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凝视自我的创作
——浅谈张锰的艺术实践

2022-10-17卢迎华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里海青豆天堂

张锰1972年出生于唐山,他在青少年时代开始对艺术萌发兴趣,当时中国正在经历由封闭到逐渐开放的过程,并由此带来了“文化热”,以及摸索中国现代化路径的各种尝试。他的艺术启蒙既来源于父亲所订阅的人文杂志,特别是《世界知识画报》中每期都有的介绍西洋名画的夹页,也来源于1992年入学天津美院版画系后所接受的教育和周围师长的熏陶。

入学天津美院之后,除了接受版画系的专业训练以外,张锰最多的时间是在国画系里度过的。最初是因为他的几位高中同学恰巧都考入了天津美院的国画系,但更重要的是,张锰被当时国画系几位教师的创作实践和个人魅力所深深吸引。得益于当时天津美院国画系年轻的教师们,包括李津、李孝萱和何家英等活跃的实践,张锰浸淫在与他们的交往和互动之中,以及自己的水墨画创作之中。

尽管张锰表示,作为学生的他对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初期在北京及全国其他地区所发生的艺术运动和事件仅有只言片语的耳闻,但我们并不能完全无视大环境对于他的创作和思考所造成的潜在影响。我们显然也无法用概括式的语言来叙述80年代至90年代初这段时间中国文化艺术界所经历的各种复杂的转变和变化多端的现象,但直接与张锰的创作有显性关联的莫过于在80年代后期,特别是1989年之后所出现的一种日常转向。

明尼苏达大学美术馆“隐藏——张锰个展”现场 2013年

在“85新潮”之后,中国当代艺术领域中的创作出现了几个转向,一个是从事油画创作的艺术家在欧洲绘画传统中往回走,在技术和风格上追求更古典的趣味,或是选择抽象的风格;一个是新文人画的出现,以水墨画作为媒介,关注和叙述的是发生在身边的人与事;还有一种就是江浙一带受到塔皮埃斯影响的综合材料实验等等。这些创作倾向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想滤掉之前政治、社会的主导,以及80年代中期出现的文学热和哲学热,提倡“为了艺术而艺术”的“纯化语言”论争,强调回到审美与艺术史的立足点之上。在80年代,提出审美与纯艺术是有一定的政治含义的,有对于之前艺术功利化的针对性。但在1989年之后,强大的经济逻辑和消费文化的兴起,使整个社会的关注点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一批艺术家转变了视角,不再以之前居高临下的宏观视角来关注社会,而是平视社会,关注身边,近距离地观察自己和周围的人与事。作品不营造经典的画面,不强调完整的画面,也不注重叙事。他们将日常作为全部,但也渐渐远离了宏观与微观的政治问题。在这个风潮中出现的“新文人画”中就有不少代表人物在张锰就学的天津美术学院教授国画,他们都曾或多或少地触动和影响过张锰的创作与艺术实践观。自1999年开始,居天津一隅的张锰开始《星期日》的创作,每逢星期日,他必手持大相机,用120胶片定格儿自我的生活。这些方方正正的相片捕捉了各种琐碎的生活片段和场景,同时充满艺术家无限的感伤和无限的留恋。在将近十年的时间里,张锰用16张方图片组成大的方图片,记录构成自我的零散生活。

张锰 七里海 影像 2012年 视频截图

张锰 苔藓 影像装置 2017年

张锰 青豆天堂之三 3D视频 5分20秒 2014年视频截图

张锰 七里海 影像 2012年 视频截图组合

张锰 七里海 影像 2012年 展览效果图

张锰 苔藓 影像装置 2017年 摄于观唐美术馆展览现场

张锰 独流减河 影像 2012年 日本神户双年展展览现场

张锰将2016年“起风”个展视为一次事业中期的小型回顾展,将自己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的主要创作,特别是以新媒体为媒介的作品,以及一小部分水墨画,作为展览的主要内容。在这些展出的作品中,创作得较早的要数2007年完成的《蒙古山》。《蒙古山》是一个时长为26分33秒的单屏3D动画,画面中的两座覆盖着白雪的山峰,始终屹立不动。一个人正从左端的山峰慢慢地移动,像走钢丝一样,手中紧紧持着一根棍子,保持着笨拙的平衡,颤颤巍巍地走向右端的山峰。两座高耸的山峰之间横亘着巨大的缺口,只是在最底部绵延相接。让人不禁要替行走中的人捏一把汗。《蒙古桥》创作于四年之后,在这个片子里,一个人骑着自行车,穿越一座横跨于浩瀚的海面上的桥,后面一直被一辆动车追赶着,从桥的一端到达另一端。在《蒙古山》与《蒙古桥》之间,张锰还用同样3D建模的方式创作了《蒙古海》《蒙古雪》和《蒙古云》一共五件作品。这五件作品都与一个人在某个虚拟场景中进行穿行有关,对于艺术家而言有一定的自画像意义。

艺术家坦言自己在这个阶段对周边的事物抱有一种强烈的不适感,而自己身处其中,又无法完全流露自己的不满,只能始终保持一种表演的状态。张锰用这一系列描写某种“愚钝的行走”的创作,来指涉一种不适感,对所有事缺乏信任,无法相信,以至于虚无和自以为是。

与“蒙古”系列相似,“青豆天堂”也是一个进行中的系列创作,至今已有三部片子,包括《鸟世界》《球世界》和《西瓜世界》。这三部作品与张锰1997年开始写作的散文集《青豆天堂》同名。《青豆天堂》的写作从未公开过,是张锰为自己而写的文章,他笔下的“青豆天堂”是一个人人必须去的地方。虽然那里不是百货商店,也没有处理货;那里不是喜马拉雅,也没有雪山。连作者也不清楚为什么那个地方叫“青豆天堂”,就让我们都暂且把它作为一个地名好了。唯一我们可以确定的是,正如作者告诉我们的,那里不怎么需要八点上班,不需要工作,好像什么也不用做,只是一个美妙的地方!

那就让我们“背包前往”吧!这三部片子都以静谧而空无一人的雪地为场景,豆大的雪花在不断地飘落,《鸟世界》里出现一个人,推着圆圈往前走;《球世界》里是一个慢慢往前滚动的大球;而在《西瓜世界》里,一个大西瓜越滚越小,直至散落成一堆碎片。这些意象大都来自童年的经历和记忆,比如因为将一个不甜的西瓜丢在路边而遭到妈妈的责备,它们以各种方式进入张锰今天的文字与作品之中。对于张锰而言,儿时的记忆是一片“天堂”,是值得不断追溯的美好时光。然而,三部片子的背景音乐——第一部的音乐是压缩放慢的《玩偶之家》,第二部是变女声为老男人声的《Say Goodbye》,而第三部是张锰自己做的音乐——都透露出一种淡淡的愁绪,显然过去的时光已经难以复原或再次拥有。

《独流减河》与《七里海》都创作于2012年,从这两部片子开始,艺术家尝试了实景拍摄,也是为有朝一日将《青豆天堂》拍摄成电影做一些铺垫。不同于青豆天堂的虚构,独流减河与七里海都是源自天津古地理中两个真实存在的地点。独流减河是独流古镇一条很宽的大河,今天遍布天津超市的独流醋就产自独流古镇。独流减河的宽度超过天津市内的海河几倍。在张锰眼中,独流减河有着德国莱茵河的风范。在三频的片子中,两边各有一男一女在雨中不停地旋转着雨伞,中间是同样打着雨伞的艺术家自己的背影,渐渐走远,直至消失在观众的视野之中。

张锰 2018隐于树010 纸本水墨 100×33cm 2018年

张锰 2017蘑菇 纸本水墨200×100cm 2017年

张锰 2017隐于树003 纸本水墨200×100cm 2017年

张锰 2017金蘑菇 纸本水墨200×100cm 2017年

张锰 2017隐于树001 纸本水墨200×100cm 2017年

据艺术家自己回忆,拍摄《独流减河》纯属偶然。“那天下雨,忽然就决定开车去郊外的独流减河,毫无拍摄征兆,就是想去,下意识拿了拍摄的设备,带上助手,直奔而去。2012年冬天春节过后去过一次独流减河,已经很有感觉,感觉在等一场不大不小的雨水,那么,此刻就是最佳的时机了。开车一小时后到达独流减河,完全被感觉化的情绪迷住。就是这样,此刻的河岸就是能代表我这么多年的感觉,其实什么都不用做,它就在那里了。当你伫立在那下雨的河岸,忽然眼泪就流了出来,什么也不为。而我,那一刻,站在下雨的岸边,平静如水,感觉什么都不用做都已经够了。”①

在张锰的片子中,主人公似乎始终在做着点什么但实际上做什么都并不重要。七里海是天津的古海岸,今天是一片很大的湿地。显然,下过雪后的七里海在艺术家的眼里是一个完美的舞台——“我想象的古代场景大概就是下过雪的野外的感觉,只要是下雪了,我都压不住自己的心情,亢奋起来,满心欢喜的状态。我喜欢雪到了一个极端的状态,尤其是漫天大雪时,我可以彻夜不眠,可以不吃不喝,欢喜得不得了。而,七里海,这个天津郊外的古海岸,下雪了,那压抑不住的狂喜,逼迫着你跑到它的眼前,投入到它的怀抱。如果有一个物体能表达我所有的感觉,七里海就是那个物体,下过雪的七里海就更加贴心,更加直抒胸臆,百分百表达准确。”②在三个屏幕中,我们看到艺术家扛着一根树枝在雪地中行进,直至最后共同走向一个消失的点。观者也被紧紧地包裹在自然界的声音之中。

作品《金链猛虎》完成于2016年,是一项持续了一年多的创作。通过这件作品,我们可以透视艺术家内心的某种危机感。这种危机感来源于近几年随着作品获得的关注度日渐增长,艺术家的心中萌生了一种不安的感觉。画面中两只佩戴金链的猛虎拉一根木头,这根木头在张锰的录像和绘画中多次反复出现,在一定意义上,这件直觉性的作品是张锰对于自己当时的创作和心理状态的自我写照。

张锰的不安感在一定程度上并非仅仅是一种个人的感受。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野蛮生长的自由主义经济给予艺术市场蓬勃发展的机会,也给许多在那个时代出现和成长起来的艺术家不少展示和被承认的平台。这些获得机遇的创作中同样不乏那些在创作上经历了日常转变的艺术实践。但在90年代中后期之后,关注日常的创作逐渐失去了作为一种政治概念的可能性,从为了逃离功利性的政治、社会和哲学先导的创作倾向,逐渐进入一个无形而无处不在的资本逻辑之中,以日常和自我为讨论焦点的创作,开始遭遇被承认和被接受后所面临的“被同化”的危机。今天,它的自我超越面临着缺乏“精神维度”和“人文关怀”的深层障碍。这个跨越不仅挑战着作为个体的艺术家张锰,也挑战着与他同龄甚至更年轻的我们每一个从业者。

注释:

①这段描述来自笔者与张锰于2016年8月11日的微信讨论。

②同上。

猜你喜欢

里海青豆天堂
天堂
天堂湿地
鸟天堂
里海适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吗?(答读者问)
麦唛套餐
青豆的神奇功效
青豆姑娘是个吃货
里海虎
天堂
进了“洗衣机”的小青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