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视阈下中药学学科科技论文产出统计与分析
——以南京中医药大学为例

2022-10-15刘语涵尚丽丽

江苏科技信息 2022年27期
关键词:贡献度中药学发文

刘语涵,尚丽丽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3)

0 引言

自2017年首轮“双一流”建设名单公布,中国高等教育开启全新国家战略,进入不懈追求世界一流大学的接续努力和高级阶段[1]。“双一流”建设破除终身制,设立有进有出的动态调整机制。经过第一个5年建设周期,2022年2月14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公布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2]。南京中医药大学(以下简称“学校”)中药学学科再次入选。作为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引领性、标志性工程,第二轮“双一流”建设提出将逐步淡化其身份色彩[3],更加聚焦学科建设发展,更加看重一流学科对大学整体发展的带动作用。通过国际评估体系来了解和检验学科的国际竞争力[4],围绕特色优势学科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对明确学科建设规划,建成特色鲜明、行业引领的世界一流大学具有重要意义。

InCites是美国科睿唯安公司(Clarivate Analytics)推出的一个科研评价分析平台,通过全球基准数据准确掌握科研机构在全球各学期领域的相对位置。该平台数据基于1980年至今 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数据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ion(ESI)依据全球各机构在过去十年被SCIE/SSCI收录的文献总被引频次分学科来衡量科学研究绩效、跟踪学科发展趋势,其已被应用于“双一流”建设学科评估指标体系。但由于我国“双一流”建设中108个一流学科与 ESI 所收录期刊划分的22个学科分类还无法直接一一对应[5],所以根据学校实际,为保证数据的相对完整与匹配,笔者拟通过中药学学科人员在不同 ESI 学科分类期刊的WoS发文表现,探究一流学科在科研产出力及学术影响力上对学校的贡献度情况,以期为下一步一流学科建设及学科评估工作提供决策依据和数据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笔者以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学科科技论文及其学科相关学者为研究对象,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作为数据源,研究数据来自InCites平台于2021年4月30日更新的覆盖范围为2010—2020年的论文数据,检索时间为2021年5月15日。机构选定为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南京中医药大学),学科分类选择ESI学科分类体系,作者位置设定为First、Corresponding(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

1.2 统计方法

利用InCites平台得出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2020年的文献总量、一作或通信作者完成总量、年份分布、被引频次、高被引论文等总体结果。以学校中药学学科即药学院人员、第三临床医学院等相关人员为划分依据,应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作者及团队统计分析,得出该学科人员参与学校这10年间WoS论文的总体产出,结合应用WoS数据库和InCites平台全面分析学科论文总量、被引频次、载文期刊、科研合作,以及高水平论文影响因子分布、学科人员贡献度等综合情况,多角度呈现该学科的科研产出和学术影响。

1.3 统计指标

利用InCites平台来分析衡量WoS论文的基本指标包含以下内容:发表论文数是指WoS中所收录的论文数;被引频次是指出版论文集的被引频次;学科规范化引文影响力(CNCI)指按学科、出版年和文献类型统计的规范化的引文影响力,排除了出版年、学科领域与文献类型的影响(该值大于1,表明该组论文的被引表现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小于1,则反之);期刊规范化引文影响力(JNCI)指按期刊、出版年和文献类型统计的规范化的引文影响力(论文篇均引文数)(该值大于1,表明该科研主体影响力高于平均值);高被引论文是指按领域和出版年统计的被引频次位于全球前 1%的论文;热门论文是ESI按领域和时间段统计的被引频次位于全球前 0.1%的论文;H-index指数是用来评估研究人员的学术产出数量与学术产出水平的。

2 数据结果与统计分析

2.1 中药学学科WoS论文总体产出

科技论文是学术科研活动的标志性产物之一。通常WoS核心合集的论文具有相对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学术价值。2010—2020年,南京中医药大学共有7 796篇WoS论文。其中,作为一作或通信作者署名单位的共5 346篇。学校近十年的学术科研活动呈现出整体上升的发展态势,WoS发文总量逐年攀升,如图1所示。以一作或通信作者收录的论文总数由2010年的153篇增加到2020年的1 500篇;2015年后增长幅度每年开始超过100篇;2019年达到10年间最大值,较前一年增长了254篇。

为进一步探究中药学学科的WoS论文总体表现,根据学科人员归属,对5 346篇WoS论文的作者署名进行人工判别,结果如图1所示。2010—2020年,南京中医药大学为一作或通信作者署名单位的WoS论文中,共有2 217篇为中药学学科人员的科研产出。通过限定文献类型(Article和Review)以及数据去重,最终得到2 174篇中药学学科论文总量,整体与学校总量一致均呈现稳步上升趋势。但对比校内论文总量贡献度发现,中药学学科按年度统计的发文增长率小于学校总体发文增长率,学科的WoS论文总量在学校整体发文贡献度上呈现逐年递减趋势。

图1 2010—2020年中药学学科总载文量及贡献度

2.2 中药学学科总体学术影响力

分析科技论文的被引情况是反映科研成果影响力的一个重要途径。2010—2020年,由学校作为一作或通信作者署名单位的中药学学科论文总被引频次达到33 009次,篇均被引频次为15.18次。近10年间发表论文的总被引次数在全球前1%的排名百分位为0.41%。H-index指数为57,即有57篇文章的总被引频次不少于57次。

从被引频次分年度来看(见图2),2010年学科WoS发文总被引频次为1 970次。被引趋势图显示,这10年间学校以及中药学学科的总被引频次均在2017年出现了峰值,分别是学校6 942次、中药学学科3 434次,当年学科总被引频次的贡献度高达49%。由于被引频次的数据统计会受到论文发表年份的影响,一般被引频次的高峰出现在发表后的第2~4年[6],所以从整体来看,中药学学科论文的学术影响力发展仍呈上升趋势。

图2 中药学学科论文被引频次年份统计

2.3 载文期刊

2010—2020年,中药学学科人员发文涉及的期刊种类共计521种,平均每种期刊载文约为4.17篇。

表1列出了载文量前10的期刊,位列第一的是爱尔兰出版期刊,另有英国刊3种,瑞士和荷兰刊各2种,均来自欧洲国家。其中ScientificReports篇均被引频次达26.43次,CNCI值为1.70,两项数据均位于首位。总载文量排名第一的JournalofEthnopharmacologyJNCI值也最高,达到1.23。这10种期刊中,有4种为Q1分区期刊、5种为Q2分区,另有1种属于Q4分区。同时,有5种期刊CNCI大于1,即超过全球平均水平;有6种期刊JNCI超过1,说明该科研主体影响力高于平均值。

表1 中药学学科载文量前10名期刊(2010—2020年)

2.4 合作区域与机构

国际合作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合作论文协同创新,有利于切实提高一流学科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在中药学学科人员2 174篇WoS发文中,国际合作论文仅有266篇,百分比为12.24%,横向合作论文百分比为0.69,说明论文参与国际合作整体较低。

通过InCites平台对中药学学科人员的WoS论文合作情况进行分析。从合作国家与地区来看,除中国大陆地区外,该学科人员与30个国家与地区合作。表2按载文量列出国际合作排名前5位的国家与地区,其中,美国的合作论文数以及被引频次均处于第一。

表2 中药学学科合作载文量前5名国家与地区

从合作的国内机构来看,中药学学科人员与377家国内机构进行合作。表3按载文量列出合作排名前5家科研机构。这5家机构中,与中国药科大学的合作最为密切,其发文总量及被引情况均居首位。处于第2位的南京大学CNCI值最高,达到1.11。这5家机构中有4所属于医药类大学,且前3所均同属于南京市本地高校。可以明显看出,学科在国内机构科研合作方面,地方区域性合作仍占主导。

表3 中药学学科合作载文量前5名国内机构

3 中药学学科高水平论文产出分析

3.1 高被引论文及热门论文

高被引论文及热门论文通常能反映某一研究领域的重要研究议题和趋势,是学术影响力的重要体现。2010—2020年间学校共产出52篇高被引论文。通过统计筛选,中药学学科人员参与的高被引论文共6篇,集中发表在2017—2020年,通过分析论文关键词及研究主题内容,这6篇高被引论文中有4篇为中药学学科直接的研究成果。同时,目前暂无学科相关热门论文。

3.2 影响因子分布贡献度

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 IF)作为一个相对统计量,虽有一定局限性,但仍是目前较为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由于部分期刊处于入选未满两年或被SCI/SSCI剔除的年份,故存在一部分WoS论文的期刊没有影响因子。将学校WoS论文的期刊IF分成3个区间:0<影响因子<5;5≤影响因子<10;影响因子≥10,得到学校和中药学学科在2010—2020年3个区间内一作或通信作者为学校发表的WoS论文总量及贡献度。

学科人员的载文期刊主要集中在0<影响因子<5区间,共有1 903篇,如表4所示。对比3个区间的贡献度后发现,中药学学科人员的WoS论文在3个区间的总量分别超过学校总量的三分之一,贡献度均达36%以上,其中占比最大的是在5≤影响因子<10区间,达到51%。

表4 中药学学科WoS载文期刊影响因子分布及贡献度

将以上3个IF区间的WoS论文数进行年度统计,由图3可以看出,3个区间的载文量均随学校整体载文量逐年稳步增长。其中,中药学学科在前5年即2010—2014年的0<影响因子<5和5≤影响因子<10两个区间贡献度均超过50%,2013年的5≤影响因子<10区间发文贡献度达到最高值(81%)。自2015年开始,影响因子≥10和5≤影响因子<10两组高影响因子区间的WoS论文逐渐呈现良好态势,其中在5≤影响因子<10区间,2015—2020年中药学学科WoS论文贡献度均保持在40%以上,2017年达到最高值(62%)。

图3 2010—2020年中药学学科WoS载文期刊影响因子分布及贡献度趋势

在高水平WoS论文贡献度上,分别对学校及中药学学科2010—2020年发表的影响因子≥10的WoS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得出2015年中药学学科达到最高贡献度75%。自2017年以来,在学校影响因子≥10的WoS论文总数整体提升的基础上,中药学学科连续4年贡献度分别为33%,35%,55%,43%,可见中药学学科高水平论文数量在入围“双一流”建设学科以来均达到学校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2019年高达55%(见图4)。

图4 中药学学科WoS论文数(影响因子≥10)贡献度趋势

4 中药学学科人员贡献度分析

4.1 中药学学科人员论文产出整体统计

通过InCites平台进行学科人员贡献度分析,以个体人员为单位,得出学科高产出及高影响力人员论文及被引贡献度情况。通过作者设定进行人员逐一统计分析时需注意:一是同一作者署名的多种变体,如Duan Jinao, Duan Jin-ao, Duan Jinao, Duan Jin-ao, Duan J.A实际均属于该学科内同一作者署名;二是作者姓名的重名导致在定位中的不唯一性,如作者全拼为Zhang Li实际存在校内同一学科不同人员或不同学科不同人员重名的现象,需进一步通过部门信息及团队成员等进行多重人工判别以得到目标人员的相关数据。

综合学科人员的发文总量、以一作或通信作者载文量及其被引频次和CNCI数据结果,取CNCI值在0.5以上人员,按总量排序,得出2010—2020年中药学学科WoS论文数贡献度前30位人员(见图5)。

图5 2010—2020年中药学学科人员发文前30位统计情况

贡献度前30位人员中,其发文总量、一作或通信作者发文总量以及CNCI的排序均不完全一致:发文总量前5位作者依次是段金廒(440)、蔡宝昌(216)、钱大玮(190)、贾晓斌(146)、郭建明(127);以一作或通信作者发文总量排名前5位作者(含2位并列)依次是段金廒(206)、郑仕中(85)、贾晓斌(80)、陆茵(56)、蔡宝昌(55)、李祥(55);以一作或通信作者发文的CNCI值大于1,即超过全球平均水平的作者在发文总量前30位中达13位,依次为张自力、郭盛、李松林、郑仕中、张峰、贾晓斌、宿树兰、陈志鹏、陆茵、陈勇、段金廒、曹鹏、吴啟南。

4.2 中药学学科人员团队分析

通过发文贡献度可以看出,学科排行前列的人员均分属于其二级学科团队:(1)由段金廒教授领衔的中药资源化学团队,图5中涉及该团队的人员有钱大玮、郭建明、宿树兰、郭盛、吴啟南,该团队中有中药学学科WoS论文总量、且以一作或通信作者载文量第一的人员(段金廒),同时该团队6人中有4人的WoS论文总量进入中药学学科人员排名前10(段金廒第1、钱大玮第3、郭建明第5、宿树兰第9),另有4人的CNCI值均大于1,即超过全球平均水平(郭盛1.5、宿树兰1.16、段金廒1.07、吴啟南1.01),表明该团队科研人员产出力强劲,影响力占优,人才梯队建设呈现可持续发展。(2)由蔡宝昌教授担任学科带头人的中药炮制学团队,图5中涉及人员有蔡皓、狄留庆、张丽、刘晓、刘睿。作为传统中医药特色优势学科,中药炮制学团队人才结构和分布涵盖老、中、青3代,注重传统优势学科的传承与创新。(3)中药药理学学科由陆茵、郑仕中教授牵头,成员涉及张峰、张自力,其中中药学学科以一作或通信作者发文的CNCI最高值作者出自该团队(张自力1.68),且团队4人的CNCI值全部进入学科前10位(郑仕中1.41、陆茵1.14、张峰1.25),均大于1,即超过全球平均水平,可见该团队学术影响力具有显著优势。

5 结语

5.1 总结

以中药学学科及其人员为研究对象,通过InCites平台将10年间学科人员参与的WoS论文进行统计分析,从论文数量、被引频次、载文期刊及合作情况等方面反映了学校一流学科的水平和学科发展状况。2010—2020年,尤其在首次入围“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以来,中药学学科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且注重培育学术梯队,大力培养青年学术骨干,始终活跃着一批高学术产出和高学术影响力的学科人才队伍。学科WoS论文产出由2010年的67篇增长至2020年的326篇。其发文量逐年增多,但对学校贡献度降低,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1)作者单位署名未形成规范化统一。在导出字段中发现,一方面作者单位及部门、作者姓名等书写较随意;另一方面学校附属医院及科研机构的学科人员未完整注明学校名称,一定程度影响通过学校名称进行机构检索的数据。(2)学校总体科研产出大幅扩增。在新发展理念下,学校与附属医院、药企医教研、产学研深度融合,办学空间不断拓展,办学资源更加多元。随着“开放协同”发展战略不断深化,校院企合作机构大幅增多,学校总体发文数量增长显著。

“双一流”建设引领带动学校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中药学学科论文的被引频次贡献度及高水平论文整体上均有明显提升,但在高被引论文和热门论文发文表现上亟待实现突破跨越式发展。特别是相对于其他现代医学相关学科,中药学学科作为当前学校主干学科,其学术引领性仍待提升,尤其是在传统优势研究方向的巩固夯实、前沿交叉研究方向的创新突破、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更应彰显更多中医药的国际话语权。

5.2 建议

(1)整体观指引。充分发挥“学科群”优势和引领作用,重视多学科资源整合,形成多学科相生共长、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通过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助推学科蓬勃发展,为中药学学科发展寻找新的动力和增长点,以促进学科的协同发展,进而提升学科的核心竞争力。

(2)创新性指引。“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新时代中医药发展的必由之路,现代化、国际化是新时代中医药发展的时代命题。进一步协同附属医院与附属药企,开展协同攻关,形成优势团队和拳头方向,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国际合作,通过内部多学科、跨部门协同以及外部资源协同,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创新要素的深度融合,健全学科创新发展体系,扩大学科发展的国际学术影响力。

(3)领军人才指引。围绕学科重点发展方向和领域,加大对学科领军人才以及后备学科带头人的引育,实施柔性引智和各类人才激励计划,搭建中青年人才成长快车道。培养新一代在行业内有规则制定权和学术话语权的国医大师、学科领军人才。

(4)社会需求指引。“双一流”建设为行业特色型大学学科建设发展提供了机遇。中药学学科站在乘势而上求突破、奋发图强开新局的历史交汇点,要心怀“国之大者”,以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出发点,围绕建设目标,紧扣时代需求,揭示重大科学问题,重点攻克“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在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时代新征程中打造影响全球的话语体系。

猜你喜欢

贡献度中药学发文
七部门联合发文 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
中药房药师如何开展优质中药学服务
班级贡献度
校园拾趣
爷孙趣事
以牙还牙
榆林体育文化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贡献度研究
综合性高校《中药学》PBL教学模式探讨
《中药学》课程的教学体会
乡村旅游对经济增长贡献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