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医科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互动研究

2022-10-21

西部学刊 2022年14期
关键词:医科医学教育立德

尚 伟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共建共享、全民健康”的目标。2018年教育部提出加快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加强“新医科”“新农科”“新工科”“新文科”建设,新医科被提及且成为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抓手,成为提高人才质量,促进全面发展高等医学教育的新型教学理念。新医科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具有共同的价值意蕴,均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面向,且应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共同构筑全员全程全方位协同育人效应。

一、新医科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内涵

(一)新医科课程思政

新医科根植于时代发展的新要求之中,与医学事业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挑战关系密切,是后疫情时代医学发展的新需求,也是健康中国战略驱使下提出的新任务。不仅对医学教育未来的发展具有导向作用,更对医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新医科要求医学从“生物医学科学为主要支撑的医学教育模式”向以“医文、医工、医理、医X交叉学科支撑的医学教育新模式”转变,培养在人工智能背景下,运用交叉学科知识解决医学领域前沿问题的新型人才。要求具备新的医学教育建设理念,实现从以往的疾病诊疗提升拓展至预防、诊疗与康养全周期,从以疾病治疗为中心转变为以健康促进为中心,新医科多学科交叉的专业特征也要求更加注重医学教育发展的价值面向,学科育人、立德树人的价值目标更加明确。育人工作不再是某一课程或某一教师群体的事情,而是所有教师,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的结果。因此,作为医学教育发展的创新形式,新医科始终立足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且更加注重通过医学学科的交叉融合、人工智能的运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面对全新的医学教育发展路向,在课程维度应积极思考如何培养适宜时代发展需要的医学人才这一根本问题,在教师层面应深入探索如何将知识的传授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有机结合起来的现实路径,新医科因其自身的科学性、时代性,在这方面优势明显,并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围绕“立德树人”,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高等教育教学全程,努力实现教学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开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局面。医学院校纷纷从医学专业课程中挖掘思政元素,开始探索医学与思政的有机融合,在医学人文素养的培育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下了功夫,但医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均有很大局限,其中表现最突出的就是缺乏明确的教学理念作为指引。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及变化,新医科课程思政较之以往的医学专业课程思政,其理念更加明确、内涵更加清晰、领域更加广泛,提出医教产研协同育人机制,探索多层次、多领域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医学生救死扶伤的道术、心中有爱的仁术、知识扎实的学术、本领过硬的技术、方法科学的艺术(简称“五术”),使之成为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人民健康守护者。新医科课程思政较之以往的医学专业课程思政在具体的思政元素融入路径上逐步从单一的获取路径转向多学科镶嵌融合过度;在内容的选择上也更具时代特色,更加契合医学生自身的发展需求;在协同育人理念的贯彻上,新医科课程思政涉及学科门类和价值面向也更加广泛,能够给予学生提供更多课程价值目标选择。因此,新医科课程思政建设对于医学生知识能力提升和学习兴趣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培养医疗卫生事业所需全面发展的医学人才具有重要意义,这与思政课程在价值目标上具有一致性。

(二)医学院校思政课程

作为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思政课程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面对愈益复杂的国际国内局势,要与时俱进,不仅要在理论维度把准时代的脉搏,更要在现实维度从不同的面向将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将新时代青年学子培养成为可靠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通过思政课程,熟悉并掌握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增强政治本领、思想本领、行动本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鼓励大学生将所学、所思、所为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医学院校思政课程更要在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上下功夫,不仅要考量思政课程对于专业院校的重要意义,更要在思政课程本身的理论和实践维度下功夫,并积极考量二者的互动关系。做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在新医科背景下的同向同行。

新医科课程思政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方面,均为思政课程拓宽了育人边界,具体而言,提供了众多育人的路径和价值载体。将思政课程与新医科背景下的医学学科属性相结合,是培养热爱祖国、服务人民、敬畏生命、救死扶伤好医生的重要抓手。

二、新医科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互动逻辑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思政课程的根本目标,也是新医科课程思政的价值遵循。这成为了新医科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逻辑互补的根源所在,基于此根源,二者在理论逻辑上的互补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维度。

(一)新医科课程思政的载体可拓宽思政课程价值载体的样式

以往大学生思政理论获取渠道主要依靠思政课程这一单一载体,其政治思想和价值观的形成主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达到目的,但在医学院校,由于医学生自身学情的特殊性,思政课程通过抽象的理论达到育人的目的效果有限。这主要体现在,思政课程相较于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由于缺乏与其他学科课程的互动,导致难以正确地把握其他学科、学情的特殊性,教授内容与受众学生的契合度不高,内容固定且形式单一。然而,形式终究是内容的载体,好的载体可使内容更易被受众群体接受,价值载体对价值观的形成与否有重要的影响。所以就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而言,抽象的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育人目的的实效上自然就会大打折扣。新医科课程思政很好地弥补了思政课程的局限,拓宽了思政课程的视野,形成了协同效应;这种协同性落实于课程单元则具体表现在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的互动上。

在教学方法上。虽然教学方法在课程间表现不同,知识目标在课程间差异较大,但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知识目标体现的价值本质确是一致的,且目的都是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所授知识内容,作出正确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新医科课程思政的知识目标是有别于思政课程的,所以在知识目标的教授过程中,不同的知识结构决定了教学方法是不同的,但由于二者均是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均是将育人和育才相结合,因此二者都具有共同的价值目标。所以在教学方法上,即使知识目标各有差异,但二者由于共同的价值目标,提供了教学方法可以相互借鉴的可能,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教学方法的边界。在教学资源上,新医科课程思政的教学资源更为丰富,既具有思政课程所没有的专业优势,也具有思政课程所没有的师资优势,何以理解这两种优势?首先,新医科课程思政的课程门类众多,价值目标更为具体且面向非常广博,不同的课程体现不同的价值面向;其次,医学专业课程师资力量充足且学科背景各异,这种差异在理解和表现价值目标的维度上都是不同的,在对学情的把握也是不同的。新医科课程思政利用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价值表现形式是十分独特的,这种独特性是由于课程属性所决定的,但并不妨碍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反而改变了仅仅依靠思政课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面。因此,教学方法与教学资源的互动,成为新医科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抓手。

(二)思政课程的课程属性决定了对新医科课程思政的引领示范作用

新医科课程思政在育人目标上和思政课程是一致的,但在现实的课堂教授中,却往往不尽如人意,主要归因于授课主体和课程属性缺乏思想政治理论的引领。对于授课主体而言,相对缺乏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对思政元素深刻内涵的把握相对困难,导致一部分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时表现出肤浅、机械、甚至曲解原有的思政内涵,或将课程思政当成教学任务去完成且不考虑成效。开展这类课程思政是十分有害的,不仅使新医科课程思政无法达到预期的育人效果,还会使学生对思政课程产生消极的情绪。就课程属性而言,新医科课程思政的“课程属性”决定了思政元素无法像思政课程一样具有十分清晰的理论逻辑。因为,新医科课程思政均有特定的载体,通过这些载体挖掘的思政元素无论是元素本身还是元素间的逻辑,都呈现出相对独立性,而教师将思政元素生搬硬套于课程载体之上,无法系统地理解思政元素间的逻辑和元素与载体的内在关系,导致无法将“思政之盐”恰当且适度地融入“课程之水”中,学生在课堂上也无法真正地体味思政味道。

解决由于授课主体和课程属性造成的困境,首先在理论逻辑上应该明确,新医科课程思政是通过包括思政课程在内的所有课程来实施的,不能将新医科课程思政简单地看成仅仅是专业课程的任务。而新医科课程思政的专业课程属性的不同,也仅仅是价值目标载体的不同。所以即便每个载体都体现孤立的思政单元,但每个思政单元背后一定有深刻的理论逻辑作为支撑,这种理论逻辑的挖掘仅仅依靠专业课程教师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密切互动。思政课程有着完整的思政体系,价值目标的层级分明,内涵明确,并具有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思政理论教育。例如,本科生阶段的五门主干思政课程,每一门根据年级不同所涉及的思想政治理论是有差异的,但终归指向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思政课程能够为新医科课程思政的授课主体提供理论支撑,且这种理论是完整的、系统的,能够很好地解决授课主体由于理论把握不足而导致育人功能大打折扣的问题。

三、新医科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互动的现实路径

新医科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互动的理论逻辑决定了应从转变育人理念,拓宽思政教育渠道,构建协同育人模式三方面的现实路径来增强互动的实效性。

(一)转变育人理念

新医科是适宜新时代医学发展要求的新型医学教育理念,新医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科建设等均与传统医学教育不同,更加注重医学+X交叉学科建设,强调综合化的医学教育。新医科课程思政从更广泛意义上来讲是将思政元素融合于医学教育教学中,将以往医学教育注重知识目标的讲授逐渐转变至融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上来。但是,由于长久医学教育忽视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健康管理理念,导致医疗卫生事业仅仅从诊疗、治病的环节入手,这就使得医学教育重在研究疾病,缺乏整体医学观,未能在培养医学人才的过程中树立整体的医学观,未能深刻体悟医学终究面对的是人本身,而不仅仅是人的疾病。因此,新医科课程思政首要的即是转变医学观念,既包括学生主体也包括教育主体,既包括课程体系也包括课堂环节。教育主体应认识到医学人才的培养要契合时代的需要,这里的需要更多应关注价值面向,学生主体应关注自身成长的需要,应树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观念,尤其注重医德的培养,课程体系和课堂环节注重理念的落实,要将课堂教学设计与价值元素的融入设计结合起来。另外,新医科背景下的思政课程也要转变教育观念。虽然思政课程是立德树人的主渠道,但专业院校仅仅依靠思政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课程资源是远远不够的,也是无法有效实现教学教学目标的。这就需要思政课程无论在教学主体、教学方法、教学资源上都应该契合专业院校的实际,将专业要求和思政学科结合起来,进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拓宽思政教育渠道

课堂教学是新医科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主要育人渠道,二者在课堂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时仍存在不足,主要是由于二者的课堂教学分别是两个独立的单元,即便课前在内容上和方法上有互动,课中也无法保证能够将课前的预设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课后也难以验证课前的预想和课中的实施效果,因此,拓宽思政教育渠道是十分必要的。重视思政课程参与新医科课程思政建设,充分发挥思政课程在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科研项目等领域价值示范的作用,可使思政课程不仅在课堂教学上教授思政原理,更在参与新医科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丰富价值载体。新医科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间在现实路径上的交互,所有的高校资源都可以为其所用,无论是新医科课程思政还是思政课程都应该在这些领域下功夫。

(三)构建协同育人模式

新医科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在逻辑上的互补需要二者在实践中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才能真正构建起育人的模式。“医学+X”的新医科发展路向要求建立医教融合、科教融合、校企合作,校内、校外的协同育人模式,因此必须明确新医科课程思政的方向要在政治上、核心价值上向思政课程靠拢并保持统一;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实践优势,来弥补思政课程由于通过思想政治理论的形式“以理育人”缺乏实践教学的短板。专业课程间也应打破课程属性的壁垒,在教师、课程、资源、学生、教学方法上相互协同,共享发展,形成新医科背景下专业课程间、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局面。

结语

新医科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在逻辑上的互动根源来自于二者价值目标上的一致性,表现形式实现了互补。新医科课程思政能够为思政课程提供形式和内容,具体表现在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的互动上,能够使思政课程打破以往单一的样式,突破学科间的壁垒,更具有针对性;思政课程同样也为新医科课程思政提供了价值面向,这种价值面向更具有说服力和学科的契合度,也更加适宜新医科教学理念的要求,使得新医科课程思政的价值目标改变了以往结合生硬、内涵模糊的境地,在理论逻辑上更加明确。逻辑上的互动通过转变育人理念,拓宽育人渠道,构建协同育人模式的现实路径来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①“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教育部2019年到2021年的一项计划。2019年4月29日,教育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大会在天津大学召开,会上教育部依托天津大学成立的“全国新工科教育创新中心”正式揭牌。该计划即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

猜你喜欢

医科医学教育立德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实践研究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提升医学教育能级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医校协同开展医科生医患心理教育的调查与对策
“严以修身”先立德
医科院校农村免费定向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探讨
明代医学教育纵横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