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新定位与转型中的环境设计
——天津美院教师双年展环境与建筑艺术学院作品再思考

2022-10-18侯熠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环境专业艺术

2021年12月,“天津美术学院教师作品双年展(设计学)”在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如期举行,并受到行业内的广泛关注。教师们的设计项目展示了近来的设计实践,围绕建筑、景观、室内及其相互关系展开。课题围绕着天津重大设计工程,诸如地铁4号线关键站点设计、房地产项目景观设计、旅游景区提升改造设计、文化建筑设计、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展开,集中体现了教师们关注城乡发展和设计服务经济的专业发展方向(图1)。

图1 教师作品双年展展览现场 (图片来源:天津美术学院环境与建筑艺术学院公众号)

环境设计专业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一直贯穿和服务于社会发展各个阶段和不同层面,从公共、商业空间和住宅领域,建构了社会生活的空间范畴。

十九大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021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任务完成,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进入新的阶段,传统的环境设计及其教育正在面临重大变革,同时迎接新的机遇与挑战。需要站在此刻的节点上,对专业发展和学科研究进行重新定位,并基于此,重新思考培养人才的方向。

一、疫情挑战与虚拟生活方式改变环境设计

2019年以来的新冠疫情深刻改变了全球经济发展的结构,全球贸易从开放走向隔绝,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减少,呈现出更加独立的状态。人的行为改变了社交心态,同时也影响了空间设计。例如,居室设计会被建议留出过渡片区,进行手部消毒,归置外衣,将诸如快递包装之类的物品分类消毒,以及临时放置消杀后的物品。商业空间中,需要更灵活的组织方式,避免客人密集;增加必要的半围合透明屏障以及新风系统以增加空气流动;在店铺室外和点餐区设置无接触扫码,令客人免于排队从而防止可能的传播风险;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增加线上购物和配送服务,从物理空间上最大限度拉开社交距离。

作为城市的细胞,家庭这个基本单位也在呈现规模上的收缩。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地选择单独居住,现实社交需求降低。而疫情的发展,推动了虚拟生活方式的进一步发展。依据《2021年移动互联网行业观察》调查发现,数字化生活习惯正深入养成,Z世代及中老年用户触网程度加深,移动互联网用户人均App日使用时长为5. 27 小时,近三分之一的时间用于看短视频,并产生大量如直播等互动交流形式。

随着VR、AR技术的不断完善,沉浸感的游戏化生存加速发展,一些科技公司开始布局元宇宙,在虚拟和真实世界间架起桥梁。根据以上情况可以预计,环境设计将不仅仅局限于改造现实生活,诸如工业生产领域中的数字孪生和虚拟实验室、虚拟课堂、游戏及动漫产业中的虚拟世界,都将需要大量的具有专业知识和丰富想象力的设计人才,他们将在虚拟空间中开疆扩土,建构起另一个镜像世界。

二、学科融合重塑环境设计边界

新文科建设的提出,使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研究能力成为专业发展的必须。环境设计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在新的社会环境中,日益呼唤创新,弥合艺术、科技和人文之间的间隙,环境设计专业的边界亦进一步拓宽,期待产生更多新颖的形式和成果。

(一)环境设计与公共艺术的深度融合

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是100多年前包豪斯的纲领,指的是产品、建筑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功能和美学双方面。在人们审美追求日益提高的当下,大众呼唤环境设计中艺术品和空间的完美融合。在商业空间中,艺术早已走出美术馆,进入到日常领域。其中与环境设计紧密结合的公共艺术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它在融入空间设计过程中,带来丰富的艺术审美体验,丰富了空间设计的内涵。商业空间中,从芳草地、K11到SKP新店设计,当代艺术作品的大量涌现,深刻改变了购物体验。基于此,天津美术学院环境与建筑艺术学院设立的公共艺术方向,完成了两届全国性公共艺术大展,推动了公共艺术与空间设计的深度融合。

(二)环境设计与新型媒体技术的深度融合

体验经济的发展要求通过沉浸式的体验,增强环境设计中的交互性。二维影像、裸眼3D技术让空间表面被虚拟重构,数字媒体和移动媒体技术在环境设计中的使用比例不断增长,环境设计也突破四维时空限定,进入互动维度,不断向追求独特体验深度发展。可以想见在不远的未来,环境设计中必将出现一类奇景设计,催生出新一代网红打卡点,体验者可以干预、编辑环境要素,成为设计的参与者再造空间意境,开辟人与环境的全新关系(图2)。

图2 天津津悦城商业空间概念设计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三)环境设计与人文学科的深度融合

经济发展鼓励文化自信,包括对于传统文化的探究和当代文化观念的改造。年轻人正以一种充满自信的态度,深入发掘传统审美内核,在创作实践中凸显研究的专业性与深度。诸如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以年轻的视角走进古老的故宫,人文色彩浓厚,兼具专业深度,引起青年群体的高度关注,将学院知识进行定向普及。国潮兴起对环境设计的影响从形式层面逐步深入到美学层面,如何建构符合东方人审美方式的空间意象,将古人的美学精髓现代化,成为一种可待深入挖掘的研究命题。

三、建筑遗产保护下的城市更新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在较短时间内走完发达国家百多年的历程,城市更新今天已由大规模增量建设转变为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老旧社区更新成为下一步城市建设的主要任务。作为历经600多年岁月洗礼的老城,天津拥有一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专业的保护和再开发,可以打造一批文化名片。天津美术学院环境与建筑艺术学院基于城市特色,成功申请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更好地服务和融入地方建设。

(一)面向特色发展的城市更新

天子渡口的市名含义,指明了天津的发展与海河水系,南、北运河的发展紧密联系,这样的城市特色延续到今天,海河文化、运河文化都成为标定天津城市特色的重要标签。突出环境设计的在地性发展,发挥专业优势,进行基于海河流域的主题公园的构划,诸如长芦盐场发展、桥梁主题公园、海河故道公园升级、入海口区域改造设计,以及海河文化专题展览,都可以结合这条特色主线进行新一轮的城市更新。在这个过程中,达成活化城市历史记忆、保护社会生态结构的目标,兼顾居民改造需求和城市历史肌理,维系城市记忆系统,增强生活环境的亲切感、满意度。

(二)面向商业复兴的城市更新

在五大道地区、意大利风情街区文旅开发的基础上,对一批重点文物单位进行建筑保护性修复和更新,寻找商业开发价值点,探讨老建筑如何融入新时尚。如天津安里甘教堂经过修复,初步具备了举办展览,兼具餐饮功能的新形态(图3)。

图3 天津安里甘教堂改造后兼具服装秀场展示功能 (图片来源:天津最美时婚礼策划)

2021年7月,天津被商务部确定为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的城市之一,城市中心商业区更新改造被提上议事日程,同时特色集约的社区商业中心的打造,必将成为下一步城市发展重点。环境设计专业需要研究新的商业模式和地域特征的结合,完成多层次商业体的消费场景塑造,以更好地满足居民消费需求,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四、总结

未来环境设计专业发展,必将呈现一种多学科融合、多元纵深发展的趋势。由于AI技术的发展,人与人的竞争必将转变为人与快速迭代的智能机器之间的竞争。未来诸如常规施工图之类的重复性工作岗位会被AI取代,而具有实验、创新性的设计思维及执行能力是人才发展的必要指标。学生在校培养和社会实践中,应该更加注重个性特色的发掘、想象力的培养和个人审美的建构,避免同质化竞争。专业建设匹配地区发展的同时,教学研究应重视因材施教,着力培养学生发展自身优势。未来的环境设计专业设计师,可能更是一种复合型人才,兼具感性的艺术气质、理性的技术素养及深厚的人文情怀,以强大的学习能力,紧跟时代发展提出的新命题,自我更新,不断进步。

猜你喜欢

环境专业艺术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部分专业介绍
专业修脚店
环境清洁工
纸的艺术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漫观环境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