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岗位标准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2022-10-10李睿明段凯旋崔丹丹郭宇

医学研究与教育 2022年4期
关键词:胜任课程体系设置

李睿明,段凯旋,崔丹丹,郭宇

(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

随着人类疾病谱改变、人口老龄化,大健康理念与战略的提出、普及,康复在医疗卫生保健事业中的作用愈加突出和重要,康复医学步入发展快车道,大健康行业催生、分化出众多康复及康复相关岗位,康复治疗专业人才的需求随之增加。中国康复医学教育起步较晚,人才培养规模、规格与社会需求间尚存在差距,人岗匹配、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是消弥供需差距的基本策略。目前我国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着课程类别、课程设置、教学时数差异较大,教学内容与人才岗位需要脱节,适用性教材缺乏等问题,基于岗位标准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是保障人才质量的基本前提,是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的基础。

1 岗位标准与人才培养

自1973年戴维·麦克利兰提出“胜任力”概念后,胜任力、胜任力模型广泛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中。不同行业、不同职位、不同文化环境中的胜任力标准不同,胜任力可以衡量[1]。在中国卫生系统、医院人才资源管理中,已经引入胜任力模型[2-3]。近年来,医学教育界围绕岗位胜任力,展开了广泛的研究。通过临床医师岗位胜任力调研,发现临床医师岗位胜任力存在某些方面的薄弱点[4],对照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等现状,展开相关医学教育研究。中国康复医学教育历经探索阶段(1984—2004),进入发展阶段(2004—2019),未来康复治疗教育体系将进入成熟、多元化发展阶段[5]。然而,中国康复医学学科建设时间短,缺乏严格意义上的资深康复专科医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尚缺乏统一模式,现有医学体系内建立有效的康复医师教育、培训体系十分必要且迫切[6]。此外,也存在着培养模式陈旧、课程设置不合理等问题[7]。中国康复治疗师群体出现专业化、专科化、专项技术分化的多元化格局与发展趋势,综合发展、多模态分化发展或将长期存在。康复治疗师群体基础的、共性的岗位能力,仍是人才质量的最低标准[8]。人才质量的最低标准,既是康复治疗师岗位胜任力标准,也是康复治疗师培养质量的标准。《中国康复治疗师岗位标准编制指南》的发布,将成为康复治疗师人才培养的指南,是康复治疗师学校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参照系。在医疗卫生保健需求和康复医学发展背景下,康复治疗及相关岗位增多的同时,岗位胜任力亦发生改变。康复治疗人才胜任力如何,康复医学相关专业学生岗位胜任力培养现状如何,不仅影响康复质量,也影响着大健康战略的实施。

2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课程设置是专业教育的核心、灵魂,2004年卓大宏教授撰文建议加强康复治疗技术专科教育和课程设置建设[9]。文献报道,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实践与研究的代表性的问题有:课程内容与职业技术必备专业知识点衔接不够,缺乏专用教材,主要专业课程学时安排有误区[10];不同院校课程设置中,专业课程、专业实践课学时存在差异,中医康复与现代康复治疗技术课程设置存在差异、学时差距较大,现代康复治疗技术实践课时差异较大[11]。2019年教育部颁布了高等职业学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标准。为了解目前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现状,作者搜集了10省(市)10所院校公开发布的康复治疗技术人才培养方案,职业教育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简况见表1。

表1 职业教育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简况

续表1

据不完全搜集、统计职业教育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简况,不同院校在专业课程设置,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与文献报道基本相近。差异体现于:课程类别名称,专业基础课程、专业素质课程、职业素质,专业核心课程、岗位技能课程、职业技能课程等;课程类别归属,同门课程不同院校课程设置类别不同;课程性质界定,同门课程课程性质界定不同;课程门类设置,不同学科相关课程设置不同;课程学时区间跨度较大。

文献报道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和作者搜集的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与差异,反映出目前不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与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关系认识、教育等方面仍存在差异,某些差异甚至巨大。这种差异的存在,与院校对康复治疗师岗位胜任力认知、认同程度有关,既不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也不利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岗位标准执行。

3 专业课程重构

随着医学科学发展,疾病医康护养理念变化、康复及康复相关岗位增加,不仅需要培养出更多的康复治疗技术人才,而且更为迫切的是培养出合格品和优良品。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优良和合格康复治疗技术人才的培养前提和基础。

3.1 必要性与紧迫性

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素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教育理念指导下,立足岗位胜任、满足岗位标准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岗位胜任与标准,依知识、能力、素质需求,按逻辑关系设置课程,赋予课程标准与教材内容。《中国康复治疗师岗位标准编制指南》编制专家认为,依据标准体系在相关人员毕业后或入岗前尽快建立统一的筛选机制,最大限度保障临床康复医疗质量,为康复治疗专业教育提供出口导向。目前,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差异的显著存在,显然不利毕业后统一筛选机制的建立和施行,或将成为机制施行的障碍。尽管已有课程标准,新的课程标准也在制定中,但课程体系的缺位或同一性不够,将影响着课程标准实施的实际效果,不利于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合格人才的培养,长此以往也影响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

3.2 厘清课程要素,重构课程体系

以岗位胜任为目标,以岗位标准为基本要求,统一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基本结构,规范课程类别与性质。重构后的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职业拓展课程共4个基本组成部分,每部分包括若干课程群,课程群由相应课程(单独课程、整合课程)组成。课程体系简况见表2。

表2 康复治疗技术课程体系简况

续表2

3.2.1 课程类别重构

公共基础课程(延用目前多数院校的名称),以符合国家、省市教育主管部门要求为标准,结合院校自身办学条件设置相关课程。在此基础上,将医学(康复)专业特征明显的医学人文(健康人文)类课程,归属到专业基础课程类别中。专业基础课程,涵盖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中医学、康复医学、健康人文类课程,以满足康复治疗师岗位标准给出的相关知识要求为基准,确定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以标准给出的技能要求为基准,将相关课程归属专业核心课程。

康复治疗专业化、专科化、专项技术分化是康复治疗发展方向与趋势,人才培养需顺应、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康复治疗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粗放,培养质量有待提高,实行康复治疗人才分专业方向培养并进行课程设置[13],有助于解决此类问题。职业拓展课程设置是当下实现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专业方向发展的可行性措施。职业拓展课程,在专业基础、专业核心课程基础上,结合康复治疗师专业分化、专科分化、专项技术分化的职业趋势与岗位需要,从院校自身办学条件、办学专长等出发,适当自行设置。

3.2.2 课程内涵重构

岗位胜任、岗位标准、教学标准、课程体系、课程关系、课程标准、课程教材七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导向、引领、决定、制衡的相互影响关系,课程体系位于中枢,联接其他六方。课程体系:承载着岗位胜任与标准,为二者构建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基本结构;规范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统领教学标准;赋予了课程逻辑关系,规定了课程标准,引导教材内容。缺少岗位胜任、设定岗位标准、课程体系赋予课程逻辑关系的课程标准与课程教材,存在着人才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结构性缺失、不必要的重复偏多、知识广度与深度不够等局限性和瑕疵。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是重构的核心,课程结构以满足岗位标准要求的知识、技能、素质为基准,构建搭建课程架构、界定课程类别与性质;以满足岗位对知识、技能、素质必要、需要、够用为限度,确定课程内容,编写课程教材。

3.3 重组教学内容,编写课程教材

探究目前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差异性产生的原因,教学内容确定与教材选择是其中一二。不同院校对类似教学内容、课程命名可见端倪,以基础医学类课程、临床医学类课程最为突出。10多年前专业人士就提出,选择和组合出高效率的课程内容,编写和完善实用高职康复治疗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教材和教材体系[14]。时至今日,实用性、专用教材缺乏仍是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建设的共性问题之一[15]。缺乏专用、适用性好的教材,核心知识、能力、素质教学内容的同一性实现将面临不小的难度;在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出口层面上,影响了岗位标准的施行。教材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是教与学的基本依据。依岗位标准,重组相关课程教学内容,编写适用性好的教材,是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必要、必需的基础性工作。依据岗位标准,融合相关知识、技术要点,合并同类项,编写整合性教材是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材建设的重点。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职业教育,既存在着专业课程类别、门数多与学习时间短的矛盾,也存在着不同课程间相关内容的重复或缺失的现象。解决这一现象与矛盾,较为有效的措施是立足岗位胜任与标准,依据课程体系给的课程逻辑关系(知识结构、广度、深度,课程次序),突破既有学科界限,重组教学内容,编写新型态教材。

康复医学以功能、功能障碍为主要研究任务,康复治疗以减轻功能障碍者身心和社会功能障碍,协助其重返社会为目标,其课程体系中专业基础课程必然以提供与机体功能相关的、必要的、需要的、够用的知识结构与知识量为主。涉及机体功能的课程包括:基础医学类课程,功能解剖学、生理学、药理学、免疫学等;康复医学类课程,人体运动学、人体发育学等。从10所院校课程设置上看,部分院校设置了人体解剖学、正常人体结构、功能解剖学、神经解剖生理学、运动解剖生理学、药理学、微生物与免疫、基础医学概论等课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院校对教学内容重组的认同与渴求。导致课程设置门类较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可选择的、可以满足教学需要的、适用性整合性教材。知识是解决问题和创新的基础和根据,任何技术都是以知识形式表现的[16]。在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的医学教育改革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基础医学和其他基础性知识学习弱化的现象与倾向[17]。康复治疗技术专业,须在课程体系构建与教材编写中重视并努力克服基础知识弱化的现象。以“岗位标准”为纲,解析人体解剖学、运动解剖学、功能解剖学、组织与胚胎学、病理学、生理学、药理学、免疫学、人体运动学、人体发育学等课程中功能学内容,优化教学内容,编写适用于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医学功能学基础教材,切实达到并实现专业基础课程设置目的,减少课程门数、节约教学时间、降低学生学习难度,也契合三教改革要求。

临床医学类、康复医学类课程,同样需要整合教学内容,编写适用性好的教材。10院校设置了诊断学基础、影像诊断学、医学影像学、临床医学概要、内科学、外科学(骨关节病)、神经病学、老年病学、精神病学等临床医学类课程,也设置了常见疾病康复课程。《临床医学概要》[18]、《常见疾病康复课程》[19]包括了诊断学、临床疾病、疾病康复等基本内容。之所以如此设置,是因为目前存在着可选择、适用性教材缺乏,难以解决临床医学相关知识必要、需要、够用面临的困境。依岗位标准,重组临床医学类、常见疾病康复等课程教学内容,也是必需和必要的。此两类课程内容的整合,有关疾病发生、发展、诊断、治疗等疾病学相关基础,归类、整合到临床医学类课程群,突出相关知识的专业基础性;有关疾病康复相关内容,归类到疾病康复课程群,以疾病特有康复治疗为重点,体现疾病康复特征。

课程体系既要满足当前人才培养需要,也要适当顺应康复医学和技术的发展。康复工程技术各有5所院校分别设置为专业核心课程或职业拓展课程。10余年来,人工智能快速发展,深度介入、融入医疗卫生保健行业。随着大健康战略的提出和落实,人工智能介入康复治疗领域,与康复工程融合明显提速。智慧康养、康复工程技术与器具智能化,已不再是新鲜事物。康复工程技术正进行着一场颠覆性变革,康复工程技术吸收、接纳人工智能领域研究成果与技术应用,编写传统康复工程技术与人工智能高度融合的新型康复工程学基础教材,势在必行。

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提出了八项任务,体卫融合位列其一。体卫融合不仅是未来疾病防控新趋势,体康融合也将成为未来康复治疗技术人才职业拓展新方向。然而,目前康复治疗技术缺乏适用、实用的体育与康复融合的教材。绝大多数院校将体育课设置为公共基础课,极少数院校开设体育与健康选修课,但缺乏从康复治疗技术角度出发的体育与康复治疗技术融合教材。编写融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导引术等体育与运动治疗的“体育与康复”教材,既是对目前康复治疗技术中相关体育内容的补充,也是体现康复专项技术分化特征,丰富人才技能结构,拓展人才出口,适应新的岗位的需要。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引导着教与学的广度与深度,反映着教与学的难易程度,是三教建设改革的核心与基础。必要、需要、够用、适用、好用,是教材编写的基本要求。教材建设过程中,须全面考虑相关课程内容,做到不同课程的相关内容,明确以某课程为主,其他课程为辅的有效衔接,避免相关内容的脱节或不必要的大量重复。课程体系建设与施行,教材建设是落脚点,是岗位标准执行的基石,关乎康复治疗技术人才培养百年大计,有志同仁当审慎对待。

以岗位标准为参照,规范院校对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认识的相对同一性,重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编制教学标准与课程标准,编写教材,切实保障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只有符合基本要求,方能谈人才培养特色。标准是底线,特色是升华。

猜你喜欢

胜任课程体系设置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船舶防火结构及设置的缺陷与整改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构建优质学前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7招教你手动设置参数
新能源企业人才资源胜任管理研究
基于胜任力理论模型的冰雪人才培养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