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体血回输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凝血功能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2022-10-10高广艳赵敬东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回输异体自体

高广艳,赵敬东

(1临沂市中心血站;2临沂市人民医院,山东 临沂 276000)

髋关节置换术是临床上治疗股骨颈骨折与终末期髋关节病变的最有效的手术方法,但此类手术具有创伤大、手术时间较长,术中出血及渗血较多,常导致患者严重贫血,甚至失血性休克。为了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需要输血及时补充红细胞维持机体氧供需平衡。以往主要采用异体输血,虽可确保患者的输血量,但输血过程中常存在溶血等不良反应。研究显示,自体血回输能保证血液新鲜和生物的完整性,又具有安全性高、避免血液浪费,减少感染风险和某些经血传播疾病等优点,逐渐成为临床上比较常用的一种血液管理方式[1]。本研究将自体血回输应用于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5年10月—2021年10月收治的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84例,根据患者输血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观察组采用自体血回输,对照组采用异体血输注。观察组42例,男32例,女10例;年龄78~46岁,平均年龄(55.47±9.11)岁;其中股骨头坏死30例,髋关节骨性关节炎6例,股骨颈或粗隆间骨折6例。对照组42例,男32例,女10例;年龄76~48岁,平均年龄(56.19±10.53)岁;其中股骨头坏死28例,髋关节骨性关节炎8例,股骨颈或粗隆间骨折6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具有行髋关节置换术指征及术中需要输血者;ASA分级Ⅰ~Ⅱ级;身体一般情况良好,无心肺肝肾及凝血功能障碍;术中出血量超过800 mL;近3个月未服用抗凝药物和抗血小板及有输血史;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并签同意书。排除标准:ASA等级在Ⅳ级及以上者;术前6个月患有脑梗死、心肌梗死、房颤及下肢静脉血栓者;有血液系统或合并肿瘤、感染性疾病者;术前使用抗凝药物者;临床资料不全者。

1.2 方法所有患者在手术前均进行全面检查,完成常规血型鉴定、交叉配血实验及凝血功能等生化指标检查,确保顺利进行。患者进入手术室,常规心电监测,为其开放静脉通道,选取L3~4穿刺行腰硬联合麻醉,完成常规术前准备。所有患者均接受同一组医师实施的髋关节置换手术,并密切监测其出血量和血氧饱和度(SPO2)、心率(HR)的变化情况。对照组患者术中采用异体输血,根据术中实际需要输注悬浮红细胞2~3 U。观察组患者应用北京京精自体-3000P型血液回输机负压吸引手术中的失血及术后6 h内伤口引流出的血液,经过抗凝化处理后置入储血器,启动过滤、洗涤、离心等全自动处理系统去除收集的血浆、组织碎片、抗凝剂、游离血红蛋白等杂质,将清洗后的浓缩红细胞泵入血袋,最后经由静脉通路回输给患者,整个过程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1.3 观察指标于术前、术后1 d采集患者静脉血,测定并比较两组患者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及白细胞(WBC)等血常规指标和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IB)等凝血功能指标,并于同时间点测定血浆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的浓度差异。

1.4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 17.0软件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 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前后各项血常规指标比较两组术前各项血常规指标比较,P>0.05;两组术后RBC、Hb及WBC水平比较,P<0.05,两组术后PLT水平比较,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前后各项血常规指标比较(x±s)

2.2 两组手术前后各项凝血功能指标比较两组术前PT、APTT、TT及FIB比较,P>0.05;两组术后PT、APTT、TT及FIB比较,P>0.05。见表2。

表2 两组手术前后各项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s)

表2 两组手术前后各项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s)

组别 n PT(s) APTT(s) TT(s) FIB(g /L)对照组 术前 42 13.11±0.05 30.95±4.66 18.11±1.90 3.77±0.26术后 42 15.61±0.71 35.27±7.90 18.95±1.51 2.11±0.67观察组 术前 42 13.06±0.28 31.11±4.17 17.53±1.58 3.81±0.13术后 42 14.11±0.54 32.68±9.32 18.26±1.65 2.33±0.81

2.3 两组手术前后炎症因子浓度比较两组术前CRP、TNF-α及IL-6指标比较,P>0.05;两组术后CRP、TNF-α及IL-6比较,P<0.05。见表3。

表3 两组手术前后炎症因子浓度比较(± s)

表3 两组手术前后炎症因子浓度比较(± s)

组别 n CRP(mg/L) TNF-α(ng/L) IL-6(ng/L)对照组 术前 42 4.02±0.64 150±22 94.69±11.39术后 42 34.82±10.13 248±31 123.45±11.72观察组 术前 42 3.87±0.28 147±32 95.38±10.44术后 42 25.77±7.63 207±18 99.59±10.37

3 讨论

髋关节置换术是临床上治疗股骨颈骨折与终末期髋关节病变的较为有效的手术方法。尽管髋关节置换术日趋成熟,但其仍具有暴露范围大、操作复杂、所需时间长、出血量较大等缺点,手术对耐受性低、心血管系统代偿能力弱的老年人损伤尤其大。为了防止失血过多而引发的严重后果,需要通过输血以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目前,临床主要采用异体输血,虽然能够保证失血带来的血容量不足及血细胞缺乏,但是由于输注的异体血大多为库存血,可引起代谢性酸中毒、高钾血症,而且还会增加发生传播性疾病和引起输血反应的风险[2-3]。近年来,随着血液回收技术的发展,自体血回输在手术中的应用也逐渐增多,并被大量应用到骨科手术中[4-5]。自体血回输就是用血液回收装置,将丢失的血液经特殊处理后再回输给患者,无需检测血型和交叉配血,适宜紧急情况下快速输入,同时也减少了使用异体血引起的溶血反应及传染性疾病的发生。自体血回输的主要成分为浓缩红细胞,与机体内原有红细胞形态和功能一致,保存着部分凝血因子及血小板功能,红细胞携氧与供氧能力强,可快速补充血容量。本研究中,两组术后血液检测结果显示RBC、Hb和PLT含量低于术前,但观察组回输后RBC、Hb和PLT的恢复效果更为显著,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髋关节置换术中自体血回输对血常规数值的影响较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输血治疗方式。

自体血回输可以快速有效维持患者术后的血容量。吴洁玲[6]认为,自体血在收集过程中,清除掉了90%以上的血浆成分及凝血因子,因而会增加患者术后出血风险。吴春曦[7]分析发现输注的血液成分中加入的肝素抗凝剂,回输后将增加患者术后潜在的出血风险。而王伟明等[8]则认为,虽然在回输前后血小板数发生了显著变化,但其功能正常,所以凝血功能没有改变。本研究中,术后1 d两组患者的凝血指标PT、APTT和TT时间均较术前延长,FIB含量较术前降低,但改变均在正常范围内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其他研究结果基本一致[9]。这说明自体血回输对手术患者术后凝血四项的影响较小,与异体输血相当。

术后感染是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不仅会延迟患者伤口愈合的时间,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也不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TNF-α是一种内源性物质,由炎性细胞及免疫效应细胞产生,参与炎症性疾病的形成;IL-6是一种主要的促炎细胞因子,可促进炎症细胞的渗出与趋化,多作为围手术期炎症反应的重要指标;CRP和WBC是评估炎症水平的重要指标。研究结果显示,术后第1 d观察组的CRP、TNF-α、IL-6及WBC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在髋关节置换中,自体血回输患者的炎症状态比异体血组患者更轻,减少了患者术后感染机率。

综上所述,相对于异体输血组患者,在髋关节置换术术中自体血回输不会对患者凝血功能产生较大影响,而且术后炎症状态更轻,适宜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回输异体自体
释甲骨文“朕”字的一种异体写法
异体备查
异体备查
异体备查
术中自体血液回输对患者全身炎症反应的影响及其防治探讨
消化液回输的临床应用及护理
低损伤自体脂肪移植技术与应用
自体骨髓移植联合外固定治疗骨折不愈合
自体脂肪颗粒移植治疗面部凹陷的临床观察
大型脊柱手术中应用控制性降压复合自体血回输的效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