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深II度手烧伤

2022-10-09刘灿滨郑建军刘维郑林文许钊荣陈昭宏陈舜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22年3期
关键词:植皮手部负压

刘灿滨,郑建军,刘维,郑林文,许钊荣,陈昭宏,陈舜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福建省烧伤研究所 福建省烧伤医学中心 福建省烧创伤重点实验室烧伤与创面修复科,福建 福州 350001)

深Ⅱ度烧伤创面的修复一直是烧伤治疗的难点,也是临床医师关注的焦点,早期及时合理的创面处理有利于其转归与预后[1-2]。手作为人类最重要的功能活动器官,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烧伤的概率较高,占烧伤患者的45%~50%。手深度烧伤后挛缩畸形发生率高,可达33%,其创面愈合速度和质量的提高会直接影响手部外形及功能的恢复[3-5]。采用合理有效的治疗措施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手烧伤后畸形,对患手功能的恢复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为探讨VSD技术在手部深Ⅱ度烧伤中的临床疗效,选取我院2016年4月-2018年3月收治的深Ⅱ度手烧伤创面患者20例,应用VSD技术治疗,取得良好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0例,男16例,女4例;年龄22~60岁,平均38岁。致伤原因:火焰烧伤11例,热液烫伤4例,热压伤3例,电火花烧伤1例,化学烧伤1例。烧伤总面积:1%~37%TBSA,其中手烧伤深度均为深Ⅱ度,手部烧伤面积:0.5%~3.0%TBSA。

1.2 手术方法

患者入院后予补液、抗感染等常规处理,病情稳定后即在局部麻醉下清创,去除创面腐皮、异物,依次用1%的碘伏、生理盐水冲洗创面。用VSD材料(武汉维斯第医用有限公司生产)覆盖创面,并取边角料间隔指间,将负压材料边缘与创缘缝合固定确保与创面充分接触不留空隙,用半透性贴膜封闭创面及创缘周围3~5 cm以内的正常健康皮肤。创面覆盖负压材料时尽量保持手功能位,特别是拇指保持外展位后再施以负压吸引,负压引流管连接于医院中心负压装置,调节并维持负压80~120 mmHg。

1.3 术后处理

术后患肢抬高10°~30°及功能位摆放。持续负压封闭吸引,每周更换负压装置,重新评估创面,有自愈可能的创面继续负压吸引或改为常规换药,直至创面完全愈合;无法愈合的残余创面予植皮修复。

1.4 功能训练及瘢痕防治

创面愈合后弹力绷带加压包扎配合硅酮类药物抗瘢痕治疗。在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有计划地进行运动治疗,主要加强各指关节、指蹼主被动功能训练,配合应用手支具对抗瘢痕挛缩。

1.5 疗效评价

创面愈合6个月后,采用关节角度尺随访测量患手的各手指关节总活动度(TAM)和手功能恢复的优良率和合格率。使用美国手外科学会推荐的TAM系统评定方法,即以伤指掌指关节(MP)、近位指间关节(PIP)、远位指间关节(DIP)关节活动度的总和(TAM)与健侧或正常值比较。优:活动范围正常;良:TAM≥健侧的75%且<100%;可:TAM≥健侧的50%且<75%;差:TAM<健侧的 50%。

2 结果

本组20例20个创面平均愈合时间(22.6±7.3)d,第一次VSD技术治疗时间为伤后(2.9±2.6)d,第二次VSD技术治疗时间为伤后(10.0±2.3)d,第三次VSD技术治疗时间为伤后(16.0±1.2)d。15例负压治疗后痊愈,非植皮手术愈合率70%,5例联合植皮手术后痊愈。随访6个月,手部瘢痕形成少,手功能恢复优良12例,可7例,差1例,优良率60%,合格率95%,功能恢复满意。

典型病例:患者 男,42岁,以全身多处火焰烧伤后伴疼痛3h入院。诊断:全身多处火焰烧伤:17%TBSA,烧伤深度:Ⅱ度~Ⅲ度。创面位于面颈部及双上肢,其中右手烧伤面积:1%TBSA,创面基底红白相间,呈花斑状,肿胀明显,渗液多,痛觉迟钝。入院后积极补液扩容、抗感染等治疗,病情稳定后分别于伤后第3天、第11天行右手创面清创后负压封闭引流术。右手创面经两次负压封闭引流治疗,术后25 d愈合。愈后常规功能训练及瘢痕防治,伤后1.5个月即可握笔书写。随访6个月无明显瘢痕增生,手功能恢复良好(图1-5)。

图1 伤后第3天,第一次VSD技术治疗术前外观;图2 伤后第11天,第二次VSD技术治疗术前外观;图3 伤后第18天,创面大部分愈合;图4 伤后1.5个月,可握笔;图5 伤后6个月外观

3 讨论

手部深Ⅱ度烧伤如果处理不当,愈合后会因瘢痕增生挛缩,导致手畸形、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随着烧伤救治水平和理念的提高,目前手部深Ⅱ度烧伤创面主要的治疗方法是早期切(削)痂植皮,但早期坏死组织范围及深度较难界定。切(削)痂过浅易造成坏死组织残留,影响皮片成活;切(削)痂过深则伤及健康组织。同时考虑到手功能的恢复,通常需使用中厚或全厚皮,取皮区遗留较为严重的瘢痕,对患者日常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7]。

烧伤后局部创面可形成三个区带,即边缘充血带、中心凝固带以及二者之间的瘀滞带。瘀滞带的转归决定创面是否加深或变浅,从而决定创面愈合质量及其以后的功能恢复。手部血供较为丰富,愈合能力相对较强,因此着重于早期改善瘀滞带的血液循环、防治创面感染、保护残留上皮及真皮深部皮肤附件免受进行性损害是治疗手部深Ⅱ度烧伤的关键。

VSD技术使用的材料可完整地封闭创面并持续进行负压吸引,去除渗液、毒素及脱落的坏死组织,应用VSD技术治疗深度烧伤能够加速创面修复,改善其愈合质量,提升临床治疗效果[8-12]。因此我们针对手部深Ⅱ度烧伤早期使用VSD技术并观察临床疗效。首先大面积烧伤时手部创面的处理要服从于全身病情的需要,以抢救生命为主,功能保全为辅。而一旦病情稳定后基于手功能的重要性可优先考虑早期手术,甚至在伤后当天病情稳定后即可进行负压封闭引流手术治疗。我们发现负压吸引一周后即可见部分创面开始上皮化,本组病例均在四周内创面修复,证实VSD技术能够有效缩短深Ⅱ度手烧伤愈合时间。

本临床研究显示早期应用VSD技术治疗深Ⅱ度手烧伤的优势有以下几方面:⑴手部血供丰富,愈合能力相对较强,使用VSD技术可改善烧伤创面局部组织的微循环,使瘀滞带复苏,避免向凝固带转变以防止进一步的损伤[13],因此大部分创面可以通过非手术植皮达到自愈。本组20例术中15例(75%)仅依靠VSD技术取得愈合,同时平均愈合时间(22.6±7.3)d,理论上深Ⅱ度创面愈合时间3~4周,因此较传统换药愈合时间提前。同时病程中需要及时评估创面的进展,我们一般于负压两次后重新评估创面以决定手术植皮与否,只要在三周内有进一步上皮化的趋势就继续使用VSD技术力求自愈。同时避免肉芽化超过上皮化速度并合理衔接VSD手术及植皮手术的时间。

⑵VSD技术产生了一个类似创面自发清创的过程,可加快坏死组织的溶痂,促进肉芽组织的增生,深度创面的范围有逐次缩小趋势且界限渐显清晰。对于少数深度创面难以自愈确需植皮的亦明显缩小了植皮范围,且界限清晰后可避免手术误伤正常组织从而保留更多健康皮肤。本组5例进行了植皮手术,但较传统早期植皮手术减小了植皮面积,同时由于残余创面多有肉芽组织覆盖,可移植刃厚或薄中厚皮片,相应减小了供皮区取皮的厚度及面积。

⑶在功能康复方面,我们的经验是创面覆盖负压材料后要尽量保持手功能位,特别是拇指保持外展位后再行负压吸引,以保证术后手指可以适当活动,尽早开始的运动疗法能加速手功能的康复[14-15]。同时VSD技术保留了创面间组织和部分变性真皮,促进转归从而减少了愈合后的瘢痕增生[6,16],相应减少了供皮区的瘢痕增生。Denis Ehrl等[17]对30例47只烧伤患手进行平均35个月的随访发现,通过负压技术愈合的病例中分别有85.1%患手手指完全背伸和78.7%的主动握拳能力没有任何限制,87.2%的患手没有增生性瘢痕。我们通过6个月的随访,手功能评定优良率达到60%,功能恢复满意。我们预估,随着患手继续的康复以及随访时间的延长,手功能评定的优良率将进一步的提升。

⑷VSD技术还可明显减轻组织水肿,我们观察应用VSD技术后手部肿胀消退加快,整个病程中手大小接近正常,功能康复更容易开展,疗效更确定。同时通过生物透性薄膜封闭,使创面与外界隔开,构成防止细菌入侵的屏障。引流区内保持“零聚积”状态,维持了环境的清洁,减少细菌数量,有效地预防了常规换药导致的感染。

本研究结果表明,早期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深Ⅱ度手烧伤创面能缩短愈合时间,减少植皮手术次数,简化手术方式,减轻愈合后的瘢痕增生,手功能恢复良好,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猜你喜欢

植皮手部负压
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的皮瓣选择
中药透皮技术对植皮术后坏死的临床应用
对接受烧伤植皮手术患者的植皮区进行术后负压封闭引流的效果研究
早早孕负压吸引人工流产术的临床探讨
一种手术负压管路脚踏负压控制开关的研制
两种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的比较
重度烧伤患者植皮术后应用烧伤专用翻身床与悬浮床对比效果分析
早期切削痂植皮应用于手部深度烧伤中的效果
发生于手部的硬下疳一例
复明胶囊疑致手部肿痛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