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碳酸氢钠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

2022-10-18浩,韩

新农业 2022年19期
关键词:日粮碳酸氢钠饲粮

杨 浩,韩 绪

(1.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元宝山区平庄镇人民政府,内蒙古 赤峰 024076;2.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元宝山区农牧局,内蒙古 赤峰 024076)

碳酸氢钠为白色结晶粉末,味咸,易溶于水,分子式为NaHCO,水溶液呈弱碱性,无臭,俗名为酸式碳酸钠、重碱、小苏打或重碳酸氢钠,内服有助于消化,可溶解黏液,中和胃酸,被机体吸收后具有一定的祛痰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中和胃酸、大面积烧伤、胃肠卡他性炎症、败血症和重症腹泻等,广泛应用在医疗和食品领域,常被用作制酸剂和添加剂。碳酸氢钠可作为一种价格低廉、操作简便和应用效果好的饲料添加剂,添加到畜禽日粮中可以更好的提高畜禽的消化能力,加快增重速度,加速吸收营养物质,排出有害物质,提高机体抗应激能力,维持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预防疾病,保证畜禽生长。

1 碳酸氢钠的作用机理

实际就是碳酸氢钠作为电解质所起到的营养生理作用,体内的电解质平衡对维持水盐代谢、渗透压和酸碱平衡等具有重要作用。碳酸氢钠可增强食欲、降低消化液粘度,起到抑酸、加强肠胃收缩,健胃的作用。在家禽日粮中加入适量碳酸氢钠可补充家禽因呼出的CO过多而造成血液中的碳酸盐减少,从而改善机体的钙代谢。碳酸氢钠可中和胃内的有机酸和青贮饲料的酸性,在反刍动物的瘤胃中可加快吸收糖类物质、纤维素及半纤维素,时刻维持瘤胃pH稳定,有利于微生物的繁殖,提高畜禽的生产性能。碳酸氢钠可提高血液内的p H 和碱的储备含量,从而提高畜禽抗应激能力和缓冲能力。

2 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

2.1 在养鸡生产中的应用

在超过2周龄的肉鸡日粮中添加0.7%的碳酸氢钠,肉鸡可增重5%~6%;在蛋鸡日粮中添加0.5%~0.8%的碳酸氢钠,可使蛋壳厚度提高约6%,降低鸡蛋破碎率且显著提蛋重和产蛋量;在种鸡饲粮中添加0.4%的碳酸氢钠,受精率可提高约5%。如果选择使用碳酸氢钠代替食盐,可明显改善垫料卫生,减少肉鸡饮水量,减少发生胸部脓肿的发病率。

2.2 在养猪生产中的应用

在仔猪的日常饲粮中添加合适剂量的碳酸氢钠可显著提高仔猪的采食量和日增重,有效预防仔猪红黄白痢;将适量的碳酸氢钠添加到育肥猪日粮中,育肥猪饲料消耗率明显降低,日增重提高;将1.2%的碳酸氢钠添加到哺乳期或妊娠末期的母猪日粮中,母猪体况维持良好,明显提高断奶仔猪的窝重。

2.3 在养牛生产中的应用

在犊牛饲粮中添加3%的碳酸氢钠,采食量明显提高,犊牛生长迅速;在肉牛的饲粮中添加5%的碳酸氢钠,育肥时间明显缩短,饲料利用率得到明显提高;添加合适剂量的碳酸氢钠到泌乳期奶牛的日粮当中,产奶量增加30%,产奶高峰提前,并保持8个月,泌乳性能得到有效提高;在配比为6:4的精料和粗料的日粮中,将适当比例的氧化镁和碳酸氢钠混合后饲喂奶牛,每天每头奶牛可增产3.8公斤新鲜牛奶,特别是前期饲喂青贮饲料的奶牛,效果尤为显著。添加碳酸氢钠可以有效预防奶牛瘤胃酸中毒、脂肪肝、酮血病和皱胃病变等症状,添加100克碳酸氢钠到产后不发情奶牛的日粮中,连续饲喂5天后,有效发情率达到90%以上,对因卵泡发育障碍、持久黄体及卵巢静止所致的发情奶牛疗效显著。

3 碳酸氢钠在防病治病上的应用

使用2%~3%的碳酸氢钠溶液冲洗黏膜,可以去除被露黏液,可减轻炎症;在酸中毒时(大面积烧伤、败血症、重症胃肠炎或创伤等疾病过程中可引起),使用5%的碳酸氢钠静注可有效缓解;同时与链霉素药物服用,可提高尿道的抗菌作用;同时与磺胺类药物服用,可有效防止磺胺在尿液中析出结晶;碳酸氢钠可碱性化尿液,帮助硝酸盐排出体外。

4 注意事项

刚开始饲喂碳酸氢钠时,家禽会出现厌食现象,应少量多次逐渐过渡,约1周后才可适应。碳酸氢钠饮水浓度一般在0.2%~0.3%,且在潮湿的环境中易分解,因而影响使用效果,故最好实行“三现”原则,即现加、现拌、现喂,不宜久置,以免失效。有机酸、叶酸及维生素B等容易被碱性破坏的物质,应避免与碳酸氢钠混合使用,且在高温条件下饲喂碳酸氢钠时,应注意控制用量,防止畜禽因食入过多的钠而导致中毒。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若操作不当造成碳酸氢钠过量可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进行补救,第一,增加日粮中碳酸氢钠以外的成分,使之合乎比例;第二,可添加酸或酸性药物中和。

猜你喜欢

日粮碳酸氢钠饲粮
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对肉鸡消化酶活性及能量、蛋白质代谢的影响
不同物理有效纤维水平饲粮制粒对山羊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知识梳理
猪的日粮纤维在生产中的应用
药物水杨酸钠与5%碳酸氢钠耳静脉注射治疗猪风湿性后肢瘫痪
硫酸钠在蛋鸡饲粮中的安全性评价
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鉴别
日粮精粗比对奶山羊PDV组织、肝脏中糖代谢的影响
生长育肥猪日粮中纤维营养的研究进展
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对中国荷斯坦奶牛产奶性能、氮利用及血液激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