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媒时代新闻语言的嬗变

2022-10-20李志宏周益孜

新闻世界 2022年10期
关键词:新闻媒体媒介受众

○李志宏 周益孜

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网民规模与互联网普及率逐年上升。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 亿,较2020 年12 月增长4296 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3.0%。受众获取新闻信息的渠道不再只依赖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一些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微信公众号、新闻客户端等也成为重要渠道。同时,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新闻事件的发布者、传播者。“人人都可以是记者”,成为信息社会的常态。

一、媒介生态学及新闻语言的研究动向

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一书中提出:“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与运用,宣告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随着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媒介技术的迅速发展,我国正逐渐从融媒时代迈向智媒时代。在智媒时代,新闻媒体凭借强大的算法技术和多元化的新闻语言,将新闻信息精准推送给受众,在一定程度上构建了一个“拟态环境”。而受众则通过这种“拟态环境”来认识世界、观察世界。新闻语言产生于媒介环境之中,媒介环境的变化也影响着新闻语言的发展。

(一)媒介生态学的研究动向

媒介生态学又叫传播生态学、传媒生态学,起源于北美。在北美的研究中,媒介生态学又分为加拿大的多伦多学派和美国的纽约学派。多伦多学派的媒介理论家和哲学家麦克卢汉在20世纪60年代最早提出了“媒介生态”一词,他创立这一表述方式是将其作为一种比喻,来帮助人们理解传播技术和媒介对文化在深度和广度方面所起到的生态式影响。尼尔·波兹曼在1968 年的演讲中提出,媒介生态学是“将媒介作为环境来做研究”,认为“传媒生态是探讨传播媒介如何影响人们的知觉、了悟、感受和价值观及人类如何利用媒介求生。生态这个词引申为对环境的研究,包括环境结构、内涵及对于人的影响。最终,环境是一个复杂的信息系统,对人类的思考、感受和行为方式有所限制。”简而言之,波兹曼认为媒介生态是媒介对人的诸多影响和限制,把媒介作为环境来研究。

在国内,邵培仁教授是媒介生态学研究的前沿者,他认为“媒介生态学,是指用生态学的观点和方法来探索和揭示人与媒介、社会、自然四者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也就是说,媒介生态学并不是独立于其他学科之外,而是同新闻学一样,是由多个学科交叉而形成的。其研究的重点是将媒介作为环境,从宏观的角度来考察环境的整体性。

媒介环境的转变包含着许多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媒介技术的发展。从最早的口语到印刷术、电报,再到电视、互联网,媒介环境经历了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四个阶段。现阶段我们处于电子传播阶段,智媒是这一阶段的新特点,最具代表性的是AR、VR、AI等人机互动营造的拟态环境,将受众圈在其中,以为媒介所呈现的世界就是真正的世界。

(二)新闻语言的研究动向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从新闻传播的角度看,新闻语言是对新闻事实的具化,是新闻工作者将一起新闻事件通过语言符号呈现至受众面前的过程,也是构建“拟态环境”的过程。故对新闻语言的研究可以分为三部分:

一是对新闻语言的特征研究。不同的新闻体裁有着不同的写作特点,却有着共性的新闻语言特征,比如客观、确切、简练、朴实、通俗等。

二是新闻语言的风格研究。海量信息中,一则新闻是否具有醒目的标题、优美的语言,对于是否能够吸引受众阅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优化新闻语言,充分调动起受众的阅读兴趣,这是智媒时代下新闻工作者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是新闻语言的规范化研究。在当前这个信息大爆炸的社会,互联网的发展催生了“人人都是信息的传播者”这一现象,人们不仅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发布者”,但门槛降低、流量至上也导致新闻语言低俗化、“标题党”现象抬头。为了遏制新闻低俗化现象,保持新闻语言的真实准确特征,对新闻语言规范化的研究逐渐兴起。

二、智媒时代新闻语言嬗变的表现

媒介环境的转变促使人们为适应环境而改变自身。智媒时代,人机交互的融合发展,意味着人们的传播观念、态度、行为等发生了转变,新闻媒体为适应新的媒介环境而主动求变。具体在新闻报道中,主要体现在语言表达方面,即新闻语言的嬗变。

(一)新闻语言文字的简洁化

在传统媒体时代,人们只能通过广播、电视、报纸获取信息,渠道有限。报纸等通常只通过图文符号来呈现新闻,形式单一。虽然大篇幅的新闻报道能将一起新闻事件描绘得更加清楚,让受众了解新闻事件的全貌,但却不适应于新的信息社会。短新闻目前最符合受众碎片化的阅读习惯。

随着抖音、快手等短视频APP 的出现,一股短视频风潮掀起。简短的新闻语言加上一段新闻视频或新闻图片,成为了新兴媒体最常见的新闻形态。在短视频新闻中,新闻文字通常简短,在整篇新闻报道中起到解释、补充新闻视频的辅助作用。2022年上线的“人民日报+”,是央媒首个上线的短视频PUGC 聚合平台,具备了视频、直播以及人民问政三大功能,通过精准的推送方式,以简洁明了的语言符号传递信息,与受众充分互动,体现出主流媒体在新闻语言表达方面主动变革的重要信号。

(二)新闻语言表达的趣味化

信息社会的受众处于多元信息的包围之中,有各种各样的信息可供选择。在这样的媒介环境下,新闻媒体某种程度上逐渐成为被挑选者,处于被动地位;相反,受众成为了选择者,处于主动位置,在各种信息中挑选自己想要了解的信息。激烈的媒介竞争中,如何获得受众的青睐,是各家新闻媒体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一些新词新语以及新文体大量涌现,简洁、有趣、形象的新闻语言表达被受众追捧,这也对传统媒体的新闻语言表达带来了冲击和挑战。传统媒体纷纷与时俱进,在新闻语言表达方面求新图变。网络流行语的盛行是其代表现象之一。网络流行语在某一段时间内代表着某种网络风向,是广大网民密切关注的焦点,将网络流行语加入新闻报道中,诙谐、有趣的语言表达给受众带来一种全新的感觉。以往的“新闻内容枯燥、形式古板”,而使用一些新奇有趣的新闻语言无疑会让受众觉得新闻很贴近受众的生活。如央视推出的短视频栏目《主播说联播》,康辉、欧阳夏丹等主持人结合当天重大事件和热点新闻,用通俗、有趣的语言与受众“唠嗑”。这种有趣的新闻语言表达,让《主播说联播》频频登上微博热搜。

(三)新闻语言形式的液态化

面对激烈的竞争,新兴媒体为了抓住受众的眼球,呈现给受众的信息形式变得多种多样,且不固定于具体的新闻体裁和叙事方式,或采用倒金字塔结构,或采用时间顺序结构,体裁样式随意变换,呈现出齐格蒙特·鲍曼所言的“流动的”“液态的”特征。

互联网的普及、新兴媒体的兴起使得传统媒体的生存越发艰难。传统新闻媒体的新闻语言也渐渐转变风格和形式,灵活多变。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湖北新冠肺炎新增病例首次零报告》一文,在防控形势严峻、抗疫战斗艰苦卓绝之际,敏锐捕捉“零报告”时点,起到稳定社会情绪、鼓舞战斗士气的作用。更可贵的是,文章跳出传统的写法,既有宏阔视角,又有典型细节,更有思想深度,是创新消息写作的有益探索。

三、智媒时代新闻语言嬗变的逻辑

人类只有拥有了某种媒介之后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信息的传播活动取决于媒介本身,有什么形式的媒介就有什么样的媒介环境,也就有什么形式的传播活动。语言的不同状态是语言环境所决定的,对于新闻语言来说,媒介环境是新闻语言发展变化的一大要素。

(一)公共话语空间的扩展

哈贝马斯提出的公共领域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如茶楼、咖啡馆、图书馆等,拥有着话语自由权利的人们,可以自由谈论大家所共同关心的话题。在传统媒体时代,受众的公共话语权有限,对于新闻信息也缺乏选择权,通常新闻媒体想让受众看到什么,受众就只能看到什么。互联网和技术的发展打破了新闻媒体对公共话语权的掌控,为受众提供了一个新的公共领域,在最大程度上提高了受众的参与度,形成了以社交媒体为主的互联网舆论场,语言风格多样化。微博是最具公共性的社交媒体代表之一,与个人微信发布的内容局限于朋友圈传播不同,在微博发表的信息具有开放性,所有微博用户皆可读取。

(二)大众文化崛起的影响

语言本身就是一种传播媒介。我们可以把语言媒介视为所有传播媒介中最基础的媒介,语言不同于其他传播媒体,它是唯一能够被单独使用的传播工具。不同于传统媒体时代新闻媒体在信息传播领域拥有强大的话语权、可以极大地左右受众态度和舆论,智媒时代是属于大众的时代,百家争鸣的大众文化是这一时代最具魅力的特色。

大众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大众性,也就是共享性,它打破了原本精英文化的封闭式局面,以受众的爱好习惯为标准,以满足绝大多数受众的需求为出发点。在大众文化盛行的背景下,一些媒体的语言表达也深受其影响,比如过于注重娱乐性,出现了标题党现象,甚至为迎合受众出现以低俗语言博取受众眼球的现象。

(三)媒介技术更迭的推动

从传统新闻媒体的报纸、广播、电视过渡至新兴媒体的微博、微信、抖音、客户端,新闻媒介的转变带来了新闻传播活动的改变。随着互联网和媒介技术的发展、智媒时代的到来,新兴的网络新闻语言不断涌现。在只有报纸、广播和电视的传统媒体时代,信息渠道单一,受众只能从传统媒体来获取信息。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兴媒体出现和兴起后,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得多样化,“人找信息”的时代已经过去,“信息找人”的时代悄然到来,媒介的全新发展,使得新闻语言的嬗变成了必然的趋势。

四、智媒时代新闻语言嬗变应注意的问题

万物有阴阳,事物有两面,不论是哪一种转变,皆有正反两面,新闻语言的嬗变也是如此。

(一)新闻语言简短而不简略

向简洁化方向发展是整个新闻报道语言风格转变的共性。但共性之下,各类新闻体裁也有其自身特性,新闻语言的转变不能违背各类新闻体裁的特性。比如消息本身就有简洁的特点,而通讯必须相对完整、具体地报道人物或事件的过程,甚至描写大量的细节。一味求简洁,而忽略某些新闻事实,容易导致本末倒置。因此,简洁并不意味着简略,而是要语言精炼,详略得当。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获奖消息《从“暂停”到“重启”:武汉解除离汉通道管控》一文,900多字的新闻兼具历史视角、全局高度和人民情怀,用精炼灵动的语言,巧妙地完成宏大叙事。

(二)新闻语言通俗而不媚俗

新闻语言的通俗化是根据受众的兴趣爱好所作出的改变,但仍应遵循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通俗是指“接地气”,可以在新闻语言中加入一些网络流行语、俗语、谚语、方言等,更贴近受众,赢得受众的喜爱。但通俗,决不等同于媚俗甚至低俗。新闻媒体如果纵容低俗网络语言不断入侵,会大大降低自身格调,使媒体品牌和声誉一落千丈。虚假新闻、暴力血腥新闻等违背新闻道德,给媒体和受众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

(三)新闻语言多变而不随意

随着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进入深度融合阶段,无论是主流媒体还是非主流媒体,基本都拥有了自己的微博账号、微信公众号、抖音账号等。传统媒体纷纷借助新兴媒体提高自身影响力、传播力。新兴媒体中发布新闻者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普通受众,在社交媒体上发布自己的所见所闻,语言较为多样化。另一类就是新闻媒体运营的新媒体,语言多变而不随意,新闻元素较为完整。同时,在创作时不拘泥一种体裁,而是将多种新闻体裁灵活地融合在一起。在新闻报道创作中,不论是哪种文体的写作都有一定的规范和要求,是新闻工作者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积累形成的。

结语

时代在发展进步,不断产生一些新事物新现象,比如说媒介技术的更迭、大众文化的兴起等。新闻媒体和新闻语言只有跟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与时俱进,才能实现长久发展,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新的媒介环境下产生的变化或许一时会让新闻媒体措手不及,但新闻媒体只要不断创新探索,最后总能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仍须注意的是,“创新贵在独辟蹊径、不拘一格,但一味标新立异、追求怪诞,不可能成为上品,而很可能流于下品。”智媒时代的新闻语言创新,也须时刻牢记这一警句。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9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2202/020220407403488048001.

[2]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3]林文刚.媒介生态学在北美之学术起源简史[J].中国传媒报告,2003(02).

[4]NeilPostman.The Reformed English Curriculum[C]//A.C.Eurich.High School 1980:The shape of the future in American secondary education.New York:Pitman,1970.P161.

[5]邵培仁.媒介生态学研究的新视野——媒介作为绿色生态的研究[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1).

[6]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7]于梅君.新媒体时代新闻语言的变化[J].青年记者,2019(20).

[8]翟红蕾,陈一凡.数据新闻微信公众号叙事角色变迁与数据传播创新——基于“数读”微信公众号的内容分析比较研究[J].新闻与传播评论,2019(06).

[9]娄琳.媒介变迁下新闻语言的发展变化分析[J].新闻传播,2018(06).

[10]戴峥峥.媒介变迁与新闻语言的发展[J].新闻界,2013(05).

[11]李骏.新媒体时代新闻语言的传承与创新[J].传媒评论,2019(02).

[12]新华网.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1/30/c_1120025319.htm.

猜你喜欢

新闻媒体媒介受众
抖音对戏曲艺术的再媒介化重塑
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雪中放牧新风景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新闻媒体与我国当前公共领域的构建
论网络传播中受众的逆反心理
曲艺受众分析
河北“全覆盖式”对各级新闻媒体进行财政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