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服务可及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2022-10-10陈雅芝卫琛烁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22年5期
关键词:服务体系指标体系分类

陈雅芝 卫琛烁

一、前言

生活垃圾治理对于城市的发展,既是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又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严峻挑战。伴随城市化发展而不断增加的生活垃圾数量及混合填埋、混合焚烧等不当的垃圾处置方式对人们的生存环境、健康安全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等造成压力,而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是扭转其所造成的影响的一项基本条件。近年来,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等相关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多个城市已全面施行这一制度,然而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国内外相关研究指出,影响居民垃圾分类行为的诸多因素中,垃圾分类服务的正向调节作用不容忽视,缺乏完善的分类服务会阻碍行为实施,因此对生活垃圾分类服务进行研究尤为必要。本文将可及性概念引入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服务领域,探究居民与生活垃圾分类服务体系之间的适合匹配度,并尝试构建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服务可及性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服务可及性的评价提供参考。

二、文献回顾

“可及性”(access)发轫于西方公共卫生服务领域。美国学者安德森在1968 年发表的文章中基于“使用”视角提出可及性概念,文中可及性被视为在不考虑个体支付能力的情况下,衡量公民是否仍可获得公平平等的医疗服务的标准;相对于“使用”角度,洛伊·潘查斯基和威廉·托马斯则在指出此前可及性概念表述不足后从“匹配”视角将可及性定义为卫生服务需求者与卫生服务体系间的适合匹配程度。此外,对于可及性的评价,洛伊·潘查斯基和威廉·托马斯设计出经典的“5A”评价框架即可获得性、可接近性、可适用性、可负担性和可接受性。除公共卫生服务领域,1999 年卡塔琳娜·托马斯瑟夫斯基将可及性概念引至世界范围内受教育权保护情况报告之中,并发展出“4A”评价框架。

我国有关可及性的研究同样始于公共卫生服务领域。陈英耀率先对公共卫生服务可及性的分类、指标和评价模型进行了介绍并揭示其对我国卫生改革的现实意义。伴随该理论在国内的逐渐应用,近年来,公共文化服务、社区养老服务等领域已涉及相关研究。王前等人首次系统地将可及性评价引入其他类型服务中,并建构出公共文化服务可及性评价框架;随后更多研究探讨了不同类型公共文化服务的可及性,如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等。王振振和雍岚等人则将其引至社区养老服务领域中并构造出具有不同测度维度的居家养老社区服务可及性评价指标体系。另外,公共体育服务、儿童福利等也已出现关于可及性的探讨。

综上,尽管国内外诸多学者详细探究了不同领域多种公共服务的可及性,但关于生活垃圾分类服务可及性评价的研究却乏善可陈。此外,已有可及性评价指标体系不完全适合生活垃圾分类服务这一领域。

三、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评价分析框架

本文借鉴公共卫生服务、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中“可及性”概念,根据生活垃圾分类服务的特性,将“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服务可及性”界定为居民与生活垃圾分类服务体系之间的适合匹配程度,即居民能否充分、便捷、有效地获取生活垃圾分类服务体系提供的分类服务,以及生活垃圾分类服务体系所提供的分类服务能否满足居民需求,并构建由可知晓性、可获得性、可接近性与可适应性组成的评价分析框架。

其中,可知晓性是指居民对使用服务时所须掌握的知识是否了解,主要衡量生活垃圾分类服务体系的宣传能力。相较于居民更为主动获取的卫生服务,垃圾分类服务更须加大宣传力度,若居民缺乏有关知识将会影响其分类意愿与行为,而社区为传递政府关于垃圾分类信息所开展的相关宣传教育活动能够有效提升居民对垃圾分类知识的知晓度。基于此,选择可知晓性作为评价维度是必须的,对其可用宣传材料的张贴与派发、开展主题宣传活动等指标进行衡量。可获得性是指生活垃圾分类服务的设施设备、人员、服务项目的数量、类型等方面能否满足居民需求,主要衡量生活垃圾分类服务体系提供基本服务的能力,可用如垃圾收集点数量及环境、垃圾收集容器数量类型与颜色标志、引导员数量与业务能力、公示牌设置等指标进行评价。可接近性是指到达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点的空间距离、投放时段等能否为居民所接受,主要衡量服务的时空便捷性,可用如垃圾收集点服务半径、定时投放时长等指标进行评价。可适应性是指生活垃圾分类服务能否对居民的反馈与需求变动做出适当回应,主要衡量服务体系因地制宜、按需调适的能力。由于我国生活垃圾分类在实践中尚处于初期探索阶段且仍存不足之处,需要根据反馈意见与制度推行情况对服务调整完善,因而有必要在可及性评价中加入该维度,对其可用居民需求反馈、自我评估、动态调整等指标评价。

在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服务中,服务体系通过宣传、提供、设置的方式供应所需分类服务,居民了解、利用、使用相关服务并根据使用体验提出反馈意见后,服务体系据此对服务加以调整。通过分别对可知晓性、可获得性、可接近性与可适应性进行分析,评价检验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服务体系所提供的服务设施、人员和项目能否为居民便捷、充分、有效地获取,即居民和生活垃圾分类服务体系间是否具有较好的适合匹配度,也即垃圾分类服务是否具备较高可及性。根据评价结果,生活垃圾分类服务体系可更有针对性地完善服务从而提高其可及性,垃圾分类服务的较高可及性能够降低行为成本,进一步促进居民垃圾分类行为发生、引导居民正确分类投放。基于此,本文初步构建了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服务可及性评价分析框架,见图1。

(二)评价指标

选取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服务可及性评价指标时,除考虑国家各部委对垃圾分类工作的部署外,各地方颁布的实施方案、管理条例等同为重要考虑因素。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的《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中要求各城市应出台地方性法规、规章,发布指导目录并完善相关标准,因此各地方政府已对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运、处理等活动做出明确详细规定,同时细化了宣传教育、设施设备、人员配备等相关要求。本文将以西安市为例,在深入分析国家各部委、各试点城市以及陕西省与西安市颁布的相关政策、管理条例、实施方案与规范标准等文件的基础上,结合前期调研将以上4 个评价维度进行深层次解析,最终分解为12 个指标,并对上述评价指标体系进行适应性解释,见表1 所示。

表1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服务可及性评价指标体系

四、结语

居民与生活垃圾分类服务体系之间的适合匹配度的评价,有利于监督改善分类服务以满足居民需求、促进引导居民垃圾分类行为,进而能够对社区服务的完善、人居环境的提升有所裨益。本文将可及性概念与评价方法引入生活垃圾分类服务研究领域,从可知晓性、可获得性、可接近性、可适应性四个维度出发确定了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服务可及性评价框架,并以西安市为例择定了宣传材料的张贴与派发、开展垃圾分类主题宣传活动、垃圾分类知晓率等共12 个具体评价指标,该评价指标体系对精准提升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服务可及性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引用

[1]Alcides J.Padilla,Juan C.Trujillo.Waste disposal and households’heter-ogeneity.Identifying factors shaping attitudes towards source-separated recyc-ling in Bogotá,Colombia[J].Waste Management,2018,74:16-33.

[2] 廖茂林.社区融合对北京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0,30(05):118-126.

[3]Bin Zhang,Kee-hung Lai,Bo Wang,Zhaohua Wang.From intention to action: How do personal attitudes,facilities accessibility,and government stimulusma-tter for household waste sorting? [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19,233:447-458.

[4]Andersen.R.Behavioral Model of Families Use of Health Services[R].Chicago:Center for Health Administration Studies,University of Chicago,1968.

[5]Pechansky.R,Thomas.W.The Concept of Access:Definition and Relationshipto Consumer Satisfaction[J].Medical Care,1981 (2) :127-140.

[6]Katarina Tomasevski.Manual on Rights-based Education: Global Human RightsRequirements Made Simple[R].Bangkok: UNESCO Bangkok,2004:7-9.

[7]陈英耀,王立基,王华.卫生服务可及性评价[J].中国卫生资源,2000(06):279-282.

[8]王前,吴理财.公共文化服务可及性评价研究:经验借鉴与框架建构[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5,16(03):53-59.

[9]雍岚,王振振,张冬敏.居家养老社区服务可及性—概念模型、指标体系与综合评价[J].人口与经济,2018(04):1-11.

[10]徐林,凌卯亮,卢昱杰.城市居民垃圾分类的影响因素研究[J].公共管理学报,2017,14(01):142-153+160.

[11]Zhang S,Zhang M,Yu X,et al.What keeps Chinese from recycling: Accessi-bility of recycling facilities and the behavior[J].Resources,Conservation andRecycling,2016,109:176-186.

猜你喜欢

服务体系指标体系分类
建设门诊“老年友好型”服务体系的实践与探讨
基于“互联网+”的汽车养护网点服务体系
2022城市商业魅力指标体系
交通强国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公路工程造价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构建市(区)人才发展管理服务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按需分类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说说分类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