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眼优角蚱成虫肠道细菌的分离及鉴定

2022-10-14蒙艳锦容万韬

大众科技 2022年9期
关键词:菌落菌株杆菌

辛 磊 蒙艳锦 钱 丰 容万韬

眼优角蚱成虫肠道细菌的分离及鉴定

辛 磊 蒙艳锦 钱 丰 容万韬

(河池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广西 宜州 546300)

为明确眼优角蚱的取食消化机制和营养生理,对其成虫肠道细菌进行研究。文章丛自然界采集的眼优角蚱成虫肠道中按传统方法分离纯化,共获得10株细菌,对其形态、生理生化指标进行系统研究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10株菌株革兰氏染色均呈阳性,均具有纤维素降解能力。编号为MYJ01、MYJ03、MYJ05、MYJ06、MYJ07、MYJ08、MYJ09、MYJ10的8株菌株为杆菌,能代谢葡萄糖、麦芽糖、蔗糖、甘露醇等,但不能代谢乳糖、棉子糖;MYJ02、MYJ04这两株为球菌,不能代谢乳糖、棉子糖、纤维二糖。经鉴定前者为枯草芽孢杆菌,后者为沃氏葡萄球菌。

眼优角蚱;肠道细菌;分离鉴定

引言

眼优角蚱()属于刺翼蚱科优角蚱属,为该科的优势种[1]。体型偏中小型,褐色,广泛分布在中国温度较适宜的东南部地区[2]。眼优角蚱好生活在阴凉、有水流、布满青苔和地衣的地方,适应性强。这种生活偏好性与它们的取食习性有关,特别是腐殖质丰富的地方。它们主要以幼嫩的苔藓和腐殖质为食,这些地方不仅有丰富的食物,而且复杂的环境还给它们提供了躲避天敌的良好场所。

昆虫是目前已知的动物群体中种类最多的一类生物[3]。在很大的程度上昆虫的多样性离不开与其共生的微生物[4]。共生微生物是由于宿主昆虫在进食和消化的时侯,有一小部分的微生物停留在肠道内的上皮组织中[5],会以各种形式参与宿主昆虫的生长及发育[6]。除了这些,它们与宿主昆虫之间的关系还有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对宿主的病理等方面也会产生影响。昆虫肠道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器官,内部环境极其特殊,常伴随着宿主昆虫的取食、消化、排泄等活动而不断改变[7]。肠道内栖息着种类丰富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的存在对宿主昆虫的许多生命活动产生极大的影响[8]。

肠道微生物是指栖息于宿主消化道内所有微生物的总称[9]。研究者们对这些微生物进行研究时发现,宿主昆虫多样化的生境及取食行为,在极大的程度上得益于有益菌的贡献。据统计,微生物总量大约是占昆虫生物量的1%~10%,是宿主昆虫体内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10]。对昆虫肠道微生物的研究,旨在打破其内部环境,使其不能正常生长和发育,从而控制害虫的发生。肠道微生物的种类组成对宿主昆虫许多生理活动有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在昆虫的取食、消化和营养作用等方面。

目前,国内外对眼优角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生活史及其生物学特性方面,以昆虫营养学与生理为主要目标而开展的研究少之又少。就国内而言,对昆虫肠道细菌等微生物的研究所涉及到的昆虫只有极少数[11],主要是家蚕、松毛虫和桑粒肩天牛等[12]。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在科学技术方面,分子生物学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昆虫肠道细菌的潜在价值得到研究者们的发掘,尤其是在农业方面对害虫的预防和控制、环境资源的保护以及工业生产等领域已经给人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成果[12]。如在天牛肠道微生物中分离得出具有降解木质纤维素能力的细菌[12];蜜蜂肠道微生物有抵抗病原体作用[13];从白蚁、蟑螂和甲虫等昆虫肠道中分离出了多种纤维素、半纤维素降解菌[14];杜贝贝等[15,16]对不同家蚕肠道微生物进行测序研究,发现对宿主家蚕有益的细菌;黄粉虫和大麦虫肠道微生物对塑料多聚物的降解[17];刘小改等[18]采用16S rDNA基因测序技术对稻纵卷叶螟4龄幼虫的肠道微生物进行检测,发现许多有益菌。而关于眼优角蚱肠道细菌分离及其鉴定方面的研究属于空白状态。本研究采用传统的平板法对眼优角蚱成虫消化道内菌群进行分离、纯化及生理生化代谢试验,并结合细菌系统鉴定手册[19,20]和16S rDNA等技术进行鉴定,为后续研究眼优角蚱取食消化机制、营养生理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和理论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实验虫源

选取当地大小一致的健康成虫雌雄各5只作为实验材料,将雌雄分开放入饲养盒中,并做好标记。

1.1.2 培养基

培养基的种类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培养基种类

培养基类型蛋白胨牛肉膏氯化钠琼脂蒸馏水pH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NA)10 g3 g5 g15 g~20 g1000 mL7.2~7.4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NB)10 g3 g5 g—1000 mL7.2~7.4 各种生理生化培养基糖发酵培养基、苯丙氨酸琼脂培养基、氨基酸脱羧酶培养基等

1.1.3 仪器和试剂

生化恒温培养箱、无菌操作台、光学显微镜、高压蒸汽灭菌锅等;乙醇(75%)、次氯酸钠溶液(35%)、3%H2O2溶液、溴甲酚紫、甲基红、革兰氏染色试剂。

1.2 肠道细菌分离与纯化

1.2.1 虫体表面消毒

将采集分类好的活体眼优角蚱成虫置于室内进行24 h饥饿处理后,在无菌条件下分别置于75%的乙醇中浸泡10 s杀死,用无菌水清洗;再浸入35%的次氯酸钠溶液消毒2 min~3 min,用无菌水再清洗;最后再置于75%的乙醇中消毒,无菌水清洗干净,备用。

1.2.2 制备消化道稀释液

将上述虫体在无菌条件下进行解剖,取出整条肠道。将其放入已灭菌的研钵中充分研磨并加入10 mL无菌水形成匀浆,后转入试管振荡约5 min。移液管移取1 mL菌悬液加入盛有9 mL无菌水的试管中,振荡混匀;以此类推逐级稀释制成10-1、10-2……10-8不同稀释度的肠道菌悬液,并做好标记,备用。

1.2.3 平板涂布法

取10-6、10-7、10-8这3个稀释度的菌悬液,用涂抹法进行分离培养,每个稀释度重复3次,分别置于37℃恒温箱中倒置培养24 h[21,22],依次做好标记。

1.3 肠道细菌的鉴定

1.3.1 细菌革兰氏染色和形态观察

将分离得到的菌株进行纯化培养,观察其菌落的外观形态特征;菌落表面颜色的观察;菌落是否具有一定的透明度等。革兰氏染色的显色反应结果通过光学显微镜进行观察并记录[23]。

1.3.2 细菌的生理生化试验

将纯化后的菌株培养物进行吲哚试验、淀粉水解试验、V-P试验、甲基红试验、柠檬酸盐试验、苯丙氨酸脱氢酶试验、明胶液化试验、氢化酶试验、鸟氨酸脱羧酶试验等各项生理生化试验,根据相应的试验方法,置于恒温培养箱中进行培养,观察并做好记录。再结合《常见细菌系统鉴定手册》进行结果判断。

1.3.3 同化碳(氮)源试验

碳(氮)源主要是微生物进行健康生长所必需的各种化合营养物质,在研究和制备各种微生物的培养基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为保证微生物的正常生长发育提供了物质依据。

将灭菌的无碳培养基倒入平板并做好标记。置于室内冷却凝固后,在其背面进行区域划分。另外再取一灭过菌的移液管,按照编号吸取0.2 mL已纯化菌株的菌悬液滴在各个平板上并涂抹均匀。用接种环于各种碳源中取一定量放到与编号相适当的位置上,做好标记,将平板倒置,放入28℃恒温培养箱中培养,3 d~7 d后即可取出观察,将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记录。同化氮源的试验方法与同化碳源相同。

1.3.4 糖(醇)发酵试验

糖(醇)发酵生化反应试验的使用很普遍,特别是在肠道细菌的鉴别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根据相关的研究可知,大部分的细菌都能利用糖类作为生长所需的碳源,即便是这样它们在分解糖的能力上也是存在很大的差异。在无菌操作下,用接种环挑取少许已纯化的菌种放入各个糖类发酵试验用的液体培养基中。本试验中是否产酸可利用溴甲酚紫[pH5.2(黄色)~pH6.8(紫色)]酸碱指示剂来检验,当发酵产酸时,可使培养基由紫色变黄色。如产气,小管中会收集到一部分气体,不产气则管中无气体。用记号笔在标签上标明培养基的种类名称和所接种的菌株编号,再将其贴至试管外壁。置于37℃培养箱中培养24 h后取出进行观察,并记录结果。本次试验所用到的糖类分别为葡萄糖、麦芽糖、蔗糖、半乳糖、海藻糖、棉子糖、纤维二糖、甘露醇。

1.3.5 纤维素水解试验

纤维素为大分子多糖,而刚果红可以和大分子的多糖进行牢固地结合。纤维素酶把培养基中的纤维素降解为小分子糖,使得刚果红不能与之结合,就会在冲洗后脱落呈现出一个透明圈。

在无菌环境下进行操作,用接种环挑取少量已纯化的菌种放入纤维素平板培养基中进行划线,并置于37℃恒温培养箱中进行37 h培养。再加入刚果红进行染色10 min~15 min,弃去染液,再用1 mol/L NaCl溶液进行多次冲洗[24]。判断的依据是看冲洗后是否形成透明圈,能够产生透明圈就说明该细菌具有纤维素分解的能力[25]。

1.3.6 细菌分子学鉴定

将分离纯化得到的10个样送到上海派森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最后再利用MEGA7.0软件进行同源性比较,并进行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2 结果与分析

2.1 肠道细菌的分离纯化

从NA培养基中挑取表征各异的菌落,分离得到10株菌株,编号分别命名为MYJ01、MYJ02、MYJ03、MYJ04、MYJ05、MYJ06、MYJ07、MYJ08、MYJ09、MYJ10,其中MYJ01~MYJ05和MYJ09这六株是从雄性眼优角蚱肠道中分离得到;MYJ06~MYJ08和MYJ10四株为其雌性中分离得到。

2.2 细菌革兰氏染色和形态观察结果

10株菌株的染色结果均呈革兰氏阳性,结果见表2。8株为杆状菌,MYJ01、MYJ03、MYJ05、MYJ07、MYJ09这5株菌株为长杆状,MYJ06、MYJ08、MYJ10这3株为短杆状,MYJ02、MYJ04这2株为粗大的球状菌,成单,双链或不规则的葡萄状排列,见图1。

10株菌株在菌落形态上有一定的细微差别,MYJ01、MYJ03、MYJ05、MYJ07、MYJ09这5株长杆状的菌中MYJ01的菌落特征为污白色,边缘不规则,菌落粗糙,有褶皱,中央凸起不透明;MYJ03的菌落特征为微带黄色,边缘圆形,菌落粗糙,有褶皱,不透明;MYJ05的菌落特征为乳白色,边缘不规则,菌落表面有褶皱,不透明;MYJ07的菌落特征为污白色,边缘不规则,菌落粗糙,有褶皱,中央凸起,不透明;MYJ09的菌落特征为微带黄色,边缘不规则,中等菌落,有褶皱,不透明。根据观察到的微小特征差异将它们逐一分离。同样的方式将MYJ06、MYJ08、MYJ10这3株短杆菌进行分离。与其他8株差别较大的是MYJ02和MYJ04这2株,MYJ02为白色,边缘整齐,菌落光滑微凸起,不透明;MYJ04为淡淡的黄色,边缘整齐,菌落光滑微凸起,不透明。它们的菌落表征都比较相似,但表面颜色有一定差异,所以将它们分为两株菌。

从表2中可以看出雌性眼优角蚱肠道微生物分离出的MYJ06、MYJ07、MYJ08、MYJ10,这4株菌株均为杆状菌。雄性眼优角蚱不同于雌性的是MYJ02、MYJ04这2株为球状菌。MYJ01、MYJ03和MYJ05-MYJ10这几株菌株在NA培养基上菌落特征和涂片镜检结果符合《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第八版)对芽孢杆菌属的描述,据此初步判断这8株杆状菌为芽孢杆菌属疑似菌株。根据细菌系统鉴定手册中的描述MYJ02、MYJ04这2株球状菌初步判断为葡萄球菌属疑似菌株。

表2 细菌革兰氏染色和观察结果

菌株菌落形态革兰氏染色镜检结果 MYJ01污白色,边缘不规则,菌落粗糙,有褶皱,中央凸起,不透明+,长杆菌 MYJ02白色,边缘整齐,菌落光滑微凸起,不透明+,球状、多葡萄状排列 MYJ03微带黄色,边缘圆形,菌落粗糙,有褶皱,不透明+,长杆菌 MYJ04淡黄色,边缘整齐,菌落光滑微凸起,不透明+,球状、多葡萄状排列 MYJ05乳白色,边缘不规则,菌落表面有褶皱,不透明+,长杆菌 MYJ06乳白色,圆形,中等菌落且粗糙,有褶皱,不透明+,短杆菌 MYJ07污白色,边缘不规则,菌落粗糙,有褶皱,中央凸起,不透明+,长杆菌 MYJ08污白色,边缘圆形,菌落较大,有褶皱,中央凸起,不透明+,短杆菌 MYJ09微带黄色,边缘不规则,中等菌落,有褶皱,不透明+,长杆菌 MYJ10污白色,边缘圆形,菌落粗糙,中央凸起,有褶皱,不透明+,短杆菌

注:+:阳性;-:阴性。

a. MYJ01菌株;b. MYJ02菌株;c. MYJ03菌株;d. MYJ04菌株;e. MYJ05菌株;f. MYJ06菌株;g. MYJ07菌株;h. MYJ08菌株;i. MYJ09菌株;j. MYJ10菌株。

2.3 细菌的生理生化试验结果

肠道细菌的生理生化试验结果如表3所示,在接触酶试验中10株菌株均有气泡产生,说明这几株菌株含有过氧化氢酶,呈阳性。

硫化氢试验结果显示,每一株菌株都是呈现阴性,说明它们不能在培养基中分解醋酸铅中的硫代硫酸钠。在淀粉水解试验中滴加碘液后10株菌株的菌落周围都有透明圈出现,呈阳性。说明这10株菌株都能通过分泌一种淀粉酶将菌落周围培养基中的淀粉进行水解。

苯丙氨酸脱氢酶试验时向培养基中滴加10% FeCl3溶液后,培养基没有产生绿色反应,说明这几株细菌不具有苯丙氨酸脱氢酶,不能使其生成苯丙酮酸,遇三氯化铁指示剂不能呈现绿色现象为阴性。

明胶液化试验中明胶有明显的液化现象,说明这几株细菌能产生明胶酶,能使明胶先水解为多肽、后进一步水解为氨基酸,呈阳性。

精氨酸双水解酶试验结果中培养基没有变为紫色,说明精氨酸不能经过两次水解生成腐胺,使培养基不呈碱性,结果的现象为黄色,呈阴性。

V-P试验中MYJ01、MYJ03和MYJ05-MYJ10这几株菌株的培养液变成了红色,结果为阳性;甲基红试验与V-P试验结果相反,培养液为黄色,说明这几株菌株不能使葡萄糖产生有机酸,为阴性;而MYJ02、MYJ04这两株正好与前面的8株相反。

柠檬酸盐试验中MYJ01、MYJ03和MYJ05-MYJ10这8株培养基显现红色,说明这几株菌能利用柠檬酸盐作为生长的营养物质,呈阳性;剩余两株为阴性。

糖类利用实验中MYJ01、MYJ03和MYJ05-MYJ10这几株菌株能够利用葡萄糖、蔗糖、麦芽糖、纤维二糖、木糖、海藻糖、果糖等,呈阳性,不能利用乳糖。不同的是MYJ02、MYJ04这两株菌株除了乳糖不能利用之外,还不能利用甘露醇、纤维二糖、木糖、棉子糖、阿拉伯糖,呈阴性。

表3 细菌的生理生化试验结果

项目MYJ01MYJ02MYJ03MYJ04MYJ05MYJ06MYJ07MYJ08MYJ09MYJ10 接触酶++++++++++ 硫化氢产生---------- 淀粉水解++++++++++ V-P+-+-++++++ 甲基红(M.R)-+-+------ 柠檬酸盐+-+-++++++ 苯丙氨酸脱氢酶---------- 明胶液化++++++++++ 精氨酸双水解酶---------- 葡萄糖++++++++++ 蔗糖++++++++++ 麦芽糖++++++++++ 乳糖---------- 甘露醇+_+_++++++ 纤维二糖+-+-++++++ 木糖+-+-++++++ 海藻糖++++++++++ 棉子糖+-+-++++++ 果糖++++++++++ 阿拉伯糖+-+-++++++

注:+:阳性;-:阴性。

2.4 同化碳源、氮源利用结果

同化碳源、氮源利用结果如表4所示,从眼优角蚱成虫肠道中分离出的细菌菌株在体外对葡萄糖、蔗糖等糖类有机的碳源利用率较高,对无机碳源的利用相对来说比较低。从表中还可以看出这几株菌株在氮源与无机碳源的利用率上都是比较低,不能很好地利用这部分物质作为生长所需的主要碳氮来源。MYJ01、MYJ03和MYJ05-MYJ10在大部分利用碳源和氮源的利用率上都相同,其中要特别注意的是MYJ09在尿素的利用上与其他几株的结果不一样,可能是由于实验员操作经验不规范和观察不仔细导致试验产生误差引起的。MYJ02、MYJ04这两株菌株在碳源、氮源的利用率上均相同,说明这两株菌株对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相同。

表4 同化碳源、氮源利用结果

编号碳源氮源 葡萄糖蔗糖乳糖木糖甘露醇可溶性淀粉明胶硝酸铵尿素蛋白胨 MYJ01++-+++-+-+ MYJ02++--++--++ MYJ03++-+++-+-+ MYJ04++--++--++ MYJ05++-+++-+-+ MYJ06++-+++-+-+ MYJ07++-+++-+-+ MYJ08++-+++-+-+ MYJ09++-+++-+++ MYJ10++-+++-+-+

注:+:阳性;-:阴性。

2.5 糖(醇)发酵试验结果

糖醇发酵试验结果见表5,MYJ01、MYJ03和MYJ05- MYJ10这8株菌株能够将葡萄糖进行发酵,结果显示产酸而不产气,可以代谢部分糖类和甘露醇,能使溴甲酚紫指示剂呈现黄色,为阳性;不能代谢乳糖、棉子糖产酸,因而指示剂不变色,为阴性。

MYJ02和MYJ04这两株菌株可以代谢葡萄糖、麦芽糖、蔗糖、海藻糖、甘露醇,指示剂变黄,呈阳性。不能代谢乳糖、棉子糖、纤维二糖,指示剂不变色,呈阴性。MYJ02和MYJ04这两株菌株能够将葡萄糖进行发酵,结果显示为产酸而不产气,是葡萄球菌的一个很重要的生化特性。

结合以上生理生化指标的试验结果,再根据《伯杰细菌鉴定手册》和《常见细菌系统鉴定手册》,初步鉴定MYJ01、MYJ03和MYJ05-MYJ10这8株菌株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MYJ02和MYJ04这两株菌株为沃氏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wameri)。

表5 糖发酵试验结果

序号葡萄糖麦芽糖蔗糖乳糖海藻糖棉子糖纤维 二糖甘露醇 MYJ01+++-++++ MYJ02+++-+--+ MYJ03+++-++++ MYJ04+++-+--+ MYJ05+++-++++ MYJ06+++-++++ MYJ07+++-++++ MYJ08+++-++++ MYJ09+++--+++ MYJ10+++-++++

注:“+”表示阳性;“-”表示阴性。

2.6 纤维素试验结果

纤维素试验的结果如图2所示,10株菌株的菌落周围均能够显现纤维素酶水解圈。眼优角蚱主要是以幼嫩苔藓和腐殖质为食,其中含有丰富的纤维素。肠道细菌能够将纤维素进行降解,以促进对食物的消化,提高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图2 10株菌株的纤维素酶水解圈

2.7 16S rDNA测序结果

根据相关文章中可知,当所测菌株与16S rDNA序列同源性大于99%时,可以认为它们属于是同一个种。经16S rDNA测序结果,将测序得的序列在NCBI GEN BANK中进行blast检索。从中匹配出同源性较高的典型菌株,将10株菌株与典型菌株序列利用MEGA7.0软件进行多序列匹配排列并构建系统发育树。从图3中可以看出,菌株MYJ01、MYJ03和MYJ05~MYJ10与枯草芽孢杆菌遗传距离最小,亲缘关系较近;而MYJ02、MYJ04与沃氏葡萄球菌遗传距离最小,亲缘关系较近。再结合分离纯化得出的菌株的革兰氏染色镜检结果、菌落的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特征试验,最后确定分离的10株细菌中MYJ02、MYJ04这2株属于葡萄球菌属沃氏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wameri);剩余的8株属于芽孢杆菌属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此结果与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

图3 10株分离菌株的系统发育树

3 讨论

本试验对眼优角蚱成虫消化道内菌群做了初步性研究。利用传统分离纯化方法共纯化得到10株菌株。后对其主要的生理生化反应进行试验,结合分子生物学技术,确定筛选分离出的10株菌株中MYJ01、MYJ03和MYJ05-MYJ10这8株菌株为枯草芽孢杆菌,MYJ02和MYJ04为沃氏葡萄球菌,其中优势种群为枯草芽孢杆菌。雌性成虫肠道细菌种类相较于雄性成虫来说,丰富度较低,推测原因可能是与分离方法及雌雄成虫生活方式和生理功能有关。

本试验分离得出的10株菌株都具有纤维降解的能力,这与蚱的取食特性有非常大的关系。从许多前人的研究中得知,能够产生纤维素酶的肠道内生细菌,在很大程度上可将纤维素进行降解,目的是帮助宿主昆虫消化掉它从外界摄入体内的高纤维食物,将其难吸收的大分子物质水解为可供身体活动利用的小分子物质[26]。营养物质的有效利用,可以加快宿主昆虫对食物的消化,减少疾病的发生。这一特点对眼优角蚱的取食消化机制及营养生理有重要的影响。

由于条件受限,本次试验采用平板稀释分离、斜面纯化培养等方法对眼优角蚱成虫肠道细菌进行培养,均属于依靠传统的分离培养手段。从10株分离菌株的系统发育树分析,再结合前面所做的各类生理生化试验得出结果,分离得到的细菌种类不多,许多微生物难以体外培养,因此,对于眼优角蚱肠道细菌的多样性有很大的局限[27,28]。从以往使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的结果显示,研究者们从自然界中只分离出了0.1%~1.0%的微生物,剩余99%以上的环境微生物是无法纯培养的[29]。因此,以纯培养技术为基础对肠道微生物进行的研究结果还是欠缺一定的代表性[30],但仍可为后续研究作为参考。

4 结论

到目前为止,关于直翅目昆虫肠道细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蝗虫类,对眼优角蚱肠道细菌的分离与鉴定在其他学者的研究中并未提及。本试验在眼优角蚱成虫肠道中分离及鉴定出了枯草芽孢杆菌和沃氏葡萄球菌。其中枯草芽孢杆菌在许多的领域里已得到开发,特别是畜牧业等方面的应用。枯草芽孢杆菌是一种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和昆虫肠道里的有益菌,其对外界恶劣的环境具有超强的抵抗能力,且生存能力顽强。虽然关于沃氏葡萄球菌的报道比较少,但其应用潜力也很大,是一种在动物和人身上共有的常见细菌。沃氏葡萄球菌与人类某些疾病存在一定的关系,对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待开发。从这些研究中看出,肠道细菌种类的分离和鉴别在人们生活中的很多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影响。鉴别菌株种类为眼优角蚱的取食消化机制和营养生理提供理论意义的同时,也为眼优角蚱肠道内生菌种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奠定了研究基础,因此,本试验具有重要的潜在应用价值。

[1] 邓维安,刘夏. 广西刺翼蚱科昆虫生境选择与生态适应性的研究[J]. 河池学院学报,2018,38(5): 1-10.

[2] 肖舒晴,崔鹏,李晓东,等. 眼优角蚱生活史及其生物学特性[J]. 环境昆虫学报,2019,41(6): 1366-1374.

[3] Chapman R F, Simpson S J, Douglas A E. The Insects: Structure and function (5th edn.)[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3.

[4] Kaltenpoth M, Engl T. Defensive microbial symbionts in Hymenoptera[J]. Functional Ecology, 2014, 28(2): 315-327.

[5] Crotti E, Balloi A, Hamdi C, et al. Microbial symbionts: a resource for the management of insect-related problems[J]. Microbial Biotechnology, 2012, 5(3): 307-317.

[6] 张静,张博. 昆虫肠道微生物研究进展[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5): 50.

[7] 黄旭,黄韵姗,张静宇,等. 昆虫体内不同微生物间互作关系的研究进展[J].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5,31(6): 936-945.

[8] 周帆,庞志倡,余小强,等. 昆虫肠道微生物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J]. 应用昆虫学报,2020,57(3): 600-607.

[9] Douglas A E. Multiorganismal insects: Diversity and functionof resident microorganisms[J]. Annual Review of Entomology, 2015, 60(1): 17-34.

[10] 向玉勇,徐中秋,柴新义. 金银花尺蠖幼虫肠道细菌分离与鉴定[J]. 江苏农业科学,2017,45(2): 106-108.

[11] 张振宇,圣平,黄胜威,等. 昆虫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功能及应用[J]. 生物资源,2017,39(4): 231-239.

[12] 盘碧琼,苏冉冉,郑霞林,等. 天牛肠道细菌多样性及其降解纤维素研究进展[J]. 华中昆虫研究,2020,16: 107-115.

[13] 张晴晴,欧阳芳,戈峰. 蜜蜂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及功能研究进展[J]. 应用昆虫学报,2020,57(5): 1064-1075.

[14] 梅承,范硕,杨红. 昆虫肠道微生物分离培养策略及研究进展[J]. 微生物学报,2018,58(6): 985-994.

[15] 杜贝贝,刘影侠,王海英,等. 不同家蚕品种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初步分析[C]. 第十二届家(柞)蚕遗传育种暨良种繁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摘要汇编),2016.

[16] 郝志华,朱佳林,黄志君. 家蚕肠道微生物的研究进展[J]. 广东蚕业,2016,50(5): 1-6.

[17] 杨莉. 黄粉虫和大麦虫肠道微生物对塑料多聚物的降解研究[D].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2020.

[18] 刘小改,杨亚军,廖秋菊,等. 稻纵卷叶螟肠道细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分析[J]. 昆虫学报,2016,59(9): 965-976.

[19] 东秀珠,蔡妙英. 常见细菌系统鉴定手册(第2版)[M].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1.

[20] 布坎南,吉本斯. 伯杰细菌鉴定手册(第8版)[M].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4.

[21] 王建梅. 3种蝗虫的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分析及纤维素降解菌的分离[D]. 保定: 河北大学,2020.

[22] 林梦丹,王国增,叶秀云,等. 产α-淀粉酶海洋微生物的筛选及酶学性质研究[J]. 中国食品学报,2017,17(2): 77-84.

[23] 咸洪泉,郭立忠,李树文. 微生物学实验[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4] 谢柳,鲁平才,赵钎. 一株净水枯草芽孢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应用[J]. 环保科技,2019,25(6): 1-4.

[25] 李继兵. 五株芽孢杆菌新种的分离纯化及其鉴定研究[D]. 上海: 上海海洋大学,2015.

[26] 李宏伟,杨晓洁,向奕舟,等. 草地贪夜蛾幼虫肠道细菌的分离鉴定及纤维素降解细菌的筛选[J]. 应用昆虫学报,2020,57(3): 608-616.

[27] 林晓丽. 小菜蛾肠道细菌多样性分析及两株细菌的杀虫活性研究[D]. 咸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28] 刘娟,刘晓飞,关统伟,等. 中华蜂体内放线菌的分离、多样性及抗菌活性研究[J]. 微生物学通报,2014,41(12): 2410-2422.

[29] 胡霞. 华山松大小蠹肠道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与幼虫肠道纤维素降解菌的研究[D]. 咸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30] 向候君,蔡普默,季清娥,等. 昆虫体内共生菌鉴定方法的研究进展[J].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49(4): 689-696.

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Intestinal Bacteria of the Adult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feeding and digestion mechanism and nutritional physiology of, the intestinal bacteria of its adult were studied. In this paper, 10 strains of bacteria were isolated and purified from the intestinal tract of adult Eucriotettix oculatus collected in nature by traditional methods. Their morphological,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indexes were systematically studied and identified by molecular biolog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ll the 10 strains were positive for Gram staining and had the ability of cellulose degradation. The 8 strains numbered MYJ01, MYJ03, MYJ05, MYJ06, MYJ07, MYJ08, MYJ09 and MYJ10 were bacilli, which can metabolize glucose, maltose, sucrose and mannitol, but cannot metabolize lactose and raftolose. MYJ02 and MYJ04 strains were cocci, which could not metabolize lactose, rafebiose and cellobiose. After identification, the former was identified as Bacillus subtilis and the latter as Staphylococcus wameri.

; intestinal bacteria; 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S433

A

1008-1151(2022)09-0054-06

2022-06-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560604、3170249);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20GXNSFAA159116);广西中青年教师能力提升项目(2019KY0637)。

辛磊(1982-),男,山东泰安人,河池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高级实验师,研究方向为昆虫肠道微生物。

猜你喜欢

菌落菌株杆菌
食品微生物检测实验室标准菌株的管理和质量控制
TTC在菌落总数检测中的应用探讨
含ACC 脱氨酶的PGPR 对东方百合‘Souvenir’生长的影响
基于图像识别的菌落总数智能判定系统研制
植物根际促生菌Bacillus mycoides Gnyt1菌株生物学特性比较研究
rpoB、gyrA、cheA基因在芽孢杆菌鉴定上的应用
转基因植物历史悠久
阴道乳杆菌主要种群异同与健康
英国红松鼠携带麻风病菌株
“菌落总数”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