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戴明环模式在小儿过敏性紫癜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2022-10-20

中国当代医药 2022年27期
关键词:家属患儿评分

李 娟

福建省厦门市妇幼保健院儿内科,福建厦门 361000

过敏性紫癜是目前一种相对多见的血管性变态反应性病症,发病因素多是因受到病原体感染、药物作用、过敏后,导致体内出现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 A,IgA)或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G)类循环免疫复合物后,引发血管炎症反应。因此目前临床多通过科学系统的护理,来减少发病的痛苦。因患病因素的多样性,饮食种类的多样性,所以对过敏性紫癜的发病因素难以确定,因此记录饮食情况可有效的确定致敏因素。戴明循环(Plan-Do-Check-Action,PDCA)护理模式是目前一种管理型的护理方法,通过将其应用于过敏性紫癜患儿饮食护理中,可减少发病次数,加速恢复。基于此,本研究将分析PDCA 模式在小儿过敏性紫癜患儿饮食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7月至2021年7月的妇幼保健院儿内科的200 例小儿过敏性紫癜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100)和对照组(n=100)。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观察组中,男65 例,女35 例;年龄3~15 岁,平均(6.25±0.20)岁;病程30~190 d,平均(56.25±1.32)d;家属:男60 例,女40 例;年龄28~45 岁,平均(31.25±0.03)岁;学历:本科以下36 例,本科及以上64 例。对照组中,男53 例,女47 例;年龄4~15 岁,平均(6.03±0.18)岁;病程35~220 d,平均(56.30±1.30)d;家属:男62 例,女38 例;年龄29~47 岁,平均(31.27±0.05)岁;学历:本科以下36 例,本科及以上64 例。两组患儿及家属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参与研究者的家属知情同意。

纳入标准: ①依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中的相关标准确诊:高出皮面可触及紫癜为典型表现,皮疹常为对称性,四肢为主,伸侧面较多。可伴随关节、消化道和肾脏反应;免疫球蛋白IgA 少数病例增高,血清补体正常。②年龄≤15 岁;③智力正常;④沟通能力良好。排除标准:①脏器官受损;②急性发作和危重期。本研究经相关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2018022113),所有患者和家属均知情同意。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两组均采用基础治疗方法,采用抗组织胺药物,酚磺乙胺(止血敏,张家口云峰制药厂,国药准字H13024449;生产批号:180302;规格:0.25 g×100 片)综合处理,在这一基础上,加行米托蒽醌联合强的松的化疗方案(MP)15~30 mg/(kg·d)加入10.00%葡萄糖液(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51020636;生产批号:210415;规格:5%,250 ml/瓶)100~200 ml 中,60 min。

1.2.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儿采用基础护理,具体方法为由责任护理人员指导家属用药方式,相关要点,病情观察方式,饮食禁忌和院外护理对策。

观察组患儿采用PDCA 模式,具体方法为:①计划(Plan),患儿在刚入院时,由护理人员记录患儿以往的过敏史,对家属开展护理知识宣教,同时着重计划饮食餐谱,用药情况谨遵医嘱进行;②实施(Do),为保证护理模式的执行彻底,对参与研究的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出现问题及时上报和统计,且每日对用餐情况进行记录,方便后期汇总,在分析患儿的目前情况时,因患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因此饮食上的要求相对较高,为了保证饮食摄入的均衡,在病情初步发展阶段,如还没有确定致病因素时,应着重日常饮食的护理,确保患儿的营养。禁食虾蟹等容易过敏的食物,排除饮食中的过敏物质,每日询问患儿家属,对比日常饮食习惯和发病近期阶段的饮食情况,缩小致敏的范围。建立饮食计划:在日常饮食护理中,应对特异体质的患儿进行个体化饮食调整,防止暴饮暴食;③检查(Check):时刻记录检查结果,由责任护理人员将2~3 名患儿和照顾者设定为讨论组,由主治医师应用PPT 授课指导,详细向患儿和照顾者讲解出院后的管理意义,目的和方式,指导家属如何辅助患儿开展护理,讲解时间尽可能在10~15 min,讲解后收集照顾者提出的问题,进行一对一解答。责任护理人员建立微信群,向家属讲解过敏性紫癜的饮食食谱,皮肤防护要点以及成功案例;④处理(Action):循环模式完成后,记录患儿的体征同时合理开展护理干预。

两组均干预2 个月。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①比较两组过敏性紫癜疾病知识的掌握情况。为比较两组家属对疾病知识的了解情况。在干预后的两个月发放自制调查表,信度系数(Cronbach′s α)=0.70,问卷有效回收率为100.00%,考察两组家属对疾病因素、危险要素、并发症防治、需就诊情况、应对方式、药物不良反应、饮食注意要点、日常注意要点这几个方面疾病知识的了解情况,每个项目的结果包括3 个选项,分别为全部了解、部分了解和不了解。全部了解主要是家属对该项目的所有内容都十分明确,不需要人员解答;部分了解主要是家属对该项目内容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不了解是家属对该项目完全不了解,需要人员进行每个项目的解答。②比较两组家庭管理能力: 在干预后两个月应用中文版家庭管理测量量表(family management measure,FaMM)考察两组家属的家庭管理能力,量表共计包含6 个分量表,分别为认可度(5 项)、患儿的关心(10 项)、照顾难度(14项)、主观努力(4 项)、疾病管理(12 项)、家属关系(8 项),总计53 个条目,应用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从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分为五个等级,分别为1~5 分,家庭管理评分总分分值范围为0~300 分,家庭管理评分越高,提示管理效果越好。③比较两组生存质量:在干预后两个月应用儿童生存质量量表(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child quality of life scale,PedsQLTM)测定两组的生活质量,量表分别包含13 个维度,包括自我满意度、师生关系、躯体感受、同伴关系、亲子关系、运动能力、学习能力和态度、自我概念、负面情绪、作业太多、活动机会性、生活便利和其他。每个项目分值范围为0~10 分,生存质量评分总分分值范围为0~60 分,生存质量评分越高,提示生存质量越佳。④比较两组遵医嘱情况。采用自制量表评估遵医嘱情况,量表包括家属配合度、用药依从性、饮食依从性三项因子,每项总分20 分,分数越高则依从性越佳。量表内部一致性Cronbach′s α=0.853。⑤比较两组统计两组情绪状态,包含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一项量表总计项目20个,一个条目依据1~4 分打分,每一条目相加总得分×1.25 为标准分。分数越低表示为焦虑和抑郁越轻。⑥比较两组皮疹消退时间。在护理2 个月后评定。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家属对疾病知识的了解度的比较

观察组家属对疾病因素、危险要素、并发症防治、需就诊情况、应对方式、药物不良反应、饮食注意要点、日常注意要点了解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家属对疾病知识的了解度的比较[n(%)]

2.2 两组干预前后家庭管理评分的比较

两组干预前的家庭管理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2 个月的家庭管理评分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前后的家庭管理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2 个月家庭管理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家庭管理评分的比较(分,±s)

2.3 两组干预前后生存质量评分的比较

两组干预前后生存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2 个月的生存质量评分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干预后2 个月生存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生存质量评分的比较(分,±s)

2.4 两组遵医行为评分的比较

观察组家属配合度、用药依从性、饮食依从性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4)。

表4 两组遵医行为评分的比较(分)

2.5 两组干预前后家属情绪评分的比较

两组干预前家属各项焦虑、 抑郁情绪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家属各项焦虑、抑郁情绪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5)。

表5 两组干预前后焦虑情绪评分比较(分,±s)

2.6 两组皮疹消退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皮疹消退时间为(4.20±0.20)d,短于对照组的(8.21±1.0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515,P<0.001)。

3 讨论

PDCA 循环模式是目前常见的护理质量管理方式,PDCA 循环护理的操作性相对较强。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家属对疾病知识的了解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其是家属对疾病危险因素的分析中,观察组家属对疾病因素了解度为99.00%,高于对照组(58.00%);同时观察组家属关于疾病因素、饮食注意要点和日常生活注意要点的了解度均较高,而对照组相对较低。这一结果说明,通过持续系统的专业引导,随访看护,能够显著提升患儿家属疾病认知的能力,进一步保证患儿疾病的稳定,也因此说明PDCA 循环模式可有效提升家属疾病知识掌握度。分析这一因素可能是因本研究中,PDCA 循环模式的内容相对全面,随访时间久,护理模式上更加灵活。同时在护理组织模式上,可灵活通过提问、交流、沟通的形式,制作家庭管理指南,开展出院指导,这些方式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可最大程度帮助患儿和家属获取更为多样化的照顾经验和情感引导。同时本研究还说明,在家庭应对的方式,主要药物的不良反应上,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完全了解度还不高,相对较低,说明本研究中家属对疾病的理解能力较低,且对于对反应的记录,诱发因素的了解,并发症的判定上,需要在日常的照顾中逐渐掌握和了解。

同时本研究通过对家庭管理能力评分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干预前的家庭管理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家庭管理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PDCA 循环模式能够提升患儿家属对患儿和疾病的关注度,增强管理疾病的投入精力,照顾者参与疾病的参与程度,分析主要因素在于:①PDCA 循环模式通过随访跟踪深入的形式,了解过敏性紫癜患儿家庭照顾流程,管理疾病的应对方式,督促照顾人员日常照护的渠道,同时让患儿家属更进一步明白治疗依从性的重要性,进一步强化家庭管理能力。②PDCA 循环模式将照顾人员对疾病的了解程度,管理方式,日常照顾方式,家庭关系更进一步了解。③通过互动、交流、指导的形式深化家属对疾病的了解,通过指导家庭的分工来降低照顾困难程度,达到提升照顾者管理能力的目的。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两组干预前的生存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2个月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前各项焦虑情绪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各项焦虑情绪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皮疹消退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通过PDCA 模式后,在出院前即能够帮助照顾者做好心理准备,从而提升家庭管理能力。

综上所述,PDCA 模式在小儿过敏性紫癜患儿饮食护理中的价值明显,可显著提升家属对疾病的了解度,同时降低疾病的复发率,这对于临床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家属患儿评分
车联网系统驾驶行为评分功能开发
小儿肺炎护理4重点
维生素D联合GnRHa在特发性性早熟患儿中的应用
“互联网+医疗健康系统”对脑卒中患者HAMA、HAMD、SCHFI评分及SF-36评分的影响分析
APACHEⅡ评分在制定ICU患者护理干预措施中的应用研究
小儿惊厥不要慌,记住这些护理知识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北京少儿散打比赛采用评分赛制刍议
朝韩红十字会商讨离散家属团聚
白血病·患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