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行PKP术后再骨折的影响因素

2022-10-17李宏周晓吉李新李新武金根洋

颈腰痛杂志 2022年3期
关键词:病史椎体骨质

李宏,周晓吉,李新,李新武,金根洋

(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四医院骨科,江苏无锡 214000)

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是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的主要治疗手段,其创伤小,应用安全。但PKP术后的再骨折发生率较高,约为28.4%[1]。了解PKP术后再骨折的相关因素,对其防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现阶段,临床关于PKP术后患者再骨折发病率、影响因素与具体生物力学机制没有确切定论,仍未明确其潜在风险。本文主要探究OVCF患者PKP术后再骨折的临床特征与相关影响因素,希望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20年1月本院行PKP治疗的80例OVCF患者。纳入标准:①无明确外伤史,由于局部疼痛剧烈,相应骨折部位压痛感与叩击痛明显;②术前经MRI、X线片、CT等诊断为椎体压缩性骨折,且T值≤-2.5;③手术操作由同一手术团体完成。排除标准:①合并局部/全身感染;②陈旧性椎体骨折或者其他病理性骨折,因骨代谢疾病所致压缩骨折;③伴随神经根或者(及)脊髓压迫症状;④合并血液系统或者自身免疫性疾病;⑤对骨水泥过敏。

1.2 研究方法

通过自拟调查表收集研究对象临床资料,包括性别构成、年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骨折病史、基础骨折椎数与骨折分布、手术强化椎体平均数目、穿刺部位、骨水泥使用量与渗漏情况(是否渗漏与渗漏部位)、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椎体高度恢复率以及后凸角恢复度数等。

以双能X线系统(型号:美国GE Prodigy)进行BMD的测定;取侧位,采用X线片检测患者后凸恢复度数以及椎体高度。椎体高度恢复率=(术后的椎体前缘高度-术前)/上下椎体前缘高度的平均值×100%。按照术后是否再骨折(随访至少1年),将所有患者分为再次骨折组与未骨折组。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术后再骨折情况

随访1~13个月,平均(6.85±1.04)个月,再骨折13例,其中术后3个月时发现6例,术后6个月时增加3例,随访结束时增加4例;累及17个椎体,其中邻椎骨折7例(9椎),强化椎体再骨折3例(4椎),其他部位椎体骨折3例(4椎);13例再骨折中,单椎再骨折9例(9椎),双椎再骨折4例(8椎);胸椎再骨折椎体5个(29.41%),胸腰段再骨折椎体8个(47.06%),腰椎再骨折椎体4个(23.53%)。

2.2 再次骨折组与未骨折组临床资料比较

两组性别、BMI、基础骨折椎数及分布、手术强化椎体平均数目、穿刺部位、骨水泥使用量、渗漏部位、后凸角恢复度数等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年龄、骨折病史、骨水泥渗漏、BMD及椎体高度恢复率等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再次骨折组与未骨折组临床资料比较

2.3 术后再骨折的Logistic回归分析

以再骨折为为因变量,选取单因素分析显示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作为自变量,设置α入0.05、α剔除0.10;75岁以上、骨折病史、骨水泥渗漏、低BMD、高椎体高度恢复率为术后再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2。

表2 术后再骨折的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既往研究对PKP手术的OVCF患者予以1年随访,8.5%发生了再次骨折,并且相邻椎体骨折占比约37%[2]。亦有报道其术后骨折的发生率为13.8%[3]。本研究中,13例患者(16.25%,17个椎体)术后再次骨折,包括相邻椎体骨折7例(53.85%),与上述研究数据存在一定差异,可能因为各研究的纳入标准、术后随访时间、各地区病例等差异导致了不同。本研究发现,术后再骨折以邻椎骨折占比较高,且术后1年内为其发生重要时间,主要发生于胸腰段椎体。可能因为胸腰段连接部位椎体活动度相对较大,并且所承受应力大,更易造成相邻椎体骨折[4-5]。

相关报道称,年龄属于OVCF患者术后再骨折重要影响因素[6-7]。本研究Logistic多因素分析表明,75岁以上为再骨折事件独立危险因素,与上述报道一致。可能因为性激素分泌水平随年龄增大呈现下降趋势,人体抗氧化能力减弱,发生氧化应激反应时,可抑制成骨细胞以及骨细胞功能,同时增强破骨细胞功能,引起骨质疏松,术后再骨折风险也更大。临床可要求PKP的OVCF患者术后接受规律、有效的抗骨质疏松治疗,特别对于高龄患者,更应重视骨质疏松的防治。以往有研究表明,相较于无骨折病史骨质疏松患者,以往发生过椎体骨折患者术后再骨折率为其5倍[8]。亦有报道称,椎体成形术后患者再骨折影响因素之一为骨折病史[9]。本研究分析发现,骨折病史属于术后再骨折独立危险因素,基本符合上述研究观点。考虑到有骨折病史患者极有可能已经存在骨质疏松病变,随着年龄日益增长与OVCF的制动,导致骨质疏松程度越来越严重,从而提高了术后再骨折的风险[10]。有报道称,骨水泥渗漏患者出现椎体再骨折率(约58%)高于无渗漏患者(约12%)[11]。本研究显示,骨水泥渗漏为患者术后再骨折主要危险因素。分析原因,骨水泥渗漏进入椎间盘,使得强化椎局部出现生物力学改变,其所承受应力逐渐往邻近椎体转移,从而使邻近椎体再骨折风险增大;对于非邻近椎体再骨折,可能因为手术强化椎相邻椎具有足够强度,两者间活动度小,从而使得远隔椎体具有较大的活动度,增加了再骨折风险。骨质疏松属于OVCF的根本病因以及主要危险因素,根据理论而言,PKP术后再骨折应与BMD存在紧密联系[12-13]。本研究证实,低BMD为OVCF患者再骨折危险因素。患者BMD越低,则其骨折椎相邻椎体越有可能产生“柱效应”,引起再次骨折[14-15]。因此,临床应反复告知患者抗骨质疏松的必要性,增加其治疗意识。目前,关于椎体高度恢复率是否影响术后再次骨折尚无统一定论。本研究显示,椎体高度恢复率属于独立危险因素。可能由于恢复率越高,相应椎体终板凸出也更严重,导致正常椎体终板稍往内凹的特征受到破坏,从而增加相邻椎体载荷,提高再骨折风险。

综上,OVCF患者PKP术后存在再骨折风险,常见为单椎再骨折以及胸腰段骨折,其危险因素主要为75岁以上、骨折病史、骨水泥渗漏、低BMD以及高椎体高度恢复率等,临床可根据这些因素,采取针对性措施对其进行有效防治。

猜你喜欢

病史椎体骨质
两种微创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比较
超声造影与MRI增强扫描对不确定性盆腔肿块良恶性判断的比较研究
吃钙片就能预防骨质疏松吗?
10 Threats to Ocean Life
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脊柱压缩骨折
骨质疏松是老年人的“专利”吗?
基于深度学习的甲状腺病史结构化研究与实现
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与保守疗法治疗骨质疏松性多节段椎体压缩骨折的价值研究
超声评分联合病史预测凶险型前置胎盘凶险程度的价值
有些隐私也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