受是广东的空间特别大,不只是做实验和建设的空间,更是我们未来发展的空间。”罗伟特说。

上述段落中除体现新农人议题外,还有创新创业议题、社会环境支持议题(未来发展空间子议题)。该报道借用罗伟特等新农人的典型例子,塑造出新农人的形象,再加上他们作为被建构出的新农人身份而突出的创新创业行动、畅想未来发展环境的话语,使得一系列的文本意义得以连贯,不同议题之间获得关联。此话语逻辑,恰恰能让读者自然而然地将新农人和创新创业品质、未来发展空间等进行联系。

新农人作为被媒体建构出来的行动者符号,该群体所体现出的典型案例特征,恰巧作为一种话语呈现策略,将文本间的议题联系起来。同时,在国家重要战略背景的影响下,新农人议题应与哪些议题产生关联,建构哪些社会现实成为新闻生产者关注的重要问题意识。借用特定的示范例子,能够让新农人议题与创新创业议题等产生关联,新闻生产者进而在其中突出新农人的人才资源赋能作用,以丰富报道文本的意义。

3.故事:叙述话语框架的细节刻画

大数据时代最显著的特点在于数据量增多,各种工具的使用,移动客户端的应用使得数据的产生和收集比以往更加便利,新媒体的发展也伴随信息收集的高效不断完善;数据的种类更加繁多,不仅有文字,还有音频、视频、图片等,这些都构成大数据;流通速度加快,数据的存储、挖掘以及获取有效信息的速度比以往更加便捷,得益于工具智能化的改进;数据的价值密度降低,随着数据数量的增加,信息的价值并没有成正相关增加,一些信息鱼龙混杂,对新媒体的发展带来挑战。

叙述通过描述具体细节,对文本对象进行深刻的描述。描述的过程,其实就是在生产故事情节。借用故事情节中的细节话语,描述出不同议题之间的关系。

以非主题报道《就业优先,稳住民生基本盘(稳健前行开新局)》[22]为例:

走,上班去!

上云端,新农人化身网络主播,拼口才、荐好物,农产品畅销网络,收入倍增日子美。

文本的第一段中,连用三个动词,刻画了人物上班时的细节动态。第二段则紧跟着新农人的“化身”“拼”“荐”等细节描写,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新农人的状态,也突出新农人身份是作为一种职业形态而出现的。因此,此处的细节话语呈现,将新农人议题与包含职业身份(子议题)的社会就业议题联系起来。此处议题的关联,则是通过故事细节来刻画出来的。

除了社会就业议题上,新农人议题还通过细节与农业现代化议题相关联。以主题报道《新农人,的确能(倾听)》[23]为例:

上述段落通过“大水漫灌”“水肥一体化”等细节的前后对比,恰恰就是故事情节中的冲突叙事。该叙事表达也易激发受众的兴趣。通过此类话语叙事,以细节描述作为纽带,创业青年(新农人)与绿色农业(农业现代化生产)建立起了联系,即新农人如何参与到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因此,故事化的细节话语表达逻辑在于,将新农人的生产实践,嵌入到农业现代化发展中。

通过以上案例分析,本文发现,叙述话语的表达虽然平常化,但其在处理议题之间的关联中,发挥作用。此外,细节性话语的表达形式,能够提升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把主体与客体真实性的表达与关联呈现,能让读者获得一种具体可观的在场实践,强化文本劝服功能的力度,即对受众的认知框架产生影响。

四、结论与讨论

《人民日报》新农人报道建构了什么议题?议题之间的联系是如何呈现的?关系的建构语境给受众带来什么影响?基于上述的统计与分析,《人民日报》新农人报道中,建构了14种议题。新农人议题与14种议题通过隐喻话语表达、范例话语表达、叙述话语表达等三种话语策略建构起关联。这三种策略的体现强度,也随着新农人议题与各议题之间强度相关联。强度越大,相关的话语表达策略则越明显。

新闻报道生产议题,无非是对议题的主动设置,影响受众的接受框架。那么《人民日报》中新农人报道产生的议题是否影响了受众?经过分析统计,《人民日报》新农人报道建构与新农人议题相关联的议题,大多呈现积极话语状态,建构出新农人积极进取、具有良好思维等正面形象。但也有少部分议题的建构是保持着客观态度,如大学生村官不适应乡村[24]、乡村人才存缺口[25]等议题。

整体来看,通过政策性话语,如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发展等,《人民日报》新农人报道产生的议题,以正向积极的态度影响受众,即把新农人作为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人才给予关注与支持,以关键节点人物,实施“先富带后富”的乡村振兴策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持续推进,通过不断把握新的发展契机,提高农村农业生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因此,在受众的现实基础上,实际上经历了乡村发展持续向好的经历,如驻村干部进村扶贫、大学生村官入村等。并且,近几年来的中央一号文件均涉及“三农”问题,农村农业领域颇受关注。由此可知,涉及乡村振兴议题,受众的现实亲身经历基础态度比较积极。

此时,经《人民日报》对新农人议题进行的一系列关联议题构建,搭建了认识新农人的完整印象平台,加强受众原有的对新农人的现实认知框架,即向上、积极的态度。此类强化作用,有利于形成社会共识,对于稳定基层治理、社会治理和理解国家重要战略具有促进功能。

新农人作为符号身份与行动者,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在全国大部分的农产区尤其是边远农村地区,新农人群体依旧普遍稀缺。因此,要把人才振兴放在乡村振兴的首要位置,需要通过不断完善人才引入机制和本土培育机制,强化乡村人才支撑。新农人作为乡村发展的生力军,要使用“外引”“内生”两种策略,推进农业人才供给侧结构改革,助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进程不断深入。关注这一群体在议题关联及其话语中的呈现策略, 也有一些现实关怀。

猜你喜欢

新农关联议题
“新农人”直播 带火农产品销售
奋进新时代 一起向未来 “农行杯”第六届“三晋新农人”创业创新竞赛活动圆满落幕
21世纪以来中国歌剧批评若干重要议题述论
探究基于核心素养的议题式美术教育
给奶奶拍时尚大片的“抖音新农人”
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一带一路”递进,关联民生更紧
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奇趣搭配
智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