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历史课堂的“生成问题”教学探幽
——基于部编教材教学实践例析

2022-10-08黄兆友

安徽教育科研 2022年27期
关键词:本课教材老师

黄兆友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肥东实验中学 安徽合肥 231600)

历史课堂上的深度学习需要深度的思维参与,这是师生互动的契合。历史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围绕教材进行交流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在动态的生成中往往可以迸发新的元素与心的交流。

教学需要有老师的预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但是精彩的课堂、有灵魂的课堂,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也会有一些超越老师预设的动态生成。如何有效、高质地处理课堂中的动态生成?如何在不受预定“轨道”的课堂生成中碰撞出历史睿智的火花?笔者从事初中历史教学二十余载,期待从部编教材的教学实践中梳理、归纳历史课堂“生成问题”的思索与探幽。

“预设”是教师所设计的教学脚本,“生成”则是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随机应变所生成出来的教学机智。教学流程总是拘泥于课前的预设,课堂就会是铁板一块、死水一潭,尤其是厚重却充满灵性的历史课堂。叶澜教授的如下语言必是耳熟能详:“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一、意外之美——“课堂生成”的不期而遇引领师生教学相长之路

案例一:《秦末农民大起义》

2018年11月,笔者在肥东县第二中学执教了七年级上册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当时与该校另外一位七年级老师进行本课的同课异构,这节课给了我很大的感触和启发,也让我认识到了肥东二中优秀学子的聪颖睿智。2011年版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是:知道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知道秦朝的灭亡和西汉的建立。我将本课整合为三篇,分别是第一篇:秦失其鹿,一场苛政猛于虎的暴虐统治;第二篇:逐鹿中原,一段敢为天下先的首义传奇;第三篇:鹿死谁手,一曲帝位争夺战的英雄悲歌。

我用四个关键词进行启篇:“同学们将会和老师进行一次穿越之旅,让我们一起去感受曾经令大家深为荣光的大秦帝国的另一面,暴如虎狼,危如累卵,奄如残烛,逝如云烟。”三个篇章的过渡衔接我都用了比较感性的语言。比如:“同学们,你们能想象得到吗?两千五百年前的中华大地上,南到南越五岭,北到长城沙漠,西到陇西临洮,东到黄海东海,芸芸众生,就如劳蚁工蜂,劳作死于星罗棋布的据点”,“秦失其鹿,晚年的秦帝国,宛如一辆不断加速风驰的马车,已经失去了驾驭,又宛若一张绷得越来越紧的弓弦,而弓弦何时断裂,只是时间的早晚和机会的引发而已,人心思乱,干柴遍地。那么,人民选择了什么做法?机会来了吗?”

肥东二中的学生上课主动认真,课堂气氛始终活跃,充满激情。听课老师也颔首赞许,认为课堂目标实现,核心素养达成。在我即将结课的时候,一位男生举起小手,他对我上课时候的启篇十六字居然还有记忆,他的意思是大秦帝国暴如虎狼,危如累卵,奄如残烛,但是,真的逝如云烟了吗?老师,您这么说,是不是值得商榷?这时候,有的学生似乎有所反应,如果真的逝如云烟,荡然无存,如何理解短暂的秦朝,给后世奠定两千年的基业呢?秦朝的灭亡是否意味着从秦孝公到秦始皇,几代君主为秦国的强大、为大一统帝国的缔造所付出的努力都付之于东流了呢?七年级的孩子,爆发出的学习内驱力真的让我为此而感动。我即刻对这个孩子给予鼓励和认可。

教学相长,此后,我再讲授这一课的时候,总会留有设问,收尾呼应,请学生思考,暴秦之亡,是否真如老师所说的逝如云烟呢?

二、意外之悦——“课堂生成”的不约而遇助力教师专业拔节嬗变

案例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我较为喜欢执教的一课,这一课能够非常清晰地凸显历史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家国情怀等,都可以在本课得到呈现。课本共计三目,分别为“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过雪山草地”“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大约在2019年的深秋,在讲授这一课的时候,我充分利用了军旅作家王树增的作品《长征》素材,并且将课本重新整合为三个目即危机:“左”倾错误下的被迫转移;转机:遵义会议上的重现曙光;生机:长征胜利后的星火燎原。

我认为,教学过程要促进学生思维进阶,深度学习。我更欣赏教学是获取,教学的着眼点是学生的学,教学的重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因此,我的课堂,更多显现的是学生的愉悦和启发。当这节课讲完第二点“转机”后,班级有一个学生举手,要有问题提出。我曾经告诉学生,老师喜欢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的名言: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因此,我的课堂,学生更多的是主角。这个学生说,老师,我会背诵毛主席的《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首词是不是在红军长征期间写的?

简直是棒极了,最初上课时候,我没有想到这首词,这是从内到外描写了红军铁血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紧张激烈场景,表现了红军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于是,我以这首词展开,再现长征之惨烈与无畏。这样的课堂生成,我觉得如及时雨,如雪中炭,给予了老师更多的思考,让历史课堂有更浓厚的学习氛围,更真实的体验,更强烈的触动,更深刻的感悟。这样的生成不约而遇,助力了教师专业拔节嬗变后来,我就曾经利用毛泽东的诗词作为轴线,再次执教了本课,也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笔者认为,上好课需要三个环节精心准备:深度有效钻研教科书本,高屋建瓴构建教学目标,以学为主创设灵动过程。上述的两个案例,只是我在二十年的教学生涯中“课堂生成”的点滴记录。

我依然能够清晰的记起,自部编教材开始使用以来,我的学生在课堂上给我的种种“惊喜”,或者说是种种“意外”。比如,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我的学生在快要下课的时候告诉我,老师,我想用两把火总结本课。我有点诧异,为什么是两把火呢?学生告诉我,我觉得官渡之战,就是曹操放了一把火,燃烧了他人,“照亮”了自己;赤壁之战,就是曹操放了另一把火,燃烧了自己,“照亮”了他人!这样的总结可不可以?是否值得商榷?我想有一点绝对值得肯定,就是思索、思考、思辨。

前年冬季的一个乌云密布之日,我上九年级下册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提到一战爆发的偶然性与必然性,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欧洲的上空充满战争阴云,而突发性的萨拉热窝事件又成为战争爆发的偶然因素。有一个学生一直在看窗外,我以为他在走神,便叫他起立。他说,老师我在听课呢,但是我想到了一个比喻,不知道恰不恰当?他说,一战前的情形,就如同今天的天气,下雪肯定是必然的,但是,哪一片雪花第一个落地,落在哪一个人的头上,可能就是偶然。战争爆发是必然,怎么爆发是偶然。我简直要拍案叫绝了!我于是就着这个话题,继续交流,结合课标要求,探讨突发事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让学生提高独立思考和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我笑着说,如果大家都在房间里,第一片雪花肯定不会落在我们的头上。

处理好课堂生成资源,就会使历史课堂充满朝气、焕发活力,就会使我们的初中历史课堂有意义、有内容、有思维、有智慧、有成就,进一步发挥学生的内驱力和参与度,凸显家国情怀、时空观念、唯物史观等五大核心素养。

三、意外之思——“课堂生成”的始料未及亟待教师备课未雨绸缪

我认为,教师的备预不虞是“课堂生成”一抹亮色的底气。历史教学中讲人时要鲜活可信,讲事时要如临其境,讲物时要绘声绘色,讲景时要历历在目。这需要教师大量的阅读积累和素养提升,尤其是备课环节,授人一尺,常需自学一丈。只有备得深,才能讲得透,在“课堂生成”中才能做到驾轻就熟,游刃有余,才能在突发的偶然之中了然于胸。

今天的学生,是新时代学生,他们有着自己的想法和看法。自主、探究、合作、互动、共享的学习已成为适合时代要求的一种必不可少的学习方式,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毋庸置疑,历史课堂中出现许多问题生成。教师的备课不仅仅是备教材,更是备学生。由于笔者学识的浅薄,没有充分备课,也曾经遇到“课堂生成”中,一时无法满意回答的情形。

比如,七年级上册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一课,学生曾经问我,为什么要在教材中放入《秦空心砖》,有什么深意吗?为此我查阅了很多资料,也写了一篇文章:《乱花渐欲迷人眼——解析七上统编教材插图〈秦空心砖〉》。

又如部编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0课中的《北宋纸币铜版拓片》。仔细观察该图片,就会发现在这张图片中写着“除四川外”?于是很多同学都产生了疑惑,既然“交子”最早出现于四川地区,为什么四川不能使用?其实,许多涉及四川交子的试题在命制时,也有类似的误解。我要感谢我的学生,他们的困惑与未知,给予我查阅资料和相关书籍的动力。

当我们面对未知的意外时,更多的是在备课环节未雨绸缪,授课环节张弛有度,反思环节补缺短板。我现在习惯于课前布置作业,课后不留作业。课前作业只有一点,就是提前预习新课,然后在便利贴上写出一个与本课有关的你的困惑,放入班级盲盒里,老师上课目标达成后,随机抽取,进行解惑。

四、意外之悟——“课堂生成”的绚烂之花警惕教师避免步入误区

纵观初中历史课堂,大多数教师容易走两个极端,要么抓住所谓的教案不放,教学过程循规蹈矩,方寸不乱;要么置教案于不顾,教学过程松垮随意,散沙一盘。生成的课堂,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活力四射,个性张扬、异彩纷呈的课堂。现实中,很多教师为了突出课堂生成的精彩,常常会被个别无意义的生成问题及一些错误资源分散精力,导致目标迷失,“生成”也是无效的。历史课堂教学提倡动态生成,但生成不能乱生成,也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和要求。

笔者认为,“课堂生成”确实如绚丽之花,绽放教学的别样风采。但是,同样需要把握度的问题,警惕教师避免步入误区。

第一,“课堂生成”不能失控,要关注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方向,是一堂课的灵魂,这样的灵魂不可缺失,这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一节历史课必须要有目标,要有人、有效、有料、有变、有魂。

第二,“课堂生成”不能失选,要发挥历史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中教师要调控课堂的进程和方向,因为教学的效率和效果,主要取决于教师采取怎样的方法。

第三,“课堂生成”不能失察,要注意尽量面向大多数学生。千万不能形成所谓小众的欢愉,大众的茫然。“课堂生成”可能使课堂“绽放风采”,亦可能是本末倒置,使课堂误入歧途。

第四,“课堂生成”不能失策,要清晰教学重难点的把握。不要在与教材主旨没有太多关联的问题上花费太多时间。以较高的教学艺术来把握和处理复杂多变的教学情境和问题,促进有效生成。

唯有如此,我们的教学才会是有效的,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即笔者心目中的课堂生成应该是“自主不自流”“放手不放任”“误读不悟读”“互动不浮动”。

当有了课堂生成的时候,我们教师需要做到的是从探索“生成”到实践“生成”再到“交流”生成,引领“生成”,直至反思“生成”。课堂是不可预约的精彩,其实课堂也是预约后的升华。让学生带着自己生发的感情去学习,唯其如此,才能走进一段段真实的历史,感受一个个鲜活的灵魂,从而真正发挥出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

猜你喜欢

本课教材老师
教材精读
Let’s play football.(部级优课)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
从“听唱读写”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漫话“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