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期刊出版中音近形近类文字差错举隅
——以社科类期刊更正类信息为例

2022-10-14吴庆晏

新闻世界 2022年10期
关键词:生僻字编校差错

○吴庆晏

字词差错是期刊中常见的编校类差错,其中因音近形近造成的文字差错尤为常见。在已出版的期刊中,许多期刊以更正、更正说明、勘误等不同的名称或方式将本刊近期已发表文章中出现的差错公之于众,并作出更正,接受读者和社会的监督,这类更正、勘误类信息我们统称为更正信息。本文以社科类期刊所刊登的更正类信息为例,梳理并列举分析这些更正类信息中所反映出来的音近、形近类典型文字差错,以资期刊编校工作借鉴,提高期刊编校质量。

一、常见字词类

(一)“缁”误为“淄”,“复员”误为“复虽”

“缁”“淄”为一对形近字。“淄”,水名,历史书籍中的“淄水”即今山东省淄河。“缁”,黑色义,如《论语·阳货》云:“不曰白乎,涅而不缁?”《新文学史料》2021 年第1 期《陆侃如集外佚文书信辑考》引清代诗人全祖望《湄园谒方丈望溪》一诗,其中“犹喜素丝在,未为淄所移”一句,句中“素丝”与“缁丝”相对,故“淄”应为“缁”。

“员”“虽”二字形近。“我在抗战八年中,写了‘系年’的稿子约一百万字,复虽后整理了西历一至三〇〇年中的稿子,约五六十万字,拟先设法出版。”句中“复虽”为“复员”之误。以上错误,该刊2022年第1期均予以了更正。

(二)“使人”误为“使入”,“新闻”误为“薪闻”,“出版”误为“出舨”

“人”“入”为形近字,“新”“薪”和“版”“舨”均为同音字。《中国出版》2007 年第1 期一篇会议侧记写道:“而置身于2007全国新闻出版(版权)局长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的会场内,却使入感到热潮涌动,温暖如春。今次,全国薪闻出版系统具有重要意义的‘三会合一’在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总结2006年的工作,认真谋划2007年的发展之际召开……”其中,“使入”为“使人”之误,“薪闻”为“新闻”之误。同样,该文中“未成年人”误为“未成年入”,有一处“出版物”误为“出舨物”。以上错误,该刊2007年第2期均予以了更正。

(三)“原意”误为“愿意”,“举火把”误为“兴火把”,“飒然”误为“疯然”

《贵州文史丛刊》2003 年第2 期《我的治学之路》一文载:“我觉得郭老《卷耳集》的今译多不合愿意,正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年龄,便动手试译。”“不合愿意”应为“不合原意”,系音近之误。“秋天是最忙的季节,披星戴月,乃至兴火把夜战。”“兴火把”应为“举火把”,系形近之误。“忽见窗外曙色现,疯然跃马向中原。”“疯然”应为“飒然”,系形近之误。据夏传才所著《〈诗经〉研究史概要》作者自序所言,该诗为诗人王亚平所赠的七律,其中尾联正作“飒然”。以上错误,该刊2003年第3期均予以了更正。

(四)“攘夷”误为“捷夷”,“挽回”误为“换回”,“一片”误为“一切”

《历史研究》2004 年第3 期《日本大亚细亚主义探析——兼与盛邦和先生商榷》一文的小标题一写作“‘捷夷’论不足为大亚细亚主义‘进步’说之据”,“捷夷”为“攘夷”之误。“……日本应‘内振纲纪,外宣威信,使宇内万邦永远瞻仰日本皇宗之懿德’,以‘换回东亚之颓势,重振东亚之声威’。”“换”“挽”二字形近,“换回”为“挽回”之误。“随之出现的严重后果,几乎无需说明就十分清楚:整个中华帝国将陷于一切混乱状态。”“一切”为“一片”之误。以上均为形近之误,该刊2004年第5期均予以了更正。

二、生僻字词类

(一)不恰当地以空格代替生僻字

因出版需要,文史类期刊中使用生僻字、冷僻字的现象很常见,生僻字、冷僻字易因处理不当而使编校工作中出现错误或不规范现象。《文艺理论研究》2009年第1期《刘勰〈文心雕龙·原道〉中之“道”新探索》一文对于较罕见的“迺”“釪”二字,均代之以空格。如该文在引用《文心雕龙》中“若迺《河图》”一句,叙述《尚书学史》作者刘起釪等文字表述中,均出现了类似错误,该刊2009年第2期均对此进行了更正。

(二)“鵩鸟赋”误为“鹏鸟赋”

《鵩鸟赋》为汉代文学家贾谊的赋作。鵩,《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古书上说的像猫头鹰一类的鸟。《汉字文化》2007 年第6 期《关于“口不能言臆对”》中载:“辛弃疾《六州歌头·晨来问疾》的‘口不能言臆对’,出自西汉贾谊《鹏鸟赋》:‘鹏乃叹息,举首奋翼;口不能言,请对以臆。’盖‘鹏集予舍’,贾谊‘私怪其故’,故‘发书占之’而‘问于鹏’。”“鵩”字较为罕见,易发生识别错误,该文中“鹏”应均为“鵩”。

(三)“鹡鸰”误为“鹡鸽”,“蕶苓”误为“藿苓”

三、专有名称类

(一)“礼法合治”误为“礼汉合治”

礼法合治是我国古代的法治思想,它以礼为体,以法为用,出礼入刑,礼刑结合,反映了我国古代的法律文化。《语言教育》2015 年第3 卷第2 期《关于我国高校英语专业中华文化课程建设的思考》一文写道:“我们学习英语不单单是为了拥有国际视野,更要具有本土情怀,了解世界,也要宣传中华文化,简单地说就是用英语清晰无误地把我们的‘典章礼乐’、‘和而不同’、‘礼汉合治’呈现给世界。”“礼汉合治”为“礼法合治”之误,“汉”“法”二字因形近而构成专名类错误。该刊2015年第3期对此错误予以了更正。

(二)“莫愁湖”误为“莫悉湖”,“秦淮河”误为“奏淮河”

莫愁湖为南京风景名胜之一,有“金陵第一名湖”和“金陵四十景之冠”的美誉。秦淮河为南京著名河流,有“中国第一历史文化名河”的美誉。《历史研究》2014年第4期《明清南京内河水环境及其治理》一文,该文图1“南京内秦淮河道”中个别字的处理犯字形错误,其中“莫愁湖”误为“莫悉湖”,“秦淮河”误为“奏淮河”。该刊2014年第6期对以上错误均予以了更正。

(三)“碑碣”误为“碑竭”,“明代”误为“时代”,“锡杖”误为“锡枚”

碑碣为古代一种墓葬工具,用于镌刻死者名号、追述死者功德。锡杖为佛教的杖形法器,头部有锡环。《文物》2008 年第2 期《〈法门寺考古发掘报告〉读后》一文载:“第二章塔体建材中和寺院内所见刻铭砖、碑竭及刻石。”“碑竭”为“碑碣”之误。“在清理20厘米,发现方形大理石盖……”“在”为“再”之误。“……真身宝塔由北魏至时代……”“时代”为“明代”之误。“法器中既列有锡枚和钵盂,也包括地宫后室顶部的藻井。”“锡枚”为“锡杖”之误。这些形近、音近类错误,该刊2008年第4期均予以了更正。

(四)“火祆教”误为“火袄教”

祆教为波斯人创立的一种宗教,该教崇拜象征光明的火,故又称拜火教,也称火祆教。《学术界》2004年第5期《从毛泽东到邓小平——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中写道:“汉唐以来,产于西亚的几大宗教在中国几乎都有踪迹,犹太教、摩尼教、火袄教(琐罗亚斯德教)、景教(基督教的东方教派)等等在中原本来都曾流传过,但后来统统成了过眼云烟……”“火袄教”为“火祆教”之误。为此,该刊2004 年第6期予以了更正。

四、历史人名类

(一)“贾植芳”误作“曹植芳”

贾植芳是现当代著名的作家。《鲁迅研究月刊》2019 年第10 期刊载一则更正信息,该刊2019年第7期《邵洵美、鲁迅论争史实的再思考——从〈时代漫画〉说起》一文中,著名作家贾植芳的名字被误作“曹植芳”。该文写道:“曹植芳提供的1960年前后邵洵美的‘狱中嘱托’,主要有两件事……”“曹植芳”为“贾植芳”之误。1960 年前后邵洵美的“狱中嘱托”一事记载于贾植芳《我的狱友邵洵美》一文。

(二)“余英时”误作“许英时”

余英时为当代著名历史学家、汉学家。《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年第2 期《“二十世纪中国史学”是如何被叙述的——对学术史书写客观性的一种探讨》一文,文中涉及历史学家余英时的史学观点和论述,其中有两处笔误,将“余英时”写作“许英时”,如:“上述即是许英时自己厕身其间的‘史建学派’所持的史学的‘世界设准’。”又如:“许英时此书之所以被许为立论‘客观公允’,关键在此。”对此错误,该刊2008年第3期予以了更正。

(三)袁枚叔父“袁鸿”而非“袁滨”

清代文学大家袁枚,字子才,号简斋,世称随园先生。据清代姚鼐《袁随园墓志铭》记载:“(袁枚)祖讳锜,考讳滨,叔父鸿,皆以贫游幕四方。”《文献》2007年第3期《〈随园集外诗〉考辨》一文载:“《铁华吟》写于约20 岁时,称叔父,50多年后写入诗话,袁滨已死,故称‘公’。”文中把诗人袁枚的叔父袁鸿错写为袁枚其父袁滨,该刊2007年第4期予以了更正。

五、历史时间类

(一)“1845年”误作“1945年”

《现代哲学》2020 年第3 期《人之“类”规定的意义——评高清海的“类哲学”》一文在叙述马克思写作活动时误将时间概念混淆,该文写道:“作为一个历史事实,马克思虽然在1945年之前曾频繁使用这一概念,但在1845 年之后,随着对费尔巴哈的批判,他开始使用‘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性’等来规定人的本质。”显然,句中“1945”为“1845”之误,对此错误该刊2020年第6期予以了更正。

(二)雍正十三年非为1748年

《近代史研究》2014 年第5 期《“蒙古青年”与内蒙古自治运动》一文中写道:“雍正十三年(1748),归化城土默特在文庙设立官学,招收蒙古孩童。”该刊2015 年第1 期相关更正指出,“雍正十三年(1748)”公元纪年标注有误,应为“雍正十三年(1735)”。

(三)一九六四年邓之诚已逝四年

《中国典籍与文化》2006年第2期刊登邓之诚遗著、邓瑞整理的《五石斋文史札记(二十)》一文,文章记录了1946年1月26日、28日、29日和31日邓之诚先生所作的札记,该文篇首年代“一九四六年”误作“一九六四年”,构成了数字上的形近之误。为此,该刊2006年第3期予以了更正。

结语

以上从音近形近类文字差错等角度撷取了文史类期刊所刊登的更正类信息并进行了梳理和归类。常见字词类错误现象的发生,多与文字输入过程中未充分注意字形的差别、音近(同)词的选择等形近、音近类错误有关。生僻字词类错误现象,可更多地归因于对古籍文献中罕见字词的疏于考证和梳理,此外,不恰当地以空格或墨点等代替生僻字从而造成错误,则体现出审校环节中技术上的疏忽。专有名称类和历史人名类文字差错其实质体现为出版内容中的知识性差错,这类差错常常以显性差错或隐性差错的面目出现,成为影响期刊编校质量的重要方面。本文所列举的历史时间类差错,与期刊中常见的数字类隐性差错、常识类隐性差错等一样,常常表现为因不慎、缺乏考辨、疏于查证而造成差错。

宋人云:“印板文字,讹舛为常。盖校书如扫尘,旋扫旋生。”这反映出古籍文字错误丛生的现象。葛洪在《抱朴子》中云:“书三写,‘鱼’成‘鲁’,‘虚’成‘虎’。”反映的是古籍文字因形近而致误的现象。这些现象对现代的期刊出版有很深的借鉴意义。因文字同音、近音、形近而致误的现象多发,反映了期刊编校工作中一些规律性问题,值得编校工作者借鉴和反思。

[1][2]孙之梅,郭建鹏.陆侃如集外佚文书信辑考[J].新文学史料,2021(01):154,155.

[3]郭晓虹.春意盎然——2007 全国新闻出版(版权)局长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侧记[J].中国出版,2007(01):17.

[4][5][6]夏传才.我的治学之路[J].贵州文史丛刊,2003(02):2,4.

[7][8][9]戚其章.日本大亚细亚主义探析——兼与盛邦和先生商榷[J].历史研究,2004(03):133,139,142.

[10]李克杰.关于“口不能言臆对”[J].汉字文化,2007(06):28.

[11]邓遂夫.“绛洞花主”确属后人妄改——兼答蔡义江先生[J].明清小说研究,2001(02):176.

[12]杨枫.关于我国高校英语专业中华文化课程建设的思考[J].语言教育,2015(02):3.

[13]韩丽梅.邵洵美、鲁迅论争史实的再思考——从〈时代漫画〉说起[J].鲁迅研究月刊,2019(07):42.

[14]罗以民.《随园集外诗》考辨[J].文献,2007(03):78.

[15]韩立新.人之“类”规定的意义——评高清海的“类哲学”[J].现代哲学,2020(03):19-20.

[16]田宓.“蒙古青年”与内蒙古自治运动[J].近代史研究,2014(05):7.

猜你喜欢

生僻字编校差错
生僻字里识青铜
丁是丁,卯是卯
学习生僻字
中国首个智能图书编校排系统发布
基于组织行为学对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必要性分析
多一些《生僻字》这样的网红歌曲
挑战动物生僻字
差错是习题课的有效资源
短文改错练习题
那些损失上百万的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