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教学中落实家国情怀素养的路径

2022-10-08康海平

安徽教育科研 2022年27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历史

康海平

(合肥市第三十八中学 安徽合肥 230000)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和人文情怀,家国情怀作为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在思想、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历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家国情怀素养提出的要求包括: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革命传统、民族精神、民主法制、科学精神、国际视野、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历史教学中如何落实家国情怀素养?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具体的教学路径。

一、理解家国情怀是中华文明的历史积淀

家国情怀自古有之,家国情怀是中华文明的历史积淀。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中华文明史中有无数注重家国情怀素养的典例,先秦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秦汉时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三国时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隋唐时的“位卑未敢忘忧国”,两宋时的“精忠报国”“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明清时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民国时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国既不国,家何能存”“国家多难,军人当马革裹尸,以死报国”……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时代赋予家国情怀的深刻内涵。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更是涌现出无数的英雄人物、模范人物。每一位时代楷模的身上无不深深地烙上家国情怀的印记,在脱贫攻坚战中,1981人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这些身边的真人真事毫无疑义地告诉我们:历史前进的车轮中,华夏儿女共同书写时代的家国情怀。

二、了解家国情怀素养的现实地位

首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通过中国历史的学习,在感悟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中进一步增强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增强历史责任感。通过世界历史的学习,开拓世界视野,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家国情怀素养中的革命传统、民族认同、民族精神等,课标中都提出了具体要求。

其次,各地高考及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卷中多有家国情怀素养的体现。历史课程标准是历史教学的指挥棒,更是高考和学业考试的指挥棒。高考命题强调“立德树人”的中心点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法治国、创新能力”四个维度,“一点四面”无不蕴含着家国情怀的素养。

为了提高全国各地中考命题的质量,2019年11月,教育部专门发布了针对中考命题的文件——《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该文件的第一条强调:考试命题工作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注重加强对学生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品德修养、知识见识、奋斗精神、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考查,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和宗教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认真研读《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我们不难发现:该文件的精神之一是强调中考命题需要渗透家国情怀素养的考查。为了贯彻该文件精神,家国情怀素养在各地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试卷中都有所体现。比如2020年安徽省初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卷的第1题:图1是汉字“鱼”字演变的简单历程,据此可知( )

图1

A.汉字是我国唯一文字 B.汉字的发展一脉相承

C.汉字的演变由简到繁 D.汉字都来源于象形字

这一题重在考查传统优秀文化,显然此题的立意在于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培养家国情怀素养。

中考真题告诉我们,家国情怀素养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文字,不仅仅是写在课标中,而且在命题中也是重点考查的维度。在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当下,具备良好的家国情怀素养既是个人成长的要素,更是个人成才的要素,注重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是历史教学的必然选择。

三、落实家国情怀素养的教学路径

历史课堂尤其注重“在历史中对话,于情怀处立人”。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需要教师于故事中育人,于事件中见智,不露声色,不留痕迹,润物无声,让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在教师的娓娓道来中生根发芽。

第一,注重导课时的渲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历史教学中,做好导课时的渲染,除了常规的激趣增效,还可以实现家国情怀素养的渗透。比如统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2课“抗美援朝”的导入,先播放《英雄赞歌》(或者播放电影《长津湖》片段等其他音频、视频),再教师语言渲染。在音频、视频的感染和教师语言的激励下,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国家主权意识得到进一步加强。

第二,注重突破重难点时的引导。教学中,每一课都会有重点和难点,每一课的重点和难点都需要教师在备课时用心“谋划”,合理引导,用最精准的方法强化重点,化解难点,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当然突破重点和难点的方法很多,补充材料、分析讲解是化解重难点的常用方法之一。比如南京大屠杀是统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的重点内容之一,教学中为了突破重点,可以先补充一些当时的图片。再通过讲述长达六周的屠杀时间和30多万被杀害的中国民众,最后教师提出问题:我们该如何面对这段令人发指的史实?教师通过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设置,强调设置国家公祭日不是为了牢记仇恨,而是为了捍卫人类尊严,为了警醒后人维护和平反对战争的重要性,是为了弘扬中国人民英勇无畏的抗争精神,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当今的中日关系,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这样的处理使得本课重点的突破水到渠成,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第三,注重结尾处的升华。如果说一节课的导入是为了激趣和过渡,那么一节课的结尾就是为了升华和总结。每一课的结尾,如果设置得当,会顺理成章地把学生带入本节课的高潮。比如统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的结尾,教师以配乐朗诵的形式对本课做出总结:今天我们在历史的年轮中,走过了隋朝38年的发展历程,在这短暂的38年中,隋朝完成了自魏晋南北朝分裂以来的再次大一统,建立了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开创了科举制度,给普通民众带来希望,给国家带来活力;发展了经济,让这个国家拥有几十年享用不尽的粮食储备;开凿了大运河,沟通了华夏南北,泽被后世;所达到的高度为下一个朝代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政府过度消耗民力也让其自身危机四伏,最终二世而亡。这是一个充满文明与暴虐的朝代,是一个短暂而繁荣的朝代,是一个继往开来的朝代。如果把国家比作一艘船,统一、安定、发展是这艘船的必备要素,而撑起这艘大船的是人民。以排比句式精准概括本课内容,这样的结尾形式给学生的听觉带来震撼。升华内容,强化家国情怀自是顺理成章。

第四,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历史与现实是统一的整体,不可分割。教学中落实家国情怀素养有必要做到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让历史与现实互动,在互动中培养学生多视角、多层面、多形式的创新思维。比统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以演艺界名人吸毒被捕导入新课,教师强调:毒品已经成为全球公害,作为青少年学生应该洁身自好,远离毒品。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历史与现实结合的实例不胜枚举,如卢作孚的民生公司在抗战中的贡献,相联系的有汶川地震之后的捐款捐物及各条战线的志愿者的无私奉献以及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形成的抗疫精神等。历史教学中引入身边的家国情怀素养案例对学生更具感染力。

第五,注重开发课程资源。新课程改革倡导“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用教科书教”强调活用教材,用活教材,需要教师在备课上下功夫,需要教师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在中国历史的教学中,还可以适时引入学生比较熟悉的地方史内容,利用好身边的历史元素。比如讲解三国鼎立的历史时,向学生展示安徽合肥逍遥津公园里的张辽塑像,引导学生讲述张辽大战逍遥津的故事,拉近历史和现实的距离,加深学生对三国鼎立形成过程的理解。

第六,适当引入课外读本。家国情怀素养的提升仅仅靠课堂上的时间是难以实现的。一句话有时能够打开一个孩子内心的一扇窗,那么,一本书,一本好书,一本适合学生阅读的书,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将不仅仅是打开一扇窗,或许有可能是梦想的改变,价值观的改变。因此,历史课堂教学中,适当引入课外读本有助于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比如讲解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更多的革命英烈不畏牺牲的精神,在教学中笔者除了提出问题:从马本斋的“为国为民,雪耻报仇,死而无怨”这句话语中,你们感受到了什么?笔者还给学生推荐课后阅读书目——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红色家书》。书目推荐了,不代表大功告成。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教师要以身作则,自己写读书感悟,然后把自己的读书感悟分享给学生。以下摘自笔者公开发布的博文《赓续红色血脉 汲取奋斗力量》:“‘……念国难之日急,恨己身之蹉跎。冲天有志。奋飞无术……一息尚存,终当努力奋斗……每日天将明时,枕上闻军营号声,不禁神魂飞越!嗟乎!吾岂尚有重跃马于疆场之日乎?’当我读着王若飞1933年在狱中写给他表姐夫熊铭青的信时,英烈们忧国忧民之心跃然纸上,英烈们字里行间充满着舍小家为大家的情怀。每每读到类似文字,我都会提醒自己:奉献精神我们必须始终发扬!”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落实家国情怀素养的教学策略也是多样的。但有两条原则必须遵循:一是无须事事渗透,无须时时渗透,要根据课文合理设计;二是杜绝硬切入,水到渠成,才能润物细无声。

家国情怀是立体的,家国情怀承载着个人自身素养和品质,承载着个人的人文情怀。个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个人的民族认同感、历史责任感都汇聚在家国情怀中。因此,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是一个系统性极强的慢工程,需要历史教师的耐心和信心;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历史教师的精心和细心。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是历史教学的任务之一,落实家国情怀素养的路径多种多样,历史教师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行。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历史
薛济萍:坚守实业 彰显家国情怀
章太炎诗中的忧国忧民情怀
立足“小我” 彰显“大我”——家国情怀类作文如何避免同质化表达
谁咬得更厉害
新历史
没有情怀的司机不是好交警
少女情怀总是诗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