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法悬谈

2022-10-21苏渊雷

大学书法 2022年5期
关键词:草书书法

⊙ 苏渊雷

书法在中国,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它的线条勾画之美,正表现了伟大的中国人民的美术天赋。殷商的甲骨文与钟鼎彝器上的铭文,十分细丽。两周的金石铭文(如石鼓的流丽和齐罍的遒劲),在书法与内容上,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自六书分而《说文解字》以出,自篆法作而章草行楷又均从派生。自汉黄门令史游创为《急就章》草法,魏晋而后,即有锺繇、皇象、索靖、卫夫人及王羲之等之书。《晋书·卫瓘传》:“汉兴而有草书,不知作者姓名。至章帝时,齐相杜度号称善作。后有崔瑗、崔寔亦皆称工。杜氏杀字甚安,而书体微瘦;崔氏甚得笔势,而结字小疏。弘农张伯英者因而转精甚巧,凡家之衣帛,必先书而后练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下笔必为楷则,常曰‘匆匆不暇草书’。寸纸不见遗,至今世尤宝其书,韦仲将谓之‘草圣’。”又《索靖传》:“靖与尚书令卫瓘俱以善草书知名,帝爱之。瓘笔胜靖,然有楷法,远不能及靖。”从知作草如真,乃汉晋相承草法。

其时北派以索靖为首。书体崚嶒,苍劲雄浑。南派以王氏羲之、献之父子为首。笔意秀发,变化多姿。总之,隶法变草,神明洞达,洒落飘扬,深得文字组合自然之妙。

自章草不振,王羲之与其从弟洽的“今草”,代之而兴。今草韵媚宛转,因以大行于世。草书遂一变再变,而为钩锁连环之状,于是“狂草”作矣。其字拔茅连茹,上下牵连,即世所谓“一笔书”,盖始于张伯英(芝)变化崔(瑷、寔)、杜(操)之法。王献之深得其旨,继之者为羊(欣)、薄(绍之),而成于唐张旭、僧怀素及高闲等之手。虽其间有梁萧子云及隋智永。唐孙过庭等之书,亦推崇草隶,仍存章法于什一,无如风气既成,势难为力,章草之法不绝如线。今观右军笔迹,无论《兰亭序》《十七帖》《澄清堂》《淳化阁》诸刻,其书法均一近于隶;而存篆籀古隶于其草书者,尤不乏例证。唐初,太宗李世民草法多芟冗笔,犹存隶意。逮至欧阳(询、通)、虞(世南)、褚(遂良)、陆(柬之)、薛(稷)诸家并出,遂转作正、行书,蔚成书道的大观。其后颜真卿、柳公权出,综合前人所长,自出新意,使楷法更趋于完备。

至宋有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有赵孟,明有董其昌,名家辈出,皆沿此勿衰。清则刘石庵(墉),早岁亦从赵、董入手,壮岁用功颜鲁公、苏长公,晚岁潜心北朝碑版,参会古今,自成一家,号称集帖学的大成。自邓石如、包慎伯倡北碑,风气大开。一时如何绍基书根篆分,会通颜(真卿)、李(邕),晚更好摹欧阳率更父子;而伊秉绶出入汉隶,自成机杼,在清代三百年间书家中,别开沉雄峭拔一派。看来南北碑帖之学,渐趋完形综合之途。

而历代碑学、帖学的提倡,更为中国书法提供了一份丰富多彩的宝藏。

苏渊雷 草书 《故国神游九百秋》诗

有关学书方法,如卫夫人《笔阵图》、王羲之“永字八法”,及《书论》上所阐述“字贵平正安稳”“先须用笔,有偃有仰,有欹有侧有斜”种种道理,以及“起笔欲斗峻,住笔要峭拔,行笔要充实,转笔则兼乎起住行”等说法,均为世人所悉知,此不赘述。现仅就前人定论,间加己见,补充几点以供参考。

(一)凡学书须先学用笔。用笔之法,不外双钩、回腕、掌虚、指实诸点。以无名指倚笔则有力,最为可行。

(二)古人学书不尽临摹。每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时可随人意。学书既成,且养于心中,无俗气然后始可出以示人。凡作字须熟观魏晋人书,会之于心,使心不知手,手不知心,得心应手,渐近自然。

(三)所谓“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书如其人,人俗书亦俗。因之读书阅世,十分重要。

(四)章草之书,字字区别。张芝变为今草,加其流速,拔茅连茹,上下牵连;或借上字之终,而为下字之始,奇形离合,数意兼包。所以张芝今草称为“一笔书”。

(五)《书谱》论真草,最为扼要。所谓:“趋变适时,行草为要。题勒方畐,真乃居先。”“真以点画(实体)为形质,使转为情性(气韵);草以点画(成字)为情性,使转(成形)为形质。”“伯英不真,而点画狼藉;元常不草,使转纵横。……虽篆隶草章,工用多变,济成厥美,各有攸宜。”所以“笔有方圆,法兼使转”。书道广大,一言可尽。

(六)“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然后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枯劲,和之以闲雅。故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这就是右军“作草如真,作真如草”的极致。

现在再论风格面貌。

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有云:

仓颉鸟迹既茫昧,字体变化如浮云。陈仓石鼓又已讹,大小二篆生八分。秦有李斯汉蔡邕,中间作者寂不闻。峄山之刻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苦县光和尚骨立,书贵瘦硬方通神。

杜甫论书,首拈“瘦硬通神”四字。张怀瓘《书断》,亦称皇象《天发神谶碑》为“沉着痛快”。后来东坡独云:

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

其实杜指篆隶言,东坡以行草言,各有所当。徐浩亦云 :“初学之际,宜先筋骨;筋骨不立,肉何所附?”此所以“颜筋柳骨”见称于世,正是书法基本功夫,亦即《书论》所谓“欲书先构筋力,然后装束”之意。换言之,即作书先要造成字的筋骨气力,然后再修饰笔致;必须注意起笔转笔之间,安详脱俗,字画字形之间,疏密适度。

黄山谷尝谓:“东坡道人少日学《兰亭》,故其书姿媚似徐季海(浩)。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劲,乃似柳诚悬。中岁喜学颜鲁公、杨风子书,其合处不减李北海,至于笔圆而韵胜,挟以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之气,本朝善书,自当推为第一。数百年后,必有知余此论者。”从知每一书家风格的多样化,前后亦有所不同。

至如张长史之“折钗股”,王右军之“锥画沙、印印泥”,颜鲁公之“屋漏痕”,怀素之“飞鸟出林,惊蛇入草”,索靖之“银钩虿尾”,皆是各家书法艺术特色不同的形象化的概括。乃至张旭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黄山谷观长年荡桨、群丁拨棹,乃觉书法稍进,都可说明每人风格面貌的形成,各有其特征与来源。总之,气韵生动,阳刚阴柔,优美壮采,各具风格,与其本人的学问修养、社会经历息息相关。

最后,谈谈书法家的修养与为人之道。

(一)王献之书《隆中对》,褚遂良书《倪宽赞》,黄山谷书《范滂传》,都是尚友古人,涵养德性,“书外大有事在”的意思,绝不是为艺术而艺术,只讲求书法的技巧而已。

(二)褚遂良因反对武则天,被贬而死;颜真卿因正义立朝反对卢杞,致被派出使李希烈,不屈而死。这些都是正义凛然、溢于文字之外的典型。

(三)世传南宋张孝祥中状元后,谒秦桧。桧语之曰:“上不唯喜状元策,又喜状元诗与字,可谓三绝。”又叩以诗何所本?字何所法?张正色对之曰:“本杜诗,法颜字。”桧笑曰:“天下好事,君家都占断。”(见《齐东野语》及《四朝闻见录》)这一事突出书家的风范。

(四)《书谱》一段,尤见精彩:

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岂惟驻想流波,将贻啴喛之奏;驰神睢涣,方思藻绘之文。

这就将书写之人与书写内容,情想无碍,天人合抱,得到极深极大的一致了。

(五)“是以右军之书,末年多妙,当缘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子敬以下,莫不鼓努为力,标置成体,岂独工用不侔,亦乃神情悬隔者也。”包世臣谓:“鼓努者屈铁抽刀之类,标置者让头舒脚之类。”正是一般书家所不易避免的。

上举若干例子,均可说明人书俱老,物我两忘,渐近自然,恰到好处的境界,都不是轻而易举、一蹴可就的。至于刚柔合体,婀娜多姿,通过线条的组合,一笔有一笔的姿势,一字有一字的结构,一行有一行的行气,一章有一章的章法,线条有曲直、疏密、粗细的不同,通过轻重、高低、缓急的动作来体现和配合变化,那更是书法艺术家所应心领神会,通过实践,发挥创造,终身追求的理想,这里就无法详述了。一得之见,聊供参考。

猜你喜欢

草书书法
书法篇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康里巎巎草书谪龙说卷
书法欣赏
录清·孙枝芳诗(草书)
自作诗(草书)
《阳泉 草书赋》
书法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