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椎间孔镜术后放置引流管的临床对比研究

2022-10-18李涛张同会谢维罗琳吴从俊李莹刘鏐李俊杰唐谨李绪贵

颈腰痛杂志 2022年4期
关键词:椎间腰腿痛例数

李涛,张同会,谢维,罗琳,吴从俊,李莹,刘鏐,李俊杰,唐谨,李绪贵

(湖北六七二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湖北武汉 430079)

椎间孔镜已成为当下广泛治疗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方式之一,大量文献报道了其有效性及优势。但在临床运用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情况,诸如颈痛[1]、硬膜外血肿[2]、突发心脏病[3]、造影剂泄露致神经根损伤[4]、导丝断裂[5]、癫痫发作[6]、术中出血[7-8]等。术中出血不仅阻碍手术顺利进行,导致髓核组织残留、影响疗效,甚至造成术后椎管或者肌肉组织、皮下血肿,引起患者不适。笔者针对接受椎间孔镜手术的患者术后有的放矢地放置引流管,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标准:确诊为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经严格保守治疗或观察期6周以上;既往腰椎同节段无手术史;无绝对手术禁忌证。排除标准: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或合并明显的骨性椎管狭窄者;未顺利完成手术者;无法获得随访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19年9月在本院脊柱微创科行椎间孔镜手术的15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32例术后放置单根引流管(A组),男15例,女17例;年龄32~83岁,平均(57.2±4.3)岁;其中L2-31例,L3-44例,L4-514例,L5-S113例;随访(10.4±2.6)个月。另119例未放置引流管(B组),男57例,女62例;年龄33~79岁,平均(56.3±5.1)岁;其中L2-32例,L3-410例,L4-556例,L5-S151例;随访(10.5±2.7)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突出节段、随访时间等一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手术均由同一组副主任医师以上资质医师完成。对于高髂嵴、L5横突肥大、椎间孔明显狭窄、重度脱垂的L5-S1LDH患者采用经椎板间入路、硬膜外麻醉下椎间孔镜手术,常规穿刺、透视工作套筒位于椎板间隙内缘后,放置内窥镜行镜下减压,直至神经松解;常规椎间孔入路在局麻+监护下完成,患者俯卧,腹部悬空,扩大椎间孔,穿刺到靶点后,再逐级扩张软组织,环锯对关节突关节进行成形,最后再放置工作套筒,镜下辨别髓核并有效摘除,直至神经随呼吸搏动,仔细止血。对于术中操作时术野不清晰,镜下持续渗血,电凝止血效果不佳,通过调大生理盐水水压、维持血压正常水平,仍影响术中操作;或者减压完成后,关闭生理盐水灌注,镜下仍有明显渗血;或存在术中医源性硬膜囊破裂,脑脊液渗漏时,视情况伤口放置引流管1根,并连接引流袋,缝合切口皮肤。

术后常规予脱水消肿、预防感染等对症处理,术后视引流情况拔除引流管,术后24 h可佩戴腰围适度下床活动,卧床行直腿抬高锻炼,防止术后神经根粘连;1个月后,再行腰背肌功能锻炼,避免重体力劳动。

1.3 评价指标

①术前、出院时、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时的腰腿痛VAS及JOA评分;②两组伤口皮下及周围出现瘀斑的例数;③出院时伤口按压疼痛例数;④出院当天MRI手术区域T2加权高信号相对比值及面积占比;⑤住院时间。

出院当天MRI手术区域T2加权高信号相对比值及面积占比的计算方法:选取最大横截面面积的手术区域,利用不规则曲线标记出术后出现的高信号区域,计算该区域面积及T2信号值,再与同侧多裂肌及腰方肌的面积之和取比值及信号比值,每组数据均测3次,取平均值。对于行椎板间入路的L5-S1PELD术后MRI,则仅需与同侧多裂肌面积及T2信号值进行比较。见图1。

图1 PELD手术入路及其途径肌肉示意图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151例中,32例术后放置引流管(A组),放置率21.2%(32/151),引流管的平均放置时间为(22.3±5.2)h,平均引流量为(25.5±7.6)mL;其中1例术后出现脑脊液漏,放置引流管时间为72 h,总引流量480 mL。119例患者未放置引流管(B组)。两组均未出现伤口感染,B组出现1例症状性血肿,予严格卧床休息、脱水消肿、预防感染等对症治疗,末次随访疗效优良。

两组患者术后腰腿痛VAS评分、JOA评分均有显著改善(P<0.05),两组患者出院时的腰腿痛VAS评分及JOA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两组伤口皮下及周围出现瘀斑例数、伤口压痛例数、术后MRI T2加权手术区域高信号比值及面积占比等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两组均未出现伤口感染,A组1例放置引流管后,观察为脑脊液漏;B组出现1例症状性血肿。

表1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腰腿痛VAS及JOA评分情况

表2 其他指标对比

3 讨论

椎间孔镜技术自应用于治疗LDH,由于其减少损伤、切口更小、更少使用镇痛药、恢复更快的巨大优势[9-10],得到长远发展。然而实践中,会遇到诸如术中出血、视野模糊、神经损伤、髓核残留、颈痛等情况。因此,如何规范化和安全、有效地开展椎间孔镜手术,值得临床探讨。

伤口放置引流管能够有效引流出伤口及腔隙的积血、积液[11],在脊柱外科开放手术中应用广泛,可避免因硬膜外血肿致神经、脊髓受压,造成不可逆性损伤。椎间孔镜技术由于小切口的微创性,术者往往不放置引流。但本研究中,有32例术后放置了引流(A组),与另外119例未放置引流的B组相比,在出院时的腰腿痛VAS评分及JOA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椎间孔镜术后放置引流管可早期改善腰腿痛症状。分析其原因,椎间孔镜手术在持续大量的生理盐水灌注下操作,术后皮下及肌肉组织间隙存在水肿,术后放置引流管不仅可引流出术区的瘀血及积液、减少炎症刺激所引起的化学源性疼痛,还可将组织间隙渗液排出,迅速释放由于压力增大导致的机械性刺激,缓解疼痛。

术后即刻放置引流管的原因,多由于术中镜下持续渗血、视野模糊,手术结束时关停进水管,渗血仍然存在。引起术中出血的原因较多[12]:①血压增高:由于患者潜在的心理紧张、过高的腹压及高血压病等;②凝血功能异常:长期服用抗凝药物或活血化瘀类中成药;③血管损伤出血:多为术中反复穿刺损伤椎管内静脉丛、椎间孔动静脉、腹腔静脉丛等所致;④骨面渗血:多为关节突关节成形引起骨面渗血;⑤难以止血:出血范围较大,视野不清晰或操作受限制。

对于难以止血或术中发现脑脊液漏时,若草率缝合切口,可能会引起症状性血肿、液性水肿。本研究B组119例患者中,出现1例血肿,予对症治疗后,末次随访疗效优良,虽未引发伤口感染,但延迟了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A组患者中1例放置引流管后,发现引流液为清亮淡黄色,遂予抬高床尾、补液、及时更换抗生素预防感染等处置,最终在术后第3天成功拔管,有效避免了椎管内积液压迫神经的发生。两组术后伤口皮下及周围出现瘀斑例数、出院时伤口按压疼痛例数、出院当天MRI手术区域T2加权高信号相对比值及面积占比等指标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果提示,放置引流管可加快椎管内、肌肉组织间隙及皮下积血积液引流和吸收的作用,更快地促进伤口恢复、减轻疼痛,提高患者的舒适体验,符合快速康复外科理念。

猜你喜欢

椎间腰腿痛例数
脊柱椎间孔镜治疗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价值
颈椎间孔韧带的解剖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盆腔灌注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
医针灸综合治疗颈肩腰腿痛的临床效果
只有做手术才能缓解腰腿痛吗
浅析椎问与横突问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合并椎管狭窄症的效果
推拿治疗腰腿痛386例疗效观察
骨刺与腰腿痛
5.人的脚,晚上较早上要大些。身高也有早晚的区别吗?若有,则又相差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