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境+体验:现场报道课堂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2022-10-20○梁

新闻世界 2022年10期
关键词:现场报道演播室策划

○梁 波

广播电视学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广播电视新闻采访》是在新闻采访学共性理论的基础上,系统介绍广播电视媒介新闻采访独特的工作特性、基本流程、主要方法和报道理念的专业必修课程。通过这门课程,使学生不但了解广播电视新闻节目采访的主要流程、基本规律,掌握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更帮助他们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在《广播电视新闻采访》课程的教学实践环节,通常采用集中时段,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自主策划选题,实施外拍采访,完成后期编辑制作的固定模式。然而,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模拟采访实践,改变传统的讲授灌输,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提升课堂的活力?本文对此进行初步探讨。

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引下的课程目标定位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新闻传播领域科学的理论体系,经历了百余年的发展、演变、创新,又吸纳了数字时代的技术表达方式,形成了其与运行环境高度契合的话语框架。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在新闻传播领域的集中体现,是完整科学、开放创新、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在《广播电视新闻采访》课程教学中,可以结合每一讲的主题内容,选取体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彰显时代风貌、中国精神、中国价值的典型电视新闻采访报道案例,通过案例启发和小组核心环节采访报道体验,增强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凝聚学生的爱国情感、民族自豪感。同时通过小组成员的角色体验报道,提高学生的新闻价值鉴别、议程设置和话语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认真尽责的职业精神和精诚协作的团队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

电视新闻中的现场采访与出镜报道,也是移动互联时代媒体记者必备的采访报道技能。《广播电视新闻采访》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讲授记者出镜报道和现场采访的功能意义、报道理念及实施策略。通过案例分析提升学生对新闻现场发现、话语表达与舆论引导的综合执行能力。是否能够在现场发现新闻,挖掘新闻,并主题鲜明、理性客观、自如地表达新闻,是衡量现代记者专业素养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而驾驭这些重要技能的关键要素就是课程最核心的理念培养目标——记者高度的政治责任心、强烈的喉舌意识、勇于担当的引领与守望使命。

笔者在《广播电视新闻采访》课程中尝试融入的“思政”元素为:中国精神、道路自信、使命担当。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三个层次的目标框架,即知识层、技能层、理念层。知识层:案例引出现场报道的新闻信息传播内容、采访准备和主要流程;技能层:通过小组合作,根据任务分配,搜集整理具体的报道资料,策划报道重点和形态方式;理念层:通过典型案例的讨论和体验报道实践,理解国家巨大变化背后的内在驱动力,媒体采访策划的主题传播,记者报道的职业精神,以及主流媒体传播时代强音、讲好与传播好中国故事的责任与担当。

二、建构主义视角下,案例+讨论+角色体验驱动的“三步走”规划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应当以学生为学习的中心,教师作为引导者为学生提供贴近生活的语境和语料,让学生在头脑中主动构建知识。作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种实践模式,支架式教学主张教师扮演建筑业中的“脚手架”角色,为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提供框架支撑。这种框架是指一种可以用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促进问题解决和辅助知识意义建构作用的概念性框架。

(一)突出学生主动性的教学方法支撑

1.案例引导

根据授课内容,选用主流媒体反映“奋进中国梦、贴近人民群众、传播中国形象、传递民族精神”的电视现场报道案例串起课程的知识点、技能目标和思想理念。

2.小组讨论策划

围绕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设计1-2 个话题和任务,通过小组收集信息,讨论分析,策划内容,理解并掌握其中的技能要点和价值理念,得出心得体会与观点。

3.角色体验报道

根据教学目标,结合案例中可行的重要实践环节,布置采访报道体验任务。学生按照媒体实际的流程与组织架构,分小组根据策划内容,体验不同点位记者、演播室主播的角色,协作完成团队报道任务。

(二)融合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手段支撑

课堂上通过观摩经典案例视频引入主题内容,教师通过PPT介绍主要知识点,并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在学生得出统一认识之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体验报道任务。学生可以对比实际报道案例,讨论小组体验报道的重点和传播内容。此外,借助线上学习平台APP的讨论、选人、投票等功能,完成话题讨论和小组创建的互动。

三、接近性内容语境提供,激发学生主创互动的实践课堂

(一)引入突出地域接近性的典型新闻

2021 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笔者选取央视策划直播的重大主题报道《今日中国》作为引入内容,提高学生对重大主题报道议程设置和报道策划的初步能力感知。

《今日中国》于2021 年5 月10 日上午10 点在央视新闻频道开播。该节目每天多视角、全方位展现我国的一个省(区、市)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笔者选择了5 月11日播出的《今日中国·天津:津城逐梦勇立潮头》。首先,让学生们观看其中几个典型的现场报道新闻片段,梳理记者出镜报道的典型现场和展示的主要成就内容;同时思考自己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和取得的突出成就,自己最想向大家展示的家乡的变化和故事是什么?初步凝聚学生爱国、爱党情怀,增强他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二)注入核心内容,凝练概念统摄下的价值框架

1.大国形象、大国精神的话语语料展示

在讲授记者出镜报道时,主要讲授现场出镜报道的功能意义、呈现内容和话语叙事视角。在功能意义方面,记者出镜报道可以提高媒体的权威性、可信度和传播力、影响力;所要呈现的内容在于现场的新鲜事实动态与价值重大的背景信息;出镜记者现场报道的叙事视角是统领报道话语,影响报道风格的重要因素,由采访的深度和广度决定。重大主题新闻的现场报道要注意采访的深入和充分准备,呈现灵活自如的“全知视角”和“内视角探索”报道。

在讲授这部分课程时,笔者特别选取了2020 年国庆假日期间央视新闻频道推出的大型直播节目《坐着高铁看中国》的第一期节目作为讨论和实践体验的案例。第一期节目是从北京、上海、广州三地乘坐高铁出发,奔向共同的目的地武汉,从出发前的高铁站,到行进中的列车,沿线城市的生产生活、节日气氛,再到最后到达武汉这座英雄的城市,通过新闻报道展现中国速度、中国之美、中国力量,并展现疫情过后国家的活力复苏。节目从节日乘车出行切入,借铁路线串联起经济社会发展的地理线和动人暖心的故事线,营造轻松愉悦、温馨祥和的节日氛围,反映来之不易的发展成就,展示历经风雨磨砺出的民族自信心、精气神。以“中国速度”享受“中国之美”,以高铁这张“中国名片”解读背后的“中国实力”和“中国精神”。这个案例的分析和采访体验不仅要让学生关注到新闻现场报道的点位策划、内容呈现与表达,更希望学生通过信息收集、分析和传播,树立正确引导舆论的政治意识、爱国意识和责任意识。

2.传播中国,提供发现身边故事+话语表达的展示框架

结合《坐着高铁看中国》的第一期节目,笔者根据现场演播室和直播点位的类型,设计三个报道矩阵,分别是演播室、高铁始发站、沿线城市和终点武汉。将学生自由组合的9 个小组通过自选和分配协调的方式选择归属的方阵,并按方阵报道要求进行内容策划与报道。具体安排和要求如下:

(1)演播室:体验演播室主播与导播的角色;负责节目开场、中间各点位串联、结束总结的三个主要串联报道任务。要求:根据报道时间和其他小组选择的城市地点,确定报道重点和串联词。

(2)高铁始发站:体验高铁站直播点位的记者角色。负责在北京西站、上海虹桥站和广州南站的出镜报道以及高铁列车行进中的现场报道。要求:广泛搜集并查阅从北京、上海、广州三地出发到武汉的高铁线路信息、特点、历史沿革;确定高铁出发前的报道点位、现场报道重点和内容,并在连线实践中脱稿报道;研究所在线路高铁列车的特点和节日活动,行进中连线时做现场报道或采访。

(3)沿线城市和终点城市武汉:体验三条高铁线沿线城市点位的出镜记者角色。负责在三条高铁沿线选择重要的、有特色的城市,并搜集其地标性、代表性的建筑、环境作为出镜报道地点,呈现与主题内容相符的新闻性信息传播。选择在终点城市武汉的小组同沿线城市点位选择相同,但注意疫情后城市活力展现的具体切入点的内容选择。

(4)直播报道的流程图:演播室开场——连线北京西站记者——连线上海虹桥站记者——连线广州南站记者——演播室转场1——连线行进的火车上的记者——演播室转场2——连线高铁沿线点位记者1/2/3——演播室转场3——连线武汉点位记者——演播室结束。

3.价值内化:学生心得分享

为了深化教学内容,加强价值引领,笔者还设置了话题讨论环节。重大节庆日的采访策划报道属于国家成就和国家形象传播报道的重要内容,有着宏大的主题和国际传播的视野。如何从小切口进入,贴近人民群众生活,以百姓视角记录国家记忆,凝聚民族力量,实现主流媒体的责任担当是新闻传播活动和研究重点解答的问题。据此,设计了两个话题,在线上线下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树立主流媒体责任意识。

(1)宏大主题的成就报道如何以小见大?

(2)媒体传播报道的价值意义。

四、教学效果及反思

从学生课堂参与、体验,课后策划准备和讨论的情况来看,“思政”元素融入《广播电视新闻采访》课程的教学效果较好。学生有较强的话语表达欲望,积极参与课堂案例的分析,对在身边发生的变化,国家的发展成就有较强的认同感,对新闻中呈现的巨大成就和家国情怀叙事有较深刻的情感共鸣。

尤其是在学生观看《坐着高铁看中国》时,当看到第一个出镜的记者是我校2002 届播音主持专业毕业生王春潇时,产生了发自内心的自豪感和油然而生的职业向往感。在知晓了学姐9 年福建记者站站长经历、在央视武汉“抗疫”报道中担任前方出镜访谈记者、建国70 周年大型直播报道中担任演播室出镜记者的优异成绩后,学生们感受到了身边的榜样的力量。这也是选择这篇报道作为案例的重要原因之一。

通过实践体验部分的策划和报道发现,学生自主认知性强,悟性较高,有策划和创作的激情,能够在报道体验和主题讨论分析中树立正确的立场和观念。但同时发现,学生的接受和分析能力有细微差距,在新闻事实识别、新闻价值判断和即兴语言组织表达层面还有不足与欠缺,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训练和提升。

(一)实践课程的价值引领与实训锻炼的合一

作为新闻工作者,要记录时代风云变化,为人民书写,讲好中国故事,因此传播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是新时代新闻专业教学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精神和思想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就在鲜活的事实中,在正能量的报道中。通过经典优秀的案例选择,把创作的出发点和身边的切实变化联系在一起,进行新闻采访、报道、制作,不仅实现对学生业务技能训练的目标,更让价值引领深入人心。

(二)紧跟时事,随时“思政”

课程思政应该成为教师的一种职业意识,积极利用新闻热点或话题展开思政元素的融入。2021年5月24日上课那天正是举行袁隆平院士追悼会的日子。恰巧这期高铁节目案例中就有湖广高铁点位记者在列车到湖南长沙之后对袁老的一段采访。在课上让学生重温这段采访,用具体的事实和数据再次让学生看到袁隆平对中国粮食安全做出的贡献,中国在粮食生产领域取得的突出成就。对学生而言,不仅是从传媒记者的角度来看这段采访提问,更是从媒体记录和传播的角度思考媒体的责任与使命,以特殊的方式表达了对袁隆平先生的缅怀。这种方式效果比较好,学生有强烈的共鸣。

(三)课堂创造和实践的主角应是学生

采访报道课是偏实践类的课程,理论部分的知识传授往往方式比较单一。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策划创作分享,把学生的知识学习、精神感悟和实际动手的主动性、积极性调动起来,教学效果更好。当然这需要任课教师根据具体的内容做精心的设计和有序的统筹安排。让每堂课都有不同的经典案例与思政元素进行无缝衔接,难度不小,需要教师做出更加深入的探索。

猜你喜欢

现场报道演播室策划
穿行城市中
许愿时间到
浅谈现场报道在广播电视中的运用
浅析中国出镜记者现场报道发展历程
电视新闻演播室的环境设计探讨
新闻现场报道中细节的捕捉及运用
史上最强虐心考眼力
演播室中的多媒体技术应用
简论电视新闻的记者现场报道
因影像 更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