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朝阳岩清代行书摩崖石刻审美特征

2022-10-17邹祥建

书画世界 2022年8期
关键词:摩崖永州行书

文_邹祥建

曲阜师范大学书法学院

内容提要:朝阳岩摩崖石刻的艺术风格十分丰富,有许多著名历史人物在此留有诗刻,如宋苏轼、周敦颐、张浚、杨万里,明徐霞客、黄金色、安孝,清邓传密、何绍基、杨翰、吴大澂、林绍年等人。其中永州朝阳岩清代行书摩崖石刻作品具有非常高的历史文献价值与艺术价值,值得广大的专家及学者对其进行研究。

朝阳岩位于湖南境内,与永州古城相距甚近,风景秀丽,山水宜人,吸引了许多历史名人,他们在此留下了大量的摩崖石刻作品。这些摩崖石刻具有非常高的历史文献价值与艺术价值,其中清代行书摩崖石刻亦值得广大专家及学者去研究。

在中国书法史上,以行书入碑,始于唐太宗。太宗之后,以行书入碑的,更是屡见不鲜。在湖南永州朝阳岩石刻群中,除以篆、隶、楷书入碑的静态字体石刻,就是那些出之以行书的动态字体石刻了。本文以朝阳岩清代行书摩崖石刻作品为研究对象,以探究其艺术价值与审美价值。

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号东洲,别号东洲居士,晚号猿叟,道州(今湖南永州道县)人,晚清诗人、书画家。何绍基乃道光十六年(1836)进士,通经史,精小学、金石、碑版。其书初学颜真卿,后又融合汉魏而自成一家,尤长于行草。湖南道州乃是何绍基故里,何绍基屡屡往来于永州朝阳岩、祁阳浯溪。同治元年(1862)初春,何绍基至永州,应好友杨翰之邀,游朝阳岩,遂作《杨海琴太守招游朝阳岩,即事有作,兼柬白兰言学使》(图1),并刻于朝阳岩上。杨翰字海琴,曾官永州知府。这里的“海琴太守”,指的就是杨翰。诗中写道:

图1 何绍基《杨海琴太守招游朝阳岩,即事有作,兼柬白兰言学使》诗刻拓片

城中碧云庵,城西朝阳岩。

贤守簿颂余,于兹拂尘衫。

岩间次山题,铭语初未镵。

上客有邓子,法绍斯冰岩。

千秋缺事补,光怪发崭岩。

构亭曰篆石,命酒与客咸。

酒阑索我书,笔突墨不黬。

我将九嶷游,便挂漓水帆。

洞壑多鐍扃,神鬼所秘缄。

樵踪或偶触,游屐空相馋。

岂惟题记绝,太古草不芟。

安得视斯岩,城郭影相衔。

特因易探蹑,未免迩尘凡。

登高试一望,群彦来髟髟。

瞻仰御史台,文字知酸咸。

朴学罔不甄,华士奚能搀。

军兴越十年,妖焰余枪欃。

宜有异材出,与世靖貙麙。

深山卓逸伦,不受誉与谗。

瑾瑜匿在璞,孰为剔厥嵌。

近玩必不奇,抉奥岂厌巉。

君喜应曰然,非止游者监。

夕阳忽在西,暮霭霏松杉。

高斋仍翦烛,翠墨烂藤函。

何绍基行书以质厚、雄强为典型风貌。《清稗类钞》记载,何绍基书“沉雄而峭拔,行体尤于恣肆中见逸气。往往一行之中,忽而似壮士斗力,筋骨涌现.又如衔杯勒马,意态超然。非精究四体,熟谙八法,无以领其妙也”。细审此诗刻,其用笔老辣,融入篆籀笔意,具有一种质朴古拙之美,如“不”“军”“年”“剔”“奇”“者”等字;线条圆浑沉雄,姿态万千,散发出浓厚的金石趣味,深得颜真卿精髓,如“玩”“霏”“杉”“仍”“函”等字。此诗刻的章法亦别具一格,字与字之间气息贯通,行与行之间既变幻莫测,又和谐统一,纯真、自然之美体现得十分明显。

杨翰比何绍基小十三岁,在永州为官期间,与何绍基相交颇深,并结成忘年之交。杨翰行书,就是取法何绍基,且得其精髓。前人对杨翰评价很高,说他“考据金石,讨论书画,文词诗歌,靡不精能……得何绍基书法,几可乱真”(秦祖永《桐阴论画》)。《秋日游朝阳岩,再用山谷韵》为杨翰于同治三年(1864)所书,酷似何绍基成熟期面貌。此诗刻线条丰厚刚健、圆浑遒劲,粗细对比明显,筋骨兼备,呈现出松而不弛、柔中寓刚的艺术效果,如“山”“身”“随”“到”“忽”等字。这可能与杨翰喜用颤笔的习惯有关。在此作中,字与字间少牵丝连带,但气韵贯通,恣肆奇逸,凌厉跌宕之气溢于行间,如“潇”“涛”“处”“放”“船”等字。前人评价何绍基行书能于颜真卿雄强浑厚中得清刚简静之神。何绍基书法的这一审美特征,于杨翰此诗刻中亦能窥见。

李永绍,生卒不详,永州宁远人,钤印“闻衣”,当是其字,出于《尚书·康诰》“绍闻衣德言”。其似曾为州县教谕、训导,或为书院山长。李永绍光绪以前在世,姑定在同治间(1862—1874)。其朝阳岩诗刻《讲余来访渔翁迹》写道:

讲余来访渔翁迹,楚竹清湘冷惜烟。

无复高歌闻欸乃,山光水色绿依然。

李永绍《讲余来访渔翁迹》诗刻(图2)同样是以何氏为师法对象,但书风有异于杨翰。杨翰行书较李永绍更为老辣险绝、苍劲质朴,而此诗刻具有浑厚沉雄、丰润华丽之美,如“讲”“余”“山”“光”“水”“绿”等字。其结字内部收敛,笔画向外舒展,致使外部宽绰,如“访”“歌”“复”“依”;线条粗细对比明显,虽浑厚沉着,但又不失灵动活泼,如“清”“高”“闻”“绿”;在章法方面,字与字虽独立存在,但气息贯通其中,行与行之间距离不一,疏密相间,具有自然、纯真之美感。

图2 李永绍《讲余来访渔翁迹》诗刻拓片

林绍年(1845—1916),字赞虞,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清同治十三年(1874)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曾任云南巡抚,后到广西。《使桂还朝》《便道游此》二首诗刻(图3),便是林绍年赴任广西、途经永州朝阳岩时,为歌咏澹岩而作。诗中写道:

图3 林绍年《使桂还朝》《便道游此》二首诗刻拓片

使桂还朝

一从鲁直题诗后,便觉游人日日多。

自古此山已如此,怪他元柳错经过。

便道游此

看尽桂林阳朔好,驿程恰向永州来。

淡岩两洞皆奇绝,老眼欣然又一开。

据诗意可知此乃林绍年为咏澹岩(淡岩)所作,并刻于朝阳岩。林绍年书,师法于黄庭坚,尤其是“直”“题”“诗”“觉”“游”“柳”“使”等字,笔势开张,似长枪大戟,线条古拙沉稳,颤笔运用较多,不仅得黄庭坚之形,更得其神韵。林绍年诗刻书风老辣精熟、爽利痛快,结体灵动多姿、变化丰富,章法布局亦不拘于成规,随势而就,字与字之间上下呼应,行与行之间气韵畅通,毫无矫揉造作之气,正暗合了苏轼所谓“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的主张。林绍年行书特色与黄庭坚书风略有差异。他打破了黄庭坚的用笔方式,而具有个人风格,如“后”“错”“经”“过”“开”等字。林绍年行书,可谓既深入古法,又能不被古法笼罩而自成一家。

综上所述,清代朝阳岩行书摩崖石刻作品甚多,较为著名的有上文介绍的几件摩崖石刻作品。其中何绍基《杨海琴太守招游朝阳岩,即事有作,兼柬白兰言学使》虽是石刻作品,但经过刻工精湛的凿刻,能够鲜明地体现出何氏高超的书写水平,展现出何氏独特的艺术魅力。何绍基在清朝书坛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许多学书者纷纷效仿。杨翰与李永绍之书均出于何绍基,但书风有别,这必然是两人不同的经历、习惯、爱好、才学决定的。这正应了清刘熙载“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贤哲之书温醇,骏雄之书沉毅,畸士之书历落,才子之书秀颖”(刘熙载《艺概》)的观点。杨翰、李永绍、林绍年都是学习法帖较为成功者,不仅深入古法,而且能具有独特风格。只有这样才能推动书法艺术的不断发展。这些具有较高艺术价值与审美价值的摩崖石刻虽然经历了千余年的风雨剥蚀,但依然熠熠生辉,值得广大学者、专家对其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摩崖永州行书
行书纳兰性德《长相思》(35cm×35cm)
西狭颂摩崖石刻
行书方拱乾《混同江怀古》(33cm×21cm)
永州的雪
人间正道是沧桑(行书)
永州摩崖石刻拓片将在国博展出
试论四山摩崖刻经的书风与艺术内涵
零陵区:“两考”工作平稳顺利
自撰联(行书)
李晖赴东航对接航线迎来突破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