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BI指数的分级康复护理策略对脑卒中后患者神经、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2022-10-10武琼琼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22年10期
关键词:神经功能肢体研究组

高 敏 武琼琼 周 翯

(1. 河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一病区 郑州 451191;2. 河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一病区 郑州 451191;3. 河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二病区 郑州 451191)

脑卒中患者因脑部发生病变导致其言语、意识及行为出现功能性障碍,需长期卧床,护理不佳则会导致患者出现压疮、器官感染甚至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不利预后[1],若治疗期配以有效护理干预,实施规范护理干预,能够降低致残率、提高生存率。而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功能修复离不开脑结构的重塑及脑功能的重组[2],基于BI指数的分级康复护理策略则是指在患者康复训练期间护理人员依据患者身体恢复状况不断调整其训练强度、次数及内容,逐步提高患者机体生、心理适应强度,以促进身体功能恢复,其较整体康复训练效果更为显著。鉴此,本研究对比基于BI指数的分级康复护理策略与常规康复策略,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12月在我院行脑卒中疾病治疗的8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划分为对照组、研究组,两组患者经比较其心功能级别等基础资料均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基础资料比较(±s)[n(%)]

表1 两组患者基础资料比较(±s)[n(%)]

组别 性别 年龄(岁) 病程(月) 脑卒中类型男女脑梗死 脑出血观察组 21(52.50) 19(47.50) 58.10±10.02 0.13±0.04 26(65.00) 14(35.00)对照组 22(55.00) 18(45.00) 58.11±9.06 0.12±0.05 26(65.00) 14(35.00)t/χ2 1.932 2.019 3.005 2.127 P 0.207 0.918 0.802 0.530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①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3]中相关标准,结合临床主要症状,经病理学、影像学等确诊为脑卒中疾病;②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于本研究;③均为首次发作。

(2)排除标准:①合并有心、肾等其他机体重要器官器质障碍性疾患;②因合并语言障碍性疾病致沟通性差;③既往或现阶段合并有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

1.3 研究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比如规康复训练,耐心解说患者治疗期间的任何疾病相关疑问,了解患者心理困扰并予以针对性干预,帮助排解负性情绪。

对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基于BI指数的分级康复护理策略,详细如下:

(1)级别划分:运用BI指数评估脑卒中后患者日常自理能力,涉及有进食、洗澡、穿衣、大小便控制等多个指标,每指标0-10分,评分<60分表示患者自理能力低下。BI分数0-10分为1级、BI分数11-20分为2级、BI分数21-30分为3级、BI分数31-40分为4级、BI分数41-50分为5级、BI分数>60分为6级。

(2)分级护理:①1-2级患者:运动康复护理:a:患者锻炼方式以“床上上下肢肢体被动训练”为主,其中上肢运动部位为手指、腕关节、肘关节、肩关节,运动方式为屈伸运动,下肢运动部位为踝关节、膝关节,运动方式为屈伸运动,上下肢肢体运动频率:2次数/d,每次运动重复次数:6-8次;b:在护理人员协助下辅以主动四肢屈伸运动,具体内容同被动运动。根据患者身体状况增加腹式呼吸训练,目的为增强其心肺功能,锻炼频率:2次数/d,每次运动重复次数:6-10次;c:护理人员通过播放慢动作视频、现场亲自示范等方式指导患者行抬臀、直腿抬高运动,锻炼频率:2次数/d,每次运动重复次数:6-10次,每次持续时间:3~5s。②3-5级患者:运动康复护理:a:平衡训练。引导患者缓慢移动躯体,将失衡临界点作为移动幅度标准,躯体移动方式主要为前屈、后伸及侧弯,告知患者自行控制躯体使其处于平衡状态,返回直立位方可停止,重复次数:3~5次,每次持续时间:4~6s,躯体移动频率:2次/d。b:桥式运动。辅助患者取仰卧位,双手交叉置于胸部,屈膝(双脚与肩同宽),缓慢抬起臀部,直至膝关节、髋关节与肩关节保持在一水平线上,坚持5s后缓慢下放身体,重复次数:3~5次,运动频率:3次/d;c:协助患者行面部、呼吸训练、床边站立、无依托坐立等身体运动训练与搭积木、进食、梳洗等日常生活能力训练,每次持续时间:10~15min,运动频率:2次/d。③6级患者:在注重饮食的同时继续辅以康复训练。具体:a:运动方式为室内踏步、做踮脚尖动作,运动频率为2次/d,每次运动重复次数为10~15次,每次运动持续时间为5~10min;b:运动方式为病区走廊站立行走50米、缓慢行走100米、缓慢行走200米,运动频率为2次/d,每次运动持续时间为20~30min;c:运动方式为上下楼梯训练,运动频率为1次/d,每次运动持续时间为30~40min。

1.4 观察指标

1.4.1 神经功能评估

依照欧洲卒中量表对患者神经功能进行评定,分析患者干预前后神经功能评分,患者病残程度0级及评分减少90%~100%为基本痊愈;患者病残程度1至3级及评分减少45%~89%为有效;患者评分减少18%~44%为改善;患者评分减少0%~17%为无效[4]。

1.4.2 生活质量评估

采用SF-36生活质量评价量表进行评价,该表共包含情感职能、体力功能等8个维度,每维度满分100,评分与其生活质量呈正相关,α系数为0.881[5]。

1.4.3 预后评估

对比干预后研究组对照组患者压疮、泌尿道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状况。

1.4.4 肢体运动功能评估

采用Fugl-Meyer量表(Fugl-Maye Assessment,FMA)进行评价,其中上肢总评分值为66,下肢总评分值为34分,上下肢总评分值100,评分与其肢体运动功能呈正比,α系数为0.900[6]。

1.5 数据处理

采用SPSS 23.0版统计软件将随访数据录入数据库,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神经功能对比

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神经功能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如表2所示。

表2 干预后神经功能[n(%)]

2.2 生活质量对比

干预后,研究组患者RE、PF、SF、RP、GF、MH、BP及 VT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如表3所示。

表3 干预后生活质量

2.3 并发症发生状况对比

研究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低,(P<0.05), 如表4所示。

表4 并发症发生状况对比

2.4 肢体运动功能对比

干预14d、28d后,研究组上下肢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均较对 照组高,差异显著(P<0.05),如表5所示。

表5 肢体运动功能对比(±s,分)

表5 肢体运动功能对比(±s,分)

组别 例数 上肢肢体运动 下肢肢体运动干预前 干预14天 干预28天 干预前 干预14天 干预28天研究组 40 18.20±1.11 25.56±3.22 31.45±3.16 10.09±1.34 13.20±2.36 17.88±2.78对照组 40 18.21±1.13 18.33±1.18 21.49±1.67 10.05±1.33 11.28±1.49 12.26±1.40

3 讨论

脑卒中疾病可对患者生命及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具有三高之称,即“高致残率、病死率及高后遗症发生率”,患者会出现肢体偏瘫、自理能力下降等表现,患者因极度的焦虑、恐慌等负性心理情绪对其生活造成较大影响,导致生活质量低下。因此,为患者实施正确的康复训练及适宜的护理对患者的康复、生活质量及预后等至关重要。

本次研究显示,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神经功能总有效率为38(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提示:对脑卒中后患者实施基于BI指数的分级康复护理策略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与滑培梅[7]等的研究结论一致。这是因为:机体脑组织可以通过离子通道的改变、启用潜伏通路、未受损组织的系统代偿等方式实现功能重组,本研究结合机体中枢神经系统可塑性理论,在康复护理策略中依据患者功能级别输入符合患者机体状况的正常运动功能来影响患者中枢神经系统,促进患者恢复正常功能模式,进而患者神经功能得以有效恢复。

本次研究显示,干预后,研究组患者RE、PF、SF、RP、GF、MH、BP及VT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提示:对脑卒中后患者实施基于BI指数的分级康复护理策略更有利于优化患者生活质量,与刘娜[8]等的研究结论一致。这是因为:脑卒中患者因高位神经中枢出现病变、损伤导致患者平衡能力下降,患者的日常生活受到阻碍,生活质量下降严重,而本研究采用的基于BI指数的分级康复护理策略依据患者身体功能级别进行针对性饮食及运动干预,长期规范性的康复训练促使患者神经功能得以有效恢复,平衡力逐渐升高,有利于强化患者生活质量。

本次研究显示,干预后,研究组患者压疮、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及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显著(P<0.05)。提示:对脑卒中后患者实施基于BI指数的分级康复护理策略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与范燕红[9]等的研究结论一致。这是因为:本研究首先对患者进行BI指数评分及级别的划分,再依据患者功能级别行对应级别康复训练,采用定期翻身、呼吸训练等一系列措施预防压疮、肺部感染等的发生;适宜的饮食护理等均有利于降低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分级别的锻炼方式更适应机体新陈代谢过程,更有效促进患者身体功能的恢复,最终显著改善患者预后。

本次研究显示,干预14d、28d后,研究组上下肢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显著(P<0.05)。提示:对脑卒中后患者实施基于BI指数的分级康复护理策略可显著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与张玲玲[10]等的研究结论相似。这是因为:本研究依据患者功能级别逐步行肢体运动训练,行输入大量运动与感觉的实践操作,患侧肢体不断重复的正确运动可优化患者支配该肢体运动的皮质区域,与此同时,肢体有序的运动可促进血液循环,优化肌力。

综上,对脑卒中后患者实施基于BI指数的分级康复护理策略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更有利于优化患者生活质量及改善预后,可推广。

猜你喜欢

神经功能肢体研究组
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抑郁及神经功能康复的疗效
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利培酮结合银杏叶胶囊治疗对神经功能的改善效果
集束化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立体几何单元测试题
肢体语言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一)本刊试题研究组
圆锥曲线解答题训练
期中考试模拟试题
肢体写作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